分享

论语启示录230:孔子的最大打击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为什么颜回早死会让孔子悲痛欲绝,连喊老天爷是要了他的命?普通人关注血脉和财富的传承,圣人们有何不同?为什么人悟道越深,就会越孤独,越难找到知音?我们今天企业里也会有同样的烦恼吗?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的先进篇里,有两则是记述颜回死的时候,孔子难过的样子。

01.
第一则,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年纪轻轻32岁就死掉了,孔子知道颜渊死,自己发出感慨:哎呀,老天爷,你这是要了我的命啊!你这是要了我的命啊!而且连续两次。
再看第二则,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了,孔子极度地悲伤,甚至是悲痛欲绝。跟随孔子一起来吊丧的弟子,就对孔子说:你老人家是不是悲伤过度了?
孔子马上回答说:有吗?我有过度吗?我不为这种人难过,不为这种人悲痛欲绝,我还会为谁去悲痛欲绝呢?
这两则《论语》让我们知道,孔子是多么在意颜渊。

02.
今天的人也常说,人生有三大不幸,第一是少年丧父,孔子摊上了;中年丧妻,这点没有交代;老年丧子,大家知道孔子的独生儿子孔鲤,比颜回还早死一年。
《论语》中为什么没有记载孔鲤死的时候,孔子难过成什么样子呢?这是第一个问题。
还有,同样是孔子的弟子,和孔子关系非常亲密,一直陪伴孔子周游列国的子路,在卫国被人家剁成肉泥,孔子知道了之后也没有悲痛成这个样子,也没有悲痛欲绝。
还有孔子在周游列国的时候,他自己也曾经有生命危险呢,在陈蔡绝粮的时候,七天没有粮食吃。
大家马上都要饿死,已经危在旦夕,他老人家也没有喊:天丧予!天丧予!也没有说老天爷,你要了我的命啊,甚至还有心情去弹琴。
我们把《论语》的前后文和孔子的生平,综合地对比归纳一下,就会问一个问题,为什么孔子他老人家,对颜回这位优等生会这样的看重?

03.
我们普通人也都知道一句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任何一个人都害怕自己的血脉不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普通人首先必须完成的传承任务。中国人最怕被人骂断子绝孙,那这是普通人。
另外,普通人还有一个传承,就是财富或者说事业。自己辛苦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打下来的江山,创下来的事业,有没有下一代能够很好地传承下去,这是绝大多数普通人面对的第二个传承的课题。
但是,只有那些参透了宇宙人生大智慧的哲人们,他们面对一个我们普通人没有办法感受的,甚至不可想象的传承压力,那就是他的道统能不能够传给身后的人?
能不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完全能够理解,能够学会,能够领悟,能够与道合一,并且在自己离开这个世界之后,还能够继续将其发扬光大的这样一个人?
不管是中国的思想史,还是世界的思想史,乃至那些宗教的创始人,一个人的智慧越高,他领悟宇宙人生大道的境界越通透,他就会越孤独。
因为普通人很难完全充分地理解他,很难读懂他。交流的时候就有一堵无形的墙,没有办法跨越。
所以,对于一位有大智慧的导师而言,能够遇到一个完全理解他说话的人,就已经很难了。更别说碰到这个人,不仅能够理解他,还能够举一反三,甚至是闻一知十。
那么比举一反三,闻一知十更难得的是,知而能行,知行合一。因为普通人都是满足于知道了,了解了,往往不愿意去亲身实践,往往满足于浅尝辄止。
只有具备很深慧根的人,才能够深度理解智者的智慧,能够举一反三,能够灵活变通。也只有非常踏实而又靠谱的人,才愿意傻傻地去坚持,去实施。
现实的当中,往往是聪明的人不够踏实,踏实的人不够聪明。
能够有很深的慧根,有极强的悟性,同时又踏实肯干,愿意坐冷板凳,愿意去一点一滴实践提升自己的人,甚至牺牲自我的人,实在是稀有动物中的稀有动物。
颜回难得就难得在慧根很深,最能理解孔子的智慧,而且可以闻一知十。更关键他还愿意躬身去实践,他不仅知道还能够做到。
所以在孔子的心目当中,这是最最理想的道统继承人。
对于这样一位有大智慧的人来说,他的道统不能够传承下去,对他是致命的打击,所以他才会说出来:老天爷,你是要了我的命。所以他哭颜回的时候,才会悲痛欲绝,而自己并不知道。
也就是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能达到颜回这个水准的,只有他一个。

04.
道家的人最喜欢讲,刚开始修道的时候,是徒弟满天下去找师父。而当一个人真正得了道之后,他还要满天下去找徒弟。
找一个人,一个真正能够从他手里把道接走,并能够传承下去的人,这是非常非常难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记得读王阳明的传记,王阳明碰到了一位得道高人蔡蓬头蔡道长,蔡道长就很想动员他出家修道。
这也说明了有大智慧的人,多么看重他的智慧怎样传承这个大问题?
我们知道孔子虽然老年丧子,但是孔鲤毕竟有个儿子子思,也就是他们家的香火没断,血脉已经传承下来了。
可是作为圣人,跟我们普通人是不一样的,他是谋道不谋食,更关注的是道统的传承。他希望传下去,本来全指望颜回了,没想到老天爷居然这么样的残忍。

05.
其实在这方面,我们达不到孔子的高度,但在工作当中也会有类似的感受。
一个人一直钻研某一项工作,钻研了二三十年,从量变到质变,会有一些特殊的领悟,会有一些超出这个行业普通人的智慧。
但是最头疼的问题是,没有办法百分之百的不打折扣的传给手下人。
我现在就特别能理解孔子当时的心情,也更理解了老子在《道德经》当中讲的一句话: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你领悟到的东西越有价值,你找到知音的难度就会越大。
这么多年的体会就是,做房地产营销那些最本质的东西,不要说分享给年轻人,就是给做了二三十年老板的房地产商人,都没有办法很好的沟通。
有的时候也会灰心丧气,但是失望归失望,不会绝望。
其实想明白了,悟道是自己的事,行道也是你自己的事,能不能传道那是老天爷的事。
至少虽然颜回早早地死掉了,但是孔门的心法并没有完全断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