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学启示录049: 为什么说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菑必逮夫身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曾子为何说“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为什么多数当领导的会对身边真正的贤才产生本能的心理排斥?小人们为什么更善于让领导对他们产生心理依赖?大领导应该明大道,那么明大道的关键又是什么?

曾子在《大学》书中告诫我们: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这句话是啥意思呢?
喜好别人所厌恶的,厌恶他人所喜好的,这是违背人本性的。如果人这样做,灾难一定会降临到他的头上。
所以一个真正的君子,他一定会坚守大道,一定要靠忠信来得到它。只要是他骄傲放纵,就会失去大道。
01
曾子就是告诉我们,大人是领悟大道的,但是这个大道必须要靠正当的方法获得,不能够靠歪门邪道,不能够用违背人性的方式去获取。
那么读了这段《大学》,我们就特别想问一个问题:
曾子他为什么说“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呢?为什么一个身居高位的大人,必须要尊重常识,尊重大众的好恶呢?不能够跟常识和大众的好恶反着来呢?
其实,我们在论述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回顾一下《大学》的上文,曾子他引用了《康诰》、《楚书》和《秦誓》中的论述与观点。
提示我们那些成大业的大人,必须能够识人和用人,而真正能做到识人和用人,必须要有大的胸怀和大的智慧,并且忠告我们唯仁人能爱人,能恶人。
也就是说,只有内心有仁德的人,才可能有大胸怀,才会以天下人心为心。因为有了大智慧的人,才能够明天理遵天道,从而管控自己的私欲。
当然曾子也举了反面的表现,虽然一个身居高位掌握大权的大人,他自己有大量,有大智,能善于识人,这对于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02
可是现实当中,我们能够看到的更多的例子是什么样的?是曾子讲的: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
当领导的发现了贤才,特别是那些德才兼备的大才,不仅不能够举荐,而且举荐了之后也不给重用。
曾子认为,这种当领导的人,人格是不够的,是怠慢的,是不负责任的。
而且他们在位的时候,见到一些品行不好,能力不足的小人和坏人,不能够及时把他们清退,废除他们。
即使是把这些人从位置上拿下来了,却不愿意疏远他们,和他们保持恰到好处的距离,这些都是居上位者的大错。
实际上,这是在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这种“远贤臣,亲小人”的做法之所以常见,是因为这符合人性。
这是普通人的本能反应,普通人智慧不足,不能够透彻的领悟天理,思想和行为受本能的支配。
而人的本能就是两点:想得到和怕失去
这种有才又有德的贤人,一旦出现,就会让在位的一些人有危机感,因为别人太优秀了,会抢自己的风头,甚至是抢自己的位置,更有可能有一天会居到自己的上位。
普通人一旦面对这种局面,就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排斥,所以肯定是见贤不举,举而不先。更有甚者,甚至会设置障碍,迫害贤德的人。
03
其实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让一个心胸不宽,智慧不足的人来领导,这些贤德的人不能容忍这个领导,这个领导更不能容忍这个贤人。
因为这个领导自身的阴暗和短处,会被贤才的光辉照得无处可藏,会让他们的颜面尽失。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贤德之人,一定是有原则的,一定是有棱有角的,一定会碰到小人们的利益,让他们感觉到痛。
因此,他们一定会抱成团儿来反感和排斥贤人。
相反的,越是那些能力不足,品行不好的人,越会讨上级的欢心。
他们对上级领导人性中的弱点,研究得透透的,把握得准准的,能够让上司对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依赖。
这就是很多帝王明知道某个人是奸臣,就是下不了狠心罢官抓人,甚至是治罪的原因。
这种“亲小人,远贤臣”的做法,本质上是当局者心胸智慧都不够大,当然他们也就称不上名副其实的大人。
我们应该看到,心胸是来自于智慧的,智慧是来自于对天理大道深刻的感悟。而要想悟道,核心的秘密就是诚意正心,洗刷自己内在的私欲。
04
亲小人,远贤臣的做法是违背天理的,违背民心的,违背常识的。所以曾子说,这是好人之所恶,恶之所好,并说这样做,违背人性的,会为自己招致灾祸。
只要我们翻翻历史书看一看,这种亲小人远贤臣最终导致灾祸,甚至是杀人亡国的例子,实在是数不胜数。
那些不明天理,不悟大道,不重常识的人,心思被私欲所遮蔽了,于是见己不见人,见近不见远,见利不见险,一旦进入了自欺欺人,再被人欺的怪圈和漩涡,结局肯定好不到哪里去。
失去了贤德之人的监督和制约,歼邪的小人坏人,就会变得肆无忌惮,分外地疯狂,可以让局面快速地向反方向逆转。
那些亲小人远贤人的领导们,便会为自己的行为付出沉重的代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