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静经启示录002:世界就是一张太极图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为什么说大千世界高度归纳后就是一张太极图?为什么理解中国文化精髓的人不会有西方人的二元对立?为什么读懂太极图的人不敢瞧不起穷人,反而会和春风得意的人保持距离?儒家的《大学》、佛家的《心经》和清静经相通吗?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我们今天来读一下《清静经》第二段: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01
文字很好理解,宇宙间最本质的存在,那个大道,它是能分出清浊的。用中国古人的话讲,是分阴阳的。
有动的存在,就会有静的存在;天是清的,大地是浊的;天,感觉是动的,地感觉是静的;男性感觉是理性的,思路清晰的,女性感觉,情感大于理性的。
在以前,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看起来也是男动女静的。天下不管植物还是动物,都是阴阳相交之后才能够产生新的事物。
而且清的源头是浊,浊的源头是清。动和静之间,清和浊之间,都是在不停地相互转化的。
人只有在内心极度宁静,没有任何好恶和取舍的情况下,才能够看破天地万物最最本质的规律。
02
其实,把这段《清静经》读完之后,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世界本质上就是一张太极图。
我们看到太极图是一个圆,一半阴一半阳,阴和阳的面积是对等的,是平衡的。然后阴中又有阳眼睛,阳中又有阴眼睛,那个眼睛又主导了事物的发展变化走向。
把太极图看明白了,也就读懂了天地万物之间,复杂背后的那个简单,能够看透千变万化背后永恒不变的那个存在。
老子在《道德经》当中也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把这句话和太极图放在一起,就明白了:
天底下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半阴半阳的,都是阴阳一体的,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阳极必阴,阴极必阳。
女性平时看起来很柔弱,但是一旦做了母亲,在危险的状况下,就会变得非常的刚强。一个男人平时看起来很刚强,但是到了特殊情况下,他可能会比一个女性更感性。
03
其实,学过《易经》,有一点《易经》常识的人都明白,在《易经》里面,就是阴爻和阳爻。
天是阳,地是阴;日是阳,月是阴;男是阳,女是阴;动是阳,静是阴。天底下虽然有万事万物,但是《易经》把它归纳、归纳、再归纳,最后就归纳出阴阳。
我们读懂了阴阳,读懂了太极图,就会看明白一件事儿,万事万物都是好坏参半的,好坏一体的,好坏相互转化的。
一个人很有胆略,很有魄力,他能够比别人更好地抓住机会,这是他的优点。但是也因为他胆子过大,缺少必要的谨慎。
可能抓到了一个机会,抓到了两个机会,在第三个机会的时候,就会失足,就会让他遭受意想不到的失败。
一个人非常的胆小,过度的谨慎,可能会丧失机会,但是也可能由于胆小和谨慎躲过大灾大难。
也就是说,凡事都不绝对,一个真正懂得中国思想文化精髓的人,一定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二元对立,非此即彼,不会有你死我活这样的想法。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非常有情怀的人,非常有志向的人,我们还应该看到,也许他的情怀和他的志向,内在隐藏着一个他自己可能都未必注意到的自私、阴暗的动机,这就是人性。
万物都是这样的,当一件事情看起来非常令人厌恶、面目可憎的时候,一个智慧的人知道,它内在也有有利的因素。在恰当的时机,这个有利的因素,就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其实,所谓的道行,就是能够从现象当中,去发现那隐藏在背后的反向因子,就是能够从现状当中,看清楚它未来发展的走势。
而所有这一切看起来很高深很玄乎,本质就是对太极图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
04
而且我们应该知道,经文里告诉我们“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所有的事物,都是从它相反的方向转化而来的。
一个富得流油的大老板,当年可能是穷得叮当响的穷光蛋。一个现在已经叱咤风云的大老板,说不定哪一天一觉醒来又重新回到解放前。
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在变化之中,而所有的变化都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就是老百姓民间常说的物极必反。
如果有了这种思维的话,我们还敢轻易地瞧不起穷人吗?还会不顾一切的去巴结一个春风得意的官员和老板吗?
也就是,看透了好坏一体、相互转化这个本质之后,人就会淡然。
就是平常所讲的看破了,看破就是知道好里面藏着坏,坏里面藏着好,好会变坏,坏会变好,这样的话,不管是好坏,自己都可以不往心里去,这不就放下了吗?
放下了之后,得不到也不会难过,失去了也不会难过。得最好,不得也无所谓,这样不就是自在了吗?
05
《清静经》当中说“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只有我们在内心极度宁静的状态下,没有任何个人的好恶和情绪的波动情况下,才能够看清楚世界的本质。
我们再深度的追究一下,其实《清静经》当中讲的这段经文,和佛家的《心经》当中讲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以及《大学》开篇讲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呢?
不都是让自己的心极度宁静的情况下,看到事物变化当中的不变,看到复杂背后的简单,从而让自己看破、放下和自在。
只不过是佛家给我们的感觉似乎是逃开了、躲开了,而儒家是主动地走上前去承担责任和义务。
但是假如说,我们不被这些表面现象所蒙蔽,而是去了解各家的本质,就会知道,佛家的大菩萨,儒家的君子乃至道家的得道高人,他们在自己觉悟之后都不会躲清静的,他们都是要自觉之后再去觉他的,都是要通过成全别人、帮助别人来成就自己的。
如果一个专家、一个学者过度地纠结于每家文字表述之间的区别,修行方法之间的区别,看不到区别背后相同的本质,那么这个学问应该就是不到家的。
所以,不管儒家、道家还是佛家,一个真正开悟的人,看破的人,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能够保持内心的简单,能够在这个万变的世界当中,让自己的心一直处于静定状态。
千经万卷,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让自己的心回归宁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