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语启示录406:孔子差点跟错人

 新用户17779036 2022-01-27
导读
弟子子路在什么情况下顶撞了孔子?孔子为什么会一时糊涂,想要为背叛季氏的公山弗扰工作?孔子心里的一丝幻想为什么很快就熄灭了?没有理性制衡的“病急乱投医”会有什么危害?同样是背叛家主季氏,孔子对待公山弗扰和阳货的态度为何不同?
 想收听上面音频,请点击上面绿圈
《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对他绝大多数时候都是非常尊重的,但是有一个人对孔子在特殊的时候说话不客气,甚至直接顶撞,那就是子路。
前文咱们读过,因为孔子要去见南子,子路不开心顶撞过老师。这次咱们再看一章,记载在《论语》的阳货篇里。
01
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公山弗扰是鲁国权臣季康子的家臣,季康子没有守自己的本分,专了鲁国国君的权。而他的家臣上行下效,在季氏的封地费邑叛乱。
这个费邑还可以读作费邑,不同的书上注音是不一样的,到底该读什么,咱们自己选择,不是今天要讲的重点。
公山弗扰作为季氏的家臣,在季氏的封地叛变自己的家主,他来召见孔子,希望孔子过去帮他。
孔子准备要去了,大弟子子路非常地不开心,毫不客气对孔子说:“没地方去也就算了,你何必到公山氏那里去呢!”
言外之意,你老人家不是一直强调周礼、周礼、周礼吗?那个公山弗扰严重地违背了周礼,做了你平时最厌恶的事情,你怎么能跟他同流合污呢?
孔子马上替自己辩解,说道:“他难道能够是随随便便地、白白地召我去吗?如果有人现在能够任用我,我还有可能在东方重新恢复周朝的礼制呢?”
02
当然,根据史料上的记载,孔子最后肯定是没有去。但这里边的记载就是孔子动了去的念头。我们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孔子这个时候难道是一时糊涂吗?我们应该可以这样认为。
首先,孔子也是人,也是有七情六欲的,也是有情绪的,他不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神。
第二,当时礼崩乐坏实在是太严重,太普遍了,拥有权力的人都基本上烂透了,孔子已经找不到可以一起志同道合,恢复周礼的人了。他只能在烂苹果当中找一个烂的比较少的。
还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孔子当时恢复周礼的心态实在是太急切了。这个时候饥不择食,是一种正常人的心理反应。
第四点,公山弗扰和臭名昭著的阳货,两个人虽然都是季氏的家臣,也都背叛了自己的家主季氏。但公山弗扰和阳货在人品上是有明显差别的。
钱穆先生在他的《论语新解》一书中说,这一点能够在《左传》中找到证明。也就是说,公山弗扰当时的口碑应该还不差。
阳货自己来找孔子,孔子都不见他。公山弗扰召孔子去,居高临下,孔子都愿意去,说明公山弗扰这个人应该没有坏透气,他肯定有可取之处。
还有一个关键的原因,季氏虽然被公山弗扰,被自己的家臣给叛变了,给造反了,但是季氏自己本身也不像话呀,甚至是更不像话!是鲁国违背周礼最严重的,孔子最看不上,最想扭转的。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比还不算那么太差的人,反对了孔子自己平时最反对的人,孔子这个时候跟这个人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共鸣,这不也是人之常情嘛?
所以孔子虽然是一时糊涂,但是还是有情可原的。
03
宋代的大思想家朱熹在他的《论语集注》中引用了程子的话来替孔子辩护。程子应该是程颐。原话是:
圣人以天下无不可有为之人,亦无不可改过之人,故欲往。然而终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虽然公山弗扰是个叛徒,但是他还没有坏透气,他还有救,还能够有所作为。
只要他改过了之后能够遵循天道和周礼,孔子认为还是可以跟他合作,在鲁国的东部重新恢复周礼。也说明孔子对自己的影响力和引导能力过度自信了。
孔子的心里应该是有一丝丝的幻想的,但是他的幻想可能很快就熄灭了,内心理智重新回归,让他又放弃了幻想。
圣人毕竟是圣人,虽然有情绪上的波动,但很快能够回归理智与平静。
04
我们读完这则《论语》,可千万不要把眼光只盯在一时糊涂的孔子身上,应该以孔子为镜子,照照自己。
其实我们绝大多数人,今天都会有孔子这种病急乱投医的现象。
碰到了困难一筹莫展,可能偶尔听到别人讲了一句话,或者是一个根本没有边儿的事,让咱们看到一点点的希望,我们就会很兴奋,就会心动,就会恨得马上去试一试。
我印象最深的是看过两位身患癌症的同学和朋友,在他们自己被疾病打倒之后,他们自己和家人病急乱投医的心理比孔子还严重。
但,理智就是理智,与虎谋皮的下场是不会好的。
我们人性当中,轻信和侥幸的心理,离开了基本的理性制衡,就会让人划进一个更大的坑,掉进一个更危险的漩涡。
05
另外,我们还应该想到一个问题,明代的大儒王阳明不强调“致良知”吗?我们是不是还可以推导出,孔子之所以会心里有一丝的幻想,应该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那就是,儒家的圣人认为人内在都有良知,即使暂时地被欲望遮蔽,也能够在某些特定的时候,通过特定的方法被唤醒。
孔子应该是判断公山氏还没有彻底地泯灭掉良知,同时对自己唤醒其良知的能力有信心,所以才有这个想法的。
我们把这则《论语》读完了,至少应该告诫自己,跟错人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在决定跟什么人合作,跟什么人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擦亮双眼,做必要的调查和了解,要对未来进行展望和推导。
不仅仅要只看现在,还要看看将来的发展,看看自己最后的结局和下场。这样的话,才能让自己的理性帮助自己,不至于滑向痛苦的深渊。
真喜欢
就点亮右下角在看
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