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一生俯首拜阳明?

 树洞书社 2022-01-27



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被日本人称为“军神”,因为一生打仗从未有过败绩,即使面临
强悍的俄国,也数次击败俄国海军。东乡平八郎做了了一块腰带,一直佩戴在身,上面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阳明先生,号称古今三大圣人之一!是明朝最有能力实干的军事家,教育家,思想家。所谓的著书,立言,立德的完人。

      阳明先生最重要的启迪,是给后代人立了一个flag(标杆),也就是给自己定个目标,立个志向。


                立什么志,做什么人

      阳明先生在授课教前,第一件事就是要让其先立志,志不立,则事不成。


      立志为什么重要?因为志向就是意志,就是方向。只有这样,人在有限的时间精力和复杂的现实之下,才可能意志坚定、不为外来事物所影响,专注于当下此刻你的目标,从而大大提高完成目标的可能性。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1496年,王阳明在县会试中再度名落孙山。有人在发榜现场未见到自己的名字而嚎啕大哭,而王阳明却无动于衷。大家以为他是伤心过度,于是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不屑的说:“你们都以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这句哲理(niu bi)让我肃然起敬。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得失心如此之重,如何成事,如何树立圣人楷模。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如何做到不卑不亢?

      人生中会遇到很多艰难,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也就越要在意自己的修养,做到灭人欲,存天理,致良知,是格物。




      王阳明还有一句话,道出了所有: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艰难困苦,正是对心性的最好磨砺。


      由阳明心学衍生出来的名言案例:人没有坚定的信念,就容易被人利用。

      不管是阳明先生借书信误乱宁王猜疑他的手下,贻误战机,还是诸葛孔明利用大雾用草船借箭也好。都在利用对方疑的心态,不一定要让对方相信,只要对方疑就存在漏洞,就有可乘之机。

     阳明先生很好的利用了宁王的疑,致使他没有坚定的信念,就被阳明先生牵着鼻子走。最后人权两空。

      这也是阳明先生说的,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决胜之念呢?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

        扫码入知识星球,一起见证奇迹

            如何在笨功夫上下功夫呢?

       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明志”,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最后的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就是王阳明一生的回顾。

       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

       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周积无声的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船里静的只有王阳明咝咝的呼吸声。

       王阳明用他人生中最后一点力气向周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坦荡必光明,光明必坦荡,所以说坦荡荡光明磊落。生当如此,死亦如此。阳明先生死时都已经做到了。

      他的学问是心学,心学四决: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学四决,至今不衰。王阳明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良知”,用“良知”去解决办法。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带领人们“知行合一”。

      通过提高自己的内心修养和知识,去除自己的私欲和杂念,“致良知”去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