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脾胃病学》序原创作品,转发请注明出处

 负鹏载舟 2022-01-28

《中医脾胃病学》序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提出三纲两常***,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曾序

余之学生吴雄志,幼承家学而夙好岐黄之术,立志有成而广求医易儒道之学,曾经中、西医大学及研究生学习,并于假期遍游蜀中山水,采集民间验方,终于历尽艰辛,著成《中医脾胃病学》一书,可嘉可贺。

是书借鉴现代医学认识,并以《内经》、《难经》论述为据,对传统中医脾胃学说之生理、病理,大胆提出修订,首创三焦新说,力求使脾胃病辨证更加具体可法,切实可用。书中所列方药,经过精心挑选,颇有参考价值。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进步,但现代医学仍然面临许多难点和疑点,传统中医药学所包藏的丰富临床经验愈显其难能可贵。雄志著《中医脾胃病学》一书,即是在新时代条件下开发传统中医药学宝藏的一种努力尝试,精神可嘉,特为之序。

曾升平

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八日

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段序

脾胃学说肇始于《内经》,运用于仲景,发挥于东垣,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可谓是中医藏象理论中的一棵奇芭。然而时至今日,**已成定势,如何将传统医理与现代医理有机融合,使之更顺应当今医学发展之需要,其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我国年轻一代中医工作者的肩上。后生吴雄志,夙好岐黄之术,又曾研习西医数年,中西优劣,体察尤明。他在继承家学、探索古今和大量临床实践的基础之上,发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历尽艰辛,著成《中医脾胃病学》一书,值得庆贺!

是书首揭“三才”易理统贯始末,分上中下三篇论述脾胃之生理、病理与治疗,复以太阴阳明阴阳虚实、逆从体用斡旋于内,中西医理兼收并蓄,病证结合,经方、时方、验方熔为一炉,用药不避古今,唯效是求。大胆假说,创新多多,是二本开拓思路,启悟灵机,着重实用的匠心之作。书中纵有粗糙之处,但瑕不掩玉,故愿为人梯,特以之序。

段光周

已卯年季秋

于成都中医药大学

自序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者,天地之纲纪,中气之父母。中气者,土也,在人为脾胃,为天地人身初始之气。中气运转,则生两仪(阴阳),阴阳升降,三才(三焦)成形。故曰:“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难经?三十一难》曰:“三焦者,水谷之道路。”《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人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大肠,而成下焦”,《难经?四十二难》曰:“七冲门何在?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上口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故飞门一贲门(口、咽、食管)属上焦,为太阴肺所主,主受纳,水谷由此人。贲门一阑门(胃、小肠)属中焦,为阳明胃与太阴脾所主,主腐熟运化、升清降浊。其中,贲门一幽门(胥)属阳明胃所主,主腐熟通降;幽门—阑门(小肠)属太阴脾所主,主运化升清。阑门一魄门(大肠、**)属下焦,为阳明大肠所主,主传导,糟粕由此出。《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息则气立孤危,出入废则神机化灭。”阴阳者,升降之枢轴(太阴肺脾主升,阳明胃肠主降);三焦者,升降之道路(胃降则上焦火金下潜,脾升则下焦水木升腾,中焦运转,则交通上下)。太阴阳明,阴阳异位(太阴肺一阳明胃一太阴脾一阳明大肠)而虚实相更,阴阳异性而体用相济(太阴体阴而用阳,喜燥而恶湿,中见阳明燥化;阳明体阳而用阴,喜润而恶燥,中见太阴湿化)。
可见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本,三焦为道。分而言之,则为三焦,合而言之,则为阴阳;分而言之,则为阴阳,合而言之,无非中气之变化。余乃立三纲两常***,以中气为核心,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明性,三焦定位,阐明人身气化之理,以寒热温凉调其阴阳润燥,以升降浮沉复其三焦气化,使阴阳辨证更为具体明晰,使三焦辨证更为完善可法,使气化学说更为切实可用,可为后学者法。余乃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分上、中、下三篇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飨读者。

余自幼立志岐黄之术,十余年来未敢懈惫。然感今世之人,唯名利是逐,以致国学不用,大道不传。余乃破万卷之书,推本溯源,远祖《内经》、《难经》,中法仲圣、东垣,近师天士、鞠通,广采百家,衷中参西,复集余家学、师授及十余年心得于一体,伏案成书,实自补土派宗师李东垣以来首次披露道家脾胃学说八百年不传之秘。《经》云:“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学者倘能心领神会,自可见病知源,随证遣药,必有效验。

自古著书立说,本圣贤之事,余何德何能,岂敢开门立派。盖上天有好生之德,余以拳拳活人之心,乃使法灯永传,圣道永昌,不过渡人渡己,聊尽天命人事而已。

吴雄志

一九九九年八月八日

笔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静斋

东方甲乙 这是吴老师二十多岁的著作,可惜现在只有复印版的,书中的三纲两常理论及治法,对临床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