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群书治要360》第四十一集第3讲

 情缘半岛 2022-01-28

学圣人的博厚、高明的德,要回归自性就必须把自己的心量放开,因为这原本就是我们的本性,也就是《中庸》上所说的“天命之谓性”。
所以我们必须把心量放宽了,心里没有任何界限,这样才能够悟到天性、本性。假使我们心里还有界限,有分别就悟不到“天命之谓性”,就无法开悟,不能见性,不能够回归自性。
“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如此者”,就是学博厚、学高明,而且悠久无疆地这样学下去,效果是“不见而章”,这个“见”,读“现”。“不见”就是看不到,“见”就是出现了。譬如学圣人之德来比喻,悠久无疆地学习,虽然道德还没有出现,还看不见,但是“不见而章”。这个“章”,当“明显”的“显”字讲。彰显,虽然这个境界还没有出现,但是事实上已经有彰显了。
譬如天象在太阳出来的时候,那是大放光明,我们都能够感受到这个光明。但是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在清晨,天刚刚明的时候,这个时候的明跟夜里的黑暗是不同的。黑暗的时候是一点光线都没有,但到了天明的时候,黑暗没有了,天已经明了,这个明也出现了,这就叫“章”。等到太阳出来的时候,那是大放光明,但是在太阳没有出来之前的黎明,天已经发明了,已经不是黑暗了,这就叫“不见而章”。《中庸》言修中庸之德,学至诚之时,虽然这个境界还没有到达,至诚之德还没有出现,但是已经有了彰显,已经明显地发光了。能够做到“不见而章”,那是很不错的境界了。
“不动而变”,譬如就大地而言,大地能够承载万物。大地上的万物,生长得很正常,万物是各逐其生,各得其所。这就是“不动而变”。就天而言,我们看天也没有动,但是天有春、夏、秋、冬四时,阴阳这两种气候也在那里不断地转变。在天地之间,感觉天地好像也没有动,但就是在这不动之间有变化,万事万物其实都是剎那生灭的。而作为人,生理、心理也是剎那生灭的,这个时候的念头和前一个时候的念头都不一样,所以怎么能够去控制、去占有?明白了这个事实真相,控制、占有的念头就放下了。连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念头都控制不了,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人可以控制的?万物顺着四时而生长、变化,这些都叫“不动而变”。
“无为而成”,“为”就是行为,“行”就是行动,有行动、有作为,这叫有为。“无为”是什么?没有一切的行为。还是拿天来做比喻。我们要讲话,这是有为的,但是天空有没有在说话?孔老夫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大地有没有长手脚?没有。也就是说,天地既没有言语,也没有四肢在那里运动,没有一切的作为,这就叫无为。但是就在这些无为之中“而成”,而成的,就是“天行健”。这个“行健”,可以通过天象来加以体会。天虽然是无为,但是它借着这个气象,来展现春夏秋冬四时的不同。虽然是用气象展现四时的不同。地球亦是如此,它承载我们人类、承载万事万物,它没有说一句话,也没有用手脚来替我们服务。但是一切事情,都是由大地配合这个天气来成就的,这叫“无为而成”。
凡是有为的,都是有限度的,因为有为就有所不为,有知就有所不知,必得无为才是无限度的,达到无所不为。古人让我们求无知,如果有知,就一定有所不知,当达到无知的时候,它起作用才是无所不知。所以,道家讲“无为而无所不为”,佛教讲“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这个般若智能本身是无知的,它起作用才能无所不知。
圣人的道德跟我们一般人的道德不同,一般人做一些善事,还希望对方报答我们。这就是“为德不纯”,这个道德不纯粹。圣人这个德呢?圣人做出一切有利于人的事情,既是平等,又不希望自己将来得到好的回报、好的福报。圣人没有这个意思,是尽量地付出,不要回报的。尽量做有利于人的事情,而且是永久地、没有条件地、大公无私地去做,这个德就叫无为。而这种无为是本性里面的,本自具足。本性是无为,由本性出来的德,表现出来,就是做任何事情,都像天地那样,没有任何界限、没有任何条件,而且还不求回报。并不是说,我替我们国家的人民来做的,我的国家的人民我就管,别的国家的人我就不管。圣人的德不是如此,而是无论是哪一个国家的人,都是平等地关爱、平等地照顾,这就叫“无为而成”。必得学无为法,这个“成”才是真正的“成”。
圣人无为的至诚之德,所做的那些事情,也都是为天下人来做的。他做的事情太多了,他的道德也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的博厚、高明、悠久无疆,都是效仿天地、配合于天地,效仿天地的道德,也是他本性无为所自然而然表现的。
“天地之道,可壹言而尽也”。圣人的至诚之德,是天地之道,,“其为物不贰”。“不贰”就是专一的,“物”是事物。做一切事情、修这个诚,都是专一不贰,专一不贰才是一心。“其为物不贰”,就是做任何事情,就专心做。譬如我们求学,就是专心求学;办理政治,就专心办政治,一心为老百姓办事。做任何事情,都是专心地做那一桩事情。学习、读经典都强调“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道理就在此,这就是专一不贰的效果。
“则其生物不测”,“不测”,不可以测量。“生物”,有圣人之德,对于天下人以及天下的万物,都能够让它受到圣人的教化,都能够让它学好,让它生存发展。有“生物”这种能力,就使万事万物都能各遂其生、各得其所。“不测”,测量不到。天地之道是人测量不到的,莫测高深,就是指前面的博厚、高明。
圣人之德亦如此。圣人办政治的效果是无为而治。譬如尧舜的时候,尧帝到外面视察。有一个老人一边击着壤一边在唱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太阳出来了,我就出来工作;太阳下山了,日暮了,我就休息。我的生活所需呢?“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我自己要喝水,自己开了井就有水喝;我要吃粮食,自己种田就有粮食吃。“帝力何有于我哉!”我是自食其力的,天子,也就是当时的尧帝,对我有什么影响?这说明圣王办理政治就跟天一样,让那个老人,也就是下面的民众莫测。他感觉不到你的影响,但是实际上他是自自然然地获益。“凿井而饮”,井要依赖大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日出日落还是天的能力;耕田要有气候在那里变迁,这都是天地的莫测高深。
圣人办理政治,也是利益万物,但是万物都不知道,觉得对它没有影响。圣人办理政治,为什么让人感受不到他的影响?根本一点就是圣人是自行化他,要求自己不要求别人的。他把正确的做出来,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对别人产生影响。别人受到影响了,自己还没有感觉,潜移默化地、润物细无声地受到影响,这就叫无为而治。
所以正如尧帝只是把自己的德行修养好,然后再任命贤德之人,“恭己正南面而已矣”,最后就可以垂拱而治。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一句话:“其生物不测”。它能够生养万物、培养万物、教育万物,而万物感受不到它的影响,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它的教化,这是不可思议。
“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我们要学圣人之德,就要学天地,天地之道就是这样博厚、高明、悠久。学成功了,这种道德自然彰显出来,对别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世间有潜移默化的利益。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