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风,就是气少一半!

 图书 馆员 2022-01-28

中风,就是气少一半!中风专方,治眼歪口邪,说话不清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里头治疗中风的常用方,这就是补阳还五汤。

这方子长这样,你看看:

黄芪30到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红花3克,桃仁3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它出自《医林改错》。创制者,是王清任。这位大哥,行伍出身,后来醉心医学。他没事儿就跑到坟地里,找死人来解剖,实地观察人的五脏六腑和筋骨经脉。

你看,这是不是一个狠人?

图片

闲言少叙,我给你说一张,用此方治疗中风的真实案例。你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人,当时是67岁,医案记载姓马,初诊时间为1971年的9月11日。

这个人,两年前就有冠心病和心房纤颤了。但是,由于生活所迫,此人一直在坚持工作。

在9月10日的晚上,这个人在干活的时候,忽然觉得身体和往日不一样,出汗特别多,特别疲劳。

他觉得,这可能就是干活累的,休息一下就好。

当天晚上,他的右下肢就不太灵便了。不过,他当时没在意,和衣睡下。

睡到半夜,他醒了过来,想要如厕。

可是,他刚想起床,忽然发现,自己的右侧上下肢不能活动了。

坏了,我得了脑血栓!此人当时惊惧不已,连忙在工友的帮助下到医院求治。

后来,经过检查,患者确实得了脑血栓,同时伴有冠心病、房颤。

怎么办?当时就请中医来会诊。

刻诊,见患者神志清楚,血压也不高,脉搏不规整,略有结代,舌质偏暗。另外,口眼歪斜,语言不清。整个右半身瘫痪。

在了解到患者的发病经历以后,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黄芪60克,当归尾6克,赤芍5克,红花3克,桃仁3克,川芎3克,地龙3克。

图片

水煎服,每日一剂。

结果怎么样?患者服用3剂以后,感觉到没啥不良反应,也没有太大的起色。

这时候,医家嘱咐,黄芪用量上升到120克。

这一次,服药以后,患者忽然感觉到右侧皮下有蚂蚁爬动的感觉,而且右侧腿的活动开始好转。

等用到8剂的时候,患者已经能扶着拐棍行走。用到30剂以后,患者能骑自行车。

后来,为了巩固疗效,原方加入鸡血藤,隔日服用一剂,再投10剂。

最后,患者诸症悉平,肢体活动恢复正常,又可以上班工作了。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这里的医家,是老早年河北邢台地区的中医前辈,叫做张从善。

现在,我来和你聊聊,这里的道理。

首先,我们清楚地知道,这个患者,整个右半身瘫痪了。

这是怎么造成的?

现代医学说,这是脑血管病变所致。

中医呢,没有如此精确的认识。中医只是认为,患者右侧经脉,不通了,使得身体失于濡养,所以就偏瘫。

接下来的问题是,什么原因导致患者右侧经脉不通?

我跟你说,源于气虚血瘀。

气,能帅血而行。气虚,不能帅血,所以血行郁滞,经脉失养,进而造成偏瘫。

怎么知道气虚啊?你看此人在发病当天,是不是出汗特别多,特别疲劳?这就是气虚的表现啊。气虚,不能固摄汗孔,所以自汗。气虚,不能振奋肌体,所以患者特别疲劳。

气虚,血行缺少动力,气血运行不畅,患者的舌头就会偏暗。脉象,也会随之结代、滞涩。

所以说,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在于气虚血瘀。要想治疗,就得补气活血。

我们看当时医家用的方子:

黄芪60克,当归尾6克,赤芍5克,红花3克,桃仁3克,川芎3克,地龙3克。

这个,你仔细对照,就是我最初谈到的,补阳还五汤的原方应用。经常看文老师文说的朋友,应该十分熟悉了。其中,黄芪重用,来补气。当归尾、赤芍、红花、桃仁、川芎,用于活血化瘀,地龙用于通经活络。

如此,气虚血瘀的状态得到改善,患者的身体,也就一天比一天地好起来了。

图片

说起来,这个补阳还五汤,是专门为气虚血瘀中风而设的。患者主要表现,就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艰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舌黯淡或有瘀斑、苔白、脉缓无力。应该说,这是非常常见的中风类型。尤其是一些年高体弱的老年人,发作中风,常常就属于这个症候。因为他们的年纪大,元气不足,很容易出现气虚血瘀的局面。

当然了,有适合,也有不适合。我们不能说,遇上中风了,都用补阳还五汤,大家全都可以痊愈。中风的的病因病机很多,类型不少,气虚血瘀,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说,非专业读者,如果要想用补阳还五汤来改善,还是应该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进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代医学认为,房颤和脑卒中的关系非常密切。有很多脑梗、脑血栓患者,都有房颤病史。因为房颤本身,容易形成凝血块。这东西来到脑子里,就形成脑血栓。上面医案里的患者,就有房颤病史。所以,有冠心病、房颤的人,一定要注意避免脑梗的发生。这是一条临床规律,我们应该重视。

阳痿,就是阳气“少一半”!清代老方子,补气活血,还人一半阳气

我常常想,我能通过文字,传递给读者什么样的信息,我能给读者,带来什么帮助。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唯一可以带给大家的,是思路,是方向。

人生,最怕没有方向。

治病,同样最怕没有方向。

正确的方向,是人生成功的一半,也是身体康复的一半。

现在,我给你说一个医案故事。从中,我们会感受到,作为患者而言,找到正确的方向,是多么重要的事儿。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姓王,年纪才39岁。什么毛病呢?这就是难言的痿弱之疾。

这个病,已经持续一年多了。一年以来,他遍用西药,无效。

z

后来有人建议,你吃中药试试吧。你这个情况,可能是肾阳不足了。

于是,他吃补肾阳的中成药,无效。

灰心丧气之余,有人建议,你别光补肾阳啊,肾阴也得补。你这可能是缺少肾阴啊!

于是,他吃补肾阴的中成药,还是无效。

西医、中医、补阴的、补阳的,这些方向都尝试了,结果都是到处撞墙,这就让他灰心丧气,有些自暴自弃了。

他甚至不止一次地跟爱人说,我把能尝试的办法,都尝试了,还是没用,这看来就是天意。咱俩离婚吧。

好在,爱人没有放弃,鼓励他继续求医。

最后,在别人的辗转介绍下,他找到一位医家,以调治疑难杂病为擅长。

刻诊,见脉象沉细而涩,舌苔薄白,舌色淡紫,面色萎黄、浑身乏力,连话都不爱说了。患者坐在那里,垂着头,嘴角下拉,眼皮耷拉下来,一副萎靡之象。

医家寻思片刻,拟就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30克,当归、赤芍各1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蜈蚣2条,甘草6克。水煎服,一共是5剂。

患者拿到方子一看,区区九味药,平淡无奇,既没有从前常用的补阳之品,又没有从前的补阴之品,当时就觉得有些怀疑。

他问医家:您这方子,补啥的?

医家回答:你以前之所以久治不愈,在于走错了方向。这个方子,不是补阳的,也不是补阴的,而是补气活血的。你别问那么多了,回去服用就是了。

于是,患者就回去尝试。结果,五剂之后,大欲兴起,虽然比不上最好的状态,但是毕竟有了很大改善。

接着,再用10剂,诸证悉平,患者生活恢复如常。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医师拟就的方子,到底代表了什么方向?为何患者走从前的路,都被堵死了。而今换了一个方向,却柳暗花明?

我给你仔细说说吧。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在于“气虚血瘀”。

你看,此人脉象涩,这个是血液在脉道里运行不畅的表现,提示血瘀。舌色淡紫,这个也是有淤血的表现。血运不畅啊,它聚集在一块,日久成了紫瘀之色。

患者的血,为什么会瘀住呢?答案是气虚。

如何知道此人气虚?你看,他脉象沉细,是气虚不能鼓舞脉道。他面色萎黄,乏力懒言,乃是气虚,身体机能发挥不足的表现。气,能养我们的精神。气虚的人,他就发蔫,所以此人在就诊的时候,垂头丧气、一副生无可恋的样子。

气为血之帅,它可以帅血而行。血流得快不快、顺不顺,要看气能否当好“火车头”。如果气虚,不能帅血而行,那就导致血瘀。

你想啊,这个人,气虚加上血瘀,气血两方面都出问题了,它的宗筋还能振奋吗?它一定是失养痿弱的。对不对?

因此,这个人的问题,不在肾阳虚,不在肾阴虚,而在于气不够、血不流。

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补气活血。

补气补血的方法是什么?来,你看看上文医案中的方子——

黄芪30克,当归、赤芍各1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10克,蜈蚣2条,甘草6克。

这个配伍,你记住啊,是清代医学家王清任的方子,非常有名,叫做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出自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它的基本结构,就是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除了黄芪,别的都是3、4克的样子,黄芪却重用120克。这里头,黄芪是补气的,重用黄芪,目的是重点补气。在补气的基础上,用一众活血的药来活血化瘀。所以这个方子,就是用来补气活血的,而且是以补气为主。它治的是气虚血瘀证。

说到这个王清任啊,我还得多交代几句。这个人,极具探索精神,在做学问方面,是个“医学疯子”。他就认为,中医从前的好多理论,有偏差。于是,他就到坟场去,把死人挖出来,解剖,看看中医从前对人体的描述,到底对不对。你说这吓人不吓人?这也难怪,人家是习武出身,天生胆子大,所以不怕。

后来,他就通过解剖,得出了不少和从前中医理论不同的结论。他把这些汇聚起来,就成了《医林改错》。当然,实事求是地说,他的这个《医林改错》,有不少内容,也是错的。

在《医林改错》里,他就记载了补阳还五汤这方子。严格讲,此方最初治疗的是气虚血瘀所致的偏瘫。王清任认为,这个偏瘫,一半身子不会动了,说明他身体里原来有十分阳气,如今有五分阳气不足了。这个阳气,指的是气血如常运行所带来的肌体功能,而非传统意义上的肾阳。既然五分阳气不够,那就补五分的阳气。所以,用黄芪补气,用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来活血。通过补气活血之法,为身体补充另一半阳气。

当然,这么理解,只是为了形象、方便记忆。补阳还五汤的真髓,还是在于补气活血。

就上文医案所述的患者而言,我们分析过,他的问题出在气虚血瘀。那好,我们就用补阳还五汤来补气、活血。气足了,血活了,宗筋得到滋养,问题自然就解决。

当然,医案里做了加减,只是添了一味蜈蚣。蜈蚣可以通行经络,引阳气入宗筋。

我们甚至也可以这样理解,作为一个男性 ,他如今的毛病,相当于少了五分阳气。少了五分,我们就补五分。因此,用补阳还五汤,补另一半的阳气,这不就好了吗?

我这么解释,希望你能听懂。

这其实就是利用古方补阳还五汤,治疗痿弱之疾的生动案例。

我把它写出来,目的在于什么?

第一个,给大家以启迪。这是源于临床的真实案例,有借鉴意义。生活中被此类问题困扰的人,可以适当借鉴。当然,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如何调整用量,如何加减药味,这都是需要因人而异、有讲究的。相关辨证要点,我前面谈完了,这里不再赘述。

第二个,告诉大家,这就是求医过程中,方向的重要性。你看上文的患者,补肾阴、补肾阳,用西药……之所以走了大段的弯路,原因就是方向不明,没有找到补气活血的方向。而一旦他找到了,按照他39岁的年纪,是很容易得到改善的。

可见,别管你得了什么毛病,病程有多长,都别灰心,别丧气。你一定要看到希望。眼下治不好,不是你不会柳暗花明,只是你可能走在错误的路上,还没到峰回路转的那一刻。

阳痿,就是“阳气少一半”!用传统方子,通血脉,送阳气,有意思

我们的回答是,当然属于阳虚了。除了阳虚,还能有别的原因令阳气不足吗?

我们老师却说,不一定,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阳气在传递、输布的过程中出现异常。也就是说,阳气是够的,只不过,送不出来。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课堂上,老师给我们讲到了一则关于阳痿的案例。他讲完,我们就懂了。

话说有一个男子,年28岁,还没孩子呢,就被确诊为痿弱之疾。

此人非常痛苦,四处求医,都无果而终。

后来,有医院提议,说要不然干脆就手术吧,通过海绵体血管重建术来解决问题。当然了,手术,必然是存在风险的。

患者不同意。他始终过不了心理这一关。

最终,他找到一位医家。

刻诊,见患者脉沉涩,苔薄白,舌体胖大,舌淡,两腿之间总感觉到凉飕飕的,整个人乏力、懒言、神疲。

看样子,确实有点像阳虚、气虚之类的表现。但是医家拿来患者之前的方药,发现从前都是按照补阳、益气之法来治的,可无论如何,就是不好使。

这可怎么办呢?

这时候,医家注意到一个细节,这就是患者脉象沉而偏涩。

脉涩,意味着淤血。虽然患者的舌象上,并没有淤血之征,但是这个脉象,是值得注意的。

结合患者全身乏力、懒言、舌淡之感,医家猜测,会不会是气虚血瘀呢?按照这个思路,医家写了一张方子。但见——

黄芪60克,人参10克,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香附各15克,川牛膝、川芎各30克,赤芍20克,水蛭6克,水煎服。

结果,这方子,前后服用一共14剂,两腿之间冷飕飕的感觉消失了,大欲时有兴起之感,生活基本恢复正常。后来,又遵原方适当加减调治一个多月,患者诸证悉平,生活完全恢复正常。随访一年,未曾复发。

老师在向我们叙述这个医案以后,就问我们:

方药里,为什么没有一味温阳益肾的药,却可以解决难题?我们说不出来。

老师解释,奥妙就在于,这方子打通了传送阳气的通道,解决了传送阳气的方式问题。

接下来,老师给我们做了详细解读。现在,我把我的体悟,说给你听。

你看,这个人,宗筋不振,两腿之间发凉,这显然给人阳气不够用的印象。我们可以说,患者身上的阳气啊,只发挥了一半。还有一半,事关生殖大事,没发挥出来。

那么,患者另一半阳气,为啥没发挥出来?是因为不够吗?

从这个患者的自身状况看,不是不够,而是输送阳气的道儿,不通。

我们知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的运行,靠气的推动。而气的运行,又靠血来承载。

如果一个人,血瘀了,血行不畅,那就意味阳气没办法在血液的承载下,被输送到身体各处。即便你有阳气,你也发挥不出来。对不对?

那么,医案里这个患者,血瘀吗?答案是肯定的。患者脉涩啊。脉涩,就是血瘀之象。

那接下来的问题是,患者为什么血瘀?结合气短、乏力、懒言等现象,我们还要考虑脾肺气虚的问题。脾肺之气亏少,不能帅血而行,所以就血瘀了。

那好,既然如此,是不是通过补益脾肺之气,再加上活血化瘀之法,就能打通身体运送阳气的通道,让患者另一半的阳气,发挥出来呢?

这个思路,是非常正确的。

所以,就有了医案中的配伍。来,看一下吧——

黄芪60克,人参10克,当归、桃仁、红花、地龙、香附各15克,川牛膝、川芎各30克,赤芍20克,水蛭6克,水煎服。

这个配伍,是补阳还五汤的化裁。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它的原始结构,就是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红花、桃仁。从药性上看,很显然,黄芪用于补脾肺之气,其他药材可以活血,这是补气活血的配伍。

它主治的,就是气虚血瘀证。通过益气活血,来送达阳气。阳气有十分,患者少了五分,此方通过益气活血,来补充另外五分。这就是所谓补阳还五。这方子最初是治疗气虚血瘀型中风的。但是,后世医家认为,气虚血瘀所致的其他毛病,用它也是可以治的。这就包括了阳痿。

医案里头的方子,不过是在补阳还五汤的基础上,加上益气的人参、疏肝行气的香附、活血化瘀的川牛膝、化瘀通经的水蛭。这就是基本意图。

总之,用这样的方法,患者脾肺之气充足,可以帅血而行,脉道淤血得化,又让血行畅通无阻。就这样,阳气可以在血液的承载之下,顺利送达下焦,问题就解决了。

我这么解释,不知道你看懂了没有。

写到这里,我又想起开篇所提到的,老师在课堂上对我们的提问——

阳气不足,是不是意味着阳虚?

初一看,此话似乎是废话。阳气不足,当然是阳虚了。

不过,仔细一想,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阳气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发挥出来,或者说无法被送达到身体需要它的地方。

其中,所谓气虚血瘀,就是很重要的原因。

我觉得,这一点对当下不少人是有借鉴意义的。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常遇到这样的患者——气短、懒言、乏力、怕冷、手脚凉,身体功能发挥不佳。但是,通过温阳益肾之法,要么没效果,要么上火。

怎么回事?我们考虑一个淤血的问题。他有淤血,气血津液在三焦内的输布不畅,你温阳益肾是白费力,而且还容易补出火来。如果转换思路,通过活血之法应对,很可能就柳暗花明了。

当然,这些,都是不成熟的想法,不一定准确,仅供参考。

不过,我还是希望,深受痿弱之疾困扰的朋友,你考虑一下自身是否有血瘀的问题存在。我们应该及时看中医,通过科学辨证来找出问题所在。如果真的证属气虚血瘀,那补阳还五汤加减,倒还真是值得借鉴的思路。当然,我们要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怕就怕,我们不明此理,在错误的路上钻牛角尖,出不来。

专业的读者朋友,您不妨也作个参考。所谓中医高手,无外乎就是通过广泛的实践和涉猎,多掌握了一些临床思路而已。我们多学习、触类旁通,到最后,也一定会成为高手的。

一张方子,补一半阳气!上治面瘫中风,下治痔疮出血,请你体会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子,年46岁,医案记载姓邹。

这个人,素来患有痔疮,而且经常大便下血。

一开始,这个人还比较犯愁。但是后来,他发现痔疮出血这个事儿也不算什么,没啥大不了,于是就置之不理了。

结果,有这么一天早晨,他一觉醒过来,忽然发现自己左侧胳膊抬举无力,口眼歪斜,口水直流。左侧眼睛根本闭不上,而且头部昏沉不清醒。

妻子一看,大呼不好,说你这肯定是中风了。于是,赶紧就医。

到医院去,医家这么一看,发现患者神智还算清楚,但是精神不振,面容焦虑。再仔细一品,发现患者脉象细软无力,舌淡苔白。

在问诊的过程中,医家对患者痔疮出血这个事儿非常在意,详细询问了病程和出血量。

在了解了详细情况后,医家摇头叹息,表示眼前这光景,和痔疮下血是有明确关系的。

接着,医家书方一首,但见:

生黄芪120克,当归尾6克,赤芍4.5克,地龙、川芎、桃仁、红花各3克,所有这些, 一共开8剂。

结果,患者用方以后,感觉到左侧上肢抬举基本正常,身体有力,口眼歪斜基本已经痊愈。不但眼睛开阖正常,从前痔疮出血的事儿也没了。

为了巩固疗效,原方不变,再用4剂。到最后,患者诸证悉平。随访五年,未曾复发。

这就是医案的全部经过。它最初刊载于1987年的《江苏中医杂志》。

现在,我来说说这里头的道理。

问题,其实就出在这个人长期以来的痔疮出血。

有的人可能会问,痔疮出血,每次的量能有多少啊?没啥大不了的。

但问题是,一次两次确实大不了,可日子久了不行啊。这个患者,由于长期出血,导致失血过多。

中医讲,血为气之母。血,是能够载气的。失血过多,就意味着气的流失过多。因此,患者就容易出现气虚的状态。

你看上文医案里这个患者,发病之时左臂抬举无力,浑身疲惫,精神萎靡。脉细软无力,舌淡苔白,这些都充分体现出气虚的倾向。

气,为血之帅。气不足,就无法帅血而行,进而形成血瘀,更无法有效生血,从而加重血虚。如此一来,患者必然脉络失养,于是就出现了面瘫。

所以说,当下这个患者,最主要的问题是补气,彻底改变气虚的面貌。气足,才能生血,才能帅血而行。气血兼顾,以补气为主。

什么样的方子可以担当这样的重任呢?很显然,是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汤,我以前多次说过,是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里记载的方子,组成是黄芪四两,当归尾二钱,赤芍一钱半,地龙一钱,川芎、桃仁、红花各一钱。它的主治,是气虚血瘀证,本是治疗气虚血瘀所致的中风。

古人认为,气虚血瘀型中风,一半身体废用,就好比身体的十分阳气,少了一半。用黄芪归尾等药材调治,能补气活血,恰似给患者补益了一半阳气。因此,此方叫做补阳还五汤。

咱们拿上文医案里的患者来说,既然气虚之态十分明显,于是用黄芪120克来扭转局面。其他的,归尾、赤芍等,可以养血、活血、化瘀。如此一来,气足血生,淤血去则新血来,患者的问题可以得到彻底解决。治疗之后,由于患者气虚的问题被改善,所以有了摄血之能,痔疮出血也随之好转。气能摄血啊。气足了,血就不会到处乱跑。

前天,有不少读者朋友在留言中提到了归脾汤和补中益气汤。我个人认为,如果真的用这两张方子,不见得无效,而且,说不定效果会更好。但是我个人认为,就补气而言,还是补阳还五汤立意鲜明,最为直接。

总而言之吧,通过对补阳还五汤的应用,患者的状态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所以最终痊愈。

从这个小医案,我们能得到什么启迪呢?

第一,补阳还五汤,对气虚、气血运行滞涩导致的疾病,确实有不错的疗效。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研究。除了肢体上的疾病以外,有些失眠患者,用补阳还五汤,也取得疗效。当然,到底谁该用,怎么用,一般人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定夺,不要盲目尝试。

第二,有痔疮的人,你可一定要对便血这个事儿多加小心。别管量大量小,如果总不重视,任其发展,很容易酿成大问题。尤其是长期出血的,你务必考虑气虚的问题。失血日久,必然伤气。气不足,就更容易出血。这是一个客观规律。

好了,关于这个事儿,我就说这么多吧。最后,再次感谢前天参与答题的各位朋友。你们的支持,是文老师不竭的动力。

睡觉没盖被,早晨“腿瘫痪”,补阳还五汤拿下!

人家年轻啊,平时生活就不怎么注意,很多细节都显得粗糙。比如,睡觉盖被这件事儿。

有这么一天晚上,他睡觉的时候被子就没盖好,右脚连带小腿,就露在外头了。

可谁能想到,第二天早晨,此人忽然就感觉到,右侧下肢无力、麻木,好像不会动了似的。

此人尝试活动右脚,发现右脚根本抬不起来。

患者吓坏了,挣扎着坐起来,尝试着走一走。

图片

这时候,他发现,右脚完全使不上力气,右脚尖下垂,走道时脚尖先着地。给人的感觉,就好像脑血栓后遗症一般。

“完了,我瘫痪了!”小伙子心中暗道不好,赶紧叫家人带他去医院。

到了医院去,大夫经过检查,发现他的右小腿外侧和足背面感觉迟钝减退,最后给确诊为“腓神经麻痹”,而且给开了一堆药。医生嘱咐,好好服药,好好锻炼,是可以恢复的。

可是,这个患者回去以后按要求服药,却看不见丝毫效果。

怎么办?患者决定去扎针灸。

可是,针灸连轧了一个月,还是没效果。

这时候,小伙子有些灰心丧气了:难道自己真的要瘫痪一辈子,就是因为当初睡觉不盖被?

最后,患者决定投中医治疗,喝汤药试试。如果汤药也不行,那就认命了。

刻诊,见患者脉沉而细弱,舌苔薄润,舌质淡胖。医家经过揣度,书方一首,但见:

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怀牛膝、石斛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克,水煎温服。

结果如何?患者用药5剂以后,下肢明显有力气多了。接着再用5剂,患者右脚的脚趾头,可以抬起来了。

图片

这时候,原方中的黄芪用量,增加到120克,继续服用10剂。

等这十剂药用完,患者右下肢的行动基本恢复正常,行走起来没问题了。最后,原方再投10剂来巩固。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我给你复述了一遍。它原载于1994年的《浙江中医杂志》。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翻阅一下。

这里头的道理,其实也比较简单。我说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这个患者,就诊时的脉象很有代表性,这就是脉沉细而弱,舌质淡胖,舌苔薄润。

这给你什么印象?是不是气虚血弱啊?气不足,气血亏虚,患者的脉道充不起来,所以沉细而弱。气血不足,舌体失养,所以患者就舌质淡胖。

你再结合他的主要症状——右脚无力抬举,这更是气虚的表现。

图片

由此可见,患者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气虚血弱。

当时,西医给患者诊断为“腓神经痉挛”。中医来看,此病就相当于“痿证”。中医讲,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气,源于脾胃。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从这个角度说,以气虚论治此病,也完全符合“治痿独取阳明”的古训。

那么,为什么患者平时没发病,晚上睡觉没盖被的时候发病了?我个人认为,这和感寒有一定关系。寒邪郁滞经脉,让气血运行更加不畅,所以导致发病。

所以说,要想改善患者的问题,就必须补气、养血、活血。其中,以补气为主。

我们再看看当时医家用的配伍——

生黄芪90克,当归、赤芍、怀牛膝、石斛各15克,桃仁、红花、川芎、地龙各10克,水煎温服。

这里头,我昨天说过了,牛膝用于强补肝肾,有壮腰膝的作用。石斛,有主“男子腰脚软弱”的作用。

其余的几味药,其实就是补阳还五汤的运用了。补阳还五汤干啥的?文老师说过无数次了,主要就是补气活血。其中,黄芪重用,目的在于健脾补气。后来,为了增加药效,黄芪一度用了120克。

其它的,比如当归、赤芍、桃仁、红花、川芎,都可以活血养血。地龙,通经活络。

这就是基本的用药思路。我不知道,我说得清不清楚。

气虚,脑梗之源!一张消梗方,补气消脑梗,源于临床实践

我常常说,中医和西医,各有优势,各有所长。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只要对老百姓有益,就都是瑰宝。

现在,我给你说一张配伍,一张验案。它就是用中医的办法,逆转脑梗偏瘫。

当时啊,有这么一个患者,姓李,年48岁,是一个干部。

就诊前六天,凌晨两点左右,他从睡梦中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右侧身体从头到脚麻木不仁,似乎失去了知觉。

他自觉不好,连忙叫醒家人。送到医院后,经过检查诊断,为脑血栓形成。

他在医院治了三天,效果不好,于是转投中医。

刻诊,见患者面色晄白,握力很差,脉象沉细而涩,舌紫暗,苔薄白。另外,自觉右侧肢体知觉迟钝,不能活动,全身乏力。整个人虽然神智还算清晰,但是言语不利。

经过商讨,医师给出一张方剂。方见——

生黄芪250克,地龙、丹参、川牛膝、山楂各15克,当归尾、赤芍各10克,川芎、桃仁、红花、桂枝、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分3次服。

当时,抓药的药师觉得诧异:黄芪,用250克,这不多吗?

医师答曰:患者的问题,全在气虚血瘀。今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壮元气之本,图恢复之机,不重用难有起色。

于是,患者守方服用。结果,用6剂之后,右侧身体的麻木大大减轻了,肢体可以活动,语言比较清晰,但是还没有恢复到从前的程度。接着,患者再用20剂,诸证悉平,生活自理,肢体和语言功能恢复。

临别之际,患者感激涕零。他实在没想到,已经跌入谷底的人生,因为一张中医的配伍,有了重大之转折。显然,是中医,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啊。

这张配伍和医案,是早在近30年前,于《四川中医》上发布的。这几年,我借工作的机会,收集整理了好多用于治病的验方。这张配伍,被我看做是补气活血治疗脑梗偏瘫的代表作。我珍藏至今,今天拿出来和大家分享。

其实啊,这里头的道理,说起来很简单。

你看,这患者脉象沉细而涩。沉细脉,是典型的气虚之象啊。气不帅血,脉道空虚,所以沉细。涩脉,说明患者有血瘀。气虚血瘀,这个基本判断就出来了。舌质紫暗,是典型的淤血之象。

另外,这个人面色晄白,自觉全身乏力,右侧身体麻木不仁,握力减退,这些也都是气虚之象。

故而,要想改善问题,就必须补气、活血。

怎么补气?医案里头,医师重用黄芪,达到250克。

其实,这个黄芪在治疗脑梗偏瘫的时候,出镜率特别高。这和相当多患者具备气虚问题,有一定关系。黄芪的用量,有的是30克,有的用60克,还有的用120克。当然,像这样超大量用250克的,也不少见。如此大的用量,目的是尽快在较短时间里头,把身体所需的正气抢救回来。有了充足的气,才会化生充足的血,才有力道去活血。

当然,也未必人人如此。关键,还是要看患者的状态,以及医师的临床判断。

医案配伍中,除了黄芪之外,其余大部分都是活血、化瘀、通络的药材。唯有桂枝,行阳化气、温通经脉,以助气血之运行。

总的来看,这张配伍确有王清任补阳还五汤的影子。

其实,就中医对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来看,这类补气活血的办法,是非常多见的。如果你仔细研究和观察,就会有这个体会。补气活血法,可以说是中医治疗此类疾病的第一大法。

我为什么要把这个写出来,和读者朋友分享呢?

我常常思考,我应该把什么样的中医经验科普出来。我觉得,除了真实可靠外,还需要有充分的、大量的临床依据。只有临床检验过的,我才能放心地科普。上头这个配伍,的确经过检验,治疗36人,有效率超过97%。这样的配伍,我觉得,虽然说患者和家属自己不能擅自应用(未经科学辩证,绝不能以身试药),但是一旦在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来科学的加减、应用,它是可以给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的。

好了,我就说这么多吧。

补气 配伍 黄芪 中医 气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