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家的石磨豆腐 | 吴昌龙

 深圳文学 2022-01-29

压上数小时后,端走水盆,解开纱布包袱活结。一个又大又白豆香味十足的豆腐就呈现在家人们眼前了...

在我的家乡湖北保康,无论是在高山,还是在河边,田地里都盛产黄豆。有了黄豆,便可以制作出许多美味佳肴。

经常以黄豆为主料制作的佳肴有:黄豆酱瓣子炒肉、黄豆面(浆)煮菜豆腐、生黄豆芽儿、做成豆腐等。

以黄豆为主料制作的佳肴虽然营养丰富,清香扑鼻,口感醇厚,令人回味无穷。可谓是“味道真是好极了。”但是相比而言,令我更喜欢吃的还是老家的石磨豆腐。

在缺衣少食的年代,黄豆作为农村里一种稀有珍贵的作物。平时是舍不得用来做豆腐的,常见的就是用来生黄豆芽儿、磨成面或浆后用来煮菜豆腐。菜豆腐在保康境内人们习惯性称它为懒豆腐。尽管黄豆稀缺,但是每年在腊月二十以后,母亲还是会丝毫不吝啬地将装在尼龙口袋里的黄豆,取出约十斤左右,倒在一个不大不小的坛簸里进行筛选,去除沙石土块等杂质。再将干净的黄豆进行清洗,然后放在清水中进行浸泡至黄豆完全澎涨。

母亲将澎涨的黄豆一勺一勺地舀起来放在石磨盘的磨芯里,一转一转地推着石磨,三五个回合下来,洁白如玉的豆浆顺着磨壁哗哗地流进事先洗净的大盆里,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澎涨的黄豆在母亲的辛苦运转下,变成了满满地一盆清香四溢的豆浆。

豆浆磨好了,下道工序就是过滤豆渣。只见母亲用瓢将白花花的豆浆舀起来,倒入事先横跨在大木盆上的磨架子上面的纱布口袋里,伴随着母亲用力地挤压口袋,瞬间豆浆水哗哗地流在木盆里,香气四溢的豆浆伴随着滴溚滴溚的声音,如同弹凑高歌一曲,沁人心啤,悦耳动听。过滤完豆浆后,接下来就是烧浆。把过滤好的豆浆倒入干净的锅里,在灶堂里燃烧的火焰中继续添柴,将锅里的豆浆水烧开至翻滚后,立即熄灭燃烧的柴火,将锅盖盖上密封至自然降温到三十多度的时候,把事先浸泡的石膏水充分搅拌均匀,倒入到豆浆上面,然后用锅铲来回搅动豆浆,使其石膏水均匀地渗透到豆浆的每一个细胞中,盖上锅盖,让豆浆与石膏水充分酝酿成味道鲜美的豆腐。约二十分钟后揭开锅盖,将一支干净的筷子垂直插入豆腐中,若筷子能不左右歪斜,说明做的豆腐很成功。

在豆腐酝酿之际,母亲将干净的筛子上面铺上一层洁白的纱布。将锅中还略带余温的豆腐舀起来倒入纱布中,然后将纱布对角拉扰并系紧呈十字交叉型。在纱布上面压上一个和筛子内径大小差不多的,满有满盆水的大盆,挤走豆腐里多余的水分。压上数小时后,端走水盆,解开纱布包袱活结。一个又大又白豆香味十足的豆腐就呈现在家人们眼前了。此时,用一把锋利的菜刀在豆腐上面呈井字状来回划上几刀,一块完整的豆腐就这样一分为十了。

做好的豆腐切成片,在锅中放入食用油烧到发烫后,放入葱花、大蒜、辣椒面、花椒粉等佐料到油锅中炸上几秒,再放上切好的豆腐片到锅中用适当的火温进行煎炸,煎炸至香气扑鼻,呈金黄色时,再将豆腐依次翻面进行煎炸。在起锅前,放入适量的食盐在豆腐中均勻翻炒后装盘。用油煎炸的豆腐色、香、味、形一应俱全,让人看着嘴馋难耐,吃着外酥里嫩,口齿生香。无论是家人食用,还是用来招待客人,用油煎炸的豆腐都是一道顶级的美食。

身在异地他乡的我,时常梦见家乡的石磨豆腐端上餐桌。梦醒后,我飞奔似地跑到豆腐店里买上几块豆腐,回到住处,学着和母亲一样进行用油煎炸豆腐片,但无论我如何配料和掌握火候,都做不出和母亲当年煎炸的,色香味形一应俱全的豆腐来。

作者简介

吴昌龙,男,一九七九年出生于湖北省保康县歇马镇白竹村。襄阳市作家协会会员,2004年踏上南下的列车,现谋生于东莞。先后在《襄阳作协》,《首都文学》,《新时代文学》,《家在保康》,《沮河文艺》等公众平台发表散文、小说、诗歌、微诗一百余篇(首)。曾有散文、诗歌获奖。以写作为乐,以茗茶会友,酷爱家乡秀美河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