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咨询一份,这位朋友开篇明义,就是对平仄一无所知,但就是要写古诗,想请教这首作品怎么样。 首先说明,我觉得这首作品还行。 虽然平仄混乱、用韵错误——但就是还行。 为什么呢?因为评价一首作品,需要站在创作者的角度去思考,也有关我个人的喜好。 像这位朋友这种,很坦然承认自己不懂平仄,却又热爱写几句诗,然后对格律本身并没有恶意,甚至有一点求知欲的性情,正是我喜欢的。 虽然他如果学会格律,作品肯定可以上层次,而他却并没有学的想法,我觉得也无所谓。 站在这个水平层次上来看这首诗,确实也还算可以——因为要求不必高嘛。
作品是不合平仄关系的,这个不必多言,学习过专栏的朋友都是一看便知。 不过写诗不合平仄格律,并不是大问题。 因为即便是古诗,也分合格律的近体诗,和不合格律的古体诗。他这就是一首古体诗,这么一想,不就心胸开阔了? 而古体诗,特别是新时代伪古体,或者说是披着古意的现代诗歌创作,只要朗朗上口,有内容,其实就是不错的诗作。 我说过很多次,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平仄格律? 学习平仄格律,其目的也是为了避免诗句产生音病。 当你不知道平仄格律时写出来的作品没有音病,能够清朗通顺地吟诵,自然就是好作品,又何必计较是否符合规则? 保障一个句子通顺清朗的重要指标就是声调起伏,过渡自然。近体诗的格律关系,就是从一开始就规定了用字发音,自动避免出现某一个音调过多导致的发音无变化。 所以,对于不懂平仄的人来说,写诗最重要的是注意什么呢——诗句的发音是否高低起伏,是否押韵。这是诗句的发音根本,是一首作品能够被称作“诗”的基础,或者说是诗歌这种文学体裁的底裤。 底裤是不能被扒拉掉的。 先要写得是诗了,然后才能谈内容的丰满、意境的高妙。 我们借助这条为诗歌遮羞的底裤,就能找到诗作到底如何的最低级判断方法——虽然简单又低级,但是效率是杠杠的,也是最适合不愿意学习格律的诗人朋友们使用的。 到底要如何帮助一位作者鉴别自己的作品是否过关? 每次您的大作完成,您可以自行大声朗读三遍,如果碰到发音不清楚,或者不顺滑的地方,那就是您要修改的地方。自己读三遍没有问题,再让读者、朋友大声朗读三遍看有没有问题。如果也没有,那这首作品在音律上就绝对是过关的,根本没必要在乎平仄格律是个什么玩意。 有朋友会说,这是什么狗p方法?不是写诗的基本操作吗? 那是因为你不知道这世界上有一些人,以为诗是精神世界的臆想,从来不开口验证,甚至因为这些人的无知放大,形成了一种特定诗歌流派——哑巴诗歌。 就是那种看上去很唯美,一旦上口就好像狗啃陀螺一样读不下去的作品,只能存在于纸张之上。 他们忘记了诗的根本是吟诵体,可以不押韵,不朗读,胡作非为,只讲究自身感情表达,完全不理会读者感受——我不是说某些现代诗,现代诗人大可不必对号入座。 初学诗歌,有些朋友会出现这方面的错误认识,但是并不是不可纠正。这也是为什么我将这种一般诗人习以为常的创作方法,拿出来作为天然诗歌作品好坏判断的依据。平仄格律其实也是判断工具,是升华和提成,但是很多朋友不愿意学,或者学不进去。 那么你写完作品,至少读上三遍,避免它成为诗歌中的最下流——哑巴诗歌。 其实美好的情感文字,完全可以通过散文之类的文体进行舒展,但偏偏要往吟诵体“诗词”里面挤——这是“诗词”二字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感、高级感使然。 可这些“诗人”们却不知道,张冠李戴的错误认知才是致命的,不管文字漂不漂亮,不管内容丰不丰满,不管意境高不高雅,你不能顺利地,高低有致地,有节奏感地大声读出来的东西,那就不是诗。 所以,写完之后,好好读三遍吧。 凭借天生的语感,来判断作品的好坏,是否需要进行修改。 而学会了平仄关系的朋友,就可以从理论上分析问题在哪,而不是靠感觉去猜。 就用这首作品举例。
大家不妨多读几遍,看看有没有问题。 还好,并没有非常不通顺的问题。所以,将标准放到最低,我说这首作品还行。 通读起来,声音比较明亮,但是不会让人觉得乏力。因为平声非常多,所以明亮,由于间杂了仄声,又不至于让人感觉厌烦。但是还是声音变化少(平声多,仄声少),在声调平衡的标准上明显趋于缓慢,悠远——这就要看作者要表达的内容是否需要这种感觉了。如果正是这种味道,那么就无所谓。 像首句“一架藤棚挂屋坪”,平仄(新韵下)为“平仄平平仄平平”——明显平声字多,有五个,而仄声字只有两个,幸好“架”、“挂”的位置比较合理,有效地隔开了这五个平声字,还算是发音有变化,因此这一句念起来问题不大。 而第二句呢?“南瓜欲黄丝瓜青”,平仄为“平平仄平平平平”,六个平声,只有“欲”字一个仄声,那么这个句子的发音就是明显失衡的。缺乏仄声对连平的干扰,整个句子声调变化很小,节奏感趋于平淡缓慢。 第三句、第四句都是一样的问题,平声字过多,导致了节奏舒缓。但如果这正是你要表达的那种慵懒情绪,那也没什么不可以。 很明显一、三、四句读起来要比第二句有意思——因为多一个仄声字,缓解了连平的声调问题。当然仄声字还是太少,所以整体感觉是懒洋洋的。 至于修改就没有必要了,因为这就是古体诗,不讲平仄,只要念着顺口就行。 另外就是这首作品无论在平水韵,还是新韵,通韵,甚至在汉语拼音中,都不能算押韵(有前后鼻音区别)——当然,在今天的读音下,发音是相近的(邻韵)。 不过既然不讲究格式,那么就都不重要了——只要您觉得抒发了当时的心境,开心就好。 从内容上来说也还行,反正是题画诗,基本上都是画上内容描写,附带了一些对这种环境的喜爱之情。整首作品平声多,又在关键位置间杂仄声,反而以声音的形式附着上了一种春困的慵懒情调。整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如果第二句增加一两个仄声字(三、四声)相对就能好一点,更利于吟诵。 你看,当我们把要求放低一些,啥都说得过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