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唤柳 | 研究与推介瞿九思的现实意义

 荆楚文史哲 2022-01-30

“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作为一个湖北人、黄梅人,了解湖北黄梅一些重要的历史文化名人,是必要的,是有益的;知道汪静风、帅承瀛的人居多,知道瞿九思的人,则比较少。

瞿九思,黄梅人,理学家、明代大儒。一生著作三十多种,堪称著作等身。他的《万历武功录》,现在成了博士生,硕士生论文的研究对象;他的音乐著作早年就在日、韩等国引起重视。如果不知道瞿九思,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遗憾。

瞿九思,黄梅县濯港瞿大垅村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出生于官翰人家,其父瞿晟,进士、知府、太仆寺卿。

16岁丧父,千里扶柩归乡,办完丧事,在坟墓旁搭建草庐,三年时间,边守孝边读书;青年时代即有令人瞩目的著作被称为“披丹二《录》”:《阴骘》《孝顺》,他名声很大,但是做人低调,谦虚谨慎。青年时代,瞿九思拜天下名士为师求学,学问日进;隆庆元年(1567)21岁,受江西督学之聘讲学于全国著名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

隆庆四年(1570)25岁,受湖广督学之聘主讲汝城(湖南)濂溪书院,还应邀到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讲学,文名远播。高层官员屡屡奖励他;28岁时,聘修湖广省志,同年,参加乡试中举,一路春风得意,人人钦敬羡慕。

30岁时,遭逢冤案,押往武昌狱;临行前,亲友、学生担心他将在武昌狱囚禁三年,出狱后,当流放塞外,生死难料,于是送给他累计银200两。出武昌狱,两个儿子13岁瞿甲、8岁瞿罕一路伴随,到达北京,作短暂停留,瞿甲瞿罕为他讼冤;他自己也向朝廷讼冤;后到京西百里窦德城高叟家借居,他以含冤之身,常化装到京城书肆穷搜博览购书,为日后著述《万历武功录》积累资料;他在窦德城居留时间长达5年。

37岁时,万历首辅张居正病逝,瞿九思得以回归家乡;志书记载“居正故才九思”,就是说,张居正一向看重瞿九思的才华,把他释放了;还有一说:张居正妒忌瞿九思,才让他有此冤案;回乡后,瞿九思闭关著述,十八年不问外事;生活穷困,衣食不保,家具衣物典当殆尽,这样,依然丝毫未能动摇其坚定意志,在这样恶劣条件下,依然孜孜以求,“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懈地著述。   他的著作闻名天下,官方助其刊印成册;远近官吏、文人学士路过黄梅,不入其门获其书、受其教,则以为耻,而他依然如往日一样谦恭、一样埋头著述。
省级高官聘他为全省讲约乡师,宣讲朝廷法律、乡规民约,他写出民歌体《化民成俗歌》,本县乡民士人都能传唱,本省本府外,还传遍七八个省;他又编写《土俗章程》刊刻传播;他的《六经以俟录》(即《诗经以俟录》《书经以俟录》《礼经以俟录》《乐经以俟录》《易经以俟录》《春秋以俟录》)是集大成之作;他的《孔庙礼乐考》声誉极高,多次刊刻,在全国传诵;一部60万字的《万历武功录》,献给万历皇帝作为天子50岁生日华诞寿礼,看起来是为皇帝歌功颂德,其实是寓劝谏意义于其中的不朽历史著作。

官方和民间屡次荐举隐逸瞿九思到朝廷为官,吏部任命他为翰林院添注待诏,他以年高体病为由,上呈《陈情疏》辞职。朝廷以每年六十石大米,资助他著述。疾病缠身,伏案不止,著作等身,多达三十三种。著作大都毁于兵火,幸存《瞿聘君全集》,存留其著作九种。
综合本人自2014——2021年多年的研究心得,我认为,研究、推介瞿九思有如下几方面的现实意义:

一、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二、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意义 
    
三、瞿九思对国家的贡献 

四、地域文化建设意义     
                                                          
第一节  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

青少年时期的瞿九思,是今天青少年学习的杰出榜样。

学习他如饥似渴的学习精神,不断地拜师孜孜以求。

瞿九思幼年身体瘦弱,8岁,其母杨氏病逝,家里人瞒着他,他得知后,问父亲:“父在而母背,有礼乎?”,父亲取出孝服,让九思穿上,哭拜祭母。

10岁时,其父瞿晟中进士,为户部主事,派往吉安核查征粮,九思随父同往江西吉安,父亲让他拜状元出身退休在家的罗洪先老先生为师,罗洪先对王阳明的心学潜心研究,三年足不出户,是江右王门学派重要人物。瞿九思在这里受到最好的老师最好的教育。     
   
12岁,其父瞿晟任河北广平知府,随父赴广平,入广平府学,作《大人赋》;作为京官和知府的儿子,他没有优越感,没有纨绔子弟陋习,他孜孜不倦地学习。

15岁,作《定志论》,历数严嵩柄国之害,劝父辞职。
16岁,父亲病,亲手服侍汤药;父逝广平,千里扶柩,返回家乡,安葬父亲后,结庐墓边,守孝三年。孤儿寡母的家庭环境下,自学不辍。   

19岁,与石氏完婚。瞿九思向黄安县(今红安)耿定向请教《春秋》的有关问题。耿定向,曾任御史、甘肃按察使、大理寺右寺卿、南京右都御史,对王阳明“心学”下功夫进行了研究。

20岁,到京口(镇江)拜谒全国屈指可数的大学问家嘉靖三十三年殿试榜眼、翰林院编修曹大章;到南京拜谒嘉靖二十三年会试第一、翰林院学士、《永乐大典》总校官、《嘉靖实录》编修瞿景淳,还拜访了南京工部尚书、礼部尚书林庭机以及嘉靖十四年会试第一、南京尚宝司卿许毂。瞿九思拜访这些大学问家,都用了长跪之礼,以表达对他们的崇敬仰慕之意。边学边写,是进一步学习的必要途径,也是对自己学习成效的检验。      
                          
隆庆元年,21岁,参加乡试。读其试卷后,湖广右布政使李心学发给黄梅县的公文中称颂瞿九思“……才十岁而驰誉湖湘,当道争相礼遇,以国士看待。吐词,则力追《左传》《国语》,空万马而无前;析理,则穷及毫芒,如庖丁解牛而不停顿......”

布政司右参议张九一发来公文,称“……黄梅县生员瞿九思,青年美质,既具远志又有宏才,磨砺中进取,修养心性,奋勇有为,敷陈道德,著作已成一家之言,如《楚书》披丹二《录》(《阴骘》《孝顺》),明确当世之务、著述者之规,不愧名家,足称国士。”

更有湖广布政使陈天资发给黄梅县的公文,评论他参加乡试的试卷,称“......阅读其'书义’,则爽健中精意溢出,气概格调出群;阅读其'经义’,则简洁精粹,得春秋谨严之体:'论’,则奇脱出尘,可追秦汉;'五策’,则滚滚千数言,删落套语,直写胸臆,而精忠练识,可为国家树万世不易之策;'表’,以《阴骘》《孝顺》二录,铸融浑化,不露刀斧痕迹,而议论高古,藴藉闳深,不作人世藻饰之词,真'四六’之绝唱。”  
                             
二、学习他胜不骄、败不馁、永不满足的品格

隆庆元年,21岁,江西督学徐爌迎请他赴庐山主讲白鹿洞书院。白鹿洞书院是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大书院,瞿九思来此主讲,这不仅体现了他的学术水准,也显示了他已经声名远播。徐爌与他讨论“太极定性之说”。
        
隆庆元年参加的这次考试,本来,他的成绩被湖广布政司陈天资认为“所取正卷,以备首额”;结果,获副卷。所谓副卷,即达到录取水平因受名额限制而未获得举人身份。

瞿九思没有意志消沉,依旧努力学习,继续深造。

隆庆二年,钦差督理粮储湖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张九一为褒奖已故乡官、瞿九思之父太仆寺卿瞿晟,令黄梅县置门额“冏卿第”一面;为激励青年学者瞿九思领黄梅县置门额“国士无双”一面。

隆庆三年,24岁,考虑节约路费,他以致书信给泰州学派代表人物罗汝芳论文行的方式,向他学习。文行,即文章与道德。罗汝芳的学术思想源于理学,但反对“存天理、灭人欲”的教条,提倡“用赤子之心”,去“体仁”,“大道只在自身”。

主张:圣、愚   的差别,只是在“觉”与“迷”之间,因而成为圣贤,简直非常容易。他被誉为明末启蒙思想的先驱。瞿九思的书信,将自己研究理学过程中遇到的文行问题,既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及支持这些观点的论据,又对其中的问题提请罗汝芳先生解答。  
   
隆庆四年(1570),25岁,湖广督学胡直聘请他主讲湖南汝城濂溪书院,还邀请他到岳麓书院、石鼓书院讲学。期间,胡直与他讨论“动静之旨”。同年,他到河南拜谒求教理学家邹善。邹善是泰州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与罗汝芳是同榜进士。  

隆庆五年,胡直升任粤西,邀请瞿九思同赴粤西,“以备究竟”。
万历元年,28岁,应湖广巡抚赵贤之请修省志。同年秋,参加乡试,中举,为第八名举人,此后,其试卷广为流传。
三、学习他谦虚谨慎的品格

在万历二十二年举荐隐逸良才时,本县生员李同云称瞿九思“生平未赏以贤智而怠慢宗族,经过诸父兄之庐舍,必定进入,即使有急事不得当时进入,但事后虽夜半也必去。望见诸父诸兄,都趋前而迎。诸父诸兄将至,必屏立于一侧等待。见了面,九思下气怡声,未赏疾言遽色.....平生无轻慢言语,无轻慢之态,终日端坐.......” 

第二节  对知识分子的教育意义

作为知识分子,从瞿九思的人生经历、为人处世态度和学术成就,可以受到如下启迪:

一、有经邦济世、先忧后乐的家国情怀,克服一切困难,百折不回,方能成就一番事业                                                                                     
万历二十二年,全省举人秦继宗等呈文向朝廷推荐隐逸良才,称瞿九思“早岁抱匡时之志,直欲行其本心;儿时著名世之书,即求补于当代;左中规,右中矩,动合典型;默成象,语成爻,言皆实际;清修,则一尘不染;励操,则百折不回;负高超过人之材,可以定大事于谈笑;秉持过人之识,足以析至理于毫芒;姑且利国家,功不必自称己出......”

中国文人,一向主张“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而瞿九思,穷,不仅独善其身,还要兼济天下。这是什么情怀?这是难能可贵的家国情怀!当然,他的兼济天下,不是为相、为一方大吏,手握重权,而是以手中之笔,“闭户十余年,阐古今未泄的奥义;著述盈万卷,尽宗社无疆的美好。经义,步程朱后尘;史识,比肩于班固司马迁,信具胸中武库,宁置纸上陈列次序”“有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志”,力挽世道人心。

万历二年(1574),他30岁,无端受冤,被打入囚牢,由黄梅押往武昌狱,门徒、亲友馈赠他二百金(银两),买得一妾姚。在武昌狱3年期满,按规定,当流放戍边。他的两个孩子伴随左右,路过京城,13岁瞿甲、8岁瞿罕为他鸣冤。更有休宁人张复,慕名而来黄梅拜瞿九思为师,听说九思先生流放,便一路追随。  
    
不久,瞿九思寄居离京城百里的窦德城高叟家。消息传开,燕州、蓟州、青州一带的学子,纷纷背着粮食行百余里,找到瞿九思先生受学。他们与瞿先生谈治学、谈科举考试中以四书五经为考试内容以代圣人立言为考核方式的制义、谈文章词赋、谈释道二氏、谈经国大业,感到闻所未闻、得到未曾有过的、自己想要得到的知识。他们一时高兴,手舞足蹈、鼓掌起来。     
            
瞿九思作一联:“埋没丰城,望霄汉斗牛,龙剑乾坤难合;                                                    
经通蓟野,相骊黄牝牡,马群朝暮将空。” 
  
高叟命人将此联雕刻,悬于窦德城楼上。过往官吏、商人、读书人边看边议,听说是住在高叟家的瞿九思所作,就去拜访瞿九思。后来,拜访者“轮蹄相接”。京城里的荐绅,多数人盛言瞿九思无罪。
他在高叟家,为准备日后著述《万历武功录》所需的资料,广搜博览,每两三天必化装到京城正阳门外、双塔寺演象所左右康、王、陈、李书肆,选择性地购买。为了购得奇书、秘书,嘱咐各买办经济人,从荐绅家的僮奴手中收购。如有边防事,就高价购买;有在四方作仕宦的,九思就恳请将羌虏倭蛮名籍事状告诉他。


到万历十年(1582),37岁,才回归故里,虽然有了行动自由,但没有恢复他被剥夺读书人的衣巾(资格)。

万历二十二年(1594),省、府、州、县各级官员、文人一致向朝廷举荐隐逸黄梅瞿九思。

万历二十八年(1600),二次举荐隐逸良才时,江夏人、戊戍进士、浙江道御史熊廷弼称瞿九思“......才兼文武,学贯天人。读书只观大要之旨;教书,精诸史六经;玩图,卓有深思,尽日悟九丘八索。闭户二十余年,负范仲淹之远大理想;有生四十龄岁,醇厚具程颢之高风。心无半念谋家,夜必焚香告帝。

视四方水旱,如疾痛在身;望四海清宁,像温暖适己一样......名书写成于十四岁,事功策推演于五千册....往因名重蒙冤,不曾闻其怨声;后以冤明被荐,寂然无喜色。滴露研珠,只随蛀书虫共窟;冒雨培植灵芝之类瑞草,不招不为之鹤为邻。且其刻意著书,尽心谋划国事;书,如《世补》《山藏》二部,全都卓越成为国典。边筹虏,如分王散党诸编,仍附以羌群番族。急守灵州及宁夏奏成功,果系加防渡口。......皆如左券,悉合前言。脱使秉事当几,何难经天纬地......”

瞿九思学习并能做到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忧而忧”。蒙冤,而无怨声;冤明被荐,寂然无喜色,这是怎样开阔的胸怀!     还有极力举荐瞿九思的广济人吴亮嗣,可不是一般人物,写举荐信时,拟授兵科给事中。后来历任太常寺少卿、中宪大夫告老还乡,适逢广济县大旱,捐出安家银3000两,因救灾劳累过度,病逝家中,留下遗嘱:“生是直人,死了也要站着埋。”家人遵照他的遗嘱办。吴亮嗣这位直言之士给瞿九思的评价,是发自肺腑的,是非常高的评价。

经此人生的大起大落,瞿九思没有悲观厌世,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意志消沉,相反,在乡村一隅,他闭关著述,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后来,家庭经济状况更差,到了家用器具衣物典当殆尽,糠菜不给的程度。这是常人难以忍受的。然而瞿九思闭关著述十八年之久,长子瞿甲19岁英年早逝,可谓中年丧子,人生又一大不幸!但是,他终究走出了人生低谷,依然著述不停。    

古人云:“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他蒙冤,受牢狱、流放之苦,是为“威武不能屈”;他衣物器具典当殆尽、糠菜不给,是为“贫贱不能移”;后来,他被荐举为全省讲约“乡师”,乡师虽然不是官,但社会地位明显提高,可谓一时风光无限,但他谨慎尽责地讲约;再后来,朝廷任命他为翰林院待诏,可以登高位而享受荣华富贵,是为“富贵不能淫”,他没有因此而惑乱其心,他以年老体病为由,上《陈情疏》辞官,朝廷给他每年六十石大米资助他著述。
                                                                                         
二、正直立身,严于律己,潜心著作,方能立言立德

万历二十二年,举荐隐逸良才时,广济吴亮嗣(字:明仲)称瞿九思“......至于本生其处心操行,直是担当宇宙,负荷纲常。昼之所思,夜之所梦,不知有生,不知有死;直是任天下所不敢任,家无担粮之储,必欲穷究天下事理;身有重病,必欲区划当今大计......生平学术,惟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每朔望必以此二句告天。......

凡过神祠必默为民祈福。每大风,亦必为江上默祷。人皆谓爱人无所不极。乡闾之间始犹有疑其为矫者,或有疑其能勉强于暂。而未必能要于久者。及潜观密察,愈久愈详。乃知其真诚合道,纯德通天,非由矫饰,亦非勉强。志惟其于扶世,不必人知;事苟足以匡时,不求迹合。”

虽然我们不赞成瞿九思朔望(九思初一、十五)向天祷告、在神祠前为民祈福,但是,瞿九思“惟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心中装着人民,担心人民的安危,这是我们当代人应该好好学习的。对比今天,也有不少信男善女,进庙烧香、磕头祷告,往往为家庭成员、为自己,祈求菩萨保佑。他们和瞿九思的出发点,完全不同。

瞿九思的行为,看起来与众不同,不合群,但他出发点是匡时扶世,不矫饰、不为人知。         

当黄梅县县令张维翰违令苛派,县民欲噪辱公堂,张维翰找瞿九思,意欲让他出面平息此事。在这公与私利害相关的关键时刻,瞿九思正直立身,不为县令请求所动,拒绝当说客。设想,如果瞿九思睁着一只眼闭着一只眼,顺从张维翰的意图办事,就不会有后来受蒙冤坐牢流放之苦。

在万历二十八年,经武昌分守道冯应京十一次邀请之后,瞿九思接受聘任、担任湖广省三府讲约“乡师”。要说乡师这种角色,不是官,但是,其责任、影响都不小。他在严于律己方面,这个时期,有两个例子。   
                           
 一日,因患病,夜晚没睡好,起床稍迟,来不及吃粥,与仆人匆匆赴县东关讲约。东关约副是他继母王氏的侄子,听九思仆人说他没有吃早餐,就派家人送来粥与小菜,九思严词拒绝,说:“我在县城已吃过了。在这里,没有亲戚,只有乡师和约副。”           
   
蕲州原任郑知州遣人求瞿九思赠言。不久,瞿九思写毕,安排一家僮送到九江给郑知州。僮子返回时,经清江镇,清江约副邀请九思家僮用饭。家僮回家后,将赠言及在清江约副处用饭事告诉瞿先生。九思听了,大为震怒,抽了童仆二十鞭。童仆忍痛受罚,从此不敢接受任何馈赠。事后,九思亲自为他疗伤。

瞿九思就是这样严于律己,严格要求自己身边的人。        

《孔庙礼乐考》,即考证孔庙礼乐,正如宿松人浙江巡抚金忠士所言:“礼乐在孔庙,尤为风教所系。”


但在瞿九思看来,“孔庙礼乐考”这个课题,应当由西安周达庵先生来完成。周先生在秦陇,且是周公旦的乡人,以礼乐自命。周先生是这方面的权威,但是,周先生把这件事郑重地交给瞿九思,瞿九思推辞了六七次,后来还是答应了。但困难不少。孔庙礼乐,数代君王率领行礼乐,并钦定下来,竟然代代失传。高皇帝推崇以道化民,将礼乐廓然修正。到了肃皇帝仍能很好地纂承,扩大规模,加大更新。

瞿九思必须对古与今作裁酌,遵制阐训。其奠、献、拜、迎,与舞蹈、节奏,宏大与纤细都核定......

瞿九思撰写《孔庙礼乐考》历时长,在蒙冤之前就已动笔,写成一部分;答应周达庵所托时,又害病。带病撰写,其难可知。《万历武功录》这部庞大的历史著作,成书十四卷,一百七十余篇,洋洋六十万言。以“列传”形式记述各地造反者(含少数民族起事)及朝廷军队镇压情状。                               

瞿九思在《万历武功录·自序》中说:为了写这部书,买了班固、司马迁的书数十本,亲笔句读十余遍才敢操笔札,前后达三年,才有幸写完。自己披读,大为惭愧,哪敢曰“列传”?当尽投畀烈毁中。己复自念,方今水旱频仍,闾阎空竭。有司一不警戒诸群不逞,如楚省刘汝国、吴省罗朝广、越省丁仕卿、闽省柯守岳、粤东林道干、粤西杨秀、大梁车宗孔、蜀省九丝、秦地杨戬、晋省王漠臣、鲁省侯沐封、滇缅甸夜郎安国亨等,他们往往陆梁鼓噪,如猬毛而起。岛彝播州之役,大军凡再指,而后仅能安定,没有事了......九思识虑诚浅小,所见仅及于此。因此作这本录,为上神宗五十大寿......

后人评价:看起来,这本录,为万历皇帝歌功颂德,是功劳簿,其实暗含劝谏之意,给统治者敲警钟。全书主角是武力与明朝统治者相对抗的各地民众。这正是瞿九思了不起的地方。著名史学家章学诚称瞿九思是“侠儒”,敢书别人不敢书的社会现实,明善恶,寓褒贬。

三、与人为善,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文人亲爱,不说人之短处,大肚能容,谅解他人之过,成为完人,方能众人折服

瞿九思与人为善,与文人打交道,相亲相爱,尽力帮助人家,有口皆碑。从他给许多文人著述作序、作墓志铭、写书信,都可以看出他的与人为善,有求必应。                  

其中,抱病为临邑安徽松滋(宿松)县民赞颂邑令丰城人熊隆宇作《摩崖抄序》;百忙中为汪美汪勋作《怡怡堂诗集序》;抱病为门人张复作《爨下语序》;                    

为同年友(同年中举,次年一起参加进士考试,何起风成了进士,九思未能。)蕲水何起风作《邾何公墓碑》;到广东东莞谒著名史学家陈建墓,在墓前还焚烧了几本自己的著作,并作《谒陈建墓文》。   

为洪绍元作挽联:“人失陶潜,暗淡门前柳色, 孙成王旦,葱茏阶下槐荫。”

为石显亲妻周氏作挽联:“久截发剔眸,地下相从神不死,享耆龄完节,人间弃去骨还香。”

九思生平口不谈他人之过,有谈他人过的,他都正色尽力制止。与人未赏有仇怨,即使有侵犯他的,他把一切皆放在一边不问,且待他更亲近。这是一般人远远做不到的。   
                           
做好事,举荐他人不求他人知晓。救济他人不求他人报答。见贤良,爱他唯恐不及。

正如广济吴仲明举荐文书中所述:“到他门下学习的人多如云,都尊信他,如对神明,以为可以与孔孟并驾齐驱。近的来自吴楚,远的到齐梁,千里裹粮来学着接踵而至。本生一贫彻骨,位在匹夫,有何势力能使四方高才疾足之士尽游门下如此?”

黄梅廪增附生李同云举荐文书称:“今年,其僮仆见其贫寠已到极点,恐怕他著述不成,将有生死之忧、迷惘之疾,乃各典当所置私田为现钱,助其主人瞿九思,供给朝夕之用,本县乃盛传此事,以为美谈。”

黄梅县耆老邢瑞梅英等呈:“及不幸,为故相所忌,身遭受大祸,全县耆老民众数百人请求上司予以昭雪,又曾有数十人赴京城宫阙代为诉讼。……去年,闻江西陕西等处已征聘邓元锡等,田夫野老,日夜慕望,愿诏书征及本生(瞿九思),朝听夜惊,认为有疏来到。举家大小,无不踊跃。今闻黄州府十学先已举呈,请求征召,蒙院、道行县查访。深山穷谷,儿童走卒,欢声雷动,举皆冒雨冲泥,扶老携幼,数千百人,奔走城中共相欢庆……”


黄梅县医僧道段尚荣等呈:“……今奉明文下县,查取本生(瞿九思)履历,通县士民无不踊跃。穷乡老叟尽皆扶杖到县,会聚冲街,齐声保举。本生事体,须臾开具,多至数百条余。遭值连日狂风大雨,儒生又复数百,徒走跣足,相继递呈。四乡数百户士民,无不万口一词,同心合意。欲赴院、司、道、府,面呈本生行谊。窃见本生才高义重,孝悌友爱,敦睦宗族,和辑乡邻……”

第三节  瞿九思对国家的贡献

瞿九思是个通才,由于他的卓异之才和高远的视野、不同寻常的遭际,在他的有生之年,撰写出等身著作。在明朝一代,他为全国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我们先看一看当时那些知道瞿九思的人,如何评价瞿九思:            明代进士、浙江及贵州巡抚、右佥都御史安徽松滋(今宿松)县人金忠士读了瞿九思《孔庙礼乐考》,称“我持节巡按贵州,暗中有兴礼乐的设想,待看见江汉有瞿先生,这位博士是好修君子,他的广闻既已丰富,崇圣尤为笃实。业已作《礼乐考》”一书.....”   

金忠士不说黄梅有瞿九思,而是称“江汉”。     

他评价瞿九思“钟天地之灵,萃山川之秀,读古今未读之书,发前圣未发之旨、诚旷世大儒,盖与程朱埒轨矣。”他把瞿九思与二程、朱熹列为同一等级,是旷世的大儒。足见评价之高。            

湖广按察司分巡武昌道兵备佥事江苏盱眙人冯应京邀请瞿九思为湖广省三府总讲约乡师的《三请书》文末写道:“......邑令留你(为一县乡约),原为行仿古诸法,如其碌碌而已。何必私一黄梅哉!此书信可与贵县父母官观之。六祖成道于黄梅,仅成为和尚赤帜。今便欲一元血脉续自黄梅,你任重而道远啊!”这封书信,把瞿九思到任湖广省三府总乡师的意义,与六祖慧能成道于黄梅作比较,说明冯应京大人对瞿九思的传授道义的意义、作用,看得高远。

从后来瞿九思撰写《土俗章程》《化民成俗歌》,在全国七八个省传诵来看,瞿九思的影响力,远不至于一个省。                         

瞿九思作《孔庙礼乐考》,有湖广巡抚陕西翼城人史学迁作《孔庙礼乐考·序》称:……昔日称周礼在鲁国,韶乐在齐国,非帝王盛事偏寄之鲁齐二国以传盛事,鲁齐二国固不乏其人。今有清静载考孔氏之礼乐,不是在楚国吗?二国分别承担而楚兼之,瞿氏子本来足张显楚国啊。 
                         
瞿九思对全国的贡献,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万历武功录》为代表的著作,对明代历史作出了贡献,为少数民族的历史,留下来极其珍贵的史料。              
          
二、以《土俗章程》和《化民成俗歌》为代表的的民俗作品,为当时正风易俗做出了贡献、为后世研究民俗奠定了基础。
    
三、军事著作《实用辑》《时务策》《边略》,为当时的国防和军事提供了军事、地理知识和理论。                                  

四、从明代理学家的角度,对六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全面训诂,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五、对《易经》三十年的研究,其成果来之不易,可圈可点。    

六、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论述,不仅在国内,而且传播到日本朝鲜。    
              
一、以《万历武功录》为代表的历史著作,对明代历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少数民族的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万历武功录》是瞿九思个人撰写的一部史书,通过记述万历初年到明中期明政权镇压各地农民起义,以及明王朝和各边疆少数民族错综复杂的关系,反映了明朝政治的腐败和用武力压迫民众的情况。再现了明朝中后期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以及外部危机。其中对明代边疆少数民族的记载占据了大半,详细地反映了明代边疆各少数民族的真实状况,对其人物、制度、风俗习惯以及人名、地名等都有不可多得的记述,其史料价值无疑是极高的。尤其难能可贵的是,本书中对于北方少数民族的史料,记载颇详,足以弥补其他史书之不足,有些史料甚至是绝无仅有,非此莫可考证其实者。

全书1259页,其中蒙古女贞为620页。因此被视为蒙古史的专著。 


学界研究《万历武功录》有关主要成果:

(1)陈乃乾《影印万历武功录·跋》。中华书局影印本,1962年.

(2)邓嗣禹《明瞿九思万历武功录·叙论》。足本《万历武功录》,台湾艺文印书馆,1980年。

(3)谢国桢《增订晚明史籍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4)王雄,薄音湖《明代蒙古史汉籍史料略述》,《蒙古史论文选集》第四辑,呼和还特市蒙古语文历史学会编印,1983年。

(5)《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四辑《万历武功录》编后说明,1985年呼和浩特

(6)钱茂伟《明代史学编年考》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7)达力札布《万历武功录》有关不赤汗记事浅析。《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四辑。

(8)钱茂伟《明代史学的历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9)孟凡云《万历武功录研究》,孟凡云,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05年;孟凡云博士论文《瞿九思生平及其学术特征》,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民族史研究》,2005年。

从整体上对《万历武功录》进行总结概括的当属邓嗣禹、谢国桢、陈乃乾钱茂伟以及孟凡云几位先生的文章。                 

尤其是邓嗣禹的文章,是目前最完善、最为系统的研究成果。他说:“《万历武功录》是一部不平凡的书……如此不平凡的丰富资料,世界各大图书馆,皆宜各有一部。”其它关于《万历武功录》一书的史料价值、作者著述动机、书籍的内容及其所反映的作者的历史哲学、政治哲学、经济思维等都作了简单论述。

钱茂伟一书则在宏观地叙述明代史学史的前提下点滴地评述了作者的学术风格:“王世贞是一位司马迁信徒……重新高举司马迁实证史学旗帜,强调考信、直书,这对晚明史坛的影响是十分广泛的。此后,瞿九思、朱国桢、刘振、张岱……等史学家纷纷学《史记》,重实证学风。”

傅吾康则从另一角度评价:瞿九思《万历武功录》中有关俺达王的章节,是用中文写的作品中对中蒙关系所作的最公正的记述。《剑桥中国明代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二、以《土俗章程》和《化民成俗歌》为代表的的民俗作品,为当时正风易俗做出了贡献、为后世研究民俗奠定了基础

《土俗章程》和《化民成俗歌》是瞿九思在冯应京于万历二十八年(1600)起,任湖广武昌分巡道佥事,请他任湖广省三府总乡师这一阶段写成的。其版本有万历二十八年黄梅知县皮宗诗作《跋》瞿罕(九思幼子)印行的(一说皮县令捐俸印行)、嘉庆十九年邑人觉庵居士重刊。    

 明代崇祯十五年进士黄梅人张国光所写《化民成俗歌·序》:“……瞿聘君(瞿九思,字聘君)《化民成俗歌》,肇自圣谕,六言而演以村野俗说,其间,或庄或谑,或激或讽,不工一字文饰,唯取朴率真切,莫不依乎至性而感以至情,故每每歌未竟而闻之者流泪兴悲,或失意自丧。此中潜移默化,其有动神行,而不能抑制自己的感情耶。声音之道与政通,岂虚也哉?         

余生也晚,犹及见聘君著作堆积整个房屋。这个歌,昔年邑侯皮公捐俸刊刻,嗣奉上司发文号召,邻近郡县讲约者,必购焉。久之,远播海内,若燕赵,若秦、鲁、吴、越、闽、广间,多传所诵。     
   
梅邑二十余年来,兵寇焚劫,瞿氏家藏著作,尽付火灾。独是歌,家传户诵,问诸田夫野老,犹能道其详者。毋亦聘君关于孝友姻睦的化民成俗歌,没世不忘,至今还有在其祠叩拜九思先生的事……”

收入《瞿聘君全集》的《土俗章程》,是一部关于民俗的专著。既称章程,则必定分章分节,对于民俗的方方面面,加以论述。

此外,他的《仿古篇》《声乐篇》《蓄艾篇》也都是教化民众的力作。在《皇明经世实用编·卷十一》中载有《荐辟人物考》:“瞿九思,黄梅人。笃学力行,中癸酉湖广乡试。……所著有《中庸口授》,谓子思作中庸渊源河洛,兼总六经论语,阐发详尽。又有易说、本俗书,一以古人之谊教化人。……瞿九思因著《仿古篇》《声乐篇》,赞以化民成俗,更加相砥砺而正其身轻其物,训迪众人颇多良方,息争讼教化盗贼。”

湖广左布政使杨道会的“布政司解书赴部院密揭:……使能以盛朝《仿古》《蓄艾编》范世,自可以次第移风易俗。更能以《土俗章程》及《化民歌》,善良者谁不可从容中庸之道?……”对瞿九思这几部著作的教化民众的作用,是大加肯定的。

三、军事著作《实用辑》《时务策》《边略》,为当时的国防和军事提供了军事、地理知识和军事理论

《实用辑》有如下篇目:《藏兵说》《成周善藏兵说》《神机营制度考》《军营制度考》《选将》《简将》《任将》《重将权》《东西南北名将多寡》《阵法》《全楚救民忠臣》《臣道》《三论》《谏道》《理财》。由以上篇目,不难看出,这些文章在军事上的的实用性。

《时务策》《边略》,其实用性,则不具体意义细说。

四、从明代理学家的角度,对六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乐经》《春秋》)全面训诂,纠正了前人的错误

《六经以俟录》,共是六本著作,即《诗经以俟录》《书经以俟录》《礼经以俟录》《乐经以俟录》《易经以俟录》《初秋以俟录》。工程浩大,瞿九思有时“至指罢不复能字”,只好口授,由门人子弟代录。

有官员潘应化评价:“考订六经而使其意义回归,续汉晋唐宋以来之绝学,撰述摘取百家同异,衍濂洛关闽而上这些大师的真传......”

尤其是湖广省《布政使司解书赴部院密揭》一文,对瞿九思著作的评价,系统、全面、中肯。


“看得世衰道熄、六经尽付嬴灰,圣人遥远,其言沉没,千载几成长夜。幸万古文明宣朗的圣代,产半生忧虑劳苦、心存戒慎之真儒,是以抽引掀播奥义,因而收集编辑遗经。自今观之,阐《易》义,则纵河横洛,至千百其图,果曲尽伏羲氏叁伍错纵之玄象;陈《书》旨,则经天纬地,至百千其论,都暗合古帝王统括参赞的大谋略;以周礼之典章,分《雅》《颂》则意超象外,分明一部乐章;以孔子之成案,论《春秋》则法在文前,宛若一团天道裁成礼制,不但挽回流俗,举斯世于光明兴盛;开创《乐经》,的确可感召太平,登斯世于安定太平;混群经于一贯,累累串若贯珠;排除多岐的众论,凛凛严如执掌兵权。当世多么洁净,如日月行天。

追忆前朝,不只如荆榛塞路,他无喜爱无羡慕,爵位,何曾入其胸中?但恐不尊不信,书未必可传天下。暗想必广行颁布,才足能显扬圣朝。若非备极表章,恐不得昭垂后世。至其作《孔庙礼乐考》,而祖宗列圣制作之精,幸就正于孔圣人而准则相同。作《愠解》,而仲尼七十子污蔑的诬罔,始得此法言而尽昭雪。作《仁统》,则统之有宗,而孔圣之门户可入。作《言善录》,则操之有要领,而作圣人的阶级可寻……每书而观之,则通前至后,精微易简,字字非先民所已言,何有差异?总诸书而观之,则取彼参此,扩充中庸种种,都是前贤之所未阐发。岂容轻重天壤之间?什么谬误未纠正?孔孟后什么空缺未补齐?盖自本生制作一出,而造化始尽无不泄的气运,性命亦尽无未呈的奥秘。以含贞体道的儒宗,而覆盖犯名干义的恶德。这是鬼神所以呵护他,而云汉所以遂兴昭明。即今成案具存,众议信实,所当云云。”
五、研究《易经》三十年的成果,来之不易,可圈可点。

万历三十二年,瞿九思写给冯应京(慕岡)的回信——《报冯慕岡先生书》,是他研究《易经》三十余年的成果。其大意为:

不肖瞿某潜心学《易》,本已三十年。而当初但求之高远,与世儒大抵略同。至晚年,见孔子论《易》,只专以“易简”说话,然后我反过来思考,始知《易》并不是很难,果然简易。

其首先一窍,原来即是卦体。譬如雷电噬嗑(噬嗑是方言,意为:闪电),世儒只知道大象是指雷电,不知卦辞及六爻。无非雷电,离火为电,所谓金矢,即电的条细如箭者;所谓黄金,即电的一片如金者;校体圆,与雷相似,校就是电。内卦震,雷下电上,故曰屦校;及雷自内而之外,则电下雷上矣,故称荷校。

我以此法求之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爻爻相合。然后知“易简”之说,诚然如此。即玄家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此理至易,而且适宜于学易之人,易于懂得,乃万古以来竟无一人知道。

读程朱《易说》,不知所谈何事。至于其他,尤为可笑。谈它越是精到,而失之就越远了。其实,它的所以然:天地与人,只是一体;万事万物,只是一物。譬如噬嗑(闪电),在天之为雷电,其升降吉凶既是如此,则人事之雷电,其升降吉凶,也是如此。所以,体验它于自身,即可以考验得失,欲得征兆于卜卦,即可预见吉凶。但其上下次第所差,甚是微妙。而详加研究,则迥然不相同。如火雷噬嗑,电光在先而雷声在后,则事体是一样;如雷火丰,雷声在先而电光在后,则事理又是一样。

六十四卦虽说简易,而其神妙不测,互迁互变。以得到“中”而吉,失去“中”而凶;以应时而吉祥,以违反时而灾祸。又千变万化,各有精义。非要用数十年殫精敝神地加以研究、揣摩,是不容易立即学得。此孔子作“系词”,既说《易》至易至简,又说《易》至精至微。而古今谈《易》者,既不知其为易又不知其为难,都有所失。

我今矢口谈它,似觉其易,然而开始,实苦苦探求,用了百千种办法,然后,稍有所得。

良知二字,只是为仁方法,尚未洞见本体。王阳明尚谓良知二字,是从万死中悟出来的,何况《易经》此道呢?九思认为以此求《易》,然后四圣统绪,方有所託。这《易》的道理,如沉溺海底,千年万载,而从此开始,如日中天。此乾坤所密藏,鬼神所呵护,必不肯轻传于世人的。九思自悟识以来,但藏之于心,直不敢书之于纸。恐为造物所谴责。

我的悟《易》之法:或坐或卧,或行或立,若身无躯壳,上无房第,直以此心悬于天宫,与天相通。将三百八十四爻,铺于浑身,与之相融相帖,久之,然后稍有所悟。今虽有得,这亦不足为奇。鄙谚所谓“识破不值半文钱,道在眼前人不识”,正是这样。

我的初意,自谓《易》书未成之时,必须不轻易发出一语,担心诸卦未全,义理未备,为人所不信。若一经指摘,便千秋万载不可复振。故韬藏甚密,虽万死不敢一言,像对我老公祖。则乾坤宇宙,所共倚赖,天地鬼神,已久以此道相托。与九思即相去数千年,即相隔数万里,自然不约而同。若合符节,九思岂可以闭匿?因此写这封书信,取此“易说”,是不避谬妄,吐露于先生台下。这也是古人的“自宝燕石”啊。不知果然是否,望赐批答,幸甚。
                            
六、在音乐理论方面的论述,不仅在国内,而且传播到日本朝鲜 

瞿九思后裔瞿荆洲曾留学日本,他著文称:“前年同寓友人某君,专攻音乐,一日在东京专藏音乐典籍之图书馆——南葵文库,见某日文书中载有瞿九思之音律书目,某君固知余之家世者,归而告余,并嘱余搜集先人之遗著,整理问世,既可发潜德而显幽光,或且可予我国学术界以贡献……”   
          
瞿九思音乐文章、著作:《定律不必候气说》《圣人制乐裁成天地鸟兽鱼鳖昆虫草木说》《律法论》《孔庙礼乐考》《乐经以俟录》。
第四节  地域文化建设意义

研究与推介瞿九思,与地域文化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黄梅,有四项非遗:黄梅戏、禅宗祖师传说、黄梅挑花、岳家拳。但是,历史文化名人,却是个空缺。
             
黄梅民间对于明代进士、兵部左侍郎、蓟辽保定总督汪静风,清代探花、浙江巡抚帅承瀛,多有传说,志书及其家族宗谱亦有记载。主要是因为这两位都是高官、清官。在当前反腐倡廉的形势下,宣传他们,也是有必要的。他们是历史名人,而不是历史文化名人。          但是,瞿九思则不同。瞿九思是明代大儒,是著名的理学家、历史学家。我们宜把他定位在周敦颐、二程(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陈建(历史学家)这样一个等级。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靠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传承。在建设现代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各地应当不失时机地盘点历史文化名人,梳理著名历史文化名人传略、建树或著作,宣传著名历史文化名人。     就黄梅而言,瞿九思,实在是历史星空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本人挖掘、研究、撰写的《瞿九思传》,对于瞿九思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瞿九思。
      
尤其是地方党委、政府领导,有关部门及濯港、分路等乡镇领导,了解、认知瞿九思,崇敬瞿九思,以身为瞿九思故乡之人为荣

使之成为地方的靓丽名片,成为地方发展经济、振兴文化旅游业的软实力。并在研究及推介瞿九思方面,动脑筋,想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立项争资。比如:瞿九思故居及西园的规划与选址……坚持下去,落实到位。使瞿九思成为一个含金量很高的亮丽名片。

邀请愿意为家乡做贡献的企业家、瞿氏宗亲中的代表人物、史志专家座谈,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一次,我到安徽桐城、肥西等地旅游,路经太湖县高速公路,一块大型广告牌上写着:“朴初故里,大美太湖”。朴初,是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在肥西县三河镇,别人看旧街琳琅满目的地方产品和特色小吃,我就专门看“杨振宁故居”、“孙立人故居。”        
     
杨振宁从出生到上小学,这段时间,在其外婆家度过,所以他外婆家,也称其故居。故居为三间徽式砖瓦房,一进六重,四处天井,一处大院子,十分富足的殷实人家。旧式家具、杨振宁的长辈及其本人、家属照片,著作、发表获诺贝尔奖的科学论文刊物等文字资料,布置其间,大有看头。

瞿九思故居,应在濯港瞿大垅村,有居所,读书楼、有西园。西园里的结构,瞿甲《西园种竹歌》写的亭台楼阁、曲水、树木花草,如松梅竹菊等,十分雅致。钦差湖广右参议张九一为瞿九思父子所赐门匾,分别为:“冏卿第”“国士无双”

万历二十二年,湖广巡抚郭维贤为表彰瞿甲的孝行,下令让黄梅县为瞿甲修建“孝子才人祠”于县城西关。

二、在广大群众中尤其是有关乡镇基层干部、中小学教师学生中进行宣传教育

将瞿九思及其著作编入《乡土教材》,从而教育学生、群众,学习瞿九思,树立家国情怀,做到当学生,则努力学习,学无止境,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居乡,则以身作则,关怀乡村百姓、叔伯兄弟子侄。做官(其实,瞿九思只是当过湖广总乡师,还不算官),则严以律己,尽职尽责。

作者简介

王唤柳,国家二级编剧,省作协会员,退休后在县志办编县志。

【链接】何国彩 | 鸡鸣山寨--修心养性的新型安养院

黄洪雨 | 石磨

王亚纯 | 东山问梅洗心尘

桂帅 | 题黄梅戏

黄志东 | 小年随笔

黄梅籍海警的大海幻想曲

蒋国雄 | 虎年,“晚霞追梦”而来

王亚纯 | 西山—母親

何国彩 | 我的“二〇二一”

汪晓洋 | 斗“当权派”旧忆

市民致黄梅交管局和城管局一封紧急信

施根吉 | 回忆三年农中,悼念余抗生、王肇襈二位老师

阮耀华 | 安养乎?安养也!

何国彩 | 手残志坚爱心红

李滨 | 捍卫“两个确立”, 做到“两个维护”

王唤柳 | 他是县人大代表

李滨 | 黄梅好女婿

黄梅文史哲 编委会
顾问:周慧  刘光天
主编:李滨
委员(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澜、王汶柱、石阳艳、龙静、朱文霞、何国彩、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柳景钢、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蒋国雄、蔡群
执行副主编:龙静  柳景钢
联络部(以姓氏笔画为序):文战华、王汶柱、石阳艳、李九华、李凤清、严凤琴、周向春、桂林枫、桂文林、涂向阳、梁文雄、黄赞煊、蔡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