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著名诗人题壁诗展示的情怀抱负

 披衣闲坐养幽情 2022-01-30

大家都读过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这部小说的第三十九回 :浔阳楼宋江吟反诗 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写的是宋江题反诗的故事。

宋江独自一个人来到九江的浔阳楼,一番痛饮之后,不觉沉醉,他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日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日之苦。”乘着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

心在山东身在吴,

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

敢笑黄巢不丈夫!

宋江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就不必再说了。

这一段故事可以用来解释一种作诗的形式:题壁诗,顾名思义,题壁诗就是题在壁上的诗,这个壁有很多种,像宋江是题在酒店的白粉壁上,还有题在石壁、寺壁、殿壁、楼壁等等。

古人说:“诗言志”,当诗人们敏感的内心被触动,一时诗兴勃发,或者急于抒发政治抱负,或者有所感悟、有所寄托,或者是被秀丽的风景所吸引,就在上述的各种壁上奋笔疾书,这就是题壁诗的由来。

从汉代开始,题壁诗兴起,到了唐、宋尤为兴盛,成为一种时尚。毕竟那时候没有头条号之类的便利的发布方式,题在壁上,人来人往的随意欣赏、传播,免费广告的效益很快就会展现出来。

笔者精心选取了唐宋时期十二位著名诗人的十二首题壁诗,归纳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三首诗,分别抒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展示了他们的哲理情思、描写了他们的爱恨情仇、体现了他们的闲情逸趣,一起看看大诗人抒发的都是何种抱负情怀吧!

第一部分:先介绍南宋三首著名的题壁诗,展示岳飞、辛弃疾、林升等人的爱国情怀:

一、《题青泥市寺壁》

宋:岳飞

雄气堂堂贯斗牛,

誓将直节报君仇。

斩除顽恶还车驾,

不问登坛万户侯。

诗的意思:

堂堂的英雄之气直冲霄汉,为了洗雪国耻,愿意将生命奉献。

斩除凶恶的敌人迎回君王的车驾,不为那封侯拜将谋求高官。

这是一首题在寺庙壁上的题壁诗。宋高宗绍兴三年(1133),抗金名将岳飞领兵路过新干县时,在青泥市萧寺的壁上题了这一首诗。

这首诗语言质朴无华,直抒胸臆,气势雄健,表达了岳飞不求名利、誓雪国耻、收复失地、接回二圣的决心,抒发了岳飞远大的政治抱负,展示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读这首诗,如同读他的《满江红》一样,激昂壮烈,凛凛然有生气,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岳飞文武全才,在武的方面,他武艺高强,力大无穷,能开三百斤硬弓,且能左右开弓。他率军指挥有方,纪律严明,岳家军“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他敢打硬仗,以少胜多,金人也不禁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在文的方面,岳飞诗、词、书法虽然传世不多,但都是精品,一首《满江红》足矣笑傲文坛。《满江红》在我国抗战时期发挥了巨大的鼓舞激励作用,这是其他人的作品恐怕难以望其项背的。

只可惜,南宋政权苟且偏安,不思进取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尔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且杀吾婿,不可以不报。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

在岳飞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宋高宗赵构在一天之内连发十二道用金字牌递发的班师诏,诏旨措辞严峻:命大军即刻班师,岳飞本人去临安朝见。

岳飞在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后,悲愤交加,哀叹:“臣十年之力,废于一旦!”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年仅三十九岁。

岳飞的死讯传出后,全国的百姓们都为之悲伤哭泣。金国得到消息后,大臣们却为此举杯庆贺,说道:“和议自此坚矣!”

可惜,岳飞生不逢时,倘若他出生往前一些,在宋太祖时代,或者再往前,在汉武大帝时代,岳飞“万户侯岂足道哉!”悲哉,岳飞,壮哉,岳武穆,伟大啊,我们的民族英雄!

二、《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的意思:

青山有青山,高楼外面还有无数的高楼,西湖岸边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达官贵人们被暖洋洋的香风吹得如痴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曾经的首都汴州。

这是一首题在临安(杭州)的一家旅馆墙壁上的题壁诗。

“靖康之难”后,南宋绍兴二年(1132),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回到杭州,大修楼堂馆所,建明堂,修太庙,宫殿楼观一时兴起。达官贵人们、富商大贾们也相继经营宅第,并大肆歌舞享乐,沉沦于奢侈糜烂的生活中。

一个头脑清醒的诗人林升,来到杭州,目睹了这一切,在宾馆的墙上题了这一首著名的诗,对这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只求苟且偏安,沉醉在醉生梦死的卑劣行为,进行了讽刺,也表达林升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和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直把杭州作汴州。抒发了林升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平事迹亦不详,生活在南宋孝宗(1106-1170年)期间。作为一位名不见经传的诗人,林升有如此清晰、深刻的认识,如此爱国忧民的情怀,真是位卑不敢忘忧国啊!

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诗意:

我在年少时候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望,为写一首新词无病呻吟而勉强说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想说却说不出。只能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

这是一首写在博山道中石壁上的题壁诗。博山在江西省广丰县西南,风景优美。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罢职后,退居江西上饶,经常到博山游览

辛弃疾中年以后的忧愁不是少年时期的无病呻吟,而是忧国忧民之愁。他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辛弃疾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别号稼轩,是我们山东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豪放派大诗人,有“词中之龙”的美称

辛弃疾的诗词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战斗精神,他文武双全,“醉里挑灯看剑”,他渴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却和岳飞一样,生不逢时,“可怜白发生”,到死也没有看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却只看到“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辛弃疾二十一岁开始参加抗金义军,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享年六十八岁,据说他临终时还大呼“杀贼!杀贼!”

一代词坛大家,死不瞑目啊!

第二部分:介绍白居易、苏轼等人的三首著名题壁诗,彰显古人写在墙壁上的智慧:

一、《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唐:白居易

人人避暑走如狂,

独有禅师不出房。

非是禅房无热到?

但能心静即身凉。

这是一首题在禅房墙壁上的题壁诗。

夏日炎炎似火烧,人们都被这酷暑折磨得走来走去,都想要找到凉快的地方。一天,白居易去拜访他的朋友恒寂禅师,在禅房里,他看到恒寂禅师独自在安心坐禅。

白居易奇怪地问禅师:“难道禅房不热吗?”禅师缓缓回答:“不热啊,甚至我感觉很凉快。”白居易听后,猛然醒悟,烈日炎炎,禅房非凉爽之地,原来是出家人没有纷繁的干扰,心静自然凉。

在炎热的夏天,我们经常说到的“心静自然凉”这句话,就是由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演变而来的。人们可以从恒寂禅师安心作禅悟出一个关于人修养的道理:不要被外在的事物所影响,只要能控制住不良思绪,心里就会变得平静,自然而然不受任何事情干扰。

同样,当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也需要放平心态,不急不躁,以一颗沉着冷静的平常心去处理,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二、《题长安壁主人》

唐:张谓

世人结交须黄金,

黄金不多交不深。

纵令然诺暂相许,

终是悠悠行路心。

这是一首题在房东家墙壁上的题壁诗。张谓(?--777年) 字正言,河内(今河南泌阳县)人,天宝二年进士及第,后来历任尚书郎、潭州刺史、礼部侍郎等职务。

写这首诗的时候,张谓还是一位默默无名的年轻考生,为了应试,他寄居在长安的一户房东家里。

想必这个房东是个势利眼,对张谓这个穷书生是百般的瞧不起,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张谓要离开这个房东的时候,他想到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就在他家的墙壁上作了这首具有讽刺意味的诗。

世俗的人互相结交需要以黄金为纽带,黄金用得不多,交情自然不深。

纵然在口头上暂时承诺了什么,实际上他的心就如路人一样冷漠。

后来张谓身居高位时,不知道这位房东见了张谓,有没有愧疚之感呢?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狗改不了吃屎啊。

有一句俗语: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不信但看宴中酒,杯杯先敬富贵人 。说得很尖锐,代表了很多人的做法,对于金钱、富贵的崇拜。但是,我想,人除了崇拜金钱、富贵,还应该有别的更高的追求啊!

诸葛亮在诫子书》谆谆教导:“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我国的古典名著《大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之书,是研究“大人之学”,这本书提出的“三纲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提出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仔细体会、反思、学习啊!

三、《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一首题在寺庙墙壁上的题壁诗。苏轼游览观赏了庐山的景色之后,在庐山西麓的西林寺的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庐山横看崇山峻岭,郁郁葱葱,绵延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这首诗表达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在苏轼身上体现得很明显,作为文人,苏轼没得说,诗词文赋,书法绘画,样样精通,都是大家。

但是,作为政治人物,他“当局者迷”,迷得很严重,王安石变法,他看到变法的一些弊端,他反对,于是,他遭贬。司马光废除变法,他又看到了变法的益处,他还是反对,于是,他下狱。正如他的侍妾王朝云评价他:整个一肚皮不合时宜啊!

人这一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尽管有别人的帮助,可是,主要是靠自己,自己千万不要迷糊啊!

第三部分:介绍唐宋著名诗人崔护、陆游、王清惠的爱恨情仇吧。

一、《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诗意:

去年春天的今日,我在这户人家里看见,

姑娘的脸庞和桃花互相衬托,分外红润。

今日我再来此地,姑娘已不知去向何处,

只有那桃花依旧,含笑怒放在春风之中。

这是一首题在人家大门上的题壁诗。

唐朝诗人崔护在科举考试落第后,到都城长安南郊的南庄踏青游玩,口渴的时候,到一户人家讨水喝,见人家的女孩清纯貌美,遂生爱慕。

第二年崔护又来到这户人家,却发现柴门紧锁,空无一人,失望之下,崔护在人家的门上题写这首诗。

这首诗中还隐藏着一个曲折、动人的爱情传奇,饱含着才子佳人的纯真爱情,情节曲折离奇,人们称之为“桃花缘”,我之前已经写过二篇文章,有兴趣的不妨一看。

二、《钗头凤》

宋:陆游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这是一首题在公园墙壁上的题壁诗。陆游二十岁时与表妹唐婉结婚。婚后陆游和唐婉你唱我和,沉醉于两个人的小天地,留连于温柔乡里,陆游就无暇顾及应试功课。

陆游的母亲唐氏,一心盼望儿子能金榜题名,以便光耀门庭。她认为唐婉这样会把陆游的前程耽误。婚后第二年,唐氏以唐婉婚后未育为理由,强令陆游写下一纸休书,与唐婉离婚。

离婚后,陆游另娶了一位王氏为妻。唐婉由家人作主嫁给了皇家后裔赵士程。赵士程是一位性情宽厚豁达的文人,他对唐婉很同情,真心地爱护照顾唐婉,两人的感情很和睦。

公元1155年(绍兴二十五年)的一天,陆游到沈园去游玩,碰巧遇见了唐婉夫妇。赵士程很大度,安排两人单独相见。双方各自诉说分手后的情况,说不尽的伤心。唐婉亲手向陆游敬了一杯酒后,二人洒泪而别。陆游在沈园题写了这首著名的《钗头凤》后,黯然离去。

这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被迫分开后,在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是一首别开生面、催人泪下的作品。

第二年(1156年),唐琬再次来到沈园游玩,看到了陆游的题词,不由感慨万千,于是和了一阕钗头凤·世情薄》。随后不久便抑郁而终了,年仅35岁左右。

陆游闻知此噩耗后,悲痛欲绝,内心遭受深深的创伤,终生难以释怀。从此沈园成了陆游对唐琬思念的承载,成了他为之梦魂萦绕之圣地。在陆游的余生中,写下了多篇关于沈园的诗词。

在人生的最后一年,八十五岁的陆游最后一次来到沈园。此时,距离唐婉去世,已有五十多年了,诗人写下了最后一首怀念唐婉的诗

《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不久,陆游就去世了。或许,在天堂,没有别人的干扰,陆游和唐婉可以重新相聚,再也不分开了。

曾经的海誓山盟虽然还在,可是,心上人已经离开了。假如当初勇敢一点,结局是否会不一样呢?

可惜,人生没有再来。所以朋友们,活在当下,把握现在。大胆一些,勇敢一点,花开须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

三、《满江红·太液芙蓉》

宋:王清惠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

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

忽一声、颦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

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驿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

问嫦娥、於我肯从容,同圆缺。

这是一首写在驿站墙壁上的题壁诗。

作者王清惠,是南宋末年宋度宗的妃子,名号是昭仪,也是一位诗人。

1276年正月,蒙古大军进攻临安。当时的皇帝是年仅六岁的宋恭帝赵显,太皇太后谢道清与把持朝政的陈宜中商量后,不顾文天祥、张世杰等人的反对,决定向蒙古统帅伯颜投降。

这年的三月,王清惠随着宋恭帝及帝宫三千人作为俘虏,被蒙古大军押解北上大都。

在途径北宋时的都城汴梁夷山驿站时,王清惠望着昔日美好的大宋河山,联想到由此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繁华落尽,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面对这深深的亡国之痛,王清惠愤然在驿站的墙壁上题了这首《满江红·太液芙蓉》,这是王清惠留下的唯一一首词。

太液,是指皇宫的池苑,汉唐两代皇家宫苑内都有太液池。芙蓉是荷花,荷花品性“出污泥而不染”,王清惠以此比喻自己立志保全名节的志气。

这首悲愤感人的亡国遗民之词很快传遍中原,文天祥、邓光荐、汪元量等人见到此词,深有感触,都作词相和。

王清惠至上都后(今蒙古正蓝旗东),元世祖忽必烈一开始想把她纳入后宫,王清惠却坚决地拒绝了,她出家为道士,道号冲华,以道士的身份照顾六岁的亡国之君赵显。后来客死北地。

亡国奴,亡国奴,亡国之人命运悲惨,尤其是女人,北、南两宋亡国的历史,令人惨不忍睹啊。

第四部分:介绍三位著名的唐宋诗人,张祜、常建、王安石,看看他们书写文人的闲情逸趣吧。

一、《题金陵渡》

唐: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州。

诗意:

夜宿金陵渡口的小山楼,一夜难眠心中满怀旅愁。
斜月朦胧江潮正在下落,对岸星火闪烁便是瓜洲。

这是唐朝著名诗人张祜(音:hù)在漫游江南时写的一首题壁诗。

他夜宿镇江渡口,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索性起来欣赏优美的夜景。只见天边月已西斜,长江上寒潮初落。顺着朦胧的月光,抬眼远眺,只见远处有几点星火闪烁,那应该就是瓜州了。

面对空灵悠远的夜景,张祜禁不住诗情澎湃,不由地随口吟出了这首千古绝唱。

这首诗把美妙如画的江上夜景描写得宁静凄迷,淡雅清新。显示出一种神韵悠远的情调。

尤其是“两三星火是瓜州”这一名句,何其潇洒空灵。

张祜(约785年—849年), 字承吉,清河东武城(今山东武城)人,唐代著名诗人。他的家世显赫,被人称作张公子,有“海内名士”之誉。

令狐楚担任天平军节度使时,非常赏识张祜,他亲自起草奏章,向朝廷荐举张祜,并且附上张祜的三百首诗。唐穆宗为此询问也是著名诗人的元稹,元稹很嫉妒张祜的才华,就回答说:“张祜的诗乃雕虫小技,大丈夫不会像他那么写。若奖赏他太过分,恐怕会影响陛下的风俗教化。”唐穆宗认可了元稹的说法。于是,张祜寂寞归乡,终身不仕。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河满子,双泪落君前。”凭着这一首《宫词》,张祜的诗名大振,大诗人杜牧曾经写了一首诗赠给张祜,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著名的诗人李绅,就是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那位,他出任淮南节度使的时候,张祜曾经去谒见他,张祜自称为“钓鳌客”。大家都知道,鳌在古代传说中是指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李绅觉得这个人非同寻常,就好奇地问:“你钓鳌用什么做鱼竿呢?”张祜笑着说道:“用天上的彩虹。”李绅吃惊地继续问:“那你用什么做鱼钩?”张祜回答说:“用弯曲的新月。”李绅惊奇地接着问道:“用什么做鱼饵呢?”张祜微微一笑,回答道:“当然是用短李相公做鱼饵啊。”

新唐书·李绅传》:李绅,字公垂……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李绅被张祜的气势惊呆了,他觉得张祜才华过人,非常赞赏,就赠给张祜很多礼物。

张祜一生没有做官,固然是他个人的不幸,却是诗坛的大幸,这样他就可以尽心尽情地创作。他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他的诗风格沉静浑厚,有隐逸之气,《全唐诗》收录他的349首诗。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诗意:

清晨来到这古老的寺院,初升的朝阳照耀着高高的山林。

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深处,禅房掩映在繁花茂林之中。

明丽的山色让鸟儿欢悦飞舞,澄澈的潭水令人心静神清。

此时此刻唯觉四周一片沉寂,只有钟磬悠扬地响在耳边。

这是一首题在寺院墙壁上的题壁诗,破山寺:即兴福寺,在今江苏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齐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这首诗描写了晨寺后禅院的清幽脱俗的美好景致,抒发了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

常建以凝炼简洁的笔触描绘出一个景物独特、幽深寂静的境界,表达了他游览名胜的喜悦和对高远境界的追求。全诗层次分明,意境幽深,寓意含蓄,语言简洁明净,感染力强。由这首诗演化出来的两个成语“曲径通幽”、“万籁俱寂”,沿用至今。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用语精当,意境幽邃,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成为历代读者所喜爱的名句。

常建,唐代著名诗人。唐玄宗开元十五年与大诗人王昌龄同榜进士及第,曾任盱眙尉。后来仕途失意,隐居于鄂州武昌(今属湖北)。

常建的诗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风格接近王、孟 一派。他善于运用凝练简洁的笔触,表达出清寂幽邃的意境,展示出常建淡泊的襟怀。有《常建集》,共存诗57首。

三、《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诗意:

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环绕着农田。推开大门,只见两座青山为人们送来青翠欲滴的绿意。

这是王安石写在杨德逢家墙壁上的题壁诗,杨德逢,别号湖阴先生,是王安石退休后,隐居在江宁期间的邻居兼好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是该诗的名句,对仗工整,用语新奇,清新自然,韵味深长。全诗既赞美了杨德逢的朴实勤劳,又表达了王安石退休闲居的恬淡悠闲情怀,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王安石不恋官,不贪权,晚年退出政坛后,不问政事,一心用在学问上。他的心情平静悠然,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丰神远韵的风格在当时诗坛上自成一家,世称“王荆公体”。

王安石退居江宁时,居住在钟山附近,他经常拄杖进入附近村庄游玩。当时村里有位老者姓张,与王安石最为熟悉。

王安石每次经过他家的门口,都要打一声招呼:“张公,你好啊。”张公听到后,也应声而答:“相公,你好啊(王安石曾担任宰相之职)。”

这一天,王安石又来到张公家门口,两人打完招呼后,王安石有所感悟,突然笑了起来,对张公说道:“我做宰相的时候,和你只有一个字不同啊。”

王安石心胸豁达、开朗乐观、平易近人,由此可见一斑。

千古智者王安石的退休经历,可以供广大退休朋友们借鉴啊。

以上十二位著名的唐宋诗人,十二首著名的题壁诗,抒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展示了他们的哲理情丝,描写了他们的爱恨情仇,体现了他们的闲情逸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