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懋仁 北航老胡之闲话 2022-01-31 07:47 在网络里,有人开始发布一些视频,其中内容就是对于那些在城里打工的农民工将来的前景表示担心。因为疫情一直没有结束,所以那些在城市里打工的农民工们就一直无法找到稳定的工作,他们的收入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也导致他们生活的水平和质量也不很稳定。有些农民人只好返回农村。 回到农村,会让他们的生活成本有所下降,但是工作与收入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有的人利用打工积攒的一些钱,开个小商店,赖以谋生。如果没有什么坎坷,这样的生活也还能维持。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开店经营,也不是所有开店的营生都能维持得比较稳定,所以这并不是带有普遍意义的改善农民生活状态的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农民工们返回农村,对乡村振兴的事业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多年来,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谋生,农村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心化现象。留在农村的几乎都是老弱妇孺,这样的人口结构对于乡村振兴是非常不利的。现在有更多的青 结合毕节市委在脱贫攻坚时,采取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做法,以及烟台市委组织部也通过由农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做法。现在更多的农村,以及农村的党支部,就有可能抓住这个机会,积极行动,在开展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把这些返乡的农民,以及原来留在农村的农民共同组织起来,开办集体经济组织,为乡村振兴的目标做出进一步的努力,为改善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做出更多的奉献。 农民工当年走出农村,进入城市,很少是有组织的。那都是一种分散的、自发的谋生行为。而今,由于疫情的原因。很多走进城市的农民不得不再重返农村,如果任由他们仍然通过分散与自发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生活,那是非常艰难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党组织,以及这些基层组织的上一级党的组织,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农民真正从集体经济中找到他们生活的出路。 从某种意义上说,广大农村所处于的县市党的组织,应该积极主动地看到这种形势的变化,把工作做在前面。不要等问题来了,甚至问题成堆,再去想办法解决。这样不仅非常被动,而且也不会找到真正有成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回到农村的农民,原来在城市中做过各种不同种类的工作,他们身上也都具有不同种类的技能。对于这些技能,如果有效地组织起来,发挥农民工们的一技之长,那同样也会形成一种有效的生产力。这些具有不同技能的农民工,在集体经济的管理下,组织成有效的生产或劳动力量,与城市中的各行各业积极进行业务联系,以集体经济的名义把有组织的农民工根据不同的合同与订单再派遣出去,肯定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农民工就业的手段。 农民有了组织,不再是盲目与自发地流动,他们的工作相对能够稳定,收入也相对能够稳定,集体经济也能获利。这样的做法完全是能够进一步尝试的。 当然,农民的根基还是在农村,还是在农业之中。所以,集体经济如何结合本地的特点,究竟开展怎样的生产活动,也是需要积极动脑筋、想办法的。可以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种植经济作物,可以根据本地的旅游资源,开发旅游项目。也可以根据本地原有的生产领域,通过集约化方式,把原来分散的各中小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大规模的生产与经营企业,来拓展本地的经济,形成更大范围与规模的区域经济。 农村的产业越是发展,需要的劳动力自然也就越多。同时,无论是开展乡村经济还是区域经济,劳动力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水平就会更高。因此,农村集体经济也不能忽视对劳动力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农村的集体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的趋势。农业的科技含量也会逐渐提高,原来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也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所需要的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劳动力数量会有所减少。那么,为生产与经营服务的一些产业就会应运而生。所以,农村的集体经济也就需要关注这种为农业生产集约化服务的产业的开发与促进。 总的说来,当年毛主席对知识青年说过的话,“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用在今天农业集体经济的发展前景来说,同样也是适用的。过去,我们主要关注于农村的城镇化改造。现在看来,这种城镇化的方式与结构都不应该只有一种模式,而应该是多样化的。农村的城镇化,不是只有让农民都搬到城镇来居住、来就业,至少还应该有把农村本身逐渐建设成一个个小规模的城镇,有更健全完整的基础设施,有更好的教育、医疗资源,有更丰富的文化活动。 所有这一切,目前来看只是一种设想。然而,要实现这种设想,必须由农村各级党组织,真正把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集体经济。只要我们坚持这样一条道路,上述那些设想要成为现实,是完全有可能的。从现在看来,很多农民工返回农村,是一种无奈,然而,这何尝不是又一个机遇?我们的各级党的组织看没看到这个机会,能否抓住这个机遇,是非常关键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
|
来自: 风声之家 > 《心理、思维、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