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记藏书史上的一次古籍调拨事件

 laoyu2012 2022-01-31

事情发生在上个世纪七〇年代,这是个什么时期,大家都懂的。

话说宁波城厢的孝闻街边上,有一幢青砖黛瓦的清末建筑,名曰“伏跗室”。此建筑大有来头,它是浙东著名文献学家冯贞群的藏书楼。宁波历来为文献名邦,自宋元以降,尤其是明嘉靖间范钦建天一阁之后,苦心孤诣收藏古籍、艰难传承保护古籍这种藏书行为刻进了宁波人的基因中。近代宁波不仅仅以“宁波帮”名扬天下,也因藏书之富而蜚声学林,所以当今的宁波城市宣传语是八个字: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伏跗室是其中的佼佼者。主人冯贞群出身名门,十七岁考中最后一科秀才,后来与宁波其他有识之士一样,参加了同盟会。革命成功后,书生么,没什么从政的野心,只埋头参与文化事业,比如担任鄞县文献委员会委员长、主持重修天一阁与白云庄、参与编辑《鄞县通志》与《四明丛书》,如此种种。平日里最大的嗜好便是访书、藏书、读书、校书,慢慢的,伏跗室积藏古籍三万余册,成为宁波文献重镇。学者藏书,目的是读书,因此多收史籍与文集,而且品相特佳,毕竟都是日常案头之物,破了脏了,都使不得。

1962年,冯贞群家属遵照先生遗愿,将全部藏书与伏跗室一起捐赠给国家,由设在天一阁的宁波市文管会代为管理。此后的四年里,伏跗室藏书一直对公众开放,接待了数万名读者,直到1966年封闭,原因嘛,大家都懂的。

好了,终于要说到本文的主题了。19705月,文管会突然接到通知,说浙江省革委会政工组发文,要上调伏跗室的所有藏书至杭州。为什么?凭什么?怎么调?“这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需要,你们不要多问。”“同意不同意上调,是对无产阶级司令部的态度问题,是两条路线、两个司令部的斗争。”省政工组的来人如是说。

没奈何,只能编目造册,填写清单。不过文管会使了个心眼儿:以伏跗室的许多藏书与天一阁密切相关为由,将一百多种善本留了下来,包括宋刻本《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与元刻本《春秋属辞》。期限给得非常紧,一个月以后,两万七千多册伏跗室古籍匆匆运往杭州。藏书楼与它的书,就这样骨肉分离。

1971年的某月某日,副主席摔死在蒙古。文管会的人做梦也没想到,这全省性的古籍调拨事件居然与林某有关,据说是林的所谓宗派活动导致的。于是马上打报告要求返还。1973年,他们到杭州某地去领书,看到的场景是地方非常狭小,古籍胡乱堆放,别说是阅览了,连清点工作都没法儿做,只能一股脑装箱运回。回来后一整理,好家伙,只有三分之二。文管会继续追查讨要,发现剩余部分放在省委景魏处(咋会去那地方呢?搞不懂),然后时不时打报告,一会儿一个,一会儿一个。终于在197710月将全部古籍运回伏跗室。游子善意返乡,大家喜极而泣,然而他们心中留下了一个永久的痛:有63册古籍在这次调拨事件中消失在天壤间,无处寻踪。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瞎折腾文物,否则是要摔死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