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助:朋友什么隐私都跟我说,压得我喘不过气

 iirii 2022-01-31

大家好,我是小点,壹点灵的点。

有一类人,周身散发着一种味道,叫做:

“我过得很糟、我好辛苦、好可怜”,会让人忍不住去关心。

然而但凡关心问出口,就能收获一辆满载伤痛的倾诉小火车,这些伤痛无论如何都安抚不好。

你说:“想想你身边还是有人在乎你的。”

TA说:“谁知道这种在乎能持续多久?”

你说:“活在当下,此刻的拥有是真实的。”

TA说:“道理我是懂的,可我该怎么做呢?”

文章图片1

alexander-suhorucov,pexels

当你告诉TA该怎么做了,TA又能找出十个理由表示“臣妾做不到啊”。

经历个几轮,当你再看见TA的愁容,你溜到嘴边的关心会迟疑。毕竟,你也有一肚子的苦闷是自己扛着的。

为什么这类倾诉,会让人感到如此消耗呢?小点认为这或许是遇到了“倾诉癖”

什么是倾诉癖或过度倾诉?

过度倾诉,是指对倾诉有过度的、超出正常范围的需求

倾诉癖,是指对倾诉过度需要,甚至变成一种癖好,颇有点成瘾的味道。

众所周知,适度倾诉对自己有益,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也是有益的。

倾诉就像排毒,谁也不能把所有苦都自己扛着,憋久了会生病;并且适度的倾诉能在关系中建立信任感

文章图片2

alexander-suhorucov,pexels

如何区分积极倾诉与倾诉癖?

1、积极倾诉与倾诉癖

倾诉的本质可以理解为攻击释放,情感宣泄,能减轻创伤的影响。有研究表明倾诉甚至能缓解死亡创伤带来的痛苦感受(Pennebaker, J. W., & O'Heeron, R. C. (1984). )。

人本主义治疗师卡尔罗杰斯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时就提出了倾诉与倾听的重要性:

“来访者要得到成长,需要陪伴,需要有一段安全的、充分接纳的关系。因此,在痛苦的时候,人需要找到一位信得过的朋友陪伴和倾听自己。”

但倾诉也分为适度倾诉或积极倾诉,以及相反的过度倾诉或倾诉癖

文章图片3

henri-mathieusaintlaur,pexels

小点想,应该不少人都遇到过适度倾诉,它会让人有这样的感受:

我被倾诉者信任了

倾诉者倾诉的内容在我承受范围内

即使帮不上忙,倾诉者也对我的倾听十分感激

适度倾诉可以理解为在合适的时间、场合,向合适的对象来倾诉,并且倾诉的内容不会让对方感到强烈情绪压力。

过度倾诉或倾诉癖则相反,会让人有这样的感受:

不分时间场合,不顾倾听者的情况

倾诉的内容和倾听者几乎没什么关系

倾听者感到无论如何都难以安慰对方

倾诉者可能不分时间场合,不问你在做什么,突然发来消息或打来电话,也有可能是爱吐槽的同事不顾你正在忙,抓住就是一通倾诉。

文章图片4

mentatdgt,pexels

有时倾听者会产生一种感受:TA好像就是想不断地倾诉,而不是解决问题

2、倾诉癖的继发性获益

倾诉能带来的好处,其实不仅仅是情感宣泄。倾诉的继发性获益,会让一部分人招架不住诱惑,从适度倾诉变成过度倾诉,最后会对倾诉成瘾,形成倾诉癖

仔细体会一下,向他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很容易获得的,除了安慰还有关注

一位时常活跃在微信各种群聊的朋友对此很有感触,因为他的爱好就是在群开解人。开解的多了,他发现有些人的倾诉背后藏着其他目的:

用倾诉苦难来获取关注,同时索取情绪价值

用倾诉逃避当前的压力或犯的错误

一人诉苦,多人安慰,在网络环境中获得了现实生活里得不到的关注度,会使人着迷于用这种方式获取“被爱”、“被关心”的感受

另外,倾诉、抱怨也能帮助逃避责任。粗心写错了报表挨了骂,在群里一通抱怨,理由是最近加班太多没休息好才会出错,埋怨领导太不近人情。朋友纷纷一起吐槽这位领导,倾诉者越发确信不是自己的责任。

文章图片5

thirdman,pexels

倾诉癖是如何使人陷入孤岛的?

1、对自己:痛苦成瘾

试想一下,我们遇到烦心、痛苦的事会想要倾诉。

对过度倾诉,甚至是倾诉癖的人来说,烦心、痛苦的事是最好的素材。迷恋通过倾诉获得关注,感受被爱,会带来三种递进的不良影响:

(1)过度关注糟糕的事和体验,这是为了给倾诉行为积累素材;

(2)除此之外倾诉癖还会促使个体放大自身的糟糕感受,也就是可能一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能被放大成一件“值得倾诉”的事;

(3)在无意识层面主动创造素材。

第三点会稍微复杂一点,精神分析理论讲因果倒置,看上去是发生了糟糕的事于是产生倾诉行为,实际可能是为了获得倾诉的继发性获益在潜意识层面主动创造了糟糕事件

而以上的无意识闭环,会使人形成某种程度的对痛苦成瘾

文章图片6

andrew-neel,pexels

2、对他人:破坏关系

小点要强调一下,倾听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倾听者需要接受倾诉者的情绪,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些影响,这就占据和消耗了倾听者的精力,并且使用了倾听者的容器功能。

而面对过度倾诉或倾诉癖,倾听的风险会更高

(1)单纯的情绪传染

倾诉时,倾诉者所有的情绪都会传递给倾听者。有些有倾诉癖行为的人,会不顾倾听者的承受能力,倾诉自己巨大的创伤,让对方“不知所措”,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安慰,陷入无力、慌乱、甚至自我攻击中。

(2)条件性情绪反射(王立凡, 金洪源. 2014(22):3.)

被倾诉过多后,倾听者会形成条件性的情绪反射:每当倾诉者出现,或有人准备开始倾诉,倾听者就会感到焦虑。也就是,一看到那个人,TA可能什么都没说,倾听者已经提前感到难受了。

文章图片7

karolina-grabowska,pexels

(3)引发倾听者的匮乏和孤独感

一直听到糟糕的事,但倾诉的那个人什么建议都听不进去,换成谁都会感到沮丧无力。并且经常被倾诉,自己的苦闷又该如何安放,这种被剥削的感受会让倾听者感到匮乏和孤独

试问,面对这样的剥削式倾诉,有谁能日复一日的给予支持和关心呢?

所以最终,倾诉者会自然而然地远离倾诉癖们,TA们的人际关系会在不断地倾诉里变得糟糕、脆弱。

如何应对过度倾诉或倾诉癖

1、自我判断

首先我们需要对自己做个判断,问问自己:

是否容易被他人情绪影响?

是否容易过度共情?

这里的过度共情是说,很容易过度卷入对方的情绪。一般来说,倾听过程中焦虑对方的焦虑,难过对方的难过,是人之常情,但如果过度了,被对方的情绪裹挟,感到压力、窒息,就是被卷入了。

2、节制共情

如果你是容易共情,又容易被影响的人,需要做的是节制共情。理解对方有时仅仅是为了倾诉而倾诉,节制使用自己的共情能力。有一个原则:提供情绪价值的前提一定是不消耗自己

文章图片8

pham-khoai,pexels

3、适度情感隔离

这一点小点在很多文章里都有写过,适度情感隔离是有意识的在倾听时离对方的情绪远一点。这也是在清晰个人边界

4、及时打断、拒绝

这一点最重要,在自己没有内在空间时可以选择不共情、不倾听。

当然,当我们不想被倾诉时,尊重自己的感受,不要畏惧破坏关系、破坏自我形象,及时打断对方或从一开始就拒绝被倾诉。

参考句式:

1)“稍等一下,我有点忙,咱们大概会聊多长时间?(我可能只有5分钟/10分钟)”

2)“我很想听你说完,但有点要紧事要去处理,很抱歉。”

最后,小点想说,关注自己的感受永远是第一位的。即使是适度的倾诉,承接不住时也要选择不勉强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