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HNYZL 2019-03-31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Lily是一位资深的金融行业人士,因为卓越的技术能力而在职业生涯中达到了某个阶段,但她不知何故无法与团队成员融洽相处。

同事们对她的评价都偏向负面:

“Lily似乎从来不听别人说什么,永远只关心自己想要什么。”

“她很强势,并不会宽容别人用自己的工作方式达成计划。”

“当我作为新人去向她虚心求教时,她要么麻木不仁,要么直接怼回去。”

Lily自己也感到很郁闷无奈:

“我从来都对事不对人。”

“我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把工作做好、做到位。可为什么大家都不理解我呢?”

“毕竟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嘛,我也没办法。”

你有像Lily这样的同事吗?也许你自己有点像Lily?

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时常处于匪夷所思的冲突之中,既无法跟他人说出自己的困境,也无法理解他人到底在说什么。这会令人疲惫和倍感压力,工作效率、职场幸福感也因此大打折扣。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from pexels.com

对事不对人的背后,你忽略了什么?

在高强度的职场环境中,人们往往无止境地追求更高的工作效率、更少的决策成本和更多的工作成效。久而久之,人们很容易变成机器般的“铁人”,只想着解决问题。

常言道“对事不对人”。发生摩擦时,很多人可能更倾向于“就事论事”,本意并不会指责和批评对方的为人,但也不会关注对方的心情和感受。

这样看似无比客观,似乎也很高效,但人们容易忽略的是:当对方感受不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内心情绪被痛苦地压抑时,通常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去“摆事实、讲道理”,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让矛盾升级。

其实,你越能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他人越会感激你,并发自内心的尊重你,也更愿意在日常工作中支持你。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Photo by Park Troopers on Unsplash

在信息时代,知识爆炸式增长,工作节奏越来越快。人们常以冷静和理性的逻辑推理为荣。这是一种典型的依靠左脑思考和决策的思维

过度的左脑思维很善于构建出一套从'我'出发,主观意识强烈的认知方式和逻辑体系。这导致人时常陷入一个‘惯性自动导航’里,为自己的习惯、观念、性格所困,很容易依赖自己的主观判断或直观感受,时常不假思索就从自己的思考、情绪和经验出发,“想当然地”去处理人际关系。

设身处地地去理解他人的情绪感受、想法,并且能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这种能力根植于右脑。右脑并没有“怎么做才正确”的规则和限定,与左脑思维截然不同。

人际摩擦发生时,如果不能很快做到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可以尝试先停止来自左脑的评判,既不批评他人,也不责备自己。然后集中注意力转化自己的情绪。

那么,怎样才能快速转化负面情绪?

遇到人际困境,专家会怎么做?

就职于美国斯坦福大学慈悲与利他研究教育中心的心理学家艾丽卡·罗森伯格博士(Erika Rosenberg)曾在一篇网络文章中,分享自己多年前的一次经历。

当时她正在做一个研究项目,却突然莫名其妙被主管辞退,要求她六周后就离开。可以想象她当时的心境。但是与大多数人的反应不同,艾丽卡在咨询自己的禅修老师之后,并没有去找主管进行理论,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开始用慈悲的心态来处理这次困境。每天她都在心里为同事们祝福,尤其是为那位主管祝福,祝福他们快乐健康。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from pexels.com

事情就这样微妙地开始了改变。艾丽卡慢慢发现,自己的工作关系更和谐了,主管的态度也开始有转变,原本会很尴尬的最后六个星期,就这样愉快地渡过了。最后,主管甚至邀请她留下。虽然艾丽卡依然选择了离开,但这次经历帮助她开始重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当我们向他人释放善意和爱,不仅会改变自己的心境,也会悄悄影响到他人并回馈到自己身上。

艾丽卡博士的处理方法被称为“慈悲心禅修”,该方法对使用者的积极影响已获得心理学实验的证实。

2004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神经心理学家戴维森(Richard Davidson)所领导的团队发现:慈悲心禅修可以促使大脑产生功能性与结构性的改变。在实验中,禅修者观想无数生命处于悲伤或痛苦之中,并且发出愿望,让他们摆脱痛苦,获得快乐、健康的新生命。大脑扫描结果发现,这种观想确实增强了代表快乐和正面情绪的大脑区域的神经元连结,而代表担忧、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的大脑区域活动受到抑制。

什么是慈悲心?

觉性科学课程创始人,禅修科学化、现代化和生活化的推广人陈宇廷先生认为:

慈悲心有很多层次,从开始的同情心、关爱心、到同理心、到初步的慈悲心、和真正的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Photo by Levi Xu on Unsplash

同情心是我们可怜别人,有些上对下的感觉,我比你幸福,因此应该照顾你,这是重要的起点。

关爱心比较温暖,是一种想给别人快乐的心。同理心是开始换位思考,想到别人的苦,感同身受。初步的慈悲心仍然有分别心,有“我”在帮助“你”的感觉。

而真正的慈悲心——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是通过不断的禅修,突然发现,其实我们所有人都活在同一个梦里,每个人根本上是一样的,帮助人和帮助自己是一回事,像左手帮右手一样,没有任何想要回报的感觉,因为没有谁在帮谁。左手破了,右手涂药,右手没需要被谢的心。

在过去,我们常把慈悲心归类于宗教或道德情操。当慈悲心带给我们好的结果的时候,过去都把它当成了一种巧合,或者是迷信。但现在有越来越多科学实验证明,这其实是因为慈悲心影响到、甚至是转化了自己一些很僵硬的观念,然后自己不自觉中,转化了自己的行为。周围的人感受到了你的改变,因此他们的行为也自然作出了改变,造成了不一样的结果。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from pexels.com

陈宇廷还提醒,“智慧对待他人,一定要看清楚他人真正的需要。有人把有条件的爱或过度的爱当做慈悲,那一定会很累。

“成人以后,人都不想被別人影响,因此当我们想要去影响对方,希望对方跟我们心里的期望一样,就会把两人的关系卡死了。当我们经过禅修练习,认识并熟悉自己的觉性,就越来越能自然体会到他人的感觉,知道对方真正的需要,自然人际关系会变得很好,能与各种不同类型的人轻松相处,也能共同完成想要达到的目标。”陈宇廷进一步说。

如何练习慈悲心?

为了帮助繁忙的现代人利用碎片时间练习,陈宇廷对许多西方大企业常用的禅修方法进行改良,设计了“15秒慈悲心”练习。

练习起来很简单:

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舒服地坐或站。如果你愿意就闭上眼睛。放松自己,花15秒的时间,心里对周围的人反复默念“希望你快乐,希望你幸福”,把祝福传递给你想要的人。然后,温暖的心念会如水中涟漪般,一圈圈地不断扩大至其他人,最后犹如射线般向四面八方播散。

一天做一次、多次均可,任何时候、任何场景都可以练习。

比如,怀着慈悲心对即将见面的人送上祝福;在开会和谈判时,练习15秒慈悲心让气氛更融洽;在打电话或使用微信联络时,带着慈悲心默默祝福对方;面对不喜欢的场合和人,依旧在心中送上祝福……

就像长期的体育运动才会重塑身体肌肉一样,慈悲心也需要长期坚持练习才能稳固,才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处世习惯。届时,你会惊喜地发现周围的人和事都在悄悄变好。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练习后,是否有开放温暖的感觉?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在课堂上练习15秒慈悲心后,有88%的人有开放温暖的感觉。

(根据觉性科学课堂数据,样本数≥800人)

15秒慈悲心练习后,是否感到心更宽广放松?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在课堂上,经过15秒慈悲心的练习,有超过80%的人感受到了心更宽广放松。

(根据觉性科学课堂数据,样本数≥250人)

经过练习,您的慈悲心有没有变化?

处事境界高的人,从来不会“对事不对人”

在课后,经过3个月的练习,有93%的人都感觉到了慈悲心的增长。其中24%的人觉得自己的慈悲心提升了很多,69%的人觉得提升了一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