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能力才是终极竞争力

 我的最爱洋芋 2022-02-01

学习能力才是终极竞争力

教育部昨天发布了《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就着力克服普通高中办学中“唯分数、唯升学”倾向,切实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加快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

其中,不随意增减课时、改变难度、调整进度,严禁高三上学期结束前结课备考;充分保障学生睡眠和自主学习活动时间,严禁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学校不得违背学生个人志愿组织要求学生普遍选考特定科目,坚决避免功利化选科选考;不将升学率与教师评优评先及职称晋升挂钩,不公布、不宣传、不炒作高考状元和升学率等要点,均被业内人士视为实锤。

但同时,大家更关注的是政策能不能落到实处,监管措施是否跟得上,孩子们不再“内卷”,前途又会怎么样?

人才培养和人才选拔是两个概念。我们的孩子都经历过在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阶段每天忙着赶场各种“花花草草”的兴趣班,到了小学高年级和中学阶段后,兴趣班越来越少,孩子在题海中越陷越深的过程。家长们都在抱怨,但又无可奈何。“双减”政策出台后,最先着急的恰恰又是家长,优质教育资源永远都是有限的,孩子进不了好学校,家长难免担心“一步差,步步差”。

晚清民国时期,中国掀起了一股“留洋热”。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很多留洋归来后在很多领域开宗立派的一个个大师级人物。但我们却并未注意到,对当时的学子来说,留洋未必是最好的选择。财务关、语言关不说,纵使留洋归来,就业问题也一样没有头绪。大量坐拥优质社会资源的家长,都不热衷让孩子留洋,而是选择了更为稳妥的方式:让孩子尽早就业。事后证明,这样的思维是短视的。但在当时,这更像一个理性的选择。我们回看留洋归来有大成就的学子,大部分的家世其实都并不显赫,即便是公款留学的学生,大部分在海外的生活也十分窘迫。

从中国古代的察举制到科举制,再到现代的高考制度,公务员选拔制度,乃至大公司的招聘标准,历代人才选拔制度无非聚焦于被选拔对象的“德”与“能”。在对被选拔对象不了解的情况下,现代社会越来越聚焦于“能”,而“能”的具体表现则在于毕业的学校和最高学历。在“双减”背景下,很多家长延续惯性思维,继续沉浸在“唯分数”的模式中,根本上还是思维的懒惰。

让我们再往后看,孩子进入理想的大学就意味着美好的前途吗?大多数家长都会表示,孩子已经大了,父母已经尽到了责任,剩下的路就靠他自己走了。家长们真的尽到责任了吗?职场人都知道,进了一个单位,绝对不代表一马平川。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当下,员工的学习能力才是能否胜任一个岗位,甚至获得晋升的关键。每天面对的问题可能都是新的,创造性解决问题需要的能力与“考试能力”基本无关。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都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构成部分。那么,作为家长,我们现在就应该全力去培养孩子的这些能力,而不是继续在孩子是否该刷题、补课上纠结。

付晓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