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钧瓷泥塑第一人:他,把中国非遗泥娃带向欧洲…

 天童老僧 2022-02-01
文章图片1

张振福作品《童谣》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作为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但凡流经之地,在数年累积发酵后都形成大量的“黄胶泥”。后来,人们开始使用这样的黄胶泥进行创作。在河南郸城,就有这样一位泥塑匠人,他的作品,拥有独特的艺术形态。

他,就是 钧瓷泥塑 匠人——张振福

文章图片2

张振福,1967年生,毕业于河南教育学院美术系。他的作品先后30余次获得国内国际艺博会、展览大奖。并在2009年,应邀赴欧洲(英、法,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波兰)六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并举办雕塑联展。

文章图片3

张振福作品《牧童短笛》

7岁的张振福就已经能捏出像样的泥人了,对于做泥人,张振福可是有家族遗传的天分的。在他20岁那年,他就已经掌握了泥塑的实践和技法,但是为了更加专业,在自己热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他深知自己的经验需要更深刻的理论依据做支撑,所以他对待自己的学业也非常的认真和刻苦,终于在20岁的时候考上了河南教育学院美术系。

文章图片4

钧瓷 年年有余(男童)

在校期间,张振福认真学习素描、造型、雕塑、书法、绘画……等等各类艺术知识。

文章图片5

钧瓷 荷叶(女童)

在张振福毕业以后,回到了家乡,担起了中学美术教师的重任,教书育人,家里人也觉得这样的工作对于张振福来说,稳定、体面。但是实际上,在张振福的内心,他仍然渴望着自己能够进行捏泥人的艺术创作。所以在他平时工作的闲暇时光,他就开始研究曾经所学的美术知识如何与捏泥人的手法技艺相结合,就这样,在他的坚持和不断努力之下,他终于创作出了一件件拥有独特风格的有趣生动的作品。

文章图片6

张振福的展厅

张振福的作品灵感,皆取自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豫东农村农作的生活场景,有农作的老汉、渔夫的丰收、快乐奔跑的儿童等等。这些作品生动活泼,表情丰富而细腻,非常有感染力。

文章图片7

钧瓷(小伙伴)

创作的过程也是非常艰辛的,在和泥时,无论是寒冬还是炎炎夏日,为了让泥巴融合的充分,张振福常常赤脚踩泥,一踩就是好几个小时。

文章图片8

张振福作品《童话故事》

这些年来,他的作品先后60余次获得国内国际展览大奖,他的泥塑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次获河南省民间工艺最高奖——金鼎奖

文章图片9

暖冬(儿童门)

在泥巴塑形时的时候,他就坐在工作台前,从搭形到细刻,一坐就是几个小时。累了在一遍的躺椅上休息,然后继续创作。

文章图片10

捉小鸟(新作品)

每每参展时张振福说:“与这些大师的作品碰撞在一起,被钧瓷神奇的窑变吸引,就琢磨着能不能将两者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一个想法,在张振福的内心深深地扎下了根。

文章图片11

张振福作品《金秋时节》

钧瓷,是宫廷御用之器,是高贵华丽的象征。而张振福从前所捏的泥塑,是原生态的原料,朴实无华。两者的材料相差巨大,于是许多朋友好言相劝:“太冒险,从来没有人能做成,你好好做泥人,何必呢?”

但张振福不听啊,他对泥塑的创新固执而热爱。终于2013年,张振福四处借款,带着妻子,带上泥塑的工具,去到了钧瓷之都——神垕,去实现自己的“理想”。

文章图片12

张振福的展厅

“泥塑创新,这是作为艺人必须要做的,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总得有人要尝试。”张振福说道。

文章图片13

中国的泥塑还需要更多有才华肯坚持的人去传承,所以在创作的期间,张振福不断地培养学生,并且亲自教自己的女儿技法,对于张振福而言,泥塑早已融入到了血液里。

文章图片14

张振福说,“艺无止境,创作的题材是源源不断的,人间有歌颂不完的真善美,我将坚持用质朴的方式去展现这些美好的事物。”

文章图片15

掰手腕

张振福话不多,他想说的已经用竹刀雕刻自己的作品里了……

文章图片16

钧瓷 抱酒坛的少女(一)

文章图片17

村童(五儿童)

张振福说,“作为民间艺术家,传承民俗文化,是责无旁贷的!作为艺人,更要实实在在把作品做好。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创新,才是一名合格的匠人。”这也是艺术家内心的执着与坚守。


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归作者所有

第二自然是一个专属于匠人的推广平台,让匠心遇见匠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