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文学作品里营救出来的史书《穆天子传》卷二译文和说明

 123xyz123 2022-02-01

从文学作品里营救出来的史书《穆天子传》卷二译解

【再加一点前言,我们今天来看《穆天子传》这个书名,其实是不伦不类的。这并不是原书的名字,原书或许有名或许无名,这个名字是晋代整理者之一的荀勗取的,很没有水平。帝王的传记从司马迁《史记》开始叫“本纪”,这也不是司马迁的发明,司马迁自己都说之前就有一本书叫《禹本纪》。《汉书》以来直接称为“纪”,为什么不是“记”,大概因为帝王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和参照,故而用“纪”,而普通人就是有些言行值得记一笔,所以就是传记。“穆天子”是谁?周穆王,是正儿八经的帝王,那个时候还不称帝,王就是最高统治者。有人说穆是死后的庙号,就原书看不是,而是属于生称,河宗直呼为“穆满”,满是名,穆是生称之号,大概当时臣子是可以直呼“穆穆我王”、“穆王”的。作为最高统治者穆王的传记要用“纪”,荀勗称为“传”的原因,大概因为该书内容并非周穆王生平大事纪,而是游记的缘故。而另外一个整理者束皙的抄本则名为《周王游行》,这个名字就比较准确了,只是没有说明具体是哪个周王,要是说成“穆王游行”就很准确了。还有其他一些名称,比如陶渊明的诗“读《山海经》”里说——“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说明陶渊明也是喜欢读这两本怪书,而且书名也是很特别。这两本书流传了至少两千多年,其实《山海经》有一些内容来自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地图,《穆天子传》原本是赵国始祖造父保留的随穆王西征游记的副本,到现今将近3000年。今本应是战国赵人根据造父保留的西周原本改编并用赵国文字书写誊抄形成,珍藏于邯郸王室,被魏军掠去,后随葬魏襄王,直至西晋被盗掘出土重新回归社会。】

文章图片1

穆王西征想象图

卷二 古 文

〈原 文〉□柏夭曰:“封膜昼于河水之阳,以为殷人主。”

【今 译】□柏夭说:把河水北岸这块地方封赏给膜昼,做为殷族的主祭人。

﹝说 明﹞

根据卷四“里西土之数”一节可知,此段之前脱文甚多,含巡游西夏氏、珠余氏、“河首襄山以西南”等处,达“千又五百里”51天的行程。诸家以为“襄山”为某一山名,本书以为“襄”为动词,即“汤汤洪水方割,浩浩怀山襄陵”之襄,弥漫之义;而“山”即河所出之“昆仑山”,即今祁连山原中的疏勒南山,“河出昆仑”之谜由此解开。断句方面多家以为“南”字属下,为“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本书以为“南”字属上,“自河首襄山以西南,至于舂山、珠泽、昆仑之丘”。因为根据下文可知,珠泽在昆仑之丘以北,舂山更在珠泽以北,则昆仑之丘也应在“河首襄山以西南”的北向,就是说从“河首”之后的行进方向是北而不是南。而且“河首襄山以西南”意指“河源漫山西南段一带”,与《山海经》的“河出昆仑”恰合。穆王一行显然并未舍车登山,只是在山麓可通车马处远远观看飞流直下,具体位置是在河源的西南方向。地形条件是否允许,有待实地考察。

此处所言“河水之阳”其地疑在今青海祁连县大通河谷北岸三岔湾一带,这里的“河水”显然是指大通河,可见当时的观念认为大通河是黄河正源,其发源地为昆仑(疏勒南山),此正所谓“河出昆仑”。前文有大段脱漏。因为后文已到51天之后的丁巳,而且地理位置上与上文也有较大距离,没有中间的交待过渡。

文章图片2

《穆天子传》里的昆仑指祁连山地、疏勒南山

可以证明大通河——湟水曾经被视为黄河干流的另外一条资料是,北宋李远的《青唐录》中描述当时湟水谷地是“宗河行其中,夹岸皆羌人居……”①。为什么李远把大通河——湟水叫做“宗河”,这个宗是哪家的宗?答案很显然,是河宗的宗,就是因为这里历史上曾经是《穆天子传》所说的河宗氏沿河上溯朝拜河源昆仑的游居之地。因为河源所出的昆仑,作为西水东流的最西端,从高耸入云的雪岭冰川倾泄而下,数据显示其河源到入湟水河口落差达3085米,如果是到黄河海滨河口,则落差更大,真有李太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磅礴气势,所以河宗氏乃至当时整个天下把昆仑看作“帝之下都”(《山海经》)的河源神山,是可以理解的。

大通河与湟水还有一层极其特殊的关系,无论根据长度还是水量,大通河都大于湟水,也就是说大通河本来是黄河的一级支流,而湟水是大通河的支流,是黄河的二级支流。如果把大通河与湟水的交汇处允许吾以下直到汇入黄河干流的65千米长的河段视为大通河末段而非湟水末段的话,那么湟水的长度只有305(=370-65)千米,而大通河的长度则应为639(=574+65)千米。然而历史上从《汉书·地理志》开始错误地表述为浩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郦道元《水经注》也延续了这个错误认识,导致千百年来都本末倒置地认为大通河是湟水的支流,从而更不可能理解大通河才是先秦所谓“河出昆仑”的“河”,从而也导致了无法找到河源所出的昆仑(疏勒南山)。

膜昼是商族在此地的后裔,这是在《史记》说的微子封宋之外关于周灭商之后殷商王族的另外一个信息。《史记·秦本纪》(秦)宁公二年即公元前714年,“遣兵伐荡社,三年,与亳战,亳王奔戎,遂灭荡社。……十二年伐荡氏,取之”。索隐:“西戎之君号曰亳王,盖成汤之胤,其邑曰荡社”。集解:皇甫谧云“亳王号汤,西夷之国也”。除过皇甫谧,注家多以为此亳在关中。本书倾向于皇甫谧的解释,认为“荡社”即“汤社”,乃居于西河近秦的殷商别支,与此处所言的膜昼之族大有干系,否则何以“为殷人主”? 这里的“荡社”疑为奉祀商汤的“汤社”,亳王即殷商在河西之支裔,亦即《穆天子传》此处的“膜昼”。既然他逃奔戎人,其地当邻戎人。荡氏即亳王荡社的流亡部族。

当然,也有可能商的先祖本来就出于此地,因为甲骨卜辞反映出商人以神目河,而且多视其等同于“高祖”,还有商祖上甲微假师河伯攻伐有易之君绵臣为其父王亥报仇的故事。看来很可能上甲微为了借兵(假“中”,中为军旗,是当时军权的象征)作了河伯的义子,故而殷商后世将河视为等同“高祖”的祭祀对象,而且权能广泛。在周灭商之后,商王室部分成员西逃投靠高祖河伯这门亲戚也是可以理解的。这里是河宗的领地,故而柏夭封膜昼于此以续殷人之祀,一则为了殷遗争取正当的封地、名分和权益,二则以此来化解商周祖先之间不共戴天之仇恨,使得中央与地方以及各氏族间的关系更加和睦。河宗柏夭真是一位善于处理复杂双边多边关系的外交家。本来他的地位似乎并非正宗,而在下游的“河宗之子孙䣙柏綮”才是真正的河宗。柏夭通过代河伯显灵,给周穆王担当西征的向导取得穆王的信任与赞赏,西征归途离开河套南归之际,出于投桃报李,穆王便金口玉言地封赏柏夭为“河宗正”,使他取得了正统河宗即河伯传人䣙柏綮”的地位。

《吕氏春秋·音初》:“……周公乃侯之于西翟,实为长公。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穆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

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音初》注25引徐文靖说,根据《竹书纪年》河亶甲应为夏帝廑即胤甲。而王国维在《今本竹书纪年疏证》“帝廑四年作西音”条下注解认为《吕氏春秋》原文正确。现根据《左传》季札所言“秦风夏声”及上文判断,徐说可信。秦穆公前659——前620年在位,可见秦音作成的年代最晚也在前620年。长公即周昭王车右辛余靡,前979年昭王南征几乎全军覆没,长公是幸存者之一,他因救王及祭公于汉水之难有功,被封西山。该西山很可能就是今莲花山、太子山,二山生态环境良好,今被列为保护区。该西山地近秦所处之“西陲”,近年礼县大堡子山发现秦公大墓,仍不能确认是否《史记·秦本纪》说的“西山”,但可证秦当时在今陇南市一带。这里所说的“西河”应近西山,否则何以能使其音继承流传。而“西河”显然是甘肃青海交界处一带的黄河甚至是河湟谷地一带。据《穆天子传》,这一带河东洮水或大夏川流域有“西夏氏”,其得名当相对于中原的中夏而言,其人或即为胤甲西迁居西河之后被称为西夏氏。

河西湟水谷地,是河宗氏游居之地,气温寒凉的西周尚且是自然条件优越的“温谷乐都”,穆王还默许河宗柏夭将殷人后裔膜昼封于大通河谷的“河水之阳”,这些殷人后裔可能为商王阳甲即和甲“西征得一丹山”(《古本竹书纪年》)所留。

夏商代气候温暖,这一带反倒可以成为避暑消夏的好去处。而且夏商时代积石河道水量较大,当时人对大通河——湟水和当今的看法一样,认为其属于黄河的支流,故而相对于南来的积石主流,以其位置在西故称其为“西河”。周代气温下降,《穆天子传》说积石河道呈湿地状态,被认为是南来的支流而称为“南河”,而原来的“西河”因为水势较大而被视为正源,故而有“河出昆仑”之说。而到了战国,气温又回暖,积石河水势又开始大于大通河——湟水,时人当然认可“导河积石”的事实,而将大通河——湟水复称为“西河”,《禹贡》的这些内容就是对以上事实的反映。

〈原 文〉

丁巳,天子西南升□之所主居。爰有大木硕草。爰有野兽,可以畋猎。

戊午,畴某之人居虑献酒百□于天子。天子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爰有

鹯鸟之山,天子三日舍于鹯鸟之山。

【今 译】

(五十一天后)丁巳日,天子向西南方向登上□(某某氏)所居住的地方。既有大树茂草,也有野兽,可以围田打猎。

(第二天)戊午日,畴某头人居虑进献百□美酒给天子。天子喝完酒就出发了。于是在昆仑山脚下一个山坳赤水北岸驻扎下来。附近还有鹯鸟之山,天子在鹯鸟之山上驻留了三天。

﹝说 明﹞

这里第一段阙文处的“某某氏”,即第二段的“畴某氏”。据王书引小川琢治的看法,以为该畴某氏即《逸周书·王会解》的“州靡”,《吕氏春秋·任数》的“寿靡”,《山海经·大荒北经》的“寿麻”,《山海经·西次三经》的“丑涂”(之水),还有《史记》、《汉书》的酋涂王、梼余山。而高夷吾认为畴某是《山海经·海外南经》的“寿华”(之野)。笔者综合分析后认为,这里的“畴某”不可能是“在昆仑墟东”的“畴华”(之野),因为其地在今山东临沂临沭北沟头龙山文化遗址一带。与州靡、寿靡、寿麻所指相同,穆王西征时其位置在今青海北部大通河流域祁连、大通一带。而小川琢治说的“畴余”即汉代的匈奴休屠部,则与卷三的“畴余之人”关系更大,详见该处。

这里所谓的“昆仑之阿”,指昆仑山即祁连山山脚下的一个山坳,在今祁连县俄堡镇一带。这里说的“赤水”,按照其大致方位应该指今峨堡南之俄堡河亦称八宝河,是黑河上游的一条支流。峨堡镇本名“红土城”,可见这一带土壤呈红色,其河水颜色也相应可以称为赤色,所以叫赤水。至于大斗拔谷中的童子坝河,其源头更在峨堡以北近十千米分水岭处,而且是从南往北流,无所谓“阳”,应属于“昆仑之丘”的范围内,是赤水的可能性不大。至于《山海经》里说的“赤水”,则与本书所述不同。“鹯鸟之山”,则应为峨堡附近的祁连山脉中的一座山峰,具体有待于实地考察。

文章图片3

俄博岭垭口:昆仑之丘南段

〈原 文〉

□吉日辛酉,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隆之葬,以诏后世。

癸亥,天子具蠲斋牲全,以禋□昆仑之丘。

【今 译】

(三天之后)□辛酉是个好日子,天子登上昆仑垭口,来参观黄帝的宫室。并且为□(丰)隆的墓冢添土加高,以此来昭告后世。

(两天之后)癸亥日,天子准备洁斋全牲,用来禋祭□昆仑垭口。

﹝说 明﹞

《史记·封禅书》载,秦灵公(前424—414年在位)祠黄帝、炎帝。黄帝的传说由来已久,详见第二部分“昆仑-河源考”一章。而记述黄帝登上昆仑的内容也不少,如——

《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而遗其玄珠”。

陆贾《新语》:“黄帝巡游四海,登昆仑山,起宫室于其上”。

贾谊《新书·修政语》:“黄帝…… 西济积石,涉流沙,登于昆仑……”

【按,书中这里直接指明了黄帝留下了宫室遗址,殊为可贵。有了庄子、陆贾、贾谊等未见其书的后人的这些证据,可信度增加不少。因为庄子、陆贾、贾谊等人当时正值竹书在冢时期,不可能看到。《庄子》里说的方位与此文合,更是说出了一个历史细节黄帝遗失了他的黑珍珠,又是本书这里没有的内容。既然他们这样说,一定是来自其它文献材料,只是没有交待清楚罢了。而《山海经》则记录了黄帝在此一带的历史重大事件,不失为本书这里说的黄帝之宫的最好背书。】

文章图片4

黄帝,应活动于公元前2900年前后,其时马车并未出现,可知与轩辕无关

郑书说:“作者以为,黄帝之宫为昆仑附件少数民族仰慕华夏文明,依商旅传说而筑台宫祭祀,以附骥尾。”

黄帝之宫说明其时该地为中原政权控制。只是后来屡屡被羌、戎、月氏等河西部族、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控制,而黄帝之宫恰好是被这些异族毁坏或者改建的对象,这些民族当在此处建立起了自己的神庙或者哨所。所以中原地区的汉人就渐渐遗忘了祖先黄帝曾经在此建立的战略据点。《古本竹书纪年》(《路史·发挥》引)说“黄帝至禹,为世三十”,因而推测黄帝所处的时代约为公元前2900年左右,则距穆王西征之时已历约2000年,其宫仍存,应为石宫。据现有资料看,这一段峡谷十分狭窄,今为227国道穿过,想来历代修筑道路,层层叠压,黄帝时代的道路遗址应在最下,穆王时代的道路次之,因其地窄仄,并无他途,因而位置相对固定。

文章图片5

扁都口:先秦的昆仑之丘,后来曾称大斗拔谷

“昆仑之丘”并非大多数学者认为的等同“昆仑”的概念,更不是昆仑山主峰的意思,而是昆仑山中的一个鞍部垭口。昆仑丘即为祁连山原青海甘肃交界处的峨博岭垭口到扁都口这一段山谷垭口,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斗拔谷。而其北的张掖山丹县的大黄山(古称焉支山),主峰毛帽山海拔3978米,高于海拔3767米的中土最高峰秦岭太白山,且生物繁盛,与下文“舂山”特征符合,而且位置也符合。昆仑之丘长达百里,山路崎岖,行程两日加之有参观祭祀活动因而耗时在情理之中。此地为当时中原、昆仑连接河西走廊及整个西膜的交通咽喉,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故而祭祀祈求平安顺利。关于昆仑及黄帝在昆仑的活动详见第二部分“昆仑-河源考”一章。

丰隆在《楚辞·九歌》里有专门的篇章“云中君”,可见她是云师,是一个思夫的妇人形象。《离骚》里也叫“屏翳”,或谓丰隆为雷师,屏翳为云师。根据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分析,屏翳指浓云密布遮天蔽日,所以是云师;则丰隆为雷师,或与后代的象声词“轰隆”类似,代表雷声?至于《山海经》说的葆江(祖江)即殷商部族在西部的别支,柏夭建议穆王封世居于此的膜昼,是续其祖业而已。祖江被杀的“昆仑之阳”的具体位置推测为疏勒南山以南今青海德令哈一带。此处有距今约3000年的白水河遗址,属于诺木洪文化,该文化首次发现于临近的都兰县诺木洪乡的塔里他里哈遗址。这些文化或与葆江后裔相关。

资料:大斗拔谷

大斗拔谷是河西走廊中部南北纵贯祁连山脉的一条通道,北为甘肃民乐县扁都口。这条山谷长达60千米,两山夹峙,一水中流,历为连通河西走廊和青海的古道。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第一次出使去程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张骞从长安出发到达陇西,由永靖渡过黄河,进入今天的青海境内,沿祁连山南麓西行,从今天的扁都口向北穿过大斗拔谷进入河西走廊,刚走到山丹的焉支山下,便被匈奴人俘获。霍去病曾出兵祁连山,击败这里的匈奴人,汉政府从此控制河西。扁都口峡谷长28千米,宽约10余米,险隘深邃。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森然,叠嶂无穷。227国道穿谷而过,时面盘旋百折冲上峰顶,时而俯冲万转扑入峡谷。平坦处,山溪蜿蜒而行,如一条银链嵌镶山间,溪旁青草草连连,牛羊悠悠,不时有裹着羊皮大衣的牧人哼唱出粗犷而豪放的牧歌,震得满山坡的旱獭遍地乱窜。险峻处,怪石悬崖,峻峰狰狞,老鹰冲天羚羊出没,一个又一个的急弯叫人惊悸不宁。(来源:百度百科)

〈原 文〉

甲子,天子北征,舍于珠泽,以钓于㳅水。曰:珠泽之薮,方三十里。爰有萑苇、莞蒲、茅萯、蒹葽。珠泽之人乃献白玉□只,□角之一,□三,可以□沐,乃进食,□酒十□,姑劓九□,味中麋胃而滑。因献食马三百,牛羊三千。天子□昆仑,以守黄帝之宫。南司赤水而北守舂山之珤。天子乃赐□之人□吾黄金之环三五,朱带贝饰三十,工布之四。□吾乃膜拜而受。天子又与之黄牛二六,以三十□人于昆仑丘。

【今 译】

(次日)甲子日,天子向北进发,在珠泽驻跸,因而在流水垂钓。说:珠泽的草泽,方圆三十里,有萑苇、莞蒲草、茅菩草、芦苇、葽草。珠泽的头人就献上了白玉□只、一个□角、三个□,可以用来□洗头发。就进献食物,□酒十□,姑劓九□。吃起来味道像麋鹿的胃但是更为爽滑。于是进献肉马三百匹,牛羊三千头,天子□昆仑,因此来守卫黄帝的宫室。向南管理赤水,并且向北守护舂山的宝藏。天子就赐给□人□吾黄金环十五副,缀饰贝壳的红色衣带三十条,工布宝剑十二把(“之四”这种说法未见他例,疑为“三四”)。□吾便顶礼膜拜地接受了。天子又赐给他黄牛十二头,另外派驻三十□人守卫昆仑垭口。

﹝说 明﹞

此地大致在今甘肃张掖民乐东南南丰镇与以东的甘肃中牧山丹军马场交界处一带。“某水”即为今童子坝河,该河谷即扁都口所在,也是古今道路通过之处,也很可能是珠泽的水源。“民乐”汉代名为“氐池”、后又称“洪水”,应与“某水、珠泽”相关。珠泽应该是童子坝河当时形成的一个山麓小湖泊,当时祁连山融雪水量更大,河流众多,在山麓形成冲积扇,湖泊洼地应该较现在为多,不足为奇。自此开始有西膜各邦献食马的记录,可见西膜各邦大都惯食马肉。这是天子西征途中第一次赐赠,或许是在祭祀过黄帝之后才开始赐赠。显然,这里留下了西周政府正式派驻军队驻扎守卫昆仑之丘(大斗拔谷)黄帝之宫的文献证明。

〈原 文〉

季夏丁卯,天子北升于舂山之上,以望四野,曰:“舂山,是唯天下之高山也”。孳木华不畏雪,天子于是取孳木华之实,持归种之。曰:“舂山之泽,清水出泉,温和无风,飞鸟百兽之所饮食,先王所谓县圃”。天子于是得玉荣枝斯之英。曰:舂山,百兽之所聚也,飞鸟之所栖也。爰有□兽食虎豹如麇,而载骨,盘□始如麕,小头大鼻。爰有赤豹、白虎、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豕。爰有白鶽青雕,执犬羊,食豕鹿。曰:天子五日观于舂山之上。乃为铭迹於县圃之上,以诏后世。

【今 译】

(两天之后)夏末的丁卯日,天子往北登上了舂山之巅,来远望四野。说:“舂山真是天下的高山”。孳木开花不怕雪,天子在这里摘下孳木花的果实,要带回中原种植它。说:“舂山的沼泽,清澈的溪流从泉源流出,气候温和不刮大风,飞禽走兽在这里饮水觅食,先王所说的'空中园囿’”。说:“舂山是百兽之所聚集的地方,飞鸟之所栖息的地方”。因而有□野兽猎食虎豹好像小鹿一样,而且还叼着它们的骨头,盘□像鹿一样,头小鼻子大。还有红豹、白虎、熊罴、豺狼、野马、野牛、山羊、野猪。还有白隼青雕,抓走狗羊、捕食猪鹿。说:“天子用五天时间在舂山上考察游览”。于是在空中花园之上刻铭讲述行迹,来告诉后世的人们。

文章图片6

﹝说 明﹞

昆仑之丘为大斗拔谷扁都口,则舂山则必然是其北的大黄山,汉以来长期称焉支山。此山主峰叫毛帽山,高度与生物繁盛程度等特征均与文中所述相符,更为重要的是,焉支山与扁都口的方位恰好是南北方向。而河西走廊堪称宝山的大概只有这座焉支山。现今山上仍然生物繁茂,而且生长有雪莲,疑即此处所言不畏雪开花之“孳木华”。《康熙字典·糸部》:“紫,……。又同孳。《荀子·非十二子》:'紫然洞然。注:紫与孳同,柔弱之貌。’”孳,要么当柔弱讲,要么当紫色讲,对于雪莲都讲得通。说其柔弱,是与一般树木比,雪莲是草本,没有树木的强枝劲干因而显得柔弱;说其紫色,雪莲凋谢之后通体即呈紫色。况且雪山的雪线以上,除了雪莲之外,不要说开花,能生存的也就是苔藓杂草,其它植物尤其木本几乎看不到。因而可以确定这里说的“孳木华”即雪莲花无疑。

“先王”应指周文王之父季历,在商王文丁时期,他曾多次征西戎,到达了河西走廊。详见下文“容成氏”一节说明。“县圃”即“悬圃”,直译为现代汉语就是“空中花园”。这里说的很明白,“县圃”在舂山之上,并非后代如屈原《天问》“昆仑悬圃”以及注解中提及的《淮南子》所云在昆仑之上,《淮南子》写为“玄圃”应为此“悬圃”同音之转。穆王铭迹恐难再寻,因为后来成了月氏人、匈奴人的焉支山,他们应该会有意破坏之前中原人的遗迹。即便没有人为破坏,三千年风剥雨蚀,恐怕也已经溟灭不可见了。具体情况有待于实地考察确认。

〈原 文〉

壬申,天子西征。

甲戌,至于赤乌。赤乌之人丌献酒千斛于天子。食马九百,羊牛三千,穄麦百载。天子使祭父受之,曰:赤乌氏,先出自周宗,大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诏以金刃之刑,贿用周室之璧,封丌璧臣长季绰于舂山之虱,妻以元女,诏以玉石之刑,以为周室主。天子乃赐赤乌之人丌,默乘四,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朱三百裹。丌乃膜拜而受。曰:□山,是唯天下之良山也。珤玉之所在。嘉谷生之,草木硕美。天子于是取嘉禾,以归树于中国。曰:天子五日休于□山之下。乃奏广乐,赤乌之人丌好献二女于天子,女听、女列,以为嬖人。曰:赤乌氏,美人之地也。珤玉之所在也。

【今 译】

(七天之后)壬申日,天子向西进发。

(两天之后)甲戌日,到了赤乌。赤乌头人丌进献美酒千斛给天子,九百匹肉马、三千头牛羊,一百车穄麦。天子让祭父接受了贡献。说:“赤乌氏,他们的祖先出于我们周室宗族,我们高祖太王古公亶父开始在西土发展的时候,封赏他的大儿子吴太伯在东吴,诏命用金属刀具作为刑具,赠给周宗室的玉璧;封赏他心腹长季绰在舂山的一个独立山坳,将自己的大女儿嫁给他,诏命用玉石的刑具,来作为周宗室在此地的主祭人。天子就赐给赤乌氏头人丌黑漆马车四辆,黄金四十镒,贝带五十条,朱红色丝绸三百包。丌就顶礼膜拜地接受了。说“□山(指赤乌氏舂山),是天下的好山,宝藏所在的地方。良种谷物生长在这里,草木高大丰茂”。天子在这里取得了良种谷物,要带回中原推广种植。说:“天子要在□山下休息五天”。就奏起广乐。赤乌的头人丌好意进献两位美女女听、女列给天子作为嬖女。说:“赤乌氏是出美女的地方,宝玉所在的地方”。

﹝说 明﹞

在河西走廊继续向西。据上文赤乌是姬姓羌人的可能性也很大。其地则疑在今甘肃民乐西部一带。卷四言“自舂山以西,至赤乌氏舂山三百里”,即自大黄山到此地的里程。“舂山之虱”即舂山连绵一个独立山峰脚下的山坳,大黄山以西三百里的赤乌氏舂山,很可能就是民乐县城西南约10千米叫做海潮坝垴的山峰。从古公亶父、王季(季历)、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昭王到穆王,时间大约为公元前1140年——前959年,共历七世约181年。另外,《国语·齐语·桓公曰吾欲南伐》:“西服流沙、西吴”【按,西吴应在流沙西,否则不用提及流沙,此“西吴”为独例。然而甘孜等西藏至今仍有西夏亡国后别支“西吴王”的传说。西夏后裔称为“西吴”,或许西夏故地古代即为西吴之地。】

据王贻樑《穆天子传汇校集释》——檀萃:言东吴者,与西虞而言。顾实:《管子·小匡》:流沙西虞。虞、吴字通,足明西吴即赤乌氏矣,又作西胡。《海内经》西胡在大夏东、流沙西,正合。

【按,《新唐书·志·卷三十·地理四》:“凉州武威郡,中都督府。土贡:白绫、龙须席、毯、野马革、芎藭。……又有赤水军,本赤乌镇,有赤青泉,因名之,幅员五千一百八十里,军之最大也;西二百里有大斗军,本赤水守捉,开元十六年为军,因大斗拔谷为名;东南二百里有乌城守捉,南二百里有张掖守捉,西二百里有交城守捉;西北五百里有白亭军,本白亭守捉,天宝十四载为军。”此处所言赤水军本名赤乌镇,在大斗军即大斗拔谷北口今民乐县洪水镇东二百里,与《穆天子传》所言赤乌氏位置不同。当然,期间历史已经过去了近乎两千年,赤乌氏往东搬迁四百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不过,笔者更疑此“西二百里有大斗军”,是“东”错写为“西”。因为下文依次为东南、南、西、西北。下文既然还有“西二百里有交城守捉”,可见上文当是“东二百里有大斗军”,这样就与《穆天子传》所言赤乌氏位置相同了。】

据博客文章《张掖游记》②:“永固城”是清康熙以后才有的名字,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是月氏人的东城,“东城”之谓是与“西城”相对,“西城”就是原来的昭武城,在今日的临泽鸭暖,两城以黑水为界,分别管辖黑河两岸的月氏人。后来匈奴人赶走了月氏人,月氏人的王城变成了匈奴王城(老上单于在此住过),焉支山下的大草滩也成了匈奴人的牧场。西晋永和十年(354),前凉在此置汉阳县以守牧场,所以山丹马场又叫“汉阳牧场”。此地有泉两眼,一名赤泉,一名乌泉,北凉时,改汉阳为“赤泉”,北魏、西魏时又叫“赤城”,北周、隋时,合称“赤乌”。因此地位于大斗拔谷北口,城又名“大斗城”,唐代为守大斗拔谷,曾在此置军7500人,马2400匹,由名将哥舒翰担任军副使。”

据上文可知,北周隋朝这里仍称古名“赤乌”,又是书中“赤乌氏”的一个证据。而其所谓的“西城”昭武城鸭暖镇,则与下文“曹奴”位置接近。赤乌氏的位置应在今民乐县西南一带,而山丹马场这里是前文的珠泽之人。这里农作物品种优良而称“嘉禾”,直至今日张掖一带的河西灌溉农业区仍然是全国最重要的制种基地之一,这个传统至今至少有三千年,只能说是天造地设,还能说《穆天子传》这书的内容不可信吗?

又:《今本竹书纪年》周成王十一年,唐叔献嘉禾。《尚书序》:唐叔得禾,云云,王命唐叔归周公于东,作《归禾》。周公既得命禾,旅天子之命,作《嘉禾》。唐叔地处太原,自然条件不算太好,有良种“嘉禾”的可能性倒不是很大,更有可能是从河西赤乌氏辗转河套传来的,因为当时路线,先从河西走廊传到河宗游居之地河湟谷地,再从河湟谷地传到河套一带的河宗,从河宗再传到汾河谷地的唐,由唐再献于关中中原的王朝。小麦从西往东的传播路径大致即遵循以上路线。

奇怪的是,此处两言“宝玉之所在也”,又不见赤乌之人像珠泽之人那样献玉,也不见像下文在容成氏那里穆王使人采其地之玉。可能是开采条件还不具备的缘故。

关于“贝带”,《禹贡》扬州贡物有“织贝”,郑玄曰:“贝,锦名也。《诗》云'成是贝锦’”。郑玄所谓《诗》指《诗经·小雅·巷伯》,他的意思是贝是丝织品上的花纹,并非真的贝壳。或者是真的贝壳或者是贝壳状的织纹,都可能存在,也都讲得通。《战国策·赵策》:“(赵武灵王)遂赐周绍胡服衣冠、具带、黄金师比,以傅王子也”。按:这里的“具带”疑即“贝带”之误。或认为是贝壳纹饰,并非真正缀饰贝壳。《淮南子·主术训》:“赵武灵王贝带鵕(寿鸟)而朝,赵国化之”。

〈原 文〉

己卯,天子北征,赵行□舍。

庚辰,济于洋水。

辛巳,入于曹奴。曹奴之人戏觞天子于洋水之上,乃献食马九百,牛羊七千,穄米百车。天子使逢固受之。天子乃赐曹奴之人戏□黄金之鹿,白银之麕,贝带四十,朱四百裹。戏乃膜拜而受。

【今 译】

(五天之后)己卯日,天子向北进发,赶夜路宿营。

(次日)庚辰日,渡过了洋水。

(次日)辛巳日,进入了曹奴。曹奴头人戏在洋水上宴请天子,并且进献九百匹肉马,七千头牛羊,百来车穄米。天子让逢固接受了贡献。天子就赏赐曹奴头人戏黄金制成的鹿,白银制成的麕,贝纹衣带四十条,朱红丝绸四百包。戏就顶礼膜拜地接受了。

﹝说 明﹞

继续向北方开进。舍前似为三五之类的数字,是说多少里程。一舍为三十里。洋水疑今黑河主流,发源于今祁连山,最后汇入黑河,而当时以当今东边支流马营河为黑河主流,前文已经说过,据“谭图集”,西汉时期仍视山丹马营河为黑河主流,这是综合上下文判断得出的。

曹奴,疑今甘肃张掖市黑河西岸甚至西到临泽县鸭暖镇一带。已有的考古遗址有黑水国遗址、西城驿遗址以及昭武古城,时代从新石器时代到汉代经历唐宋元明清。曹奴与张掖甘州区明永乡下崖村一带的黑水国遗址、西城驿遗址关系密切,笔者甚至怀疑“曹奴”后来演变为同韵的“昭武”,详见本书第三部分资料及分析。

——据百度“粟特”条:据《隋书》记载,粟特人先民原居祁连山下“昭武城”(即今甘肃张掖),属于月氏人,后为匈奴人所破,被迫西迁至中亚,并建立了康、安等一系列小国,即中国史书中著名的昭武九姓。更足证此前推测曹奴即昭武无误。

文章图片7

与昭武九姓有关的文物

〈原 文〉

壬午,天子北征,东还。

甲申,至于黑水,西膜之所谓“鸿鹭”。于是降雨七日,天子留胥六师之属。天子乃封长肱于黑水之西河,是惟鸿鹭之上,以为周室主。是曰“留胥之邦”。

辛卯,天子北征,东还,乃循黑水。

【今 译】

(次日)壬午日,天子向北进发,转而向东。

(两天后)甲申日,到了黑水,西膜所谓的“鸿鹭”之水,在这里天下了七天连阴雨,天子将一部分六师的部众胥吏留置下来。天子就将长肱封赏在黑水的西边支流一带,这就是在鸿鹭河上,作为周宗室的主祭人。这就是所谓的“留置胥吏的邦国”。

(七天之后)辛卯日,天子向北进发,转而向东,就沿着黑河岸边上溯。

﹝说 明﹞

从赤乌氏舂山到曹奴,由于原文对其里程语焉不详,仅凭卷四末尾“里西土之数”一节,难以确定其具体位置,只能根据今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及城市村镇分布来大概进行推测。此段上文之舂山为焉支山,下文的容成氏在今之山丹、金昌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一带整个走廊北山则确定无疑。此“黑水之西河”疑今甘肃张掖临泽一带的梨园河,当时梨园河也汇入黑水,有的意见认为膜其实就是漠,即西膜,言大漠以西,疑谓“流沙”即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以南的河西走廊部分,或即河西走廊和西域等河西广大区域的统称,因其地基本为荒漠半荒漠故。

长肱,诸家多以为是《山海经·大荒南经》之“张弘之国”,笔者研究应在今江苏连云港市一带,或许是其后裔在西周者。黑水自《禹贡》以后称“弱水”至今,与《山海经》所称的黑水、弱水均不相同。

“留胥”之“胥”,应指工匠,则是穆王为了开发建设这一带。具体位置当在今临泽县蓼泉镇一带,“鸿鹭”应即当今此处的“张掖黑河湿地”,是鸿雁、鹭鸟这些水禽的乐园。到了这里,就到了黑水汇流之后的主河道南岸,因而可以沿河岸向东上溯,因为当时认为“黑水”的主流是山丹的马营河。

文章图片8

临泽的名字是有根据的

另外,《汉书·地理志》:“张掖郡,故匈奴昆邪王地,武帝太初元年开”。(注)应劭曰:“张国臂掖,故曰张掖。”【按,张国臂掖,掖即为名词“腋”。“张掖”之名或来自本地西周以来古称“张弘”、“长肱”。长与张,腋与肱形义均近。】

这里的“黑水之西河”即今梨园河,从而推测下文之黑水乃流经山丹的黑河东边支流,文中认为的黑河正源。黑水当为今天经过山丹县城的黑河最东的支流马营河。当时可能马营河水势最大,故而当时以马营河为黑水主流。这种由于历史地理变迁而造成的古今差异,应当是随处可见的。

为什么要记录“降雨七日”呢?在东部季风区,不要说多雨的南方,就是中原地区,每年雨季往往能连绵十天半个月。这里强调降雨七日,是因为此地本来降水稀少,连续下七天的雨,实在少见,因而记之。到底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根据“东”这一方位,可知为上溯,路线就是沿龙首山南麓一带。

〈原 文〉

癸巳,至于群玉之山,容成氏之所守。曰:群玉田山,□知,阿平无险,四彻中绳,先王之所谓“策府”,寡草木而无鸟兽。爰有□木,西膜之所谓□。天子于是攻其玉石,取玉版三乘,玉器服物,载玉万只。天子四日休群玉之山,乃命邢侯待攻玉者。

【今 译】

(两天之后)癸巳日,到达群玉之山,这是容成氏居守的地方。说:群玉田山,£知,平坦没有险阻,四面笔直,先王所说的“宝库”,草木稀疏而不见鸟兽。却有一种£树木,西膜土著所谓的“£”……。天子在这里开采玉石,取得三车(或为十二块)玉版,玉器饰物,还有成千上万的小玉石。天子在群玉之山休整了四天,就命令邢侯留下等待开采玉石的部属。

﹝说 明﹞

群玉之山即今甘肃张掖、金昌一带的合黎山、龙首山以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的北大山三座山脉的统称,当时是容成氏的地盘。

“某木”即龙首山主峰海拔3616米的东大山(因在张掖市东故名)上的青海云杉林带,是当地重要的木材原料产地。因为整个走廊北山尤其是北大山植被稀疏,为断块山,台块地貌发育,剥蚀严重,故而所谓“阿平无险,四彻中绳”。“策府”是“宝库”的意思,详见下文解释。后讹传为“册府”,再讹为字形相近的“删丹”,最后成为今“山丹”。山丹南四坝滩考古发现了“四坝文化”,应与这里说的容成氏先祖密切相关。

文章图片9

东大山:群玉之山的一部分

百度搜索:

四坝文化:甘肃山丹四坝滩遗址位于山丹县城南约5公里处的石沟河东岸。四坝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目前,火烧沟遗址有4个碳测数据,东灰山遗址有1个数据,年代约为距今3900年-3400年。相当干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

另外一个特别重要的证据就是这里说的“某木”,与后代历史文献吻合。即《汉书·匈奴传》中也提到“奇材木”,当今仍然强调东大山的青海云杉林。《汉书·匈奴传》:“匈奴有斗入汉地,值张掖郡,生奇材木,箭杆就羽。……匈奴西边诸侯作穹庐及车,皆仰此山材木”。《甘州府志》中也有相应的记载:“此山今府北合黎山也。”即今龙首山主峰东大山,下同。因为这地方是匈奴的军事工场。山上有一种栎树,木质特别坚硬,匈奴就用此木做穹庐、车辆和弓箭。汉朝曾想从匈奴手中要得此地,匈奴就是不给。此地战国及秦时是月氏人占据的,汉初匈奴人赶走月氏,从西汉一直到西晋,都在匈奴人的掌握中。对于匈奴西边部族来讲,这座山是关乎其命脉的战略资源宝地。因为他们已经失去了酒泉祁连山、张掖焉支山,也失去了河套以北的阴山,制作车辆、弓箭、穹庐所需要的硬木材唯有依赖此山。

百度资料:龙首山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是河西走廊与阿拉善高平原的分界线。西起板桥堡,东至金川镇,长195千米,宽30~35千米,为西北—东南向的断块山。山形似龙,故名。海拔一般为2 500~3 000米,主峰东大山海拔3 616米,高出走廊平原1 400米,阴坡海拔2500米以上,有小片青海云杉为主的针叶林,海拔2500米以下有旱生灌木、半灌木,1958年发现的东端的龙首山巨型硫化铜镍矿世界著名,还伴有10多种金属和贵金属。

而上述资料提及的这些矿藏,大概就是文中所说的玉,玉版、玉器服物、玉万只等等所出。这些矿石虽然被认为是玉,但没有下文重黎氏采石那样的极高评价,说明这里的“玉”品相较为一般,或即指今所谓的硫化铜、镍矿石。

这里的“先王”,或泛指前代帝王,他们亲自到过“容成氏群玉之山”。或指曾经西征到此的周王季历,即周文王之父。

容成氏,据《淮南子·修务训》:“仓颉作书,容成造历”。《淮南子·本经训》:“昔容成氏之时,道路雁行列处云云,逮至尧之时……”。可知容成氏为尧之前在部落联盟中处于领导地位的一个部族。再结合《庄子·胠箧》、《上博简·容成氏》等材料,则容成氏是见诸文献最早的部落联盟首领或者联盟首领部落,早于轩辕氏即黄帝数个世代,当时是没有文字“结绳而记”的“至德之世”。

王书143页引小川琢治语:《管子·揆度篇》有“禺知边山之玉一策也”之语,则“田山”乃“禺”一字之伪字,当以禺知为是。此部落之位置,殆在今高台县之附近云云。

完整原文兹录于下:桓公问管子曰:“吾闻海内玉币有七策,可得而闻乎?”管子对曰:“阴山之礝,一策也;燕之紫山白金,一策也;发、朝鲜之文皮,一策也;汝、汉水之右衢黄金,一策也;江阳之珠,一策也;秦明山之曾青,一策也;禺氏边山之玉,一策也。此谓以寡为多,以狭为广。天下之数尽于轻重矣。”

结合其上下文,共言“七策”,即七种价值昂贵的难得之货,可见“策府”的含义就是宝库,称群玉之山为宝库,是因为其多出玉的原因。其实下文还有“玉起于禺氏之边山。此度去周七千八百里,其涂远,其至阨。故先王度用其重而因之云云”等语。不光强调了上文内容的可信度,而且更具体指出其地距离中原成周或齐都临淄为七千八百里。可见春秋战国这个时候,随着周室的衰微,西膜之诸侯、与国、附庸已经被月氏尽数灭亡或者吞并,容成氏之地已经为月氏所据,这里的“禺知”即“月氏”,“边山”根据复原《穆天子传》的走河套入中原的路线及里程,阳纡至洛阳三千四百里,阳纡至群玉之山即便走穿越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的雅布赖近道,少说也要两千多里,而从阳纡到齐国,少说也有三千里,与七千八百里相合。则此“禺氏边山”即指“群玉之山”无疑,而不可能指更在万里之外的于阗南山(即今所谓昆仑山,正如王书所指先秦称为“昆山”)。

《甲骨学辞典》166页,“玉山”条——

“武乙文丁时期卜辞有:'庚子贞:王其命伐玉山’。(《屯》2915)今地待考”。

《古本竹书纪年》:

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伐西落鬼戎,俘其二十翟王。

太丁四年,周人伐余无之戎,克之。周王季命为殷牧师。

太丁七年,周人伐始呼之戎,克之。

太丁十一年,周人伐翳徒之戎,捷其三大夫。

【按:疑“玉山”即《穆天子传》之“群玉之山”,为上述诸戎所据。《穆天子传》说群玉之山为“先王之所谓策府”,可见此“先王”必定亲自到过该处,应为周王季历。】

《今本竹书纪年》:(帝辛)四十年,纣使胶鬲求玉于周。(《韩非子·喻老》:“周有玉版,纣令胶鬲索之,文王不予。”)

【按:此玉版疑为季历西征玉山时所得,为天下所知,故纣派胶鬲来向文王索求。盖玉版为玉山特产,而季历西征时已得玉版。穆王西征时亦于玉山取玉版三乘,循先王季历之例。】

〈原 文〉

孟秋丁酉,天子北征,□之人潜时觞天子于羽陵之上,乃献良马牛羊。天子以其邦之攻玉石也,不受其牢。柏夭曰:“□氏,槛□之后也”。天子乃赐之黄金之婴三六,朱三百裹。潜时乃膜拜而受。

【今 译】

(四天之后)初秋丁酉日,天子向北进发,£(容成氏)头人潜时在羽陵上为天子饯行。就进献了好马、好牛、好羊。天子因为在他的邦国开采玉石的缘故,没有接受他进献的牲口。柏夭说:“£(容成)氏,是槛£(诸)的后代。”天子就赏赐潜时十八个黄金罐子,朱红丝绸三百匹。潜时顶礼膜拜地接受了。

﹝说 明﹞

羽陵疑即龙首山以北的北大山西北麓。行程应从金昌沿合黎山东麓绕向北麓进入今内蒙古阿拉善右旗向西,即甘肃金昌花儿园、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一带。槛□,据王书引小川琢治说法应为“槛诸”,即《淮南子·修务训》所言的“玉坚无敌,缕(按,即镂)以为兽,首尾成形,礛诸之功”的玉雕祖师“礛诸”。可见,此地容成氏玉雕的传统是最悠久的。关于容成氏详见后面专文。

〈原 文〉

戊戌,天子西征。

辛丑,至于剞闾氏。天子乃命剞闾氏供食六师之人于铁山之下。

壬寅,天子登于铁山,祀于郊门。乃彻祭器于剞闾之人。温归乃膜拜而受。天子已祭而行,乃遂西征。

【今 译】

(次日)戊戌日,天子向西进发。

(三天后)辛丑日,到了剞闾氏的地方。天子就命令剞闾氏在铁山下向六师将士供给饮食。

(次日)壬寅日,天子登上了铁山,在郊门举行祭祀。随后将祭器赏赐给了剞闾氏的头人温归,温归顶礼膜拜地接受了。天子完成祭祀后出发上路,就继续向西进发。

﹝说 明﹞

行程应为在阿拉善右旗北大山努日盖、三个井向西往甘肃高台、酒泉方向。

“剞闾”音近后来的“祁连”。此处疑今酒泉一带,极有可能就是西河滩与干骨崖两处四坝文化遗址所指。铁(原文作䥫)山,即今酒泉以南祁连山脉中海拔5547米的祁连山峰,附近嘉峪关以南沿托来河上溯之照壁山后来发现有镜铁山铁矿,即是一证。杨文衡《中国地学史·古代卷》173页称,“从铁矿中冶炼出铁并制造铁器,始于商末西周初的新疆地区。中原地区,西周中晚期开始冶铁。”考古发现其实商代已经使用陨铁来制作工具,相信“䥫”字在此时已有,后来被用来指铁青这种颜色,此山名䥫山,应取自其铁青色。有研究者王雪樵称山西管涔山宁武岚县一带人恰恰把“铁”读作“且”音③,而此“剞闾”即《淮南子 坠形训》所谓“在昆仑弱水之洲”的“拏(挈之误)闾”,详见本书第三部分“剞闾氏”一节。郊门之后,再无祭祀场所,故而将祭器作为赏赐。这说明穆王当时观念,以此地为化内西界。《左传·哀公六年》:“三代命祀,祭不越望。”详见第三部分本节资料。

文章图片10

酒泉以南的祁连山:书中的铁山

〈原 文〉

丙午,至于鄄韩氏。爰有乐野温和,穄麦之所草,犬马牛羊之所昌,珤玉之所□。

丁未,天子大朝平衍之中,乃命六师之属休。

己酉,天子大飨正公、诸侯、王吏、七萃之士于平衍之中。鄄韩之人无凫乃献良马百匹,服牛三百,良犬七十,牥牛二百,野马三百,牛羊二千,穄麦三百车。天子乃赐之黄金银婴四七,贝带五十,朱三百裹。变□雕官。无凫上下乃膜拜而受。

【今 译】

(四天之后)丙午日,到了鄄韩氏地方。这里有欢乐的原野温和的天气,是穄麦生长的好地方,犬马牛羊兴旺繁殖,是£出产宝玉的所在。

(次日)丁未日,天子在平原低地之中举行大规模朝拜,就命令六师部属进行休整。

(两天之后)己酉日,天子在大平原低地上盛大宴飨正公、诸侯、王室官吏,以及王的亲兵卫队“七萃之士”。鄄韩氏头人无凫就献上骏马一百匹,驯养好的拉车牛三百头,良种狗七十只,骆驼两百头,野马三百匹,牛羊各两千头,三百车穄麦。天子就赐给他二十八个黄金和白银做的罐子,贝纹衣带五十条,朱红丝绸三百包,变£雕官,无凫上下就顶礼膜拜地接受了。

﹝说 明﹞

鄄韩氏即在今甘肃玉门一带。发源于疏勒南山的疏勒河,在玉门昌马一带称昌马河,而昌马南边的山就叫野马山,更往南还有野马南山。这些都是此地出产野马的明证。而野马在全书中只出现三处,一为上节舂山,一为下节在阿勒泰以南乌伦古湖湖滨的智氏,另一个即本处,野马山北麓疏勒河昌马河冲积平原上的鄄韩氏。“昌马”一名,与原文的“犬马牛羊之所昌”正合。玉门与瓜州之间,恰为旷原。疑即今甘肃玉门西部的赤金、花海、饮马场一带冲积扇平原。

王书引小川琢治认为“鄄韩”即玺㬇,《海内东经》所谓“国在流沙中者”。研究者以为《海内东经》同在流沙中之“埻端”似乎音更近“鄄韩”。

百度资料节选:玉门市昌马乡地处祁连山西麓,四面环山,是一个天然小盆地,东、南、西三面分别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和安西县接壤。昌马乡原名昌马湖,疏勒河从其境内奔腾而过,因水草茂盛,相传为唐代名将樊梨花饲养军马之地,故名“昌马”。

牥牛二百,野马三百都是稀罕的东西。郭璞注云“此牛能行流沙中如橐驼”,其实注者不知此牛非牛,就是橐驼、骆驼而已。骆驼及野马的出现,更加增加了本书的可信度。牥牛全书凡两现,一在此处;一在文山,即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南麓。而此处南边即今之野马山、野马南山,所赖水源即昌马河,平原上有地名饮马场,都是相关明证。另外比如《新唐书·志·三十卷·地理四》指出,唐时瓜州晋昌郡、肃州酒泉郡、甘州张掖郡、凉州武威郡都以“野马革”为特产,可见当时野马之多,似乎也说明了今日野马成为濒危动物的原因。这些野马今称“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是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当时中国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发现,1881年,这种野马也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正式命名,由于此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再没有野马存在,此发现曾轰动一时,但大规模的捕猎也紧随而来。殊不知在《穆天子传》、《新唐书》这样的中国史籍中一直有记录。

另外下文有在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一带的“文山之人”,也献牥牛二百。因为骆驼本来属于偶蹄目动物,和牛是同类,故而从“牛”称为“牥牛”更加合理。牥,《说文解字》尚无。然而对于“方”,《说文解字》的解释是“两船相并”,引申为“并排”。东亚地区的骆驼为双峰驼,正合《说文解字》“相并”之义。后世从“马”写为“骆驼”,其实是犯了“指牛为马”的错误。骆,金文即有,但是指“马白色黑鬣尾也”(《说文解字》)。驼,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收古文字形,未言出处。《康熙字典》条下言“《汉书·西域传》云鄯善国多馲驼。”《说文解字》无,《玉篇·马部》:驼,骆驼。看来“骆驼”一词出现在许慎即公元2世纪之后,顾野王即公元6世纪之前。牥:《康熙字典》:《玉篇》,良牛名,日行二百里。《穆天子传》用牥牛二百以行流沙。

文献中有关骆驼的记录有,《山海经·北山经》:“其兽多橐驼,其鸟多寓。”

汉陆贾《新语·道基》:“夫驴、骡、骆駞、犀、象、瑇瑁、琥珀、珊瑚、翠羽、珠玉,山生水藏,择地而居。”汉东方朔 《七谏·乱》:“要褭奔亡兮,腾驾橐驼。”《史记·苏秦列传》:“燕代橐驼良马必实外廏。”

以上是公元281年《穆天子传》出土之前的情况。出土之后,又有了新的变化,可见当时人并未解读出“牥牛”的真正涵义。主要原因是《尔雅》的错误形成了障碍,阻碍人们进一步去探究真理。《后汉书·梁慬传》:“慬等出战……乘胜追击,凡斩首万余级,获生口数千人,骆驼畜产数万头。”其作者范晔卒年在445年。由此大概能推测到这条材料产生的时间在5世纪上半。百余年后,顾野王《玉篇》收入《穆天子传》中的“牥”字,也收入“驼”字。然而顾野王不能肯定“牥牛”即是骆驼。其实,现代动物学观念,骆驼其实与牛同属偶蹄目食草动物,而马是奇蹄目食草动物,与骆驼的相似度比牛小了很多。其实,用“骆驼”二字来指这种偶蹄目动物,基本上可以算作逻辑错误的字,而用“牥牛”二字就比较妥当。可见,先秦的动物学到了汉代遗落了不少。此“牥牛”即“骆驼”一例,足证《穆天子传》成书早于《山海经》,其文献价值可见一斑。

〈原 文〉

庚戌,天子西征,至于玄池。天子三日休于玄池之上,乃奏广乐,三日而终,是曰“乐池”。天子乃树之竹,是曰“竹林”。

【今 译】

(次日)庚戌日,天子向西进发,到了玄池。天子在玄池上休息了三天。就大奏乐舞,三天才结束,这就是所谓的“乐池”。天子还在湖边栽下很多竹子,这就是所谓的“竹林”。

﹝说 明﹞

玄池在今瓜州一带。据谭其骧“图集”,疏勒河(籍端水)汉代在玉门北一带潴为“冥泽”,唐称为大泽,面积相当大,至元代方西流成河,该湖泊即消失。玄冥同义,池泽同义,这里的“玄池”,与汉代“冥泽”同义,或为其所本,只是位置略微偏西。据刘明光《中国自然地理图集》192页,瓜州往西有疏勒河西流及瓜州以南榆林河汇集形成的面积广大的干涸湖迹。书中叙述天子一路西行,并未言疏勒河,与书中此处所述当时疏勒河潴泽为“玄池”并未西流成河的事实相符。《汉书·地理志》附近有“乐涫”县,或与此“乐池”有关。

〈原 文〉癸丑,天子乃遂西征。丙辰,至于苦山,西膜之所谓“茂苑”。天子于是休猎,于是食苦。

【今 译】

(三天后)癸丑日,天子就继续向西进发。(三天后)丙午日,到了苦山,西膜人所谓的“茂盛的苑囿”。天子在这里停止打猎,在这里吃苦菜。

﹝说 明﹞

文章图片11

敦煌白山:苦山

继续向西。苦山疑今甘肃敦煌玉门关遗址以北海拔2017米的白山,在近旁的瓜州有著名的锁阳城遗址,锁阳城曾名“苦峪城”。苦峪一名,可见这一带大量生长着苦菜。在西周当时,敦煌一带无人定居,白山自然生态良好,加之山势较高,降水较平原地区为多,生物繁茂,故而称为“茂盛的苑囿”。穆王大概也意识到在这种干旱荒漠地区不能破坏环境,故而休猎。而且吃了当地野生的苦菜。

〈原 文〉

丁巳,天子西征。

己未,宿于黄鼠之山西□,乃遂西征。

癸亥,至于西王母之邦。

【今 译】

(次日)丁巳日,天子向西进发。

(两天之后)己未日,在黄鼠之山西边驻营,就继续向西行进。

(四天之后)癸亥日,到了西王母的部落。

﹝说 明﹞

继续西征,出甘肃进入新疆。黄鼠之山疑为今新疆白龙堆沙漠与哈顺沙漠之间海拔1231米的阿克塔格山,从此山上或可西望瑶池(罗布泊)和湖边的西王母之邦,因为据下文可知,此山紧邻西王母之邦,而且周围数百里相当空旷。

文章图片12

疏勒河谷白龙堆段:敦煌通往罗布荒原的必经之路

癸亥是六十甲子计数的终数,赶在这个日子到达目的地,的确有特殊的意义。即沿着今天称为阿奇克谷地的古疏勒河道路向西行进。最后到达罗布泊之滨的西王母之邦。从敦煌到罗布泊,行程六天,合乎当时马车的速度。

注释:

1,1,
http://www./msfw/system/2017/04/06/010259565.shtml青海省人民政府官网

2,深入祁连,探秘张掖——河西游记jiguangxiu(甘肃)2013-09-22 08:50:12

3,《运城报》王雪樵《古匈奴人呼天为“祁连”本出汉语考》,《晋阳学刊》1994年第4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