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敬畏自然—咽喉工程记录川藏公路的前世今生

 公路人家 2022-02-02

第一最好不相见 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 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 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 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 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 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 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 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 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 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 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 免教生死作相思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最好不相见》:仓央嘉措

☉ 前言 

4月底,小编走了趟川藏公路,写了一篇文章,对邦达经波密至林芝段国道318的感受,对建设“最美”川藏高速充满期待。6月上旬,再一次细细领略了川藏公路的现状和历史,再一次的经受了心头冲击,即使从西藏经停成都回到了北京,心里还是持续的感慨,102大塌方、易贡大滑坡、通麦天险等川藏公路的咽喉工程在这次差旅中烙下了太深的印象,更有一路同行前辈李大师、张先生的言传身教,得到了眼界、心灵的双重洗礼!西藏已经走过很多地方了,除了拉萨中心,海拔低一点的林芝-波密一线、山南加查-桑日一线,到高一点的昌都-左贡-邦达一线,再到面临真正高原挑战的当雄-那曲-安多一线、日喀则-萨嘎-措勤-阿里一线、班戈-申扎-尼玛一线等,感触虽有,但多聚焦在高寒高海拔高原反应,印象深却未必刻。但是这一次,心里涌动着想法,必须动手写点什么,我在回程的路上跟同伴们说。

☉ 川藏公路建设史

川藏公路是古代川藏线的现代升级,东起四川省省会成都市,西止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由中国的318国道、317国道、214国道、109国道的部分路段组成。是中国最险峻的公路。分为南北线。在南北线中间有一些连接的线路一般也归为川藏公路的一部分。(下面部分内容引用自百度百科)

南线由四川成都、雅安、泸定、康定、东俄洛、雅江、理塘、巴塘,西藏芒康、左贡、邦达、八宿、波密、林芝八一镇、工布江达、墨竹工卡、达孜至拉萨,全长2146公里,属318国道(东起上海人民广场,西至西藏中尼公路的樟木口岸)的一部分,沿途最高点是海拔5050米的雀儿山。南线是以康定为要点的川康公路和康藏公路的合称,有多个著名险段,途经海拔4014米的理塘。沿川藏公路进藏,进藏途中从东到西依次翻过14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险峻高山,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路途艰辛且多危险,但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南线因路途短且海拔比北线低,所以由川藏公路进藏多行南线。

北线由成都至东俄洛 与南线重合,再由东俄洛与南线分开北上,经八美(原乾宁县)、道孚、炉霍、甘孜、德格、西藏江达、昌都,至那曲县,到拉萨,全长2412公里。

川藏公路从1950年4月开始,经过11万军民的艰苦修建,北线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2000多名军民为此付出了生命。此后,筑路大军又修筑了东俄洛经巴塘、芒康、左贡至邦达的南线段,并于1969年全部建成通车,被正式列入318国道线的一部分。雅安市天全县二郎山,是川藏线上从成都平原到青藏高原的第一座高山,当年筑路部队在修建川藏公路的二郎山险峻路段时,每公里就有7位军人为它献出了生命。为了缅怀二郎山筑路烈士的丰功伟绩,天全县政府修建了筑路烈士墓园,立碑撰文,刻下了烈士们的不朽功绩。

作为祖国内陆进出西藏的五条重要通道之一(另四条为青藏公路、南线的海拔变化南线的海拔变化青藏铁路、新藏公路、滇藏公路,其中滇藏公路的214国道线在西藏芒康与川藏公路汇合),担负着联系祖国东西部交通的枢通作用,无论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但是藏汉同胞通往幸福的“金桥”和“生命线”,而且是联系藏汉人民的纽带,更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和军事价值。

川藏路修建历史:1930年代修筑川(成都)康(雅安)路;1950年代修筑康(雅安)藏(拉萨)路,先修好北线,后修好南线;1977-1984中断维护;1985年至今不断修治完善升级改造。1984年12月25日,为纪念青藏公路和川藏公路通车30周年,在拉萨建立青藏川藏公路纪念碑,以铭记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光辉业绩和巨大牺牲。2012年开工的整治改建工程中,102滑坡群整治改建工程全长3.42公里,新建大桥1座长50米,隧道1座全长1731米,工程概算总金额3.7亿元,建设工期为36个月;通麦至105道班段公路整治改建工程全长20.58公里,新建特大桥2座总长度998米,中桥3座总长度144米,隧道4座总长度4449米,工程概算10.9亿元,建设工期为36个月。2016年4月,总投资近15亿元、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从此川藏公路将全线通沥青(水泥)路面,通行条件的改善,将从根本上打破束缚国道318线的瓶颈。随着较低等级的普通国道的全面完善投入使用,媒体和社会人士近年来也感慨提出,高速公路何时能通拉萨?

☉ 川藏公路藏天险 

川藏难,难于上西天!川藏公路的很多路段都极为艰险,被行业界或路人惯用的称谓包括瓶颈、卡脖子、肠梗阻、咽喉、天险,甚至喊出死亡之路、坟场、天堂里的地狱等无奈。在川藏路上通行,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既要注意前后过往车辆,更要注意两侧山体病害。每走一趟川藏路,每搞一个项目,每待一段旅程,都将影响甚至改变人的三观。

在川藏路上,被山洪、塌方、滑坡堵路那是常有的事,被滚石击中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年长一些的同事老西藏张先生,说起来这些往事唏嘘不已,一位科研院的专家,被堵在路上等着,结果飞来一块大石,车顶正中呜呼;车停在路边上,和同事下车查看地形,回来时发现车辆一侧被滚石砸出一坑;泥石流淤积断路了,一溜车停路边上,持续淤积导致车辆眼睁睁被埋,一辆大货车被逐渐推挤直至滚落深沟。还有其他无数车毁人亡的各种事故或灾难,不胜枚举!(个别旧时场景引用网友照片,请多包涵,后同)

说到川藏公路的病害,其中72道拐、米堆冰川、古乡、102、通麦(上游易贡)、排龙、拉月、东久是有名的代表路段,其中102山体大滑坡(直接危害川藏路)、易贡山体大塌方(间接危害下游川藏路通麦咽喉)最为凶险。2016年正式完成这两个路段的整治工程后,整个川藏路才正儿半径彻底基本油砼路面贯通使用,天堑基本变通途!102和通麦这两个卡脖子路段,集中体现了川藏公路的艰险、地形条件的恶劣、地质病害的严重,是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了解川藏公路前世今生的极佳切入口的代表性路段标志性工程。

☉ 102大塌方 & 102隧道 

“102塌方区”又名“江玛曲米塌方区”,位于原为附近川藏线102道班的管护范围,故名“102塌方区”。

1991年06月16日,G318国道川藏线波密—通麦段K4086+320-K4090+160处,在各种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公路路基急剧下沉,17日继续下沉,18日路基边坡局部开始坍塌,至06月20日整段边坡失去平衡,突然快速下滑,大量物质滑入河中,滑体前缘直冲帕隆藏布江对岸,形成北岸高南岸低的堵塞大坝,北岸堵塞高度达50米,南岸高度为10米左右,堵塞大坝平均高20米,河流堵断40分钟,堵河回水3公里,由此形成了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亚洲最难整治的,有“死亡路段”之称的“102塌方区”。“102塌方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发育,历史上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滑动。20世纪50年代修筑川藏公路时,已经发现这段斜坡有明显的变形迹象。1986年,该地区降雨特别丰富,引起整个斜坡的蠕滑变形。自此以后,这裏就变成了川藏线上最危险的地方之一。一到雨季,这条接近4公里的路段,就经常被冲毁,滑坡表面的坡面泥石流、小崩塌、滚石、流沙频频发生,严重时平均每隔3分钟就发生一次,造成车毁人亡的事故不断,仅1988年-2006年间就共翻车50多台,70余人死亡。

“102塌方区”为一大型堆积层滑坡,滑坡体表面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前缘宽420米,中部公路段宽350米,后部宽300米,斜长550米。滑坡前缘最低海拔2120米,最高海拔2525米,相对高差达400米以上,堆积体表面平均坡度32°,平均厚度25米,滑坡体积约510×104米³。滑坡体表面呈阶梯状,发育多级平台。“102塌方区”滑坡的发生是该地区自然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发生的机理可概括为几个方面:一是具备了有利滑坡形成的自然环境条件;二是这一地区出露的特殊巖性;三是处于通麦至波密活动性断裂带附近,强烈的构造活动导致这一地区地震活动频繁,并发育了有利于滑坡形成的斜坡构造条件。

“102塌方区”在1991年发生大规模滑动后,虽然坡体的几何重心降低,坡体物质大部分堆积在坡脚,坡度减小,势能降低。但形成滑坡的基本条件仍然存在,表现为:地形仍然较陡;滑坡后缘的汇水条件更好,滑坡破坏坡体的地下水排泄通道,可能使坡体后缘地下水位擡昇而增加动水压力;坡脚河流的冲刷条件仍然存在;区内新构造运动环境不变。因此,“102塌方区”仍然具有进一步滑动的可能性。

“102塌方区”在整治之前,这裏如果一遇大雪或者暴雨,砂石随着水流滚滚而下,就造成很大的塌方面,历史上曾经多次断道。1991年断道179天;1992年断道116天;1993年断道101天;1994年断道97天;1995-2001年每年断道至少50天以上。为彻底避开这个危险地段,于2012年开始了国道G318线川藏公路102滑坡区整治改造工程,由中国国家全额投资,工程路线全长3.84公里,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建造,设计时速30公里/小时,路基宽度7.5米,路面宽度6.5米,桥梁设计荷载采用公路-级;整个工程的核心部分是“102隧道”,隧道长1.731公里,设计时速为40公里/小时,隧道宽9米,净高5米。项目计划工期三年。“102隧道”地质复杂,隧道围巖破碎,大量涌沙涌水,安全风险极高,施工难度极大,被称为“地质博物馆”。2014年12月10日,经过731天昼夜施工,“102隧道”顺利贯通。原计划于2015年上半年竣工通车。

102大塌方的凶险气势,以及其后的余威,即使现在到了现场,也能感受出来。塌方堆积体的中下部,一颗歪树形象的见证了大塌方的这种余威,像是在无声的诉说塌方滑落体下挫挂到一切的气势和凶险!

随着102隧道打通,102路段天险变通途。隧道工程很好的回避了大塌方地质灾害对公路的影响,但这只是结果方案,过程却甚为纠结曲折。一个时期的工程决策,既和自然建设条件相关,也和行业的技术能力、国家的财力政策等紧密相关。两位前辈回忆起来,感触良多。路基方案、桥梁方案、换(河)岸方案以及隧道方案全都研究了个便,过渡阶段暂以路基防护抢修保通,美其名“临时保通工程”,张先生说,没有人敢说能够防护整治好路基,自然的力量实在是不可估测啊,行业人也都能理解啊,沿线存在的保通工程告示牌、滑坡体监控量测设施、临时的挡墙等防护工程随处可见。随着形势转好,最后终于打出“王炸”——隧道穿越,彻底解决路段安全畅通问题!李大师介绍说,这种“鬼”地方,打隧道也是要十分十分谨慎,隧道怎么选址和布设轴线成为核心问题,毕竟大塌方的地下分界线和相关影响难以彻底摸清,粗略大致可能穿过塌方影响区,过于保守又会明显增长隧道长度,这种工程在别的地方是有过教训的。总的来说,102隧道的规模控制、隧道方案的效果还是可以的,李大师觉得还不错。

如今的102塌方路段,多数路段已经恢复了植被覆盖,隐藏了地质灾害和旧路艰险的原有痕迹,但听到张先生的介绍、回忆,结合现场的查看,依然能感受到当初山体大塌方的气势和对川藏公路带来的严重影响。张先生当年为102病害工程倾注了心血,做出了贡献,对102的感悟格外的深刻;李大师全程参与了102隧道方案的论证审查,各种情形甚为了解。想到要在102隧道停一下,并看看能不能实地在踏勘一下102塌方体,两位前辈动情神往,情态毅然肃穆,你能看出来这里面的“感情”——和这里的山山水水之情、和曾经的工程之情!

☉ 易贡大滑坡 & 通麦大桥 

从波密出来沿着318国道向西行,有一号称川藏鬼门关的路段叫“通麦天险”。“通麦天险”也有视为通麦、排龙、拉月、东久险道的统称,在沿帕隆藏布江和拉月曲的几十里路段上,大小滑坡塌方不计其数,尤以“102”道班地段最为凶险,往来司机莫不谈虎色变。本次要详细说到主要是通麦天险的核心路段、也是川藏公路公认的咽喉路段——通麦大桥。

要说通麦大桥,脱不开行业界有名的通麦易贡藏布上游发生的易贡山体大滑坡。

2000年4月9日,易贡藏布河札木弄沟尾海拔5000米左右、体积约3000万立方米的楔形山体突然崩塌!骤然下坠的山体,猛烈冲击下部山坡上的巨量岩土堆积体,从而诱发产生高速滑坡。巨大体积的崩塌、滑坡体在运动中因强烈地撞击、振动,已完全解体,并转化为由石块、砂、泥土、气体、水混合成的高速运动的流态物质,这个庞大的流态物体因气垫作用,宛若一条腾跃的巨龙,在空中呈悬浮状翻滚前冲。碎屑流呈抛射状冲出札木弄沟口后,继续铲削山体,摧毁森林。在沉降和堆积过程中,因为碎屑流中的气体和水被挤压排出,从而产生了强烈了泥沙浆喷涌现象。最后,在札木弄沟口的易贡藏布上,形成长4.6公里,前沿宽3公里,高60至100米的喇叭状天然坝体,整个堆积体的方量竟达3亿立方米。

据专家们计算,崩滑物体运动的垂直落差达3000米,其水平最大运动距离约8500米,平均运动速度达到每秒48米。如此超高速运动,远距离运移,巨大堆积方量的特大崩塌滑坡为我国第一,世界罕见,而整个崩滑与堆积过程仅仅用了6分钟!在这短短的时间里,大自然完成了相当于11座长江三峡大坝的浇筑方量。巨量堆积物雍堵,使易贡湖水位快速上涨,又时值冰雪融化期和雨季,湖水涨幅日渐加剧。在62天的时间里,湖水位日平均涨幅为0.95米,最大日涨幅达2.37米,水位累计上升55.36米,最大水深由7.2米增加到62.1米,湖面积由9.8平方公里扩展到52.7平方公里,为山崩堵江前的5.4倍,造成湖区大片土地被淹。

洪水荡平了赤隆藏布全段的一切人工设施,破坏力穿过雅鲁藏布江直达墨脱,从通麦到排龙的川藏公路段自然是全部被毁,造成易贡藏布、帕龙藏布和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全部桥梁被冲毁,沿江道路包括318国产(川藏公路)上的咽喉通麦大桥被冲毁,沿江道路包括318国产波密——林芝段交通中断瘫痪,下游河道两岸尽是疮痍,河道断面形状由“V”形被改造为“U”形,河道加宽2至10倍以上,原来相对稳定的谷坡受到强烈冲蚀和改造,造成大面积山体失稳,在河谷两侧诱发广泛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同时,此次灾害使边防要塞墨脱门巴、洛巴民族聚居区的交通运输中断,墨脱、波密、林芝三县90多个乡,近万人受灾后成为与外界断绝联系的孤岛。雅鲁藏布江下游印度地区灾情严重,据法新社报道,布拉马普特拉河沿岸7个邦遭受特大洪水灾害。94人死亡,250万人无家可归,部分公路、铁路交通中断瘫痪。

这次特大山崩引发的高速滑坡、堵江、淹没、溃坝、洪泛等连锁灾害,留下了触目惊心的足可供人们观赏体验和考察研究的灾害遗迹景观,并成为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主要景观之一:由通麦沿易贡藏布而上,沿途可见溃坝洪水在河床两岸形成高约50米左右的冲刷带,原来的森林、表土剥夷殆尽,裸露的岩石好似灰色的长廊;在大坝溃决口的下方,可以看到在原来的河床上冲出的深槽以及大面积的石滩,一派洪荒景象;横跨易贡藏布两岸的天然大坝,溃坝后已被切成两半,但在保留下来的堆积体表面,原来的锥状土丘群、冒沙坑仍然清晰可见;在札木弄沟口附近的易贡藏布两岸,因碎屑流和冲击波造成的大片森林倒伏带和残桩带还历历在目;在札木弄沟口,可以眺望沟内山崩以后山峰被削去大半,形成高差达1020米的大崩塌面的骇人景象……

大伙一行从通麦大桥底下穿过,沿易贡藏布逆流而上,一路观察,经过滑坡标志牌、滑坡遗址、易贡大桥和易贡湖、易贡乡,总得感觉冲毁的旧路已经恢复现新颜,畅通车少,沿途风景优美,曾经的易贡山体大滑坡已经难以肉眼辨认出来了。

很凑巧,从林芝航班飞成都的时候,正好经过易贡湖上空,很庆幸的好好观察了一下易贡山体大滑坡区域在空中俯瞰的样子。回京后,有查询了一下易贡湖口区域近二三十年以来的卫星影像图变化,又能得到一个有意思的感官,尤其2010年前后区域的影像变化,很明显能看到变化的情形。2010年以前,易贡湖的面积并没有现在大,当然易贡湖本身也在不断的地质构造、地貌演变中改变大小,根据路边碰倒的一位当地守山员的介绍,其最早形成很可能是100多年前的另一次超大山体崩塌滑坡引起的。

知道了易贡山体大滑坡,再一次勾起了大伙对易贡藏布下游的通麦大桥命运的兴趣,也更为理解通麦大桥对于川藏公路咽喉要道的涵义。

大伙现在经过通麦易贡藏布和帕隆藏布汇流岔口路段,可以看到新老高低强弱共存的三座桥梁,或许有人认为最差最低的桥是很历史悠久的老桥,其实这三座桥梁都还不是很老,因为区域路段所有的桥梁甚至道路都被易贡山体大滑坡引发的堰塞湖洪水冲毁了,没有了,看到的三座桥都是2000年以后建成的。

可以回到我们的主题了。经同行前辈李大师、张先生的介绍,结合现场的观察、当地百姓的只言片语,终于真正明白了通麦大桥的真实情况。

 大灾害之前,同样的通麦路段该处也是一座桥梁,桥位较窄、较低,标准等级不高,随着被洪水冲毁,这座桥梁永远的成为了历史。

易贡大灾害发生后,经中交一公院设计、中铁二局施工,实施了通麦大桥,也就是三座桥梁中间的那座,设计为双塔双跨悬索桥,跨越帕隆藏布江的支流易贡藏布,全长258米,主跨为210米,高31.5米,是一座临时保通性工程,该桥的建成,使中断的318国道又得以畅通。在此期间通麦大桥驻有部队,大桥两头都有全副武装的士兵看守,每次只限一部车过桥梁,车辆过桥时,可以明显感觉铁索桥在颤抖。

三座桥梁中最下游那座为人行抢通桥梁,也是在通麦大桥抢通之前,临时快速建设供人行过江之用。

三座桥梁最上游的新的最有气势的特大桥是2012年开始实施的新项目,包括新建通麦特大桥、排龙沟特大桥和数座隧道。原来二十来公里的烂路减到5公里多,取而代之的是穿山的隧道和跨河的大桥。2016年4月13日,以“五隧两桥”为主的川藏公路通麦段整治改建工程正式通车,标志着国道318川藏公路西藏境内路段黑色化全部完成,川藏公路西藏境内举世闻名的通麦“卡脖子”路段成为历史,从此天堑变通途。

通过卫星影像,也可以大致勘察一下通麦路段两河汇流岔口地形地物的历史变迁。下面是2006年的地形地物影像,这个时候通麦特大桥尚未建设。

以上就是大伙看见的汹涌的易贡藏布上,通麦悬索吊桥、汽车保通便桥和新建的256米单跨单塔悬索桥三桥并列,成为西藏公路交通发展的见证。 

☉ 川藏公路展新颜

如今的川藏公路路况已经大为改善,已是世人最神往的自游路线,自驾、自骑、自行甚至自爬,悉听尊便,各取所需,自选所爱,各有一番收获。沿途一路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车,各地的车牌,操着各地方言的游人。凑在一起,都显露出极为满足和惬意,甚为知足和感慨,说着经历,提醒安全,互道珍重!对于新入藏普通游者则罢,对搞工程的老西藏来说又是别有一番滋味,感慨油然而生,当年镜像翻江倒海,历史仿佛就在昨天!

普通国道基本油砼贯通,一路通行,天险已较为隐敛,咽喉要道以往艰难历史已难觅踪迹,行者们一路沿途饱览景致,心旷神怡,但愿此景此致可以长长久久,天灾不再……再待高等级公路早日来见,相补相依,自此进藏之路畅矣!

☉ 结语 

102要道、通麦咽喉,告诉我们人也许能胜天,能够改造自然,但是,不能说这些路段就安全了,更不能说川藏公路就没有大风险了,别忘了川藏公路这一带属于西藏易贡国家地质公园的南部地带,处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交叉地带,地质复杂而活跃,容易有不稳定地质现象,人为工程整治只是大大减少了路线的危险级别而已。历史、现实、老革命和老司机们的经历告诉我们,自然的力量存在难以评估、预防性,是难以想象的。

知道历史,你将更加知道川藏公路。游川藏公路,既游景致,又能由经历和内涵,这样的川藏游将更物有所值!

攀登高峰尚无止境,攀登险峰或无来者,珠峰俱往矣,且看梅里雪山,更有南迦巴瓦!所以,请记住——敬畏自然! 

《那一日那一月那一年那一世》:仓央嘉措

那一刻 我升起风马 不为祈福 只为守候你的到来

那一夜 我听了一宿梵唱 不为参悟 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

那一日 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 蓦然听见 你诵经的真言

那一月 我摇动所有的经筒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 我磕长头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 我转山转水转佛塔 不为轮回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那一瞬 我飞升成仙 不为长生 只为佑你喜乐平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