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因纽特人在零下40度的北极,要脱光衣服睡雪屋?不怕冷吗?

 老黑狗 2022-02-02

在过去,世界的人类主要被笼统地以肤色分成三大人种,即黑色、黄色和白色人种,当然,人类本身而言并不能根据单一的形状来进行粗略地划分,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生理等等因素而组成的人类群体都是有着极大的区别。

也因此,如今大部分科学家们都认为单单按照肤色的划定人种是非常不科学且不合理的。

其实除了过去的黑、黄、白三大人种,世界上还有着其他的划分,比如根据地理的不同有着高加索人种、尼格罗人种、波利尼西亚人种等等,同时每一个地理人种中,因为社会、民俗、政治等原因,还存在地域人种。

而我们今天所要了解的,就是生存在寒冷的北极圈内外的黄种人中的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

因纽特人,也被叫做是爱斯基摩人,主要生活在北极的西伯利亚、阿拉斯加以及格陵兰周围地区,大部分因纽特人认为万物皆有灵,信奉以自然为主要力量的萨满教,同时因为世界的全球化,也存在部分因纽特人信仰其他西方宗教。

在因纽特人的文化中,“因纽特”的含义是“真正的人类”,这也是他们的自称,在几千年前,因纽特人从亚洲前往美洲,却遭到了美洲本地土著——印第安人的拦截与杀害。

印第安人

因纽特人打不过印第安人,只能一边抵抗,一边朝着北方后退,直到来到北极圈,追杀至此的印第安人认为因纽特人必然无法抗住如此寒冷的环境,最终都会冻死,这才没有继续追赶。

也因此,因纽特人在这场追杀当中活了下来,由于仅存的人数非常少,他们为了存活,根本不敢再去挑战印第安人的力量,只敢在北极圈附近生存,并且不敢去进行报仇。

上面所提到的“爱斯基摩人”(Eskimo)的别称其实并不受到因纽特人的欢迎,因为据他们所言,这个称呼是当年印第安阿尔衮琴部落追杀因纽特人时,给后者取的带有嘲笑的称谓,含义是“吃生肉的人”。

当然,因纽特人确实是会吃生肉,由于北极地区非常寒冷,因纽特人出门在外,想要随地生火吃熟肉是非常难的。且不说恶劣的北极环境下是否有足够用来生火的道具,就算是生出火了,也很难让火在如此寒冷的条件下留存太久。

也因此,因纽特人认为把肉做成熟肉是非常糟蹋食物的做法,他们通常会将这些肉保存一段时间,并且喜欢食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存放,已经有了少许腐烂的肉。

当然,这在我们眼中是非常不敢置信的一件事情,但是要知道他们可是生存在北极地区几千年的人类,在长期极端环境下的存活,因纽特人俨然已经寻找到了最合适的生存方式,这是其他人所没有经历过的,我们也不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他们指手画脚。

如今,因纽特人居住得非常分散,有的生活在格陵兰岛,有的生活在美国,有的生活在加拿大、俄罗斯,但加起来一共也才只有6万多人左右。

因纽特人的分布

他们主要是以捕猎海洋以及陆地上的哺乳动物为食,也经常捕食海鱼,即使是在现在非常发达的年代,因纽特人已经能够装备上强大的步枪武器,可以轻松地捕杀猎物,但他们也依然会使用过去的鱼叉作为“替补”。

然而随着外界的人们开始关注这群生活在几乎是与世隔绝的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许多人对于他们能够生存在零下40度的北极寒冷环境下的原因非常好奇。

因纽特人似乎全然不怕北极的恶劣天气,甚至还修建雪屋,并在雪屋里脱光了衣服,难道他们已经进化成为了不怕冷的物种吗?

为什么因纽特人不怕冷?

事实上,因纽特人之所以能在零下40度的北极生存,主要的原因正是因为他们修建的雪屋。

在我们看来,一个雪制成的小小屋子,雪是寒冷的,那么雪屋自然而然也是寒冷的,但其实雪屋通常是因纽特人用如同压缩饼干一样,密度极高的雪砖压制垒砌而成的。

这样的雪砖足够紧实,有较多的空隙用来储存空气,就像是羽绒服里的鸭绒一样,都是用空气来保温取暖,因此空气的导热性非常差,雪砖也很难散热,这就使得雪屋具有很好的隔热效果,雪屋内的温度基本上是不会被传导出去的。

而且雪屋一般都只会开一个很小的门洞,想要进去雪屋中,可能小孩子都需要弯着腰才能进去,要是长得比较高大,那么可能只能趴着进入,这样低矮的通道也是为了保温,冷空气、北极的寒风无法进入到屋内。

并且我们都知道,暖空气都是向上汇聚,冷空气向下沉,通道在雪屋下方,也自然会防止雪屋内的暖空气顺着通道流出。

再加上雪屋内壁较为光滑光亮,会将热辐射进行反射,这也大大降低了热量向外扩散,确保了雪屋内部的温暖。

也因此,因纽特人虽然生存在零下40度的北极,雪屋内却能够保持在0度左右的温度,虽然依然还是很冷,但对于他们而言已经是难得的温暖了。

除此之外,因纽特人还会在雪屋内用鲑鱼油、海豹脂肪等动物油脂制作成“油灯”,这样不仅能够照明,还能增加雪屋内的温度。

而且他们主要是靠着猎杀海豹、北极熊和加拿大驯鹿等为生,这些动物都有着厚实温暖的皮毛。为了生存,因纽特人也不必要去追求动物保护,活下来才是他们首要的任务,这些远比人类手工做成的被子更加保暖,因纽特人也自然不需要惧怕很冷。

同时,如果是一家人,因纽特人还会脱光衣服,互相拥抱取暖。毕竟人类是恒温动物,体温不会因为环境的寒冷而变得低温,在种种防寒措施下,因纽特人在雪屋动物被窝里,差不多都能享受到一定的温暖感觉。

因纽特人并非不是不怕冷,而是已经在寒冷的北极环境下寻找到了合适自己生存的方式,探索出了因地制宜的防寒措施。

他们虽然属于亚洲人,具有较为明显的黄种人特征,但因为几千年来长期生存在北极,他们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变得身材矮小而粗短,脸盘较宽,鼻子也很粗大,为了防止北极环境下白茫茫的冰雪反射强光,从而对双眼造成危害,因纽特人的眼睛也变得十分细长。

这些身体特征都是因纽特人为了适应环境而做出的改变,虽然如今的社会崇尚又瘦又高的审美标准,但是因纽特人粗短的身材却是他们能够在严寒下存活下来的凭证。

同时,因纽特人常常食用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即居住地附近的动物,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他们皮下脂肪增加,从而更能防御寒冷。

在漫长的演化中,因纽特人已经适应了北极的环境,但是随着人类活动,近年来温室效应不断加剧,全球气候持续上升,原本栖息在北极圈附近的动物们数量直线下降,因纽特人也面临着食物缺少的危险。

或许在未来,因纽特人就会由于在冬日保存的食物不足,而在温暖的雪屋中被饿死。

当然,如今国际上已经在对因纽特人进行帮助,但食物等物质上的帮助并不是永恒的,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释放、增加植被面积等等活动,这才是帮助因纽特人,也是帮助我们人类自己的最好方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