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过年见闻:“拜舅舅”故事两则

 胶东故事会 2022-02-03

初一拜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在走亲戚的顺序上,各地民俗不尽相同。

听闻中原一带的惯例都是“初二回娘家”,而在胶东半岛,初二多为拜姑拜舅(不同县市之间也有差异),老丈人的位次,则要靠后一些。

在笔者老家(栖霞之东),初二就讲究“拜舅”。为母族之亲,所谓“拜舅”,寓意即在岁首之际,向母亲娘家的亲属致以问候。

严格来说,拜舅相当于拜外祖父母(方言一般称之为姥爷、姥娘)。只不过,外孙和外祖父母之间相差两代,外甥与舅舅相差一辈,显然后两者之间打交道的年份要更多一些。再加上过去大多数人都住在乡村,外祖父母与舅舅通常同村而居,拜前者跟拜后者一般也合并进行。因此,民间大多统称为“拜舅”。

关于此风俗,笔者从小耳濡目染,听到不少与之相关的逸闻,下面就为大家简述两则故事。

这两则故事中的“外甥”都是七十多岁,但舅舅(舅母)的年龄有所不同。

第一则故事,外甥七十多岁,舅母九十多岁。

这则故事是从母亲那里听来的,故事中的“舅母”(舅舅)是她的姥娘(姥爷)。

母亲说,她年轻的时候正月初二拜姥娘,常常能碰到另外一位来拜年的人。这个人,是她姑姥(姥爷的亲姐妹)的儿子,也就是她姥爷的外甥。

这位外甥,对“拜舅”的习俗遵守极严,大概从十多岁时就开始,一坚持就是将近六十年。等到了七十多岁时,其舅舅去世多年,舅母也已经是九旬高龄,他仍然坚持不辍。

七十多岁的外甥跋涉十几里路向九十多岁的舅母问好,这一场面,想想就让人感觉温馨吧。

第二则故事,外甥七十多岁,舅舅五十多岁。

这则故事是从父亲那里听来的,故事中的“舅舅”是他的“高祖”。

他的高祖,当初是家中的幼子,据说出生之时,其父已届五旬,而身前有好几个姐姐都已结婚生子了。换句话说,他当时虽在襁褓,但已经是很多外甥的舅舅了。

外甥们和舅舅虽然年龄倒置,但毕竟有辈分的差别,每到过年之际,外甥们还是要给这个小舅舅来问好。

古人更讲规矩,其中有一位外甥也将“拜舅”的习俗坚持到了七十多岁,那时他已经需要拄着棍出行了。

或许是担心五十多岁的舅舅见到自己的模样而伤感,这位外甥到了村口之后,就会先把拐棍找地方放下,然后再上门。礼毕之后,才取回拐棍拄着返程。

这则故事的场面虽然听着有些“幽默”,但在它背后,体现的也是淳朴的民俗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