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运用列缺后溪对穴治颈项强痛验案

 憩苑 2022-02-03
摘自2022-1-31中国中医药报
田佩洲 山西省针灸研究所
国医大师吕景山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已达半个世纪有余,精研“对药”,创用“对穴”和“同步行针法”。临证倡导辨证论治、针药并举。笔者有幸忝列吕景山门下,聆听吕景山教诲,受益匪浅。笔者在临证每遇到颈项强痛等疾病时,常用吕景山对穴列缺-后溪为主进行治疗,每取良效,现举例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二穴配伍应用验案
医案一:颈源性头痛
患者男,42岁。2013年4月9日初诊。诉头痛伴颈项部不适1天。患者因过度劳累于今日上午出现双侧太阳穴胀痛,伴见头重,头昏,颈项部不适,双侧肩背部僵硬不舒,至下午上述症状加重来诊。查体:项部及双肩背部肌肉僵硬,颈部活动受限,右侧颈2横突压痛明显并向头部放散,右侧颈3、4椎旁压痛明显。
诊断:(气血不足,风中脉络型)颈源性头痛。
治则:宣通气机,疏通络道。
处方:列缺,后溪。
操作:单手快速进针,得气后在守气的基础上,列缺穴施捻转泻法,令针感向肘部传导;后溪穴施以双手同步行针法1次。共留针30分钟,行针3次,患者症状消失。起针后嘱患者夜卧避风。翌日二诊,患者诉诸症未曾发作。效不更方,守原方施治2次,以巩固疗效。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 通常认为颈源性头痛是指由颈椎或颈部软组织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病损所引起的以慢性、单侧头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其疼痛性质是一种牵涉痛,而全养雅等通过108例颈源性头痛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总结后认为,颈源性头痛的疼痛部位多为双侧头痛,有颈部僵硬感,头痛性质以胀痛为主。针灸在颈源性头痛的治疗中,以其效果好、副作用小等,得到了广大临床医生的重视。列缺、后溪配伍治疗颈源性头痛,对病程短者,每收良效,经治1~3次即可使症状消失。
医案二:落枕
患者,女,26岁。2013年5月17日初诊。诉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2天。2天前晨起后出现颈项部疼痛,活动受限,在当地医院经针刺治疗后,症状无缓解反而加重来诊。查体:右侧颈肌紧张,颈部前屈、右旋功能受限,右侧颈3、4椎旁压痛明显。颈椎X线片提示:颈椎曲度异常。
诊断:(气血阻滞,筋脉拘急型)落枕。
治则:疏通经络,缓急止痛。
处方:列缺,后溪。
操作:单手快速进针,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列缺穴施捻转泻法,令针感向肘部传导;后溪穴施以双手同步行针法1次,同时嘱患者缓缓活动颈部。前后留针30分钟,行针2次,患者症状消失大半。2日后其朋友前来告知,患者回家后症状完全消失,未再发作。
按 落枕多因睡眠时枕头过高、过低或位置不当,使颈部肌肉、小关节囊等软组织长时间处于一种过度牵拉状态,或者因颈肩关节裸露,感受风寒而致使气血凝滞,筋脉不舒而发生颈肩痛。针刺列缺、后溪治疗落枕,患者在针刺治疗的同时,配合进行颈部活动,起效快,疗效好,多数患者针刺治疗1~2次即可痊愈。
医案三:颈椎病(椎动脉型)
患者,男,63岁。2013年4月1日初诊。诉头晕8天。诉10天前患者因长时间伏案工作而突然出现头晕、恶心,无呕吐,伴头昏、头重,无头痛、耳鸣及视物旋转症状。在当地医院诊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给予“舒血宁注射液”静脉滴注7天,症状无改善而来诊。查体:患者一般情况好,神清语利,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颈部肌肉紧张,颈椎活动受限,颈3、4、5棘突下及椎旁压痛明显,椎动脉扭曲试验(+),双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四肢肌力、肌张力及腱反射未见异常,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宾斯基征(-)。颈部血管彩超提示:未见明显异常;颈椎MRI提示:颈2~颈7椎间盘变性、膨出,颈椎退行性变。
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
辨证:气血亏虚,经脉瘀滞,不能上荣清窍。
治则:通经活络,壮筋补虚。
处方:列缺,后溪,风池,天柱,颈3、4夹脊。
操作:风池,天柱,颈3、4夹脊单手快速进针,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平补平泻;列缺、后溪单手快速进针,在得气、守气的基础上,分别施以同步行针捻转补法各1分钟。前后留针30分钟,行针2次,患者诸症消失。翌日二诊,患者诉诸症未曾发作。效不更方,守原方施治4次。治疗期间患者头晕未见发作,随访3月未见复发。
按 本例患者年龄已高,肝肾亏虚,气血衰弱,复因长时间伏案工作,在持续静力作用下,颈项部筋肉紧张,血液循环障碍,不能上荣清窍而出现头晕、头昏、头重诸症。针刺取局部腧穴风池,天柱,颈部夹脊穴,可调整局部经脉气血,缓解局部病变肌肉的紧张状态,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收到通畅气血,消瘀散结的功效。远取列缺、后溪,通调任督二脉,宣通太阳经气,起到壮筋补虚作用。
针刺列缺可有效增宽椎动脉的血管内径,提高收缩期血流峰值、每分血流量,从而改善椎动脉的供血强度。
二穴配伍专为颈项强痛而设
吕景山受内伤杂病运用“对药”的启发,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主张以“对穴”立论,并有所发挥。所谓对穴,就是指两个穴位配伍应用,使其具有开合相济、动静相随、升降相承的作用。针灸治疗用穴应“精疏”。所谓“精疏”,就是根据症候,选穴精练,才能达到效专力宏的目的。
列缺、后溪二穴单独应用,均可治疗头颈项部疼痛,临床多有报道。列缺穴为手太阴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列缺穴通过手阳明大肠经和任脉同头颈部间接相连。“经脉所过,主治所及”,通过针刺列缺穴,可以激发上述经脉的经气,促进头颈部的经络调节,从而治疗头颈部的疾病,这在很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如《四总穴歌》云:“头项寻列缺”,《席弘赋》云:“列缺头痛及偏正。”《灵光赋》云“偏正头痛泻列缺”,《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记载“善疗偏头患”等。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为俞木穴,《难经》曰 “俞主体重节痛”,《针灸大成·脏腑井荥俞经合主治》记载“体重节痛刺后溪(俞)”。后溪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可疏通督脉经气,有通经活络止痛之效。手足太阳经气相通,故后溪对督脉及手足太阳经脉循行所过部位的疼痛均有较好疗效,如头痛、偏头痛、落枕、颈椎病等所致的颈项不利。《通玄指要赋》云: “头颈痛,拟后溪以安然。”
列缺、后溪二穴配伍应用,临床报道较少,是吕景山专为治疗各种颈项强痛而设。列缺穴有疏风解表,宣肺平喘,通经活络止痛之功;后溪穴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效。二穴伍用,通调任督二脉,宣通太阳经气,活络止痛之力增强。列缺、后溪二穴配伍应用,见于《针灸大全·千金十一穴歌》云:“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二穴合用,能起到相互辅助的作用,对于治疗颈项强痛能加强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