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孩子为自己负责

 靠谱的阿木 2022-02-04

欢迎来到隐秘的学习角落

见字如面,你好,我是阿木,现在仍专注于孩子教育、家庭教育领域,帮助更多孩子和家长,也能够找到独立学习与辅导方案。

这次,咱继续聊聊如何学习的事情。

2022年,教育需要要杜绝习惯性外包经验性伤害

李希贵校长常说:“孩子永远不会成为你期待的样子,他们只会成为你的样子。”

建议:

随时表扬,定期批评。

传递赞美,润滑关系。

少使权力,多用规则。 

双减之后,学校在关心孩子的学业成就、综合能力培养、核心素养的形成;而家庭呢,要和学校错错位,做一些学校不能做的事——培养孩子的习惯为孩子创造丰富的生活经历、培养孩子的情感能力。《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的作者斯蒂芬·科维说过:“随波逐流会给家庭带来灾难。” 如果你看到“双减”以后,其他家长还在暗地找补习班就心慌;看到隔壁在鸡娃,就自责不够称职;看到别人家孩子的时间被占满,而自己孩子悠哉悠哉就紧张起来……这就是随波逐流,是缺乏战略的表现。

什么是战略?战就是方向,略就是舍弃。家庭有定力,孩子才安全;家庭有目标,孩子成长才健康。建议:多开家庭会议,解决教育战略与目标的问题

我知道,现实的中国教育,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差异很大。无论孩子现在的学校是好是坏,毕竟孩子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师生相处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学业成就。我们都不能埋怨学校不好、老师不好,这种情绪就会影响到孩子。当孩子不再喜欢学校和老师的时候,教育也就停止了。

为了孩子,我们只能是在现有的条件上,不再因为不好意思,错过了孩子成长的机会。”随时向老师汇报孩子在家学习的状态,也及时向老师获取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抓取需要我们协助的事情,在家庭会议上,与孩子协商一致,达成4-5条学习规矩。这样一来,孩子也有了安全感,老师也知道了他的名字,上学可就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我从教这10来年,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的过程中,我时常都在想办法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是有情绪的。每个人的情绪是不一样的,要学会理解他人。因为有很多办法可以把坏情绪变成好情绪,所以情绪是可以控制的。有时候幽默一下,自我意识,社会意识、人际交往、负责任的做决策和自我管理就在不知不觉中,有了心理印象。

教育学实际上是关系学: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某种程度上,老师就是一个情绪劳动者。因为坚信这一点,所以我很排斥一些“短视”的学习行为。因为相信更小的组织有利于更深度的连接、更真实的关系和更个性化的支持。所以我们在2019年开始就做了“有效果的学习”模型,班组10人,分两个合作小组,协同学习。疫情过后,我们又做了“独立学习”模型,小组3人,个性化互动群组学习。我做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我想起了一个人——妈妈。哪怕妈妈啥也不做,在孩子面前笑一笑,看一眼,都会给孩子带来满满的爱和安全感。虽然老师不能像妈妈那样,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也是起到同样的作用。

曾经在家长课堂和老师培训会上,我都会花1分钟时间解释一番,我的别称“阿木”,amu,反过来mua,就是“妈”的发音,希望自己做一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师:

一、拥有丰富的“学生知识”,而不只是学科知识。

二、拥有敏捷的学习分析与评估能力。

三、拥有因时因地的洞察力,随时随地的决策力。

四、拥有整合与调配资源的能力。

五、能多模态表达,调用感官、肢体与表情等帮助学生理解世界。

六、会管理自我情绪。

与学生和家长一起设计学习任务、学习体验活动,促进与文化相关的学习、更高层次的思考、持久的理解及应用和拓展;实施差异化、适合发展的支持;在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表达与选择能力。尊重学生的诉求,在包容性学习环境中,利用各种教学工具、策略和媒介,支持所有学生协作与同伴学习,引导学生走向独立。

另外,提供经常的反馈,一支持反思、修订和学习延伸,监控那个学习、节奏和调整教学。关注个人发展,珍视持续学习与改进的机会,在动态学习中展现出成长心态和面对挑战的开放性。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半径开始,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调用已有的经验。设计一种具有适度挑战性的问题场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始终跃跃欲试。 我们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只有解决方案。创造各种各样合作的可能性,让他们在协同他人、连接资源、人际互动中适应不确定性。将学习成果作品化,通过公开展示,从他人的评论和反馈中看见不一样的自己。学习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悄无声息地达成预期的知识、能力标准。

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喜不喜欢这件事;这件事对我重要不重要;这件事我能不能做好是我们在心里会再三确认的事情。小学生和初中生的自主学习习惯还没有养成,需要我们辅导他自己制订学习目标,并且每天能给自己做评估,“我是否完成了学习目标”“我离自己设定的目标还有多远”“我是否需要调整自己的目标或进度”等。

知识经济时代,需要把学习的责任还给学生。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让他们在各种各样的挑战面前,学会调配各种资源,迁移各种知识与技能去解决问题。最终,探索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成长道路来。

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成为学习资源的创造者和调配者,把自己融入到资源之中,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持力量,引导学生增强在陌生环境中的自我导航能力。

“双减”不是放松学业要求,更不是降低育人标准,而是教育目标的回归。这只是教育变革中,教育目标、组织、教育者、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空间和评价体系七大部分的第一部分。我们需要给学生充分的选择机会、发展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知道“我为什么要学”、“学这些对我有什么用”。经常这样思考问题,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内生动力。

总之,教育目标并不是“减负”,而是让孩子“学会自主”。这意味着,学生需要面对一个待解决的问题,尽快调用已有的经验,提取有效信息,尝试不同的途径,然后,在解决问题以后,通过反馈和反思把新形成的经验沉淀下来,迭代个人的知识体系。这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就叫做“体验”。孩子的今天与未来,都建立在丰富的生活经历和足够的成长经验基础上。今天对真实世界有充分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明天成为创造世界的力量。当然,这方面,仅仅靠学校的努力还不够,家庭的力量也不可或缺。

一般来说,家庭的教育责任体现在帮孩子适应学校帮孩子学会生活,成为有能力、有想法、能为自己创造幸福的人这两方面。

100年前,教育家杜威说:如果我们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就是在剥夺他们的明天。教育这件事情,来不得半点儿的马虎。接下来,你准备好了吗?

点击上方“阿木一心情愿”关注公众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