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静经译

 旮旯二爷 2022-02-05

人的元神本来是好清静的,但是总被识神影响;人的识神本来是不杂乱的,但是总被欲望驱动。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如果能够时常消除欲望,识神自然就不杂乱了;识神不杂乱了,元神自然就清静了;自然就眼耳鼻舌身意不再向内外追求,贪嗔痴三毒逐渐淡化直至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上面简述了元神、识神、欲望间的关系:之所以元神不清,是因为识神不静;之所以识神不静,是因为欲望未除。

但要具体指导修行,则需要更明确的步骤。下文就是具体讲述从浊到清、从乱到静的修行过程,是整部《清静经》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清静经》被引用最多的一段。因为这段才是实际指导修行,实际理解、体会、验证真清静的步骤与方法,也是整部经典中最难懂的内容。

下面我结合自身实证,分享一下个人体会。不过要强调的是,法无定法,这不是唯一的路,但终点是一致的。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修行应该从内开始,还是从外开始,这里给了明确的答案。可能有些人会这样认为,先看破有形事物容易,再看破无形心念。但是在这里,却把对无形心念的观察明确地放在了第一步。

因为相对来讲,我们自己的身心是最容易被了解的,是最容易被观察到从内到外的完整过程的;而别人或外物,我们则很难直接观察到其内心,不容易观察到其全貌。所以修行从自身内观开始,是最容易入门的方法。

通过内观自己的身心,会看到心念的本质,会发现内心的特点。达到这点,就是佛家禅宗所说的明心了。虽然还未见道,但是会对自心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心念只不过是对外界的基于记忆标准的辨别反应。

而当把心的运作机制看清时,就会发现人的感知系统的运作规律——我们所看到的世界都是通过心起的作用:形象是基于视觉认知而感知到的;而声音、气味、味道、触感则是分别基于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认知而感知到的;当认知发生改变时,感知就会随之改变。而世界就是通过这种方式被我们感知到的。

这时就会明白,形象是因内心运作而产生的,而非形象本身;其他四感的内容也一样,也都是通过内心运作而产生的,而非感知内容本身;一切事物都是通过内心运作而产生的,而非事物本身。到此时就会明白,万物唯心所造,诸相唯心所现。

三者既悟,唯见於空。

心、形、物,都是唯心所现,那就到了看山不是山的境界,就会觉得一切都是假的,都是虚幻的。看到了世界万事万物背后的本质都是空的。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

看到了空之后,还会继续深挖掘,这个空是怎么回事?这个空,是有形背后的无形,它看不到摸不着,但十分清楚它是一种存在。我们暂且管这个空叫做能量吧。

见空久了以后,就不禁对它也会产生疑问,这个能量又是来自于哪里呢?以前会觉得世界唯自心所造,但是通过道家的易经或诸多术数,会发现人所想本非自己所想,所行并非自己所行。也就是说世界唯自心所造,实际也是错误的。因为那个心根本不来自于自己,而是来自于天道;用现代化的语言说,就是来自于宇宙能量,是宇宙能量操控着一切。

所以开始所认为的空,也是枉然,也是错的。从而又深了一层,发现了宇宙大道,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之道。

所空既无,无无亦无;

悟到这层,就会深信有个宇宙大道在掌控着一切。但实际呢,这个宇宙大道究竟吗?

当一个人总想着宇宙大道的时候,就会变得神神叨叨——很多玩术数的就跟神经病似的。说的再玄一点,掌握宇宙大道的人,很可能会拥有超凡的能力;凭借这些能力,他会变得无所不能;但也正因如此,他又会为其所累,会变得我慢极大,甚至进入魔道。

所以这个宇宙大道也是烦恼,也是累赘,也该放。这个都放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达到了佛家说的“真空”。

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放了宇宙大道后,呈现了一种真空全无的状态。但这种真空全无的状态,就是最终的吗?

其实并不是。想一想,难道排斥宇宙大道就对吗?或者说为什么要追求真空全无呢?其实完全没必要啊,真空全无也是不该刻意追求的。

最终就是,啥都行,啥都好,也就是佛家说的“妙有”——这是才是真正的全然放下。放下后,就真清静了,心完全敞开了。犹如浩瀚的虚空,什么都没有,但什么又都在里面。

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既不生,即是真静。

在这种状态下,欲望还会生起吗?烦恼还会生起吗?都不会了。

欲望既然不会生起了,真正清静也就自然达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