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李振华治疗疑难病验案三则(中风后遗症、眩晕、痹症)

 香菊书屋 2022-02-05

  图片

  某男,59岁,2005年3月23日初诊。

  诉右半身无力,伴行动不灵活、语言不利6个月。

  刻见:右半身无力,行动不灵活,言语不利,头晕,心烦急躁,面色稍萎黄,无口眼歪斜,舌体胖大,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滑细。因情绪不佳,于2004年9月16日凌晨4时许起床小便时,感行走不稳,随之右半身不遂,心悸,速至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脑CT检查示:脑梗死。

  心电图示:心房纤颤。血压100/160mmHg;血糖17mmol/L。立即入院治疗,静滴甘露醇、尿激酶,口服美吡达、拜糖平等药,1周后病情基本稳定,心悸消失,血糖降至7.8mmol/L,但血压时高时低,遂出院针灸1个月余,同时服用降血糖、降血压西药及中成药大活络丹。

  诊断:(脾气亏虚,痰湿内郁,瘀血阻络型)中风后遗症。

  治则:健脾益气,化痰利湿,活血化瘀,通络开窍。

  方药:复瘫汤。生黄芪30g,白术10g,陈皮10g,旱半夏10g,茯苓12g,薏苡仁30g,木瓜18g,泽泻10g,节菖蒲10g,郁金10g,丹参20g,川芎10g,乌梢蛇12g,炮穿山甲10g。15剂,水煎服,日2次。

  嘱:保持心情舒畅,饮食清淡,加强功能锻炼及发音训练。

  4月7日二诊:身体转侧较前灵活,稍感有力,头晕减轻,言语不利亦有好转,苔腻已趋变薄,舌体胖大,舌质暗,脉沉滑细。此为痰湿渐化,脾气亏虚有所改善。舌暗未见好转,络脉瘀滞之象仍较明显,治疗应加强祛瘀通络之力。上方去陈皮、旱半夏、薏苡仁、茯苓,加土鳖虫、鸡血藤,行血逐瘀,舒筋活络,加地龙、蜈蚣、桑枝,祛风通络,加远志,祛痰开窍,以助节菖蒲、郁金开窍利音之功。

  4月22日三诊:右半身无力明显好转,苔腻之象消失,言语不利进一步改善,发音亦较前清晰。唯近日因生气,头晕有所明显,血压110/160mmHg,舌体稍胖大,舌质暗红,舌苔薄白,脉沉细。诸症显著好转,为血脉渐通,经脉已畅之佳象。苔腻消失,去泽泻、木瓜。因生气致头晕,血压升高,为肝木横逆,肝阳上亢之象,上方加天麻10g,夏枯草15g,菊花12g,川牛膝15g,清泄肝火,平肝潜阳,引血下行。30剂,水煎服。

  5月22日四诊:右半身无力基本消失,言语发音正常,血压80~85/126~135mmHg,唯行走久则下肢酸软,为病久肝肾亏虚,不能滋养所致。当以补益肝肾、益气活瘀、通络平肝善后,方药:炒杜仲15g,续断20g,川牛膝15g,当归15g,白芍15g,生黄芪30g,白术10g,鸡血藤30g,丹参20g,川芎12g,蜈蚣2条,地龙10g,乌梢蛇10g,天麻10g,夏枯草15g。25剂,水煎服。服药完毕后患者行走基本正常,肢体感觉有力,血糖6.3mmol/L,其他诸症基本消失。2月13日,电话随访,知其步行2km左右,下肢也无酸软感,其他一切正常。

  按:中风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虚者多为气虚、阴虚,实者多为血瘀、痰湿、气滞、肝风、肝火。因病位有浅深,病情有轻重,证候有寒热,病势有顺逆,故李振华强调应全面辨证,分清虚实寒热之多少而施治。

  本案患者因平素血压较高,复因情志不舒,阳升风动,气血逆乱,并走于上,闭塞清窍,而骤发此病。依据脉证,其病机为脾虚失运,痰湿内郁,瘀血阻络;治宜健脾益气,化痰利湿,活血化瘀,通络开窍。李振华以经验方复瘫汤治之,方中生黄芪、白术补气健脾燥湿;配陈皮、旱半夏、茯苓、泽泻以增健脾渗湿之力;薏苡仁、木瓜化湿健脾,舒筋活络;节菖蒲、郁金芳香开窍,化湿豁痰,《神农本草经》谓节菖蒲有“通九窍,明耳目,出音声”之效;丹参、川芎活血化瘀,通行血脉,且川芎辛香行散,温通血脉,又能行气开郁,为血中之气药,两药配用,奏通达气血之效;乌梢蛇祛风活络,为临床治疗中风半身不遂之要药;炮穿山甲活血通经,善于走窜,性专行散,能通经而达病所。诸药共伍,有益气健脾、化痰开窍、活血通络之功。

  图片

  李振华认为:中风之病多为气虚血瘀证与肝肾阴虚阳亢证。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故脾虚常致气虚,痰湿内蕴,阻滞经络,临症既为发病之因,亦为常见病机,辨证施方时应注意健脾益气,蠲除痰湿。血脉瘀阻为本病必有病机,故活血化瘀通络为必施之法,宜重用虫类药。对于肝肾阴虚、风阳上扰者,注意用药不可过于温燥,临床宜选用白芍、龟板、玄参之类药物参入方中,以免阴津益损。中风语言謇涩较为难治,需重用芳香开窍、解郁活血之节菖蒲、郁金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