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凤凰山居士 2022-02-05

大家常听到“传统文化,文化传承”,那什么是传统文化?

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就是我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思想的来源

这三种不同思潮长期融合建立了我国特有的思维方式,也形成了我国大一统的格局和多种多样的文化习俗。

即便在现代,人们无论工作生活,还是情感交流,都依然残留着或多或少传统思想留下的印记。就让笔者大致给大家粗浅讲解一下吧。

(绘画,孔子将释迦穆尼递给老子)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儒释道三教的产生:

(辽代,张文藻墓中的儒释道三教弈棋图)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儒教——原生,汉朝国教。

也就是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提倡施行忠孝,以及仁、义、礼、智、信等德行。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执政时,为统一海内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指导思想。到西汉末年灵帝时,召集众多儒生勘正五经,刻于石碑,竖立在学校门口,并且昭告天下,正式把儒教定为汉朝国教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这“五经”也成为我国汉代以后的法理基础。科举考试更让儒家思想深入人心,上至宫廷官府,下达乡村祠堂都得到普及。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佛教——古印度传入,南朝梁国教。

也称释教,主要提倡看透世间真相,断绝烦恼,超越生老病死结束轮回。

公元前6世纪,佛教思想产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于我国西汉末,东汉初传入。

当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突厥军队攻入印度后,摧毁当地佛教基础。不仅捣毁东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更将那烂陀寺的宝贵图书馆付之一炬。长期迫害下,印度原有信徒为了活命不得不全部改信。到13世纪时(约我国南宋末),佛教已经从发祥地印度消失了。

在我国,佛教也经历沉浮起落。有时寺院僧侣遍布天下,有时全国遭受禁绝,全在于统治集团的态度而变化。直到“三武灭佛”后,佛教才逐渐远离迫害,在宋明时期达成在我国的完全本土化世俗化。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道教——原生,唐朝国教。

属于我国古老的原生宗教。主要提倡众生皆有灵,追求修行成仙,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各种原始宗教经过演变,逐渐形成阴阳家、神仙家等诸多初期道教学派。老子、庄子等思想家前后沿袭发展,产生了理论基础。汉朝初期统治者多推崇道家黄老哲学,清静无为,恢复了社会生产。后来东汉末年出现太平道、五斗米道(天师道),发动黄巾起义,受到严酷镇压。唐代时,太宗皇帝尊崇老子为李氏唐朝的祖先。于是道教受到大力推广,成为唐朝国教

元朝初年,丘处机进行了宗教改革,全真学派引入很多佛教概念,得到广泛传播。此后,道教一直长期是我国民间普遍存在的朴素宗教信仰。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儒释道三教的冲突与演化大致进程:

在我国春秋战国长期分裂之后,进入大一统阶段。思想流派从百花齐放也逐步转换到一家独大,其余为辅的情况。

秦朝——

总体以法家治国,国家实施强力统治,全面干预民间生产生活以及思想状态。儒家道家虽有发展但影响力不大。

汉朝——

汉代初年,统治者吸取前代战乱教训,大致以道家无为哲学为重,用低税负低劳役政策让百姓繁衍生子,尽量不去打扰民间事务。于是人心安定,生产耕作开始恢复,形成文景之治局面。

到汉武帝时,国力强盛,经董仲舒等人大力提携后,儒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对当时社会秩序的建立和巩固很有帮助,鼓励了士人读书上进,推广仁爱的社会文化理念,建立文明规范的社会环境,形成长幼尊卑有序的社会等级制度。不仅武帝盛世,后来的昭宣中兴和明章之治这些良好国家治理局面都有儒家思想的功劳。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在儒教成为官方思想后,被朝廷不断包装和演绎,经历了不断变化。到东汉年间,开始出现比较严重的神学化、经学化、谶纬化。也就是逐渐脱离实际,越来越功利,成为宫廷斗争和权力服务的工具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随着汉末三国乱世降临,以及短命司马家的统治,整个中国陷入动荡深渊。原有儒家思想被兴起的唯物主义理论冲击,失去了维护上下稳定的作用。在兵荒马乱的现实面前,实用主义明显比尊卑说教有益处得多。掌握各地与中央实权的门阀贵族主动寻求更可靠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

一部分人开始重新找回道家思想,但陷入清谈论玄的虚无境地。一部分则提出儒道并举的可行方案,并且得到晋朝皇帝采纳。儒学和道家思想就是在此时开始了融合。但实际结果却并不能改变社会上民众生活艰难的状态。因为奉行此种思想的官员在任职时无所作为,任由腐败在眼前横行,对存在的社会问题熟视无睹,卸任后也无聊度日,完全起不到治理一方的作用。

对于晋朝司马家皇帝们穷奢极欲的生活,以及而后“五胡乱华”的外敌入侵惨状,百姓要么南渡逃命求活,要么忍受掠夺屠杀,人们急需精神上的慰籍。此时,汉代传入的佛教起到了镇痛的难得作用。因为佛教用特有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人生会有不断的痛苦折磨,并且提出了修习得渡的解决方案,让信众们心理上有了后盾。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佛教初期传播时,对优势地位的儒家传统表现出极大包容,以迁就原有习俗来获得认可。并且也对道教持友好态度,称自己为“浮屠道”,归属道教分支之一。还提出了“老子化夷说”。也就是称佛教也来源于老子,与道家同源。

佛教的友善态度获得了良好发展机会,但由于南北朝争乱不断,各地政权变更频繁,导致各统治者对佛教态度不一。比如北魏太武帝由佛教转信道教后,下令全国屠戮僧侣,毁坏寺院。后来,隋文帝杨坚又恢复佛教。这时期统治者对佛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禁绝行动,史称“三武灭佛”。

南朝梁武帝非常尊崇佛教,宣布佛教为国教,他表示:“道有96种,唯佛一道是为真道,其余95种皆是外道......老子、周公、孔子等虽是如来弟子,而为化即邪,止是世间之善,不能革凡成圣。”这一说法极大提高了佛教地位,第一次让佛教成为官方钦定的宗教。

于是,佛教在梁国迅速普及,人们争做僧侣。结果上行下效,导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和儒教结果类似,逐渐变味的信仰掏空了梁国国力,人们不事生产,很快被内外变乱所灭亡。

这一时期,儒释道三教在竞争中开始了融合之路。表现为以道家文化为中心,形式上强调儒家构建的制度规范,并运用佛家信仰安抚民众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唐宋时期——

隋唐两朝对我国乱世的重新统一带给了各种思想再次发展的良好机遇。社会整体和平,发展兴旺繁荣,人民生活有所改善,有了余力对各种思想产生更大兴趣。统治者大多表现出对各种宗教、思潮的宽容态度。也就是现代所称的“多元化”模式

(科举考试场景复原)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随着社会秩序的恢复,儒教的优势得以发挥,重新起着稳定上下秩序的作用。并且随着开科取士的频繁,传播得更加广泛深入。佛教经过传入后的数百年发展,逐渐脱离对其他宗教的依赖,发展出本土的多种不同理论。至于道教,由于唐朝太宗高宗对自身家族正名的需要,于乾封元年(666年)成为官方宗教。修仙炼丹等学说在和平年月里大受欢迎,成为流行风向标,为各阶层人们所追捧。也导致不少皇室贵族盲目服用丹药中毒甚至死亡。

  • 对士人文人群体来讲,儒家佛家的思想已经得到糅合运用。他们提取两家中的言论为自己的文章理论作为依据,形成更融洽互补的情况。

  • 在朝廷之上,道家和佛家因为影响力均在增大,从而造成了争论辩论的局面,两者都希望在理论上驳倒对方,从而获得更正统的优势地位。

  • 市民阶层中,随着基本吃穿需要被满足,日常生活越来越丰富,市民文化越来越发达,也让人们各有自由选择不同思维方式的可能。传统的习俗习惯相互影响,让三教在实际生活中更加难以区分。宋代还逐渐演变为内涵多样的道学、理学。

随着长时间的融合,三教归一的理念基本已经得到朝廷和民间的默许和认同。封建统治、封建道德规范、封建社会准则集合了儒释道三教不同来源的理念和做法,成为各朝代保持社会稳定和思想统一的重要手段。

(大足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整体反映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景象)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综述:

儒释道三教合一是三种不同世界观和思想体系在现实中、历史中漫长的相互融合、妥协、增益之路。这让我国传统封建社会拥有了完善的理论基础、行政架构以及社会伦理。让整个古代中国社会趋于稳定,也保证了大一统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这种成熟政治文化架构长期引导我国发展,保证了高层和基层运行始终有迹可循,连外部侵入者也多受影响。而且波及整个东亚,也是中华文化圈形成的根基。华夏子民千百年间便在三种主要思想的影响之下辛勤劳作,繁衍生息,创造了惊人的灿烂文明。

或许,这便是为何我国历朝历代经过无数战争变乱,却保持了族群不被同化,始终心向统一的原因之一吧

儒释道三教合一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