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柏拉图:西方哲学的掘墓人

 置身于宁静 2022-02-06

欲想了解民族命运,必先了解民族性格。

欲想了解民族性格,必先了解民族文化。

欲想了解民族文化,必先了解民族哲学。

但欲了解西方哲学,必先了解柏拉图。

著名哲学家怀特海说:"西方哲学的全体特征,可以确定的说,就是对柏拉图的一系列注脚"。当代哲学家波普说:"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或者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可是在任何时候都不是非柏拉图的。"

两千多年前的一个古人可以统治西方哲学界如此长的时间,这不仅仅是一个奇迹,更让无数西方哲学家感到无比的沮丧,柏拉图对西方历史、文化、哲学、政治等等影响巨大,所以欲了解西方世界种种情况,必先了解柏拉图的思想。

1.哲学的价值

哲学决定思维,思维决定逻辑,

逻辑决定文化,文化决定教育,

教育决定素质,素质决定组织,

组织决定政治,政治决定经济,

经济决定军事,军事决定历史。

故哲学为本,历史为末。不知哲学,不可以言历史等等所有学科。中国古人要求做学问者“经史合参”,岂虚言哉!哲学为经,为本,舍本逐末的学者终会虚度光阴,误人误己。

大学明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2.第一哲学才是哲学

第一哲学——形而上学本体论,是整个东西方哲学的命脉所系。“回本溯源”确定宇宙之道的本体是中国哲学,也是印度哲学、古希腊哲学的命脉所系。

哲学本质就是第一哲学,近代西方自从笛卡尔强调哲学研究必须首先奠定“不可动摇的根基”以来,直到整个德国古典哲学对于“最高原理”的强调和重视,可以说,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须对于第一哲学本体论有着清楚的表达,否则他就不可能一个真正的哲学家。

不谋天下者,不足以谋一域。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不谋道体者,不足以谋一科

所以严格的讲,哲学就是第一哲学。没有对本体的把握,不知“道”的存在,那么你就什么也不知道。道体无善无恶,既善既恶。属于第一哲学的混沌层次,是宇宙之最高范畴。在绝对意义上是不变的存在。

真正的第一哲学讲的是——宇宙的本源、真实的存在、存在的真实。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万法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和善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

天道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但是,生生者不生,死死者不死。它无时间、无空间、无变无化。是整个宇宙,也是每个人自己,其大无外,其细无内。连续而永恒,是为数字一。

所以中国哲学认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天道就是第一哲学,中国哲学认为天道无恩,至善无善,大爱无爱。在第一哲学中,万事万物没有任何区别。善恶是非好坏对错,在此中一律湮灭。

3.一言丧邦

在古希腊众多优秀的哲学家里,唯有柏拉图一人被冠以“神一般的”(ό θ ε ίο ς , der göttliche P laton)的称号。

可是柏拉图和他老师苏格拉底及其学生亚里士多德,均对第一哲学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他们把形而上学的本体理解为形而下学的“善”,认为“善”是最高,最完美的理念,是世界本原的推动力,是万物的原型,万物是善的理念的摹本。可惜现实不是童话,世界不仅仅有美和善,也有着丑和恶,于是柏拉图的哲学逻辑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矛盾和分裂。

柏拉图把巴门尼德的“存在论”换了一个名词,这就是著名的“理念论”,以这种“狸猫换太子”的方法,柏拉图创立了庞大的伪哲学体系,用形而下学的“善”替换了形而上学的“道”,用理念代替存在。更令人惊讶的是,如此简单的错误居然蒙骗、迷惑西方哲学几千年。西方哲学、文化、历史、思想、政治、经济、教育等等诸多社会问题,都和柏拉图的这一阴差阳错有密切关系。

后代柏拉图主义者和基督徒世界中产生大批人群,他们在三次十字军战争时,宣扬“杀戮是向上帝赎罪的本质形式”,用血写下他们屠杀后获得“解脱”的人的数目,还把他们的尸体堆成方塔来表扬自己对灵魂们的救赎。

西方人感恩印第安人的方式就是对他们进行有组织的灭绝。中国人之所以会感到不可思议,这是因为西方文化错误的思维方式的源头正是柏拉图分裂的“理念论”思想。因为他们感恩的对象是上帝,而非人类实体。而这个基督教神学的上帝,正是由柏拉图的“理念论”变形而来的。

4.挂羊头卖狗肉

少正卯之类“言伪而辩”者的血腥恐怖,只有孔子知道,孔子执政,必先杀之。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中“美言”祸害苍生的惨烈,只有老子明白,老子无奈,骑牛西去,不知所踪。

苏格拉底曾深入学习智者派诡辩论的精华和最高心得。苏格拉底的唯一事业就是和他在雅典大街上遇到的每一个人辩论道德伦理哲学。据柏拉图回忆,结果是相当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不仅没有学到真善美,反而学到了诡辩法,致力于 “把坏的事物说成好的”,然后到处去做坏事,所以苏格拉底才会不无责任地落得一个“毒害青年” 的罪名。当然也是由于他辩才无双,招致大家的嫉恨,终被陷害致死。

一个哲学家必须有真知灼见。苏格拉底虽然语言能力很强,辩才无碍,可是他对理论并无建树,尼采说:“苏格拉底虽然提出了成千上万的问题,但是一个问题也没有回答。”

其实苏格拉底,柏拉图虽然名义上反对智者的诡辩,其实他们在本质上是一类的。

实事求是是评判一个人逻辑正常的标准。而诡辩哲学家普罗泰戈拉置基本逻辑于不顾,大言不惭:“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主观凌驾于客观之上,正是判断精神分裂者的金标准。因为从科学角度讲,人类大脑的认知远远不足于理解宇宙真实的亿万分之一。人类想要彻底理解宇宙的规律,尚需时日。当今之时,只容谦虚。谦虚就是实事求是,就是逻辑客观。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苏格拉底照葫芦画瓢:“有智慧的人是正义的尺度”。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谁有智慧应该由谁来判断?或者说:判断标准是什么?

柏拉图更加巧妙,他把巴门尼德的本体论当做自己的新衣,里面仍是智者论的内容:他认为只有哲学王才能治理国家,其余人皆不足一提,当然,这个哲学王必然是他自己,只有我知道怎么安邦治国。我是治国的标准,没有人比我更懂治国。

一个人如果认为自己占有了真理,非我者都是谬误,那么自大、自恋、独裁、专治、凌驾、伤害、种族主义都在此滋生成长。

西方哲学文化和思维模式一脉相承至今。西方各科学术皆有此分裂的基因。

5.善恶相生,道体不动

柏拉图带来了西哲在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分裂:本体就是理念,而理念就是善,但是现实存在不善,所以二者不能融合。于是西方哲学就彻底分裂,到现在仍不能融合。

巴门尼德的本体是存在,存在兼有善恶,存在是一,善恶多端,一包含多,体用合一。中国哲学的本体是道,道无善无恶,既善既恶,万法归一,体用一体。此两种哲学体系绝不会与现实世界分裂。

尤其是老子,对善恶道德理念洞若观火,在《道德经》就提出:“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因为,从个体小我之用来观察世界,自有善恶。但以道体大我观察世界,善恶随时空条件的变化也在不断运动变化。固定的道德伦理,善恶是非观念只有相对之意义,并无绝对之价值。善恶相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主观认知能力根本无法彻底了解客观世界。你所认为的善良只是你主观的善良,而非客观真实的善良。

善恶的概念在本体论之下,属于形而下学。善恶标准会随时空的延展而不断的发生变化。而这种变换是无穷无尽的。好事能变成坏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如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所以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包含阴阳,道包括善恶。善恶在变,唯道不变。

认为善恶固定不变者,不是大奸大恶,就是愚蠢至极。所以刘鹗走遍天下寻找帝国衰亡之因,发现“天下大事,坏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坏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而善恶一判,则属于属于人类道德伦理的范畴。是形而下学的低级层次。人类的道德伦理具体规则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出现变化的。是非绝对存在的,我们可以称之为它在绝对意义上是非存在性的。

老子:“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不尚贤,使民不争。”

巴门尼德苦口婆心,千叮咛万嘱咐警告后世的学者:“来吧,我告诉你(我的话你要谛听),只有哪些研究途径是可以设想的。一条是:存在者存在,它不可能不存在。这是确信的途径,因为它遵循真理。另一条是:存在者不存在,这个不存在必然存在。走这条路,我告诉你,是什么都学不到的。因为不存在者你是既不能认识(这当然办不到),也不能说出的。”

道体是整体的、永恒不变的、唯一的、永远的存在,它将整个世界连在一起。所有不存在的都是假象,唯有永恒存在的才是唯一真理。抛弃第一哲学来学习世间学问,那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存在是道体的范畴,不存在是现象的世界,此二者千万不可混淆。巴门尼德认为从第一哲学的存在和道体的角度来认识宇宙万事万物,才可以学到真知灼见,这是真理之路。相反,从形而下学纷纷扰扰的现象世界来认识天下,你将什么都学不到,这是意见之路。

柏拉图的全部哲学中本体的提法总是分裂不一的,有时他称为“固有的实在”(《巴门尼德篇》、《国家篇》),有时又称“否定非有的本体”(《菲利布篇》、《高尔吉亚篇》),在具体解说上也存在着忽而此忽而彼的缺陷,经常出现在同一篇对话中间。

后世某些哲学家也领悟到一点蹊跷:“柏拉图所创造的形式哲学必须要从形式以外来理解,如果单纯用形式哲学本身来理解,唯一的作用就是推翻它”。(叔本华《世界即意志和观念》)

柏拉图对善与美的定义、事物的逻辑和辩证法也相当混乱,柏拉图对此诡辩如下:“一切考证在神示以外变得微不足道……某些理念是为其他的一切事物分享的,并且事物也同时得到了他们的名字;相似者之所以相似是因为它们分享了相似性,伟大的事物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分享了伟大性;正义和美的事物之所以成为正义和美的,是因为他们分享了正义和美。”

柏拉图为分裂化知识所迷惑,不知是非对错,摇摆不定,无所适从。宇宙存在道体永恒不变,是为混沌,不分阴阳,不会转化,除此之外,世间万事万物皆在变化,不能永恒存在。二者岂可混淆。

所以一个真正的哲学家,语言可以不美,逻辑必须清晰,本体必须明了。

厘清柏拉图的思想,才能走入哲学之门。否则皓首穷经,最终不得真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