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春捂”的两则医话

 孙郎中 2022-02-07



【一】立春,只是春天的开始,并不见得气温升高多少,白天最高气温一般都达不到15℃以上,甚至还会有“倒春寒”及“大雪飘飘”!此时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及风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俗话说:“春捂秋冻,到老不病”。又说:“春不减衣,秋不加帽”。那么,为什么要春捂呢?立春开始,天地之间阳气生发,人气亦生发,木气疏泄,则容易下元不足。从整年四时来看,春天是人气最虚的一段时间,也最容易感冒寒邪;而秋天阳气收敛,暑气下降,反而会神清气爽,此时人的体质最旺,所以秋可冻而春不可冻。再者,春天风大,风性疏泄。内则有肝木的疏泄,外则有风气的疏泄,内外相合,这样会导致人气向外而内阳渐虚。风寒外袭,营卫受损,导致疾病发生。尤其是风邪,更当避防!“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无孔不入,最易伤人。历代医家反复强调:避风很重要,如《内经》言:“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混俗颐生录》讲:“避风如避箭。”春捂,即有避风之意。由此说,立春后即使天气变暖,亦不能马上减衣,当注意保暖避寒,否则,容易患病。具体来讲,春捂一定要顾护以下几处重点部位:足和下腹部为阳之根,一定要保暖。且寒从脚下起,春捂的重点在于足和腹部,七分裤、矮腰袜子、漏脐装都不适合于春天。另外,春天风大,风邪易袭太阳经,故要重视后背部和后项保暖,在有风的天气里当尽量避免穿低领的衣服,可减少感冒几率。总而言之,初春时节特别是生活在北方地区的人不宜顿去棉服,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宜审慎,不可骤减。《千金要方》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老老恒言》亦云:“春冻半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所以养阳之生气”。
【二】
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春天来了,虽然吹面不寒杨柳风,也要穿的暖和些,莫急于减衣,避免风寒侵袭。“春捂”主要适应体弱、机体自身调节能力差、适应能力不强的人群,这类人群对外界的变化不能作出恰当调整,因此需要适当程度的“春捂”,“捂”的程度应以自身感觉温暖,又不出汗为宜。但也不可捂的太过,动则汗出,伤津耗液。古人对于“春捂”曾有“春冻未泮,下体宁过于暖,上体无妨略减”之语,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也不可拘泥照搬,应根据个人体质情况增减衣物。我在此重点提示那些“爱风度不要温度”的女性!女性属阴,因此阳气对于女性尤其重要。现在很多女孩子喜欢穿露脐装、低腰裤、露踝装,这样特别容易使小腹部、腰骶部、小腿着
凉,导致血行不畅、手足冰冷、面部长斑等。要知道,女性生殖系统是最怕冷的,所以下半身着凉容易导致痛经、性欲淡薄、宫寒不孕、白带增多、盆腔炎症、腰骶酸痛等病症。临床常见有些女性非常怕冷,但又很爱美,所以必须要兼顾好,春天不要过早脱衣展示身材,保护好自己的腰骶部、膝部、小腹部等关键部位!总之,女孩子爱美乃天性,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健康比美更重要!否则,寒邪外袭,在表则成感冒、发烧;入筋骨则成各种关节炎;入于胞宫则成月经失调、痛经,甚至不孕;入于五脏,而为各种三阴大病。“春捂秋冻”,是老祖先流传下来的观点,值得我们重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