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随笔:犹太人的故事

 书虫小记 2022-02-07

西门·沙马的大部头犹太民族史。这部书的史学性质高于其“故事”性,大多数时候都在研究和探讨一些民族史的细节和经典问题。由于专业程度高,注释和解释也很多,所以并不合适闲散阅读。比之前些年网红之后就了无声息的丝绸之路历史,水平上不知高出多少

犹太民族史,确实就是人类历史河流中的一曲悲歌。这是一个从两千年前开始,就已经特立独行的民族,“按照诫命而生活,但不为诫命而死”,他们所发生的地域特点,以及这个民族所承受的仇恨、诅咒,决定了他们在精神世界中的孤傲。越是在现实中被遗弃或压迫,越是在精神世界上显示出自己的骄傲。

谁也无法低估《托拉》在犹太民族历史中的地位,而一个民族的性格乃至命运,都被一部经典所决定,人类历史上估计也就这么一号而已。

犹太民族始终在“出走”,从埃及出走,从伊比利亚半岛出走,从每个时代人类的中心出走,游走于各个领地之间,游走于各个民族之间,也正因为游走在各个文明、民族、族群、国家之间,他们天然地与商贸金融血脉相通。他们护持着心中的戒律,奉行着古犹太教的礼仪,一辈辈积累下来的生存法则,都集中于《托拉》的解释和注释中。没有哪个民族能比他们更加注重律法,也没有谁比他们更加注重传承。

托拉的卷轴版本

一千多年前,迈蒙尼德在修订廓清《托拉》的时候,为犹太人指定的行为疗法中,就提到:选择一个可居住的地方,要具备以下几个要素:一是要医生,二是要有可靠水源,三是要有学校和教师。一千多年前的两大要素,直到今天还是人们追寻的东西:医疗和教育。这是一个游走于世界边缘的民族千年积累的经验。

可以说,以《托拉》及其阐释的《塔木德》、《密释纳》,以及摩西律法,就是犹太人那个看不见的“政体”,甚至是看不见的“以色列王国”。一千多年以来,这个民族通过世代相传的精神构建,构筑起了整个民族的精神王国,使之显著地不同于其他有实体领域的民族。

一手精研经文,一手精算保险,这样的犹太拉比们比比皆是。一面是依靠虔诚信仰和严格戒律维系的共同体,一面是精于计算和研判的工作团队。

关于犹太人的戒律传统问题,联想到了战国时期的墨家学派。墨家学派在当时诸多门派中,也是以严格的自律闻名,可以说是当时整个中原大地上的一群异类。他们崇尚极简的生活态度,严禁一切娱乐,无私地维护他人乃至他国的公利,乃至从早期的巨子传统,逐步演化出了所谓侠客这样一种存在。这种处世态度,也是导致墨家最后几乎在历史上消失无踪的重要原因之一。大胆地设想,如果中国没有形成中央集权式的统治,一直维持春秋战国那个状态,也许墨家的巨子们就会像犹太人一样,传承下来并形成一种民族传统。

反过来,也可以看到,犹太民族的这种戒律意识,也受益于与中亚在历史上始终处于一盘散沙状态,始终没有被一个集权政府过久地统治。

没有外部组织形式上的集权统治结构,就生发出一种精神世界上的集权——虔诚的民族信仰和强烈的种族意识,作为对组织形式上的一种替代。

从这里反观中国,恰好相反,过于早熟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及统治者通过科层官僚体系逐渐内化的儒家伦理,使得中国人群体过早就接纳了政治技术的治理,严密的中央集权治理结构,对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形成高压,一方面是缺乏精神活动之空间,另一方面则让宗教、信仰可有可无。这可能也算得上是一种制度依赖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