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113方——茵陈蒿汤

 铁毛l 2022-02-07

图片

第八十一方——茵陈蒿汤

太阴十二1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劈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七八日,表寒郁其里湿,而生内热,湿热瘀蒸,身上发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以土湿木郁,疏泄不行,则小便不利,木郁克土,脾气胀塞,则腹里微急,脾被肝刑,土色外见,则皮肤熏黄,缘木主五色,入土化黄故也。茵陈蒿汤,茵陈利水而除湿,栀子、大黄,泻热而荡瘀也。

1  伤寒七八日,表寒闭其里湿,经阳之热,不能外泄,则与里湿相抟,湿热瘀蒸,则身上发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茵陈泻其湿热,利其小便,则湿有泻路,大黄泄胃腑之热,栀子清膀胱腑湿热。湿泻热除,则营卫外达,表寒自解。湿热成实,则大黄胜若神丹。

阳明七十九2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齐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汗出而湿热发泄,则不发黄。但头汗而身无汗,湿热莫泄,而小便又复不利,故身必发黄。茵陈蒿汤,茵陈利水而泻湿,栀子、大黄,除烦而荡热也。

1  阳明病,腑热外蒸,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汗出则湿热俱泄,所以不能发黄。但头汗出,而身上无汗,汗至颈而止,则此为热不外越。小便不利,此为水无泄路,渴饮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经腑之热,不能外越泄热,又小便下利而湿泄无足,就是汗尿俱不利,湿热无泄路,则热与湿合,湿热内蒸,身必发黄,茵陈蒿汤,大黄泻其腑热,茵陈利小便以泄湿,湿热外泄,则身黄自退。

2  本病泻下之后,则经阳外蒸,自能解表。湿泄则热蒸,汗出自解。表不解者,研究桂枝加黄芪汤。《金匮》黄疸,有桂枝加黄芪汤。

《金匮》卷十二:黄疸

黄疸十五3

谷疸之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谷疸之病,湿盛而感风寒,郁其营卫,则病寒热。湿土郁满,不甘饮食。食下不消,浊气上逆,即头目眩晕而心胸不安。久而谷气瘀浊,化而为热,热流膀胱,发为谷疸。茵陈蒿汤,茵陈利水而除湿,栀、黄,泻热而清烦也。

1 谷疸之病,本气湿盛而外感风寒也,表阳外伤,则病寒热,此为表证;湿土内郁,则不甘饮食,此为里证。食不下消,浊气上逆,胆木不降,即见头目眩晕,心中惕惕胸不安。胃为阳腑,表郁其里,胃中苦浊,湿热壅满,下流膀胱,小便不利,湿无泄路,湿热外蒸,发为谷疸。茵陈蒿汤,茵陈利水泻湿,清内外之热黄,大黄泻下,清胃腑湿热壅满之苦浊,栀子清泻膀胱湿热,开闭癃以通达水路而利小便。

论;头眩与心胸不安,是眩晕于上,惕惕不安之义,此皆因中满,甲木失根之证象。

此虽有外感寒热,也没提解表,黄为湿盛热蒸,因湿不能外泄,瘀热外泄,小便通利,风泄皮毛,其表自解。若不解者,观疸十九,假令脉浮,桂枝黄芪汤主之

按;男科病,下有湿热小便不利者,舌胎厚黄者,可加茵陈,泻湿利水清热。

图片

1荨麻疹——大塚敬节医案

荨麻疹后出现黄疸和湿疹的患者

患者为二十岁的妇人,约十天前出荨麻疹,荨麻疹愈后出现全身发黄。经住处附近的医生治疗未见好转,于黄疸的第七天来诊。大便常秘结,便色呈阴沟里泥土的颜色,量较少。尿呈赤褐色,量少。腰周有湿疹,非常痒。

投予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1.0克。

七天的药物服完再来诊时,黄疸已愈,湿疹也消失了。

这种黄疸应该考虑为急性肝炎所致。《汉方诊疗三十年》

1 太阳外感,阳明内郁,表郁其里,则表有麻疹,里有便难。此是解表发疹,还是泄里,通其大便?本案茵陈蒿汤,从全身发黄,大便秘结,小便褐少入手,泻其阳明之热,湿泄则表和。身黄小便少,就是湿无泄路,小便黄者,脾胃湿热之下传,褐色者就是膀胱湿热。

2荨麻疹——大塚敬节医案

反复发作的荨麻疹

患者为三十七岁高个子体格健壮的男性,约一个月前患荨麻疹,使用多种方法治疗无效。

  初诊是一九四九年五月三十日。患者自出现荨麻疹后,经常恶心欲吐,感觉咽喉部有物梗阻,无法去除。脉浮大,腹诊得心窝部胀满,略有抵抗感。大便硬而黑,小便呈赤褐色。

我诊断为肝功能障碍,投予了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0.5克)。服药后的第二天尿量增加,尿色变浅,2天后荨麻疹消失。为防止复发,便又继续服药二周。约四年后的一九五三年,该患者又来诊,诉荨麻疹复发。这次无恶心呕吐等症状,尿澄明,大便正常。有食欲,无心窝部胀满。于是投予十味败毒汤,七天的药物尚未服完,荨麻疹即已消失。《汉方诊疗三十年》

论:利尿泄湿,泄其湿热,荨麻疹之表证,也随之而愈,此就是湿泄,而营风外达,营卫和解。营卫不和而复发者,解表则解愈。

图片

3荨麻疹——大塚敬节医案

十年间发作性出现的重度荨麻疹

三十一岁妇人,曾患急性肾炎,已痊愈。荨麻疹从十年前起,每隔二三个月便发作一次,呈周期性。

发作时荨麻疹突然出现,伴有呕吐二三天,呕吐出胃液和胆汁,食欲全无,同时出现严重的荨麻疹,全身犹如肿了一般,再加上瘙痒,痛苦欲死。这时肝脏也肿大。这样的症状持续半个月左右,然后渐渐有了些食欲,当终于有了些精神的时候,下一次的发作又开始了。所以经常惕惕不安,总是担心荨麻疹的发作。

我诊察患者时,是荨麻疹发作后一个多月的时候,但肝脏肿大,于季肋弓下二横指左右。尿胆原阳性,大便有时秘结。食物以蔬菜为主,喜食含水分多者。尿浓厚,量少。月经正常。

对于这种病情,我投予了茵陈蒿汤,大黄一日量为0.5克。服该药后,变得每天有大便,尿量增加,尿胆原恢复正常。只是十个月后仍有肝脏肿大,季肋下可触及。但近一年左右时,荨麻疹一直未再发作,患者的心情得以舒缓。在外出旅行、身体疲惫和过食等情况下还出现轻微的发作,但发作后无任何伴随症状便过去了。又过了三个月,肝脏缩小了,一般状态恢复得良好,遂停止服药。《汉方诊疗三十年》

论:小便少,反而大便还硬。小便少是膀胱湿热,而大硬者,是胃气不降,肠燥便结也。此也是便利湿泄,麻疹也愈。(这就是所谓的湿疹?)

4荨麻疹——堀均医案(日本)

26岁妇女。食炸海虾,当夜出现严重的荨麻疹,痒甚,注射钙剂、服下剂等毫无效果,瘙痒严重不能睡眠。用陈高汤3日,疹基本消失,瘙痒10日治愈。瘀热型荨麻疹用本方,虽有个别例外,但大部分有效。(掘均《汉方与汉药》)《经方直解》

论:本条麻疹,就是所谓的过敏。此或也有轻微的外感,也是脾胃湿热,茵陈蒿汤,泄其脾胃湿热,则麻疹也愈。

图片

5荨麻疹——周丹医案

林某某,男,30岁,19881021日初诊,全身起疙瘩瘙痒近三天。三天前,全身不明原因起疙瘩,此起彼伏,曾用抗组织胺药治疗未能控制,伴口苦,尿赤,便秘。查体见躯干及四肢有蚕豆大的红色风团,压之褪色,密集成片。苔黄腻,脉滑数,诊断为急性荨麻疹。治以清热利湿通腑,佐以疏风,投茵陈蒿汤加味:茵陈6克,栀子9克,大黄12克,荆芥4克,防风4克。

连服3剂,风团消失而愈。[国医论坛1990,(6):17]

按:湿热内存,外发肌肤而致,故伴有口苦、便秘、溲赤、苔黄腻、脉滑数,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并加荆芥、防风以增祛风之力。《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即然急性麻疹,为何不解表寒泄营热苔黄腻与脉滑数,是为湿热之象。此湿热者,从何而来,湿外内虚之气,热为外感内郁而来,太阳表郁,则阳明腑热,热与湿合,即为脉滑数,苔黄腻。脾胃湿热,传于膀胱,则尿赤也。

6阳明湿热麻疹

樊某,女,12岁。自幼患顽固性荨麻疹,每年春秋发病。发时全身痒兼脐痛、便秘,怀疑有虫子又打不下来。每次犯病时,就送到北京儿童医院,注射葡萄糖酸钙,或内服苯海拉明,暂时有效果,药后则重犯。于北京宣武医院服中药治疗,方内有蛇皮、僵蚕等,服多剂未见效。1968530日又发病,全身出满粉红色隆起的风疹块,此起彼伏瘙痒不已,夜难入眠,搔抓后皮肤发红发肿,口渴欲饮,头汗出,身无汗,大便干燥2天一次,小便少而发黄。舌苔黄腻,脉象细滑。根据《伤寒论》第236条: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应用茵陈蒿汤:茵陈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水煎服,3剂。药后大便通,泻下黑干粪一小碗多,腹痛止,舌苔退,荨麻疹也消退了。1968年秋,患者之母担心此孩再犯病,专门找我,要了此药方,以便犯病时再用,但此秋未再犯病。

按:据报道:荨麻疹的用药,只用茵陈蒿汤确实有功效。并举医案男性,33岁,病卡号码3676号,躯干、四肢荨麻疹、局限性浮肿,经常发作已一年多,晚尤剧,应用茵陈蒿汤3剂,痊愈后已半年未复发。(《浙江中医杂志》)《经方研习》

论:蛇皮,僵蚕都是皮肤病常用药,通经祛风药。皮肤发红,此是营郁之血热,此不是风不能泄表寒,而是因有里湿,营风不能外泄表寒,口渴欲饮,此为提纲证,瘀热在里。头汗出,身无汗,此是热不外越,也是提纲证,所以疹也为红色。茵陈蒿汤,利小便以泄湿,泄肠中之燥结,湿泄则营风外达,营热外泄,则麻疹自愈。

荨麻疹者,要么解表,要么治里,而治里者,就是此茵陈蒿汤。所谓的湿疹,无热则不发疹,此热者,还是外感,郁其腑热,湿热相合,即所谓的湿疹。而此湿疹者,就茵陈蒿汤证。茵陈蒿汤,对于所谓湿疹,是专用方,此是从里治表之思路,而所谓的热者,还是外感郁其内热,此为胃腑之热。

图片

7痤疮粉刺——周丹医案

李某,男,18岁,19891014日初诊,颜面起粉刺反复发作近二年。二年前颜面开始起小疹子,用手挤压可挤出豆渣样物,此起彼伏,反复发作。近月来皮疹增多,并起脓疱及囊肿,经内服四环素,外搽水硫洗剂而罔效,伴口渴,尿少,便秘。查颜面见群集黑头粉刺,粟米大红色丘疹,散在小脓疱,黄豆大小囊肿。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诊为痤疮。治以清热利湿,投茵陈蒿汤:茵陈60克,栀子9克,大黄9克。每日内服1剂,并用颠倒散(硫黄、大黄等分为末)酒调外搽。

半月后复一诊,皮疹消退,二便通畅,守原方去大黄加枇杷叶9克、桑白皮9克,续服10剂。三诊未见新起的皮疹,基本痊愈,嘱患者常用茵陈泡茶内服,以资巩固。[国医论坛1990,(6):17]

按语:痤疮而见口渴、便秘、溲短、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留之象,乃湿热蕴阻,熏蒸肌肤所致。用茵陈蒿汤清热利湿,方证相对,并配以外用药辅助治疗,标本兼顾,则取效更捷。《伤寒论名医验案精选》

论:本案痤疮,就是粉刺。口渴,此为瘀热在里,尿少,便秘,此也为阳明胃腑实证。苔黄腻,脉反濡数?胃腑实证,应当脉大,缓实有力,沉而有力,大而缓实之脉。此反濡数者,濡为内虚,数为内热。此濡数者,也就是湿热之脉。《难经》五十八难:湿温之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此阳濡而弱者,就是湿热之脉。《四圣》二十四脉,濡弱者,阳气之衰,肝脾俱虚之义。濡为阳虚,必生湿气。胃中湿热,则面上生疮。此胃中湿热者,如不是食积,多为外感太阳,郁其胃热,与湿气相合,而为湿热。茵陈蒿汤,泄其胃腑湿热,痤疮自愈。

脸面的病象,皆先从胃上找,胃经或胃腑。这是一直以来积累的经验,如面赤,牙痛,痤疮,另外还有葛根汤,葛根黄连黄芩汤,白虎汤,都是可能用到的方子。

购书学习,进群,请加好友  (微商—勿扰)

点击在看,感谢分享,读黄元御,学古中医

自学中医,只读黄师,不走弯路,快速入门

自学仲景,只读黄师,四圣一脉,医家准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