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會議紀要 | 重修《漢語大字典》高端學術論壇主題報告(四)

 星河岁月 2022-02-07
图片

[編者按]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主辦的“重修《漢語大字典》高端學術論壇”順利召開,與會專家不僅匯報了有關字典研究與修訂的最新成果,而且提出了切實中肯的修訂建議和方案。謹依會議記錄整理為紀要,並按報告場次在“漢語史研究”公眾號予以推送,期望得到學界同仁的關注。

图片

張涌泉:寫本文獻與大型字典編纂三題 

图片

-發言人:浙江大學 張涌泉教授 

張涌泉教授指出大型字典的編纂工作須以出土寫本文獻作爲參考和驗證,報告結合若干實例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是依靠出土文獻考察字詞用法的嬗變。如“菓”字,辭書一般泛云同“果”,至於二字究竟有無區別,往往不得而詳。《康熙字典》《漢語大字典》等均首引《漢書·叔孫通傳》爲例,大概都認爲該字漢代已見。但考察出土文獻,指稱木實義的“菓”的可靠用例,較早見於2004年出土的湖南郴州蘇仙橋西晉簡,並且“菓”與“果”意義有區別,其用法也有發展變化。六朝時期,“菓”爲“果”的增旁字,既可用於木實義,也可用於引申義或假借義,和“果”的用法並無區別。唐代前後,二字意義分化,“菓”多指木實義,而“果”多指抽象義,如“成果、果敢、如果”等不寫作“菓”。宋代以後,刻本成爲文獻傳播的主要載體,書面用字的規範性大大加強,“菓”成爲“果”的俗體字,使用頻率減少。所以,“菓”大體經歷了“增旁俗字—分化字—俗字”的嬗變過程,《漢書》中的“菓”很可能是六朝—唐朝寫本產生的俗字,不能反證漢代就已經出現這種寫法。

二是依靠出土文獻匡正歷來的錯誤看法。如一般把“伯”看作“佰”字之誤,但在敦煌吐魯番出土文獻中“百”字多寫作“伯”,偶亦繁寫作“佰”。“伯”應該是“百”的繁化大寫字,而非“佰”字筆誤,“伯”爲“百”的同音字,二者古本通用,宋以後刻本文獻“百”繁化大寫多作“佰”而罕作“伯”。

三是刻本未必靠譜,出土文獻今人的整理本也未可全信。如“晌”在宋以前的寫本、刻本中皆作“餉”,漢代到晚唐五代的出土文獻也未見“個”字的實際用例,但在唐宋之前文獻的今人整理本中,字形“餉”“個”頻見,其實這都是整理者規範化的結果。對於大型字典編纂和漢語史研究而言,不宜完全將這種校錄本作爲研究的出發點,如確需引用,必須認真核對原本。

图片

-評議人:西南民族大學 王啓濤教授 

王啟濤教授評議認爲,報告所提出的三種觀點,既爲字典修訂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結合近年來自身學術研究的實踐,認爲校註吐魯番文獻,必須要尊重原始文獻,對後人整理本要保持慎重的態度。字典的修訂同樣需要核對出土文獻原文,以保證材料的真實可信。

图片

雷漢卿 :《漢語大字典》(第二版)修訂相關問題獻疑

图片

-發言人:四川大學 雷漢卿教授

雷漢卿教授的報告聚焦《漢語大字典》收字、釋義、書證與例證、術語四個方面的問題。

首先,收字方面,《漢語大字典》在俗字、方言字收字上略顯隨意,多有遺漏,常見有義無音、有音無義和音義未詳的情況。當然,也有一些字沒有照顧到方言的音讀,如“竳”《漢語大字典》注音爲dēnɡ,而今北方官話區多讀作nēng。此外,報告認爲域外漢字、異體字、簡化字收錄的體例也存在不足,有必要重新考量。

其次,釋義方面,《漢語大字典》造字義的義項排列並不一致,因爲按字典的體例,《說文》的說解一般作爲第一個義項,但實際又有例外,如“亞”字《說文》的說解列在義項⑥。又,在方言釋義方面,《漢語大字典》也存在引例不充分、不統一的問題。

第三,書證和例證方面,《漢語大字典》存在如下三種不足:有書證而無例證、孤例和無例證,其中“無例證”又包括無古代文獻例證(只有字典辭書書證)、無方言文獻例證和無現代文學例證。報告認爲《漢語大字典》的例證修訂工作可將出土文獻、歷代白話文獻和域外漢文文獻均納入例證範圍。

最後,術語方面,需要進一步統一和規範,“通”“同”“後作”“也作”等術語的使用需要逐一檢核,“凡例”中也應完善補充。

图片

-評議人:西南交通大學 汪啓明教授  

汪啟明教授評議指出,《漢語大字典》存在的問題早在1986年中國音韻學研究會上就已經被提出,但長久以來並未得到有效的解決。報告另提出諸多的新問題,也提供了很好的解決建議,對重修工作富有啟發。他倡議修訂人員應該細讀《漢語大字典》,纔能瞭解全貌,通觀全局。

图片

汪啓明:字典義項系統的邏輯考察問題

图片

-發言人:西南交通大學 汪啓明教授  

汪啟明教授主要圍繞字典義項系統邏輯問題進行報告。汪教授認爲,一個詞形統領多個義項是語言發展的基本規律,義項的設立是否科學,義項之間是否具有邏輯性是字典品質的關鍵指標,而邏輯考察的起點在於漢字義項。他列舉本義與轉義、古義與今義等對立義,並釐清這些對立義的概念。汪教授將義項系統的邏輯考察問題分爲內部和外部,就義項內部的邏輯性檢驗而言,辭書編纂需要體現出字形義與字義、字頭與義項、義位與義項的契合,同時還應保持內部互見的一致性。而義項外部的邏輯性檢驗包含了音義匹配、形義匹配、書證與義項匹配、義項與概念匹配等方面。對應到具體的辭書編排上,報告重點舉例說明立目的問題,如《漢語大詞典》收“楚語”,卻不收“魯語”“齊語”,其實這幾個詞都已凝固成詞。汪教授還強調義項排列的邏輯檢驗問題,辭書可有多種義項排列方式,如歷史主義原則(詞義發展的時間順序)、邏輯聯繫原則(語義聯繫緊密程度)、使用頻率原則(常用程度)等,但應保持一致性。報告最後通過具體條目,如“黑”“頑”“闕”等,指出辭書釋義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修訂建議。

图片

-評議人:四川大學 俞理明教授

俞理明教授評議說,《漢語大字典》的義項主要分爲四大類,即字的實詞實義、虛詞詞義、假借/通假用法以及命名的特殊義,特別是本義、引申義沒有統一的準則,每個字頭下字義的梳理完全取決於編寫者本人的意願,不一定嚴格遵守字義發展的邏輯,因此把不同類型的字義梳理出來,是未來字典編寫的重要工作,報告提出的觀點很有針對性和建設性。同時他還建議《漢語大字典》修訂過程中需要重視《漢語大詞典》的單音詞條目義項,要充分吸收學界已有成果,並作必要的取捨與調整。

图片

華學誠:理想歷史字典的一些思考

图片

-發言人:北京語言大學 華學誠教授 

華學誠教授首先提出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現有字典的最大問題是什麼?”他引述李玲璞先生的觀點,認爲問題在於現在的字典不解釋字與詞之間的關係,而約定俗成地解釋詞的音義關係,功能近似單音詞詞典。漢字本體所包含的內容應該是形體及其異寫異構、構形意圖、音義表達。詞的音與義會隨時空變化,但這不是字的變化,與漢字本體無關,記錄音義變化是詞典的任務。報告以“月”字爲例,認爲《漢語大字典》的內容和體例應做出一定調整。

華教授的報告設想了自己理想中的歷史字典,即以字本身爲核心展開編寫,按照漢字發展史的事實,呈現每個漢字出現、變化的時代,字典應以同一個字的歷史變化(字構變化、書寫變化)爲“經”進行編排,解釋字構,舉出最早例證說明與構意相關的音義,而其異寫字的代表字形排列在相應字構之後,是爲字典之“緯”,而假借用法則應列在最後。歷史字典應該偏重說文解字,釐清漢字的歷史變化,以字構作爲核心。

图片

-評議人:四川大學 雷漢卿教授 

雷漢卿教授評議認爲,報告所倡導的歷史字典應該體現出字的構形演變過程的觀點,令人耳目一新,對重修《漢語大字典》很有借鑒意義。徐正考教授參與討論,認爲“理想的字典”給修訂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付諸實踐在當前還有較大的難度,需要長期規劃和充分研究。

會議現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掃碼關注 漢語史研究

撰稿 | 沈賢  

攝影 | 劉坷鑫

排版 | 劉坷鑫

審核 | 王長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