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金色年华554 2022-02-07

文/孙海帆

(16)、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之家”

任何一个家族,都期望代代兴旺,昌盛永久,可是能真正做到的却寥寥无几。远的不说,就近百年来,许多盛极一时的大家族现在已经没有了往日的风光,而究其原因,“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是文化的内因,时代的巨变对大家族的掠夺和传统家族文化的摧毁则是外力,但是,有这么一个家族,却躲过了“魔咒”和“外力”,百年来长盛不衰,这就是苏州贝氏家族。

在中国历朝历代,不为钱发愁的人凤毛麟角,而贝家起码从贝聿铭这一代开始,生下来就“含着金钥匙”,从小到大就没“差过钱”。1917年,贝聿铭在广州出生时,他的父亲贝祖诒正任中国银行副总经理兼广州分行经理。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祖诒(1892-1982)

他的祖父贝哉安与陈光甫等在上海发起成立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上海银行)也开始步入正轨,而他的叔公、时任上海总商会会董、中国的“颜料大王”贝润生则刚刚回到苏州买下了一座有500多年历史的江南园林“五松园”,交易成功后贝润生将园林用回原来的名字“狮子林”。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今日苏州狮子林

1927年,在香港读完小学的贝聿铭跟随父亲回到上海,初、高中都在当时最好的基督教学校上海青年会中学和圣约翰大学附中读书,接受着“全盘西化”的教育,但是,在暑假时却经常回到他们家的“大花园”苏州狮子林接受“全中式”的文化熏陶,当时,贝润生花了7年时间和80多万两银子已经把破败的狮子林修葺一新。多年后,贝聿铭回忆时说道:“整个园林(狮子林)都是供我们玩耍的好地方。假山中的山洞、石桥、池塘和瀑布都会勾起我的无限幻想”“它使我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共存,而不只是自然而已,创意是人类的巧手和自然的共同结晶,这是我从苏州园林中学到的。”确实,参观“豪宅”和住“豪宅”从感受上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浸淫其中,贝聿铭对中国传统的空间形式应该比一般人体会更深。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聿铭青少年时期在狮子林

从1927年到1935年,国内政局动荡,时代大潮汹涌,但贝家似乎却没有受到太多的影响,他们既没有“投身洪流”也没有被“洪流”冲的七零八落。只是在这期间贝聿铭有了个继母,他的母亲庄莲君于1930年因病去世,而他的继母是差一点就嫁给张学良的民国名媛蒋士云,在继母进门三年后,贝聿铭于1935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学院,开始走上了自己辉煌一生的建筑生涯的起点。

继母蒋士云只比贝聿铭大四岁,虽然当时年仅21岁,但她已随做外交官的父亲蒋履福走过北平和欧洲,会英语和法语,且经顾维钧的“连线”认识了张学良,本来她已下定决心和“张少帅”在一起,可是就在她下决定的过程中,在家排行第四的“蒋四小姐”得知张学良又有了个“赵四小姐”,于是“蒋四小姐”决定退出,结果在欧洲她邂逅了因丧妻而出国散心的“贝爸爸”,两人都有心结,两人都是苏州老乡,最重要的是两人都同属“一个阶级”,于是,蒋士云很快就嫁给了比她大19岁的银行家贝祖诒。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祖诒与蒋士云

不过,蒋士云并没有因为张学良“花心”而记恨于他,非但如此,在1936年“西安事变”之后蒋士云还动用各种关系想法营救张学良,甚至在戴笠的安排下探望过张学良一回,这样做虽然无济于事,却让张学良记住了蒋士云一辈子。1991年,张学良获得自由身前往美国,他还把79岁的“赵四小姐”一个人留给孩子,自己独自以探望宋美龄为名专门跑到纽约去看望79岁的蒋士云,受到了蒋士云的热情款待和安排,这一对“世纪红颜知己”总算在美国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蒋士云陪同张学良游玩

从“民国的名人都是亲戚”的角度来说,蒋士云、张学良、贝祖诒也都是“一大家人”,贝祖诒的二儿子、贝聿铭的弟弟贝聿昆夫人李棠的亲姨夫是张学良,而李棠的四姨正是让继母“蒋四小姐”离开张学良的“赵四小姐”赵一荻。

其实,和蒋士云比起来,贝聿铭的母亲庄莲君的出身毫不逊色,她的远房姑姑庄德华是盛宣怀最为宠爱的三夫人,所以,庄莲君为贝家留下的六个孩子贝聿铭、贝聿昆、贝聿枞三兄弟和贝聿华三姐妹除了不用想“钱”的问题,也不用去考虑这千丝万缕的家族关系,相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思想必须“站队”的情形,他们尤其是在海外留学的贝聿铭、贝聿昆等只要按照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想想自己的人生前途就行了。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建筑大师贝聿铭(1917-2019)

许多有钱人家的孩子按照“祖传”的思维模式,还想有更多的钱,可号称当时在上海有1000套房子的贝家子弟,除了要记住贝家祖训的思想“以产遗子孙,不如以德遗子孙,以独有遗子孙,不如以公有之遗子孙”之外,想的更多的是如何在自己热爱的行业中做到最好,而他们中的代表还是国际建筑大师贝聿铭。

尽管建筑师有着“人类美好空间的创造者”“人居梦想的设计者”“城市文明的守望者”等美誉,但由于受制于行政指令、“东家”要求和世俗审美等一系列制约,在更多的情况下还是一种“憋屈”的职业,这从许多著名的建筑名义上是某著名建筑师设计,而“总设计师”其实是某政界要人的情形就可见一斑。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聿铭在设计作品模型前

没有几个建筑师能将内心的设计理想不折不扣地变成建筑物,因此,世界上真正的建筑大师都是“例外”,“例外”的共同特点就是,他们作品完全按照他们的设计建造,完工之后往往被质疑,而经过时间的检验他们的作品成为经典,以此来看,贝聿铭当属大师之列。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

法国是建筑师“战斗”的主战场,1887年,法国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设计的埃菲尔铁塔开工,遭到作家莫泊桑、小仲马、作曲家古诺等300多文化艺术名流的抗议。1969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开建也遭到市民的非议,到了上世纪80年代,法国上下都快要被一件设计作品“气疯了”,因为在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扩建工程的设计招标中,由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请来的全球15个博物馆馆长评委中有13个选中了由贝聿铭设计的“玻璃金字塔”的方案。这个方案遭到了法国90%的人反对,可是,如今伫立在卢浮宫的就是这座被当时法国人蔑称为“假钻石”的玻璃盒子,它让贝聿铭名扬世界建筑界。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聿铭设计的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从小衣食无忧,可以充分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发展,而在充分发展和修炼后,又成为某一方面的专家,于是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创造了社会和个人的财富,这就是贝氏家族的“良性循环”。除了可以名正言顺地收取“高额设计费”的建筑大师贝聿铭,其弟贝聿昆也是世界权威的玻璃、陶瓷和新能源专家,他拥有包括屋顶太阳能热水器在内的多项专利发明,这一切让他们的后代又进入“从小衣食无忧,且学业继续优秀”的新时代,不过,这却仅限于他们家族“走出国门”的这几位,而留下来的在捐献了狮子林、上缴了众多房地产、公私合营了金融、电力、燃油、颜料等诸多产业之后,在经济地位上和广大劳动人民就融为一体了。1974年,在海外旅居多年的贝聿铭第一次回到苏州,见到了100多位着蓝黑服装的贝家人,他百感交集,后来回忆说“我在他们面前没有一丝一毫的优越感,他们当中任何一个人可以是我,我可以是他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人,一切都是历史的偶然”。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家上海的房产之一:“绿房子”

贝家源远流长,尤其是长寿者众,贝聿铭爷爷贝哉安活了92岁,父亲贝祖诒90岁,贝聿铭本人102岁去世,贝聿铭堂姐、著名女画家贝聿玿享年102岁,贝聿铭九姑、上海“绿房子”的原女主人贝娟琳享年92岁。而贝聿铭一生的最爱,他的夫人陆书华(卢爱玲)也活了95岁。

「家传」:民国的近亲与远亲(十六):贝家:家世传承的“样板”

贝聿铭与陆书华(卢爱玲)结婚照

贝聿铭与卢爱玲是于1938年在车站邂逅相识的,关于他们之间的爱情和相守一生的故事广为人知,其实,在那个时候能在美国接受良好教育的女子家境都“差不了”,但贝聿铭在车站主动“搭讪”卢爱玲的时候,他并不知道,她的外公张荫棠是前清大臣和最后一任驻美公使,因为张荫棠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是儿女亲家,因此,由于贝聿铭与卢爱玲的婚姻,贝家在继贝祖诒和宋子文这层“政治关系”之后,又和唐绍仪、张静江等民国政商大家族搭上了联系。(未完待续)。

(本文根据相关资料编写,若信息有误,欢迎留言指正,照片来自网络,若有异议,即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