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白自创一个词牌,千年以来罕有佳作,毛主席用它写出了千古名篇

 行云流水vmmxd6 2022-02-08

《忆秦娥》这个词牌,出自唐代诗仙李白创作的《忆秦娥·箫声咽》。

现代的词学家通常都认为,这首词描写的是一位闺中女子对征人的思念之情。明代学者沈际飞说:“太白此词,有林下风气。《忆秦娥》词,故是闺房之秀。”

1935年,在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以《忆秦娥》填下了著名的《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国人皆了如指掌。

词中描写的是一九三五年,红军突破敌人重兵封锁,第二次穿过“娄山关”,取得战役大捷的史实。因为词中有“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句子,国人大多将这首词当成“豪放词”看待。

但是《忆秦娥》本身并不适合用来填写豪放词,元人高拭认为:《忆秦娥》的词调属于古代五音中的“商调”。而“商角”二调,在古曲中通常是用来表达凄怆怨慕之情。

唐代的李颀,曾有古诗描写蔡文姬“胡笳十八拍”的演奏过程,诗中说“先拂商弦转角羽”。正是因为“胡笳十八拍”,是一种让“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的哀怨曲调。

所以,《忆秦娥》这个词牌从诞生之日起,就更加适合用来填写哀婉的词作可是毛主席为什么要用它来写《娄山关》大捷呢?下面先让我们来看一看毛主席的词作。

《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毛主席在这首词里面,并没有一个字正面提到战争的情形。词作开头用“西风烈”暗示了战争的残酷,但是综合全词的风格来看,整体的画风其实是偏柔和的。

既然是在西风凛冽的季节,那么南方的冬天,也更像是秋天的景色。天空中的“大雁”,在古典诗词里面自带“离人”、“征人”的意象,在这首词里面暗喻红军在清晨向娄山关进发。

郭沫若在《喜读毛主席词六首》中曾提到,红军出发的时间是在1935年2月的一个清晨。当时的春寒未退,天上还下着霜。

词作里面虽有“马蹄声”、“喇叭声”等军队的元素,但是叙事的口吻是非常平缓的。有人拿“马蹄声碎”二句与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作比较,认为手法相似。

事实上,这种写法是在暗示当天早上的出发,只是一种最普通的行军。这一次红军向娄山关进发,是因为红军早前打算突破敌军的封锁。

在受挫之后,红军才决定改变作战部署,打算杀敌人一个回马枪。但是在出发之时,战役的胜负还是未知的。

“雄关漫道真如铁”一句之前,全词没有任何体现毛主席“豪放”词风的字眼。写至“雄关漫道真如铁”,也远不及毛主席别的词作风格峭拔。末二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更是心境平和。

可以看出,说《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豪放词,并不是十分准确,但是要说它是婉约词,它又不是表现个人细腻情感的作品。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毛主席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正是在向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致敬,他完全把握住了李白原作中的精髓,对李白的词作进行了最准确的解读。

讲到这里,我们就要说回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了,这首词到底是写的什么呢?先来看一下李白的原作: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明代的《唐音癸签》中,记录了一个故事:唐文宗时期,有一个宫廷女乐师名叫阿翘,擅长作曲,她嫁给了金吾长史秦诚。

秦诚出使新罗以后,阿翘则是独守闺中,便写下了一首曲子,名叫《忆秦郎》。后来,这个曲牌名被人误认为是《忆秦娥》。

这则故事,在《古今词话》、《乐府奇闻》里面都有记载。不过故事提到的时间,明显晚于李白生活的时间,因此存在的一系列争议,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列。

不过有了关于“秦娥”的传奇故事,大家很容易就把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简单地理解为闺中妇人思念征人之作。但是事实上,李白的原作,表面幽怨凄婉,实则苍凉悲壮。

李白原作故事明面上是写秦娥独守空闺,年复一年地思念爱人归来而不得。同时也是写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的政治江河日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亡。

古人认为李白原作是以女子的视角切入,所以尽管已经感受到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苍凉悲壮和气象万千,仍只把它当成是才女所作,所以“有林下之风”。

李白这首《忆秦娥·箫声咽》在词史上具有十分关键的地位,它曾经被学术界认为是“词祖”之作,是后世五代词、宋词的发端。

这首词明显带有古典诗“涵隐”的风格,最能体现这个词牌艺术特色的地方,不是它以婉约之词,写了一场闺中人的相思情,而在于它以婉约之词,写尽了历史沧桑变幻的悲壮。

虽然有人认为李白这首词是后人托名伪作,但是这种写法堪称“神来之笔”,除了李白又有几人可以办到?因此才会有学者说:太白此词,实冠今古,决非后人可以伪托。

毛主席在创作《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的时候,完全领悟到了李白词中的精髓,刻意用偏柔和的词句,来描写了这一场残酷的战斗。

最后表现出取得战斗胜利的喜悦,也是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风景图画来表现的。该词问世之后,当中“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让人觉得气势雄浑。

因为读词的人联想到红军行军时整齐的步伐,和昂扬的斗志。结果大家就自动把这首词理解为“豪放词”。这一点是毛主席本人想不到的,也是毛主席无法控制的。

结语

由于《忆秦娥·箫声咽》原作特殊的表现手法,以及它“商音”的定调给人们带来的误解,所以千年以来,这个词牌中一直难有佳作问世。

直到毛主席写出了这首《忆秦娥·娄山关》,借着李白的词风,以艺术的笔墨,记录了1935年红军取得的这一次大捷。

词中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比起毛主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来说,其实表达得更加含蓄。

但是国人由于对该词的创作背景了如指掌,以及对红军行军打仗时,雄赳赳、气昂昂的状态的敬意,于是就将该词判断为“豪放词”,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