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战略到落地!3张关键图教你打造战略可视化追溯系统

 新用户2308b6VN 2022-02-08


了解

一页纸目标规划:从战略目标到策略执行

用一句话来概括战略目标的追溯模式:“将目标转化为系统的行动,且能动态反映目标进度,遇到问题可追溯。”

这里面有四点要求:
  • 系统性:目标分解要完整对接,不可遗漏上级目标或支撑不完整;
  • 可行性:以公司级项目和部门级项目的立项来明确行动;
  • 动态性:以项目的进展及其与目标的逻辑关系来动态反映目标进展;
  • 精准性:战略目标进展不达预期,可以层层精准追溯,落实责任人。

基于这四点要求,我设计了三张图来说明如何建立战略可视化追溯系统。

绝大多数企业在应用KPI体系,但这并不妨碍OGSM的导入,前者负责绩效,后者负责策略和项目设立。图1是战略落地可视化追溯系统的第一阶段:构建目标层次与项目逻辑关系。

关键图一:从战略目标到项目设立的逻辑

图1:从战略目标到项目设立

企业可以对不同层级的KPI、公司级项目、部门级项目等进行明确,形成人人有责任的绩效体系及年度项目计划,但在企业的实际操作中,往往问题出在没有构建图1这样的关联关系上。

在进行目标分解的过程中,有的企业采取从上至下的方式,也有的企业采取让中基层先自设目标,再由下而上的模式,但企业普遍缺乏一项工作,那就是检查子目标对上一级目标的支撑完整度,以及不同目标层级之间的关联度。

要实现关键图一的模式,需要做两项工作。

第一,审视完整度并设定权重。

审视部门级目标对公司级目标的支撑是否有缺漏,并明确每一个公司级目标由哪些部门级目标构成,根据量化指标或经验设定权重。

例如公司目标A由三个部门目标a、b、c构成,则需要分别设定a、b、c对公司目标A的贡献度,也就是权重大小。在设定权重之后,目标的第一级追溯基础就建立起来了,例如公司目标A由权重为30%的目标a、权重为50%的目标b、权重为20%的目标c构成,就可以根据目标a、b、c的进展乘以各自所占权重获得公司目标A的实际进展。

第二,设定部门项目与部门目标、公司项目与公司目标的权重。

根据OGSM-P设定的公司级关键项目,将项目与公司目标建立关联。同理,部门级项目也要与部门的目标建立关联。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一个项目对哪些子目标(有可能同时一个项目对两个及以上目标产生贡献)有贡献、贡献度是多少,同时需要将关联关系及项目权重进行明确。

例如有一个部门目标需要通过项目A和项目B的完成才能实现,则建立起了部门目标与项目A、B之间的关联。接下来,根据项目成果的数据及经验来设定权重,依据项目的进展度可以加权得出该目标的实际进展,因为项目的推进是需要每月都安排具体任务的,因此就通过项目的月度状态实现了对目标的动态追溯。

当然,在设定权重的过程中会大量依靠经验,这需要反复讨论后确定,因此,权重的设定需要企业不断地积累、完善。

从图1中可以看到,企业的KPI仅仅划分了两层,分别是公司级KPI和各部门级KPI(如果是集团性公司,可以增加事业部级KPI或分公司级KPI),最小层级就是部门层级KPI,没有把个人级KPI放进来,原因有三点:

  • 个人级KPI作为员工的工作方向指引和绩效评估标准即可,数量太多,难以与部门、公司KPI一一对应;
  • 个人级KPI至少有70%~80%要通过项目来实现,否则就说明个人级KPI与公司发展关联甚微,仅仅是对其职能和管控要求的常规设定;
  • 个人级KPI无法动态追溯,无法体现执行思路。

当我们把个人级KPI的设置工作先放到一边,将围绕公司目标的项目计划设定好并完成立项后,就会发现,完成项目或执行项目中的任务才应该是员工真正的“KPI”。

通过项目化,还可以解决很多企业设置KPI僵化的问题。很多管理者在年初就将团队成员的KPI设定好并且不再优化或增减,因此僵化的KPI与实际工作出现了很多偏差,甚至有员工抱怨自己投入最大精力的工作居然不在KPI里。而项目化管理需要在启动之前进行立项,并设定相应的任务范围,将员工的KPI进行有关项目、任务的设定会更加务实、有效。

图1的结构里考虑了绝大多数企业都在使用KPI体系的现实情况,在不推翻早已成熟的习惯与流程的基础上,导入OGSM-P模式,通过战略目标和公司年度KPI来制定OGSM-P,并要求部门管理者制定OGSM-P或者根据KPI设定年度项目列表,也就是在KPI体系基础上加上了两个帮助战略落地的翅膀:策略与行动。

案例:S公司的KPI检测及对应项目检查

一家集团公司(简称S公司)已经采用严格的KPI绩效管理体系多年,公司设置了三个大的管理层级:公司级KPI(董事长、总裁)、一级KPI(集团分管副总)、二级KPI(分公司总经理、总部部门总经理),每年都投入大量精力制定绩效指标,但董事长和总裁都不满意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认为提出的很多目标都没有实现,但实际工作中又缺乏手段来贯穿层级并发现问题。

我受邀担任S公司的战略落地与全面项目化管理顾问,与其高管团队共同成立战略管控小组。在刚开始的讨论中,几乎所有的高管都自信满满地认为现有的KPI体系做得没有问题,考核很严格,只是缺乏落地管控工具。我坚持对现有目标体系进行梳理,因为一旦目标有断层和疏漏,无论怎么管控项目、学习项目化工作技巧,对于战略目标的实现都是毫无意义的。

相关负责人上交了非常详尽的三个层级的KPI表格,看得出公司高层和人力资源部在过去投入了大量精力,而且公司全体干部、员工都早已经习惯了绩效考核,有着良好的管理基础。

当我把三个层级的KPI放到一张表里面去对照时,得出的结果让董事长和总裁大吃一惊,原来漏洞如此之多,他们的战略意图在目标一层层分解的过程中被不断弱化,甚至是被删除掉,但在繁杂的指标表格中无人能看出来这个问题。对照表如表1所示(在若干公司级指标中,选择一个对照各子层级的目标和项目)。

表1:S 公司三大层级KPI 对照表

从表1中可以一眼看出战略目标存在承接空缺、目标贡献权重缺失、所设项目无法支撑目标等问题。例如表中有一项二级KPI工作计划是经营要求,有具体的利润目标,可项目名称却设计成了“编写分管区域市场运营分析报告”,如果总部部门认为自己只需要编写经营分析报告,其他事情都由子公司负责,就可以实现利润目标的话,总部组织就会陷入官僚、僵化的状态,无法帮助一线企业实现业绩,更谈不上战略落地。

我们对所有KPI进行了审视,并清晰地告诉了高管为什么战略无法落地。如表2所示,在一级KPI中有两个KPI分别是“X区域成功运营”和“XX区域市场完成商铺销售收入9000万元”,这两个一级KPI就存在不被总部部门二级KPI支撑的问题,甚至权重分配都未设定。

从表2中可以看到二级KPI并没有去真正支撑一级KPI,明确销售收入9000万元,到了二级KPI仅是“督促资金回笼”,并没有具体措施,至于成功运营的KPI也成了支持而已,可见总部部门并没有真正的“管理抓手”,最终是否完成就只能看分公司自己做的结果,这也是许多企业的子公司对总部职能部门意见颇大的原因之一。

表2:一级、二级KPI对应审视举例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两个一级KPI到了部门层面居然只有一个二级KPI来支撑,这是缺乏对一级KPI进行思考的体现,目标分解下去不是变得更具体而是变得更空洞。如表3所示,“完成两个优势交易商品品种的业务试点”这个一级KPI也存在这样的问题。

表3:一级、二级KPI对应审视举例

从表3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一级KPI里明确完成两个优势品种,到了部门却把KPI改成了“一个优势品种”。如果没有进行上下级KPI的对照,只有到最后才会发现结果出了偏差,但为时已晚。

如表4所示,“完成渠道客户资源的分类管理”这个二级KPI所受到的项目支撑明显不足。

表4:二级KPI的项目支撑审视举例

可以看到,这个部门的KPI对应的项目设计有问题,项目的内容不能完全支撑KPI,例如缺少了推出融资服务功能。项目是“集团客服团队建立”,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无法匹配KPI“完成渠道客户资源的分类管理”,这是典型地把KPI和项目设计当作两回事来处理。KPI设定好了放在一边,设定项目的时候没有围绕KPI进行,这种目标和实际执行的项目不对应的问题在企业中很常见,正是此项审视工作的缺失所致,也是战略落地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战略落地的工作中,高层领导一定要记住,最终结果是自己想要的,一定要在目标传递的过程中进行一致性检查,包括KPI的一致性、项目支撑KPI的有效性等,否则发生的偏差难以想象。

关键图二:战略目标进展状态管控系统

在顾问项目启动之初,S公司的总裁无奈地跟我说:“胡老师,我现在亟待解决的是执行问题,集团在年初定下目标,并在每月、每季的大会小会中不断强调,不断督促,到了年底一看好多事情还是漏掉了或者没做完,然后员工们总是会摆出一大堆理由来推脱责任。作为总裁,我总不能什么事都亲自参与或者管得太细吧?但只要是我不抓的事情,最后就一定会出问题,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

其实,总裁提出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下属执行力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如何跟踪进展、落实责任的问题。如果只是开会提醒目标的重要性、督促员工改进,并没有持续跟踪,那么,在繁忙的工作中,连高管人员都会偶尔“遗忘”自己曾经的要求,更何况是接受中层人员目标指令的基层员工呢?等到高管想起来时,就已经耽误目标完成了。

领导者切勿认为只要自己说过、强调了,就能获得期待的结果。对于战略目标以及领导者重视的其他事项,只有能直观、清晰地看到进展状态,凸显出问题点,才能有效进行责任追溯,并引起执行人员的重视。

在不同层级之间KPI进行关联、设置项目对KPI影响权重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开启第二张关键图(见图2)。

图2:S 公司战略目标执行状态图

我帮助集团总裁设定了四大战略板块,分别是经营绩效、信息系统化管理、财务管理与管控、运营改善,一共包含11项战略目标。集团在前三个季度都在进行项目化导入,第四个季度才开始进入战略管控启动,从图2中可以看出,前三个季度的项目化管理为战略目标的完成度提供了数据支撑。

这看起来是一张非常简单的图,但它对于企业战略层意义非凡。每项战略目标都可以按照季度进行进度预设,实际进展严重滞后的用黑色圆圈表示,略微滞后的用灰色圆圈表示,进度正常的用空白圆圈表示。

S公司的董事长和总裁每天打开电脑系统就可以看到这张图,各项战略目标上均显示着执行状态指标,对滞后的指标就需要立刻进行战略目标追溯和质询。

企业如果从第一季度开始建立这张图,其产生的价值会更大,时间越早,对战略目标进度的管控能力就越强,所有人都能看到公司战略目标的状态。 

关键图三:责任追溯系统

当企业在战略目标执行状态图中发现有滞后状态时,就会激发责任追溯系统,从高层向中层、基层逐层追溯,最终确定影响战略目标执行的原因和责任人。

首先,S公司发现了战略目标在第四季度存在滞后情况,则立即检查滞后战略目标的二级KPI状况,如图3所示,某滞后战略KPI由4个部门的7项KPI共同支撑,明显看到有3项KPI的进度在当期明显滞后,进度分别为36%、45%、22%,因此应该对这3项部门级KPI进行深入分析。

图3:发现战略目标滞后的责任追溯系统

其次,分析是哪些具体项目出现了状况(存在未启动、滞后、取消等情况),导致部门KPI发生了滞后。从图3中可以看到,有两个项目,对KPI3的权重分别为20%和40%,其进度在第四季度才分别达到了30%和20%。

一般情况下,企业会设立战略管控委员会或战略项目质询组,开展对问题项目的质询工作,了解其具体问题,并落实责任人进行限期改善,同时会有专门人员(被称为督办人)对其改善情况进行监督。

通过这三张关键图,我们会发现,每一个战略目标都拥有行动的支撑,并且在实际推进过程中把高层、中层、基层关联在一起,一旦出现问题即可追溯原因,找到可以改善的具体行动。通过可视化且量化的战略落地追溯,大幅提升了战略目标的成功概率,当然这需要投入专门的力量进行监督(一般为战略管控委员会或者虚拟的项目管控组)。

以项目化管理的方式实现战略落地,不仅更新了完成任务的工具和方法,也实现了对战略落地文化的推行。把目标和要求中模糊不清的地方消除,让企业拥有从上至下贯穿的管理线条,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工作向上是支撑什么、向下又受到什么的支撑,最终使所有人的行动都指向战略目标。

来源:本文节选自《将战略落地:重新定义目标驱动与执行,经机械工业出版社授原创发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