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列子:一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居然彻底洞察了宇宙形成的奥秘|列子|宇宙|奥秘

 火鸟课堂 2022-02-08
他是先秦诸子百家中最神秘的一个奇人,传说他曾经无限接近于仙道,不仅能够驾驭着八方之风翱翔于天地之间,更是凭借着自己卓绝的智慧,参透了宇宙、天体形成的奥秘,甚至看破了人世间的阴阳法则与生死轮回,最终留下了一部笼罩着无穷神秘色彩的经典轨迹飘然而去。
他叫做御寇,也是我们口中常说的列子。
今天咱们来聊一下诸子百家中最神秘、也是最低调的一个传奇人物。
列子。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关于列子的神秘传闻咱就不用多说了,庄子书中所记载的列子御风已经足够令人神往了,而之所以说它低调,是因为职业。
他有着无与伦比的智慧,但是他却从来不像其他宗师一样名动天下、闻达于诸侯,而是一直隐居于乡野之间,完善于自己的思想和学术。
然而列子虽然在当时名不见经传,但是他的思想和智慧却在千秋之后散发出来了无与伦比的光彩。
他的智慧结晶主要集中在列子书中的第一章天瑞篇,在这一章内容不仅完美地阐述宇宙自然的形成奥义,更是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地阐述人生存于世的终极意义。
今天咱们来从这两个方向整体的来论述一下列子的思想和智慧。
其实总体来说,列子的思想还是源自于上古时期皇帝对于道的理解
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这一点与道德经里面所记载的内容如出一辙,都是在用一种形象化的比喻来阐述道的存在,认为天地之间的万物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根源,或者也可以称之为整个世界的母体。
同时还取了一个非常有趣儿的名字,叫做玄牝之门,意思就是说天地诞生的门户。
但是列子可能是怕自己的学生听不明白,于是接下来他对这个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灭、自行、自射、自制、自立、自消、自型为之,生化、行色、智力、消息者,非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道虽然衍生了世间的万物,推动了世界的变化,但是他自己却从来不用经历生与灭的过程,更不曾有一丝一毫的改变,因为它本来就是这个世界的源头,是包罗一切和超脱一切的存在。
所以在这个世界上根本找不到能够形容道的词语,也没有任何的形象能够用来描述道的存在,你们也不用试图的将其拟人化和形象化。
这一番话无疑是否定了有神论的存在,从而充分地证明道德客观性和自然性。
或者说在列子看来,这个世界并不是被某一个神话人物所创造出来的,而是由一个自然的力量所形成,这一点与我们现在的科学概念可以说是十分的吻合。
但是说完了这句话之后,列子又提出来了一个新的问题,夫有行者,生于无形,则天地重安。
意思就是说大家在这个世界上都是有形之体,都是从。
无形中所诞生的。
那么我们所在这片天地呢、这片宇宙呢,它们又是怎么来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列子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有太易、有太粗、有太实、有太数。
太医者,未见气也。
太初者,气之时也;
太史者,行之时也,态数者,志之时也。
这段话将天地之间分为了四个阶段,分别是太乙、太初、太史,还有太素。
其中太乙是第一阶段,此时到处都是一片虚无,是这个世界上最原始的状态,不存在任何的事物。
然而正所谓无中生有、有中生无,于是便到了第二阶段,派出实习便有了气这种东西。
但是这里所说的气通气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空气,而是一种先天而生的能量,用道家的话来。
我是先天遗气,是形成整个世界的初始能量,后来随着气的聚集,原本无形的能量开始逐渐形成了形体。
这也就到了第三阶段意味着世间一切的开始,是整个世界由无形到有形的关键一步。
然而这个世界光有形状当然是远远不够了,因为这种形体还处于一种虚无的状态,并非实质性的物体,所以还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也就是从虚无的物体慢慢转化成具有实质质量的物体,这也就叫做态数。
这个时候我们回过头来再看一下整个演变的过程,你就会发现列子所说的步骤其实跟爱因斯坦的智能方程式简直是完美的对应,同时和现在的宇宙大爆炸的假说也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
首先世界都是从一片虚无中诞生,其次是具有实际物体和质量的物质能够与虚无的能量实现相互的转化。
这些对比都在证明着,早在两千多年前,列子就已经先一步的领略出宇宙的形成过程,以及物质和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的奥秘。
除此之外,他甚至还指出地球在宇宙中只不过是一粒微小的尘埃。
如果你不信的话,我们可以看一下历史的原文。
夫天地空中有一系物,有中之坠居者。
这里说的天、地就是指天上的日、月、星辰和我们生活的地球。
空中那一系物就是在浩瀚无穷的宇宙中,天地上的日、月、星辰和我们脚下的地球只不过都是一粒微小的尘埃,只是在说我们能够接触到的有形之物。
当中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和宇宙中的星体相提并论,所以没什么东西能够大过日、月、星辰或者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地球。
这一前一后的对比,如此鲜明而巨大的反差,如果不以现代的天文学角度来看待的话,恐怕你还真的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玩意儿,但说起来还真的挺难为列指的几个学生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真的看得明白。
当然了,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更加不可思议的,那就是列子还发现了动态宇宙的秘密。
书中有原文,如像运转王以天地密仪,仇决之斋。
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就是整个世界都处于运动的状态之下,所处的方位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是常人却难以察觉。
这倒不是说天体运动的速度太慢了,而是我们人类对于宇宙太渺小了,所以无法察觉这个宇宙的运行状态。
尤其是在古人看来,天上的日、月、星辰和脚下的大地似乎都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仿佛他们永远都不会改变。
可事实上啊,整个宇宙一直都在加速着膨胀,所有的星系之间的距离都在不断的拉伸,只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很难以观察到这个变化,这就是烈士所说的天地密仪。
说到这不禁的让我想起上世纪的时候,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宇宙是静态的、是平衡分布的、是相对静止的,就连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科学巨星都非常认同这一观点。
但是谁又能想到呢,早在先秦时期,有一个名叫做列子的中国人,他就早就发现了动态宇宙的奥秘,知道整个天地都在不断的密集,而在这个基础之上。
他提出来了宇宙将会走向寂灭、恢复于虚无的说法。
譬如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事悉为不悠哉。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体都是有生必有灭的,生的时候不得不生,灭的时候也不得不灭。
包括天、地以及宇宙都是一样的,早晚都会有走向灭亡的那一天,因为这是自然的规律,是大道运行的必然结果,世界上所有的有形之志都是从虚无中来,最后也必然要从虚无中去,不仅天地如此,人的生命亦是如此,而这也正是列子对于人的生、死和命运所秉承的观点。
列子,书中成言,人之生之中大化,有事婴孩也,少壮也。
老毛也,死亡也。
其在英海,弃川质疑,河之至也。
勿不商焉,得莫加焉。
其在少壮,则气血飘逸,玉律冲洗,勿所攻焉,得故衰焉。
其这老貌,则郁虑柔焉,体疆修焉,物莫先言。
虽未及婴孩之权,芳于少状皆宜。
其在死亡也,则于西安反其稽。
这段话呢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从生到死亡的过程中,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婴儿、少、壮、老、茂,还有死亡。
人在婴孩这个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精神与形体最完美、最和谐的阶段,义气专一、物欲不起、外邪不侵,故而德行兼备。
而到了成年之后,气血会逐渐的漂浮、横溢,此时的人便有了欲望。
所以他自身的德行就开始衰败了。
但是真正到了老年之后,就会变得清新寡欲,人的欲望也会不断的减弱,人的身体也即将要休息,对于外界事物的关注也不再那么多了。
这种状态非常接近于刚出生的婴儿心态,只不过相比之下要少了一些朝气和生命力。
到最后直到死亡的那一刻,一切都回到最初的极点,也就是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这一点和道家的四象、轮回,还有佛家的成、住、坏、功是非常相近的。
其中事项轮回就是指世间万物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其中分别为少阳、太阳、少阴、太阴,这四种状态往复、交替、循环不止而成住、坏、空也是一样,都是在阐述事物由出现到毁灭这一个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不过列举。
而阐述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
他强调生者,理之必忠者也,中者不得不中一如生者不得不生。
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其实与上文所提到的天地不得不坏理论是非常相近的。
所以列子最终强调,世间但凡妄图长生者,终究只能如同镜中观花、水中望月,属于痴心妄想。
人生在世应该秉承着正确的姿态、客观、理性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以从容的心态去接受人生的常态。
毕竟天地尚且如此,更何况天地之间的芸芸众生呢。
但是说到这些话的同时,列子还阐述了另外一种超脱生死的概念,使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事者安之,不生于彼。
这句话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说死亡与出生只不过是一去一回、一个往复循环的过程,正所谓生与死只不过都是相对而然的,事实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生存或者是灭亡。
就像书中所说的那样,人死之后肉体腐烂、重归于大地,这一切只不过是能量与物质的相互转换。
至于真正的我又是什么呢?
我又去了哪里呢?
事实上哪也没去,而是与这片天地共存、和这片宇宙共生。
那么由此可见,在劣质的概念当中,他认为生与死其实只不过是一种生存形态而已,彼此之间是具有相对性的。
就像我们今天所说的那样,一段旅程的结束也是下一段旅程的开始,所以站在整个宇宙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眼中的灭亡未必是真正彻底的结束,只是换一种生存形式。
而且为了能够让人更加透彻地理解这个道理,在这一天的最后,猎纸还专门为世人讲述了生存于世的意义以及最佳的生存模式。
他说:身非如有天地伟之,行也。
生非如有天地伟之和也。
这句话的意思显然是非常玄妙的。
首先我们把这段话翻译过来,然后再做解释。
那么这段话也就是说人生这一切都是从天地之中所演化而来的,并不是一个人置身携带的,所以最终必然还要回归于天地之中,去哪里来的回哪里去。
一个简单、那不能再简单的道理。
想明白这一点,你就会知道人生在世的过程事实上都是在盗取天机为己用。
不过这个道并不是盗窃之事,那个道而是指天地之道,是指万物生存的规律和法则,就像黄帝内经所说的那样,天、地。
万物之道,万物人之道,人万物之道,三道及意,三才即安。
此两者之间可以说是一脉相承,指的是同一种含义。
意思就是说我们在有生之年会依靠盗取天地万物的能量,从而达到生存的目的,维持我们身体的生命。
但是我们死亡之后,身体就会分解,精神就会消散,之前的有形之体就会逐渐的重回于无形的能量,被天地万物所吸收,这就是自然之道,是生与死的轮回。
而古人说这些的道理的目的也正是为了让人们更加了解生存的法则和生与死之间的奥秘,从而在天、地、自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所扮演的角色,一切尊道而行,如此方为道法自然。
其实纵观列子艺术,我们始终能够看到一种极其宏大的理念与核心思想,这种理念建立在一个非常完善的宇宙观当中,以一个深邃而完善的宇宙观为基础,以大道和宇宙作为演变的背景,展开了一番人生意义上的论述。
因为毕竟这本书是写给人看的,宇宙和天道的概念虽然宏大而高远,但最终还要落实在实际意义上的人生法则本质上,去论述生食与生存的含义,从而去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然而这也正是他最高明的地方,因为他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站在无法超越的制高点上,立足于宇宙的源头。
不仅空间层面的格局足够宏大,就连时间的维度也追溯到最初的原点,可以说站在世界的初始之地,领悟着天地的终极法则,而且最重要的是他所形容的道足够客观、足够冷静。
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是什么就是什么,无法形容就是无法形容,从来都没有以客观的角度来去拟人化和人格化,而这也正是道这种概念能够横跨数千年、经久不衰,并且在全世界范围内产生一个深远意义、影响的原因。
这样的思想不仅无法被超越,而且永远都不会过时,反而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科学的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光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