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古今正解第一

 天涯玲玲 2010-10-05
注:《道德经》古今正解(1——81全部为转载文章)
 
 
[原文]
 
[1]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古文正解]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术而已;名可名也,非恒名也,谓而已。故,恒道者,恒无为也,复归于无极;恒名者,恒无象也,复归于混一。   
    名于天地之始者,无也;名于万物之母者,有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无而或恒有之,有而或恒无之,是以皆不可以物观之者,玄也;亦无亦有,亦有亦无,是以不可分而合一者,道也。合恒无有而观于道,以知众妙。
    是以道者无物之物,天地之始复万物之母。知之者莫不通矣,从之者莫不治矣,执之者莫不成矣,失之者莫不殆矣。
    故字之曰道。
 
 
[今文正解] 
 
    道可以有所取从,不是“恒久之道”,术用而已;名可以有所命名,不是“恒久之名”,指称而已。所以,称之为“恒久之道”者,总是无所行为,复归于无极莫测;称之为“恒久之名”者,总是无所显现,复归于混然纯一。
    “天地出现之始”,则命名为“无”;“万物发源之母”,则命名为“有”。所以,以其总是无所欲求啊,来观知作为“天地出现之始”而称为“无”的存在运行之微妙;以其总是有所欲求啊,来观知作为“万物发源之母”而称为“有”的支配制约之要求。“无”却又总是存在,“有”却又总是虚无,都不可以用具体事物来认识这两者,可称为“玄”;既虚无又存在,既存在又虚无,因此两者不可区分而合一,这就是“道”。结合永远虚无和永远存在为一体来观知道,能够以此知晓一切奥妙。
    因此,道是没有物象的物,既是天地之始又是万物之母。知道它就没有不通晓的,依从它就没有不治理好的,执守它就没有不成功的,失去它没有不衰亡的。
    所以给它取字为“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