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见山西壶关窑大罐及相关问题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2-02-08

《中原文物》2017年03期 呼啸

摘要:陕西历史博物馆近年来新征集三件白底黑花大罐,造型基本一致,装饰风格雷同,从其铭文自述来看,均应是山西壶关窑的产品。笔者以此为契机,综合梳理关于壶关窑大罐研究的相关文章,总结该类大罐各时期的特征,并对前人研究没有解决的时代界限、断代特点等问题做探讨分析。

近年来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三件壶关窑大罐,因其造型大气,绘画质朴且有诗文题记或纪年,特不揣浅陋拍照考证以求教方家,并结合笔者所了解的资料对壶关窑此类大罐做一梳理分析。

一 新征集山西壶关窑大罐

1.白底黑花“甲子年”大罐。高58厘米,腹部最大直径35厘米。体量巨大,但胎体适中并不笨重。罐身通体施化妆土,黑彩绘制花卉,罩透明釉烧成。釉层比较稀薄,且与胎体结合不紧,器身多见脱釉露胎的情况。小口,圆唇,短直颈,颈部饰相间的两道波浪纹与一道弦纹。溜肩直腹,肩部以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书写产地及纪年,下部绘以变形葫芦叶为间隔的四朵折枝花。腹部与肩部以多道弦纹分割,并由两道弦纹分为上腹与下腹两部分,上腹部腹壁较直,绘折枝花卉四朵,下腹部素面,腹壁内收,足为平底。(图一)

器物肩部的一圈涉及产地与工匠的铭文以顺时针书写,识读为“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程村吕匠人做造”,纪年逆时针书写于云形开光中,内容为“甲子年己巳月己巳日”。(图二)

2.白底黑花“上党壶邑”大罐。高67.8厘米,口径18厘米。器型与上一件“甲子年”大罐基本一致(图三),但通身纹饰分布不同,颈部为一圈波浪纹,颈部与肩部接合处为两圈相间的弦纹与波浪纹,并有烧造留下的支烧痕。肩部以一圈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顺时针书写一周铭文,内容为“上党壶邑郡西北乡程村匠人马做造大样酒潭”,下部为八个花形开光,每个开光中书写一个字,连读为:“瑶池玉夜(液),紫府琼浆”。(图四)腹部绘变形花叶纹。

文章图片1

3.白釉褐彩诗文大酒罐。高66厘米,腹部最大直径40厘米。体量巨大,胎体较为沉重。罐身通体施化妆土,褐彩绘制花卉,罩透明釉烧成。釉层厚而透亮,且与胎体结合紧密,器身基本不见脱釉露胎的情况。褐色直口微侈,圆唇,短直颈,颈部饰相间的两道波折纹与一道弦纹。溜肩直腹,肩部以叶纹绘制四个开光,开光中两两相对有诗文两首与折枝花卉两幅。腹部与肩部以多道弦纹与水波纹分割。腹部由两道弦纹分为上腹与下腹两部分。上腹部腹壁较直,绘折枝花卉四朵,下腹部素面,腹壁内收,足为平 底。(图五)

器物肩部的两首诗文均为五言绝句,内容分别为:

第一首

斗酒诗百篇,每如李酒仙。

长安都市上,只在酒家眠。

第二首

□见立大□,习成使为文。

□好年生□,为□酒十分。

文章图片2

二 其他山西壶关窑大罐资料

上述三件陕历博新征集大罐,造型基本一致,装饰风格雷同,明显属于同一窑口的产品,从其铭文自述来看,是山西壶关窑的产品。对于山西壶关窑大罐的研究,以河北邯郸市博物馆郝良真先生论文《磁州窑白地黑绘花酒坛及相关问题探析》以及深圳博物馆郭学雷先生《明代磁州窑瓷器》一书用力最深,此外,望野的《磁州窑衰退具体年限考》、孟耀虎先生的《明代万历大酒海》等文章也对了解壶关窑大罐颇有补益。笔者将依据这些资料,对壶关窑大罐做一梳理,总结壶关窑大罐各时期的特点,并对上述文章没有解决的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首先以烧造年代为序简单介绍梳理壶关窑大罐的发现与发表情况。

明代:

1.美国新泽西州纽约沃克博物馆藏“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白底黑花大罐。具体尺寸不清,器形大口有领,溜肩直腹,肩部以两道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颈部与肩部相接处一圈书写纪年“嘉靖二十六年五月……千□酒海”,肩部与腹部均以叶纹绘制四个开光,开光中绘制折枝花卉[1]。(图六)

2.私人收藏“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白底黑花大罐。尺寸不详,小口短直颈,溜肩直腹,肩部与腹部以弦纹与波浪纹分隔开,肩部分上下两周铭文带,上部书写“嘉靖四十四年造”等字,下部绘圆形开光,内写“东阳美酒”等字[2]。

3.邯郸市博物馆藏明代“隆庆五年(1571年)”白底黑花大罐。高84.5厘米,口径40.5厘米,体量巨大。罐身通体施化妆土,黑彩绘制花卉,罩透明釉烧成,釉层比较稀薄。大口有领,溜肩直腹,肩部以两道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一圈书写纪年,下部以叶纹绘制四个开光,开光中两两相对有文字两段与折枝花卉两幅。上腹部绘折枝花卉,下腹部素面,罐肩部有纪年“隆庆五年二月”。

4.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隆庆五年”白底黑花大罐。尺寸不详,小口圆唇,圆肩直腹,肩部以两道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颈部与肩部相接处一圈书写纪年“隆庆五年十二月吉日自造”,颈部下半部饰以开光,开光内书写“高甜香米酒一坛春”。腹部饰折枝花卉[3]。(图七)

5.河北临漳县文物保管所藏“隆庆六年(1572年)”白底黑花大罐。尺寸不详,器口残,圆唇,圆肩直腹,与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藏“隆庆五年”大罐完全一致。肩部以两道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颈部与肩部相接处一圈书写纪年“隆庆六年二月吉日造”,颈部下半部饰以开光,开光内书写“东阳香甜好高酒一缸”。腹部饰折枝花卉[4]。(图八)

6.日本福山市佐藤纪念美术馆藏“万历庚辰(1580年)”白底黑花大罐。尺寸不详,大口有领,溜肩直腹,肩部与腹部以弦纹与波浪纹分隔开,肩部绘制开光,开光内绘折枝花卉。腹部以两道弦纹与一道波浪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绘开光,开光中绘折枝花卉或书写纪年文字,内容为“大明万历庚辰年闰四月丁巳日做造大样海钵”,开光间绘水波纹。下腹部绘折枝花卉[5]。(图九)

7.大英博物馆藏“万历丙戌(1586年)”白底黑花大罐。具体尺寸不详,小口,短直颈,颈部饰两道弦纹。溜肩直腹,肩部与腹部以弦纹与波浪纹分隔开,肩部书写两周文字,上部一周写“大明万历岁次丙戌年造”,下部绘制开光,开光内书“瑶池玉液”。罐下腹部绘折枝花卉[6]。(图十)

8.山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万历丁亥(1587年)”款白底黑花大罐。该器高88厘米,口径44厘米,底径33厘米,最大腹径68厘米。器身自上而下以弦纹、波浪纹间隔为三层纹饰,肩部以折枝花间隔为六组开光,其中四组开光中绘制花卉纹,另两组相对的开光中为纪年文字以及诗文[7]。(图十一)其中纪年文字为:“大明万历岁次丁亥夏孟月吉日匠人做造酒海。”诗文为:“远观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有在,人来鸟无声。”

9.河北博物院藏“万历二十二年”大罐。具体尺寸不详,肩部题有“万历二十二年七月十五日造”[8]。(图十二)

文章图片3

10.旅顺博物馆藏“万历辛丑”款大罐。具体尺寸不详,肩部书两周文字,上部一周为“闻香千里来下马,知味百步且廷(停)车。万历岁次辛丑年(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做造”,下部绘制开光,开光内饰“上沽彩石江,还饮岳阳楼”。罐下腹部绘折枝花卉[9]。(图十三)

11.私人收藏“万历戊申(1608年)”款白底黑花罐。具体尺寸不详,器型与上述几件基本相同,肩部书“万历戊申年造”[10]。

12.望野堂藏“天启二年(1622年)”款白底黑花罐。具体尺寸不详,器型与上述几件基本相同,肩部饰两周文字,上部一周饰“隔壁二家醉,开坛十里香。闻香须下马,知味且廷(停)车。天启二年造”,下部饰“老坛、水白、美味、香甜”[11]。

清代:

1.“顺治元年(1644年)”款白底黑花罐。邯郸市民间收藏,尺寸不详[12]。

2.“顺治十七年(1660年)”款白底黑花罐。具体尺寸不详,小口,短直颈,颈部饰一道水波纹。溜肩直腹,颈部与肩部相接处饰一周文字,有“顺治十七年”纪年,肩部饰四组开光,开光内饰“金浆”等宣传性词语,肩部与腹部以弦纹与波浪纹分隔开,罐下腹部绘有折枝花卉[13]。(图十四)

文章图片4

3.邯郸市博物馆藏“康熙八年(1669年)”大罐。高64厘米,口径30.5厘米。罐身通体施化妆土,褐彩绘制花卉,罩透明釉烧成。釉层厚而透亮,且与胎体结合紧密,器身基本不见脱釉露胎的情况。大口有领,领部饰相间的两道波折纹与一道弦纹。肩部极短,直腹,肩部及上腹部书写产地及纪年。腹部由相间的两道弦纹与波折纹分为上腹与下腹两部分,下腹部腹壁较直,绘折枝花卉四朵。(图十五)肩部书“康熙八年,造下此坛,出在山西,郡名陵川”,点名生产时间为康熙八年,地点为陵川,即今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其北部与长治市壶关县紧邻。

文章图片5

4.私人收藏“雍正十二年(1734年)”大罐。此件大罐烧造非常粗糙,釉面大量存在爆釉等烧造缺陷,肩部与腹部的纹饰全面简化,腹部有潦草的墨书纪年“雍正十二年九月初三日自造白谭立记”[14]。

此外,只有干支纪年,但基本可以判定为明代壶关窑的白底黑花大罐还有:

1.“丙子年造”白底黑花大罐。具体尺寸不清,小口,短直颈,溜肩直腹,肩部以数道弦纹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书写“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程村匠人马做造大样酒坛,丙子年造”,下部绘以八个开光,开光内写“酒高”“味美”等字样。上腹部腹壁较直,绘折枝花卉四朵,下腹部素面。(图十六)考其时间,目前所见壶关窑此类大罐没有早过嘉靖十二年(1533年)的,因此正德十一年(1516年)基本可以排除,而崇祯九年(1636年)李自成的农民军、皇太极的清军与明军的作战使得大明王朝风雨飘摇,这个时间的可能性也不大,因此只有明万历四年(1576年)具备时间上的可能性[15]。

2.天津市文物公司“戊子年造”白底黑花大罐。高66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22厘米,最大腹径46厘米。器型与“丙子年造”大罐基本一致,唯文字略有不同,两段文字,第一段为“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程村匠人马做造大样酒坛,戊子年造”;第二段为“此酒填平闷海、推倒愁山”[16]。考其时间应为万历十六年(1588年)。

3.深圳博物馆藏“己丑年”白底黑花大罐。造型纹饰基本同于“戊子年造”大罐,唯文字不同,两段文字第一段为“山西潞安府壶关县程村匠人贾做造大样酒坛,己丑年”;第二段为“阳壁登家酥,开坛十里香”[17]。(图十七)考其时间应为万历十七年(1589年)。

文章图片6

三 壶关窑白底黑花大罐的相关问题

1.文献中关于壶关窑烧造的记录

①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刻《山西通志》十七卷,《土产》:“……瓷器平定、霍……长子、壶关、阳城俱有窑。”

②明弘治八年(1495年)刻《潞州志》卷十一《土产·壶关县·货之属》:“……炉甘石(赤崖山出)、瓷器、煤。”

③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刻《壶关县志》《地理志·物产·货之属》:“……粗瓷器、煤……县以西陈村进流业瓷(烧缸、盆、粗碗之类)。”

④清嘉庆本《大清一统志》四十九册《山西潞安府》《寰宇通志》:“州出铁、瓷器。”

⑤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刻《壶关县志》卷二《疆域志·物产·货之属》:“……粗瓷器……且如程村进流业磁(烧缸、盆、粗碗之类)。”

⑥清光绪五年(1879年)《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十《山西潞安府·土贡·瓷器》:“管县七,长治……潞安……壶关。”

此外,明万历时期任山西巡抚的吕坤著有《停止砂锅疏》称:“山西沙器,嘉靖四十年,万历十六年,均坐派潞安府沙器,一万五千,并备余共一万九千五百,价值一百十余两”。说明潞安府不仅生产瓷器,还产沙器(即砂锅),并有贡御[18]。

这些文献资料说明,山西潞安府壶关县自明代成化、弘治时期就已经开始烧瓷,一直延续至清光绪时期,以烧粗瓷及砂锅陶器为主,特别是砂锅,在明代嘉靖、万历时期还曾经作为宫廷使用的器具。

2.壶关窑白底黑花大罐发展历程

根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潞安府在元代为潞州,明嘉靖八年(1529年)始升为潞安府,领县八,壶关县即为其一。从现有文物资料来看,壶关窑生产的大罐也正是从明嘉靖时期开始出现的,结合前面梳理的文献资料分析,这种粗瓷大罐的兴起很可能跟当时宫廷的需要有关。

壶关窑自明嘉靖时期开始生产大罐,经历了嘉靖、隆庆两朝发展,至万历时期达到了产量的高峰,目前存世壶关窑大罐均以这一时期为主。自明末天启、崇祯及清初顺治,壶关窑的生产受到了影响,陷入一个低潮时期,目前所知存世量极少。至清康熙时期,壶关窑又呈现出一定的恢复景象。但目前尚不曾见到雍正以后的产品。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当放在当时整个商品经济和瓷器生产的大环境中理解。

对比明清两朝官窑大器的发展可以发现,壶关窑生产兴盛与衰落的轨迹与官窑大器的盛衰轨迹曲线非常吻合。根据王健华先生对明清官窑大器发展的研究,明清时期官窑大器的发展共经历了四次高峰:明洪武二年(1369年),景德镇御窑厂正式建立,经济的复苏使得大器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时代。宣德以后瓷业生产低迷,成化的复苏为晚明大器奠定了基础。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商品经济异常发达,在酿酒、榨油和制糖业的促进下,大器的需求量猛增,大器烧造进入了第二个高峰时代。清初的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大器造型丰富,为瓷器烧造史上的第三个高峰时期。晚清的同治、光绪两朝,慈禧太后为皇帝大婚和自己做寿所烧造的大器仍然保持了相当的水平,数量众多的官样大器标志着最后一个高峰时期的到来[19]。壶关窑大罐初见于嘉靖,繁盛于万历,复苏于康熙,正是受到当时经济发展,特别是宫廷需求的影响。清雍正以后壶关窑大罐消失的原因究竟是宫廷需求的转移,还是水运条件变坏的影响,还需要将来进一步考察。

3.装饰风格

壶关窑大罐的装饰风格从整体上看属于磁州窑系白底黑花系统,可以算作磁州窑风格一类,但是目前所见它的产品只有大罐,不见其他器类,而且自明代嘉靖至清代康熙时期,器身绘画虽有由浓密到疏朗的变化,但其辨识度极高的典型纹样在100余年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这是壶关窑大罐装饰风格最大的特点。

4.壶关窑大罐的断代特点

壶关窑大罐依照口部大小、颈部高低的不同,基本可以分为大口有领与小口短直颈两种类型,通过比对可以发现壶关窑大罐的断代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从整体的装饰来看,发展趋势是早期纹饰繁密,层次较多,肩部、腹部纹饰或铭文多有分层,纹饰与字体率意潇洒,晚期纹饰逐渐稀疏,绘制潦草。此外,明代大罐与清代大罐在釉色上有较大区别,明代釉色干涩,釉层薄,清代特别是康熙时期,釉色白亮,釉层肥厚。

具体来说,对于大口有领型大罐来说,可以万历中期为一个分界,万历中期以前,发现较多,纹饰繁密,纹饰之间以弦纹、水波纹间隔,分层较多,大量使用开光绘制纹饰或书写铭文,纹饰绘制率性但颇见功力。万历中期以后,少见大口有领型大罐,康熙时期有所恢复,但器型略有变化,肩部更平折,面积变小,腹部更直,面积变大,纹饰与铭文主要集中在腹部,且纹饰已较为简化。

而对于小口直颈型大罐来说,其生产基本贯穿了从明代嘉靖至清代雍正时期,可以明代万历晚期做一分界,万历晚期以前产量较大,装饰繁密,多用开光,万历以后制作粗糙,纹饰简化,少见开光使用。

5.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三件白底黑花大罐的断代

根据上面总结的特点可以看出,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的三件大罐应分属两个不同时期,“甲子年”大罐与“上党壶邑”铭大罐应为明代,诗文大罐为清代。具体来说“上党壶邑”铭罐无论装饰方法、铭文格式等都与深圳博物馆藏“己丑年”(万历十七年)大罐类似,因此其时代应在万历时期。“甲子年”大罐考其装饰风格、铭文格式应为明代晚期,这一时段内符合甲子年的主要有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和天启四年(1624年),从其纹饰简化的程度以及胎釉的粗糙程度看,笔者倾向认为是天启四年的产品。诗文大罐纹饰简化,釉色白亮,釉层肥厚,与邯郸市博物馆藏“康熙八年”大罐胎釉特点相似,有比较明显的清康熙特点,应为清康熙时期产品。

山西长治地区有悠久的烧制陶瓷历史,壶关地区有丰富的制瓷原料大青土,并且有作为燃料的煤炭资源,又有浊漳河的水运优势,再加上明代晚期经济发展以及宫廷用瓷需要的刺激,使得壶关窑生产出了大量的白底黑花大罐,这些具有磁州窑装饰风格的大罐最初被当作磁州窑的产品,后来才逐步被辨识出来是壶关窑的产品,笔者在前人基础上对它们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对其时代特征等进行分析,对于这个窑址明代嘉靖以前是否还有产品,是否还生产除大罐之外其他类型器物等问题还有待将来进一步发掘揭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