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泰山石刻——唐《泰山刻石》

 丘山三也君 2022-02-10

泰山摩崖石刻—《纪泰山铭》开元十三年,唐玄宗于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在大观峰下凿出巨大的摩崖石碑。俗称“唐摩崖”。

图片

《纪泰山铭》、亦称《东岳封禅碑》、《泰山唐摩崖》, 刻于唐开元十四年(726)九月,为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后撰书的铭文。摩崖高1320厘米,宽530厘米。正文隶书24行,满行51字,现存1008字,字大16x25厘米。

1

思想内容


图片

  铭文首先记载了唐玄宗封禅的起因和规模,“朕宅帝位,十有四载,顾惟不德,懵于至道”;描写了封禅典礼的过程;赞颂和夸耀了“五圣”的功绩;一扫历代帝王专为自己 “秘请”天神赐福的旧习,改变了帝王封禅仅为满足个人奢望的陈规,明确提出“至诚动天,福我万姓”;并谆谆告诉来者:“道在观政,名非从欲”,充分反映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雄心壮志和务实施政的特点。

(图片源自360个人图书馆)

【简化字原文】

纪泰山铭(部分)         

铭曰:维天生人,立君以理,维君受命,奉天为子。代去不留,人来无已,德凉者灭,道高斯起。
     赫赫高祖,明明太宗,爰革隋政,奄有万邦。罄天张宇,尽地开封,武称有截,文表时邕。
     高宗稽古,德施周溥,茫茫九夷,削平一鼓。礼备封禅,功齐舜禹,岩岩岱宗,衍我神主。
     中宗绍运,旧邦惟新。睿宗继明,天下归仁,恭已南面,氤氲化淳,告成之礼,留诸后人。
     缅余小子,重基五圣,匪功伐高,匪德矜盛。钦若祀典,丕承永命,至诚动天,福我万姓。
     古封太山,七十二君,或禅奕奕,或禅云云。其迹不见,其名可闻,祗遹文祖,光昭旧勋。
     方士虚诞,儒书龌龊,佚后求仙,诬神检玉。秦灾风雨,汉污编录,德未合天,或承之辱。
     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    

 大唐开元十四年岁在景寅九月乙亥朔十二日景戌建

2

书法艺术




图片

《纪泰山铭》以及唐代隶书在书法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其主要意义在于承前启后,将秦汉隶书这一特殊的书体继承下来。笔法规矩,结字严谨。用笔多藏锋圆笔,含蓄厚重,左规右矩。细品之,则平正中有险绝,锋芒毕露,活泼生气随处可见。《纪泰山铭》盛唐气息十足,肥厚雍容,不乏盛唐高贵华丽气度,且蕴涵六朝风骨,融百家为己质,集庄重、桀骜、灵气于一体。妙处自在,富有趣味性。

3

语言艺术

图片

相较于《泰山刻石》所提倡的君权神授而言,唐玄宗所作“石刻”的语体风格则更像是体现了儒、道、释三家均有阐述的天人感应一说,碑刻风格也由神本论向功本论的转型,更加注重人的重要性,关注市民需求。唐玄宗封禅泰山以记述封禅始末,并改变了前朝皇帝专为自己谋求天神赐福、请求庇护的旧制和石刻风格,“一心有终,上天其知我”,讲求以诚动天、福我万姓。在语体风格上以人为本打破了神权天授,封禅内容有了大量的改变。表明唐玄宗认同了君主对于人民而言的重要性,从自身出发,检讨功过并寻找造福人民的方式。

这相比于秦朝的对于功绩的称颂而言更加谦虚与内敛,对于自身的错误深切反思。部分学者也认为玄宗如此进行碑文的创作,也是因为登泰山途中,天气异变,玄宗等一行人受惊后,恐天神发怒而对于自身的错误进行检讨)。由此可见,唐朝封禅石刻的整体语言风格走向是由“神本”走向“功本”;由“神论”走向“人论”。

泰山风光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