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剃头匠

 述涛说事 2022-02-10

   剃头匠

                                文/刘述涛

母亲说 ,剃脑好,皇帝老儿的头都摸得到。剃脑的人又轻快又赚钱,一个书包肩上一挎,书包里两把剪刀,一把推子,一把梳子,一把刮刀,走到哪都能找得恰到。你就去学剃脑!  

我才不会去学剃脑,剃脑非我的人生选项。在我们那个年代,男孩子的梦想都是开汽车当司机。可学开汽车要二千多块钱,父母说,把我们的骨头削了,也削不出这么多钱来。于是,学剃脑的话再也没有人提,开汽车的梦,我也不再做。每个月一次的剃脑,却是从来也没少过。

一开始剃在县里的理发社,理发社里的剃脑师傅都穿着白大褂,就像哪儿的医生一样。去理发社理发,先得买票,小孩子的头一毛五,大人的头两毛。买好票,想让谁剃,就可坐到谁的理发椅上。会来事,手艺好的师傅一般都排着长长的队伍,等着让他理。手艺不好,还一副死相的师傅,自然是没有几个人愿意把头让给他剃。可等待,是这世上最苦的事情。等久了,就不耐烦,干脆坐到了手艺也不怎么样的师傅面前,任由他剪,剪完后,一照镜子,又心里后悔,怎么尽剃这死难看的“锅盖”脑。

锅盖脑,小孩子才好看。一个大人,顶着一个锅盖,现在觉得潮,那时觉得土。我们小孩子倒无所谓,不在意锅盖还是平头,只要是进了理发店,就任由理发的师傅将我们的头发一绺一绺剪去。剪完之后,洗一遍,再看看那儿不齐,修整一下,一个头就剃完了。大人见这么快,都说,还是小孩子的钱好赚,理发的师傅就说,里会好赚?同样的手势,一样都不能少。何况般般手艺般般难,你只见到人前的风光,哪里见到人后的努力?

还真是这样,以前的人学剃头理发也并不容易。学徒三年,第一年都是在给师父家当长工,任劳任怨,什么事都做。第二年,师父才真正会让学艺,拿个冬瓜,拿马刮刀,让徒弟刮去冬瓜上那一层雪白雪白的绒毛。师父说,不能伤皮!你现在伤的是冬瓜皮,下回伤的就是别人的头皮,哪还了得?师父还说,真正的剃脑理发是打清朝才有的,以前是沐发与梳栉,就没剃头理发的这一说。

只有到了清朝,满人入关,才下“剃发令”,要求汉族束发为髻改为金钱鼠尾,强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否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也是从那时起,专门有朝廷的人挑着一剃头担子,后来挂铁搭连的地方,原先是挂刀的地方,不肯剃发就立即砍头。人们被迫无奈的剃掉了头发。从此,剃头挑子一头热,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启,专门手执剃刀沿街叫卖,给人理发的剃头师傅也就从那时候开始有了。

看来,剃头的师父还有点传承,能将本门手艺说得这么清楚。只是学理发剃头也不是单纯的学理发剃头,真正要学的还有修面、端颈、掏耳、修眉,绞鼻毛。师父说,一个不会修面刮脸的理发师傅,永远不是一位合格的理发师。

只可惜,到了今天,一位剃脑的,一家理发店,除了会剪发,洗头、吹头发、染发、定型之外,原来的那套修面刮脸,端颈掏耳,一概不会。这也不奇怪有人说,虚头巴脑的全学会了,要吃苦下力气要用心的一样不会。只是苦了我这样动不动就想要修面刮脸的男人,多少次寻遍全城,再也寻不到那种原来的真正会修面刮脸,掏耳朵,绞鼻毛的剃脑师父。

这样的剃脑师父,他一定有一肚子的故事,讲得口水冇滴,让你听得津津有味,觉得理个发,剃个头,这个世界就美丽许多。这样的剃脑师父,还有高超的手艺,他能轻轻一端,刚刚还扭不过来,一直喊痛的脖子就轻轻松的转了过来。他,还能让你在滚烫的毛巾底下,打着呼噜,呼呼大睡,当他轻轻一拍,你就睁开了眼睛,忽觉得全身都轻快了许多。

只是,这样的师父早已经不见了踪影,他只是偶尔出现在你的记忆里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