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太原唐代郭行墓发掘简报

 渔唱樵歌 2022-02-10

山西太原唐代郭行墓发掘简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关键词:太原,唐代,郭行墓,墓志,壁画

摘要:2019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小学附近发掘1座唐代壁画墓,出土了陶罐、墓志、木俑、木梳、铜钱、泥俑等遗物及精美壁画。该墓壁画保存完好,内容丰富,是目前太原地区发现规模最大的唐代壁画墓。

2019年8月,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小学在进行校园围墙施工时发现1座古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后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葬位于太原市万柏林区小井峪路与小井峪街交叉路口西南角,小井峪村西50米,地理坐标为北纬37°85′52.7″,东经112°50′40.9″(图一)。墓葬未被盗扰,器物组合完整,壁画保存完好。据出土墓志得知,墓主为唐代上骑都尉郭行,现简报如下。

图片

图一 郭行墓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郭行墓为斜坡墓道单室砖墓,由墓道、封门、甬道、壁龛、墓室五部分组成,方向187°(图二)。

墓道 开口距现地表2.08米。斜坡墓道南部被现代灰坑打破,残长2.4、残存墓道宽1.48米,北深南浅;坡度为22°,根据残存墓道坡度,推测墓道长约6米。

图片

图二 郭行墓平、剖面图

1 ~ 7.陶罐 8.墓志 9.引魂幡 10.陶器(残) 11.红陶器 12.木俑 13.木梳 14.铜钱

封门 位于甬道和墓道之间,共两道砖墙,用条砖垒砌,东西宽0.73、高1.71米。

甬道 位于墓室南壁中部,砖砌,券顶。南北长2.62、东西宽0.76、通高1.82米,两壁从高1.4米处起券。甬道东、西两壁中部各有一壁龛,形制大小相同,均为券顶。壁龛南北长0.36、东西宽0.34、高0.78米,两壁从高0.6米处起券。

墓室 平面近方形,四壁略外弧,顶部作四面攒尖状。墓室长宽皆为4.4、高4.2米,四壁从高1.6米处叠涩内收。墓室底部用方砖平铺,方砖边长0.36、厚0.08米。墓室北半部为砖砌棺床,东西长4.4、南北宽2.04、高0.3米。棺床之上有木棺2个。木棺内各有1具尸骨,腐朽严重,仅存头盖骨、枕骨、颧骨、肩胛骨等。从残迹分析,尸骨头西脚东,靠北(里)侧为女性,身长较短,靠南(外)侧为男性,身长较长。

二、墓葬壁画

墓室四壁及墓顶、棺床、甬道、壁龛和墓门均饰有精美的壁画,保存较完好,颜色如新。所有壁画皆是在涂抹的白灰面上直接作画,绘画时先以墨线起稿,绘出轮廓,然后填色。壁画从墓门、甬道、墓室、棺床等四部分分别介绍。

(一)墓门壁画

墓道口发券下部东西壁台壁向外延伸,台壁外侧有彩绘云纹;上部绘有阁楼式建筑图案:两组把头绞项作(清代称一斗三升栱)支撑上层平座层,平座层绘重台勾栏,勾栏上部绘建筑檐部。普拍方上画有人字形补间铺作,两端柱头铺作,上左;把头绞项作。顶部原有砖雕椽飞构件,已脱落(图三,左上;图四)。

图片

图三 墓门、甬道、墓壁展开图

(二)甬道壁画

甬道东、西两壁皆施有壁画,东壁壁画由南向北分别是鞍马备行图、彩绘门、男侍图;西壁壁画由南向北分别是牛车备行图、彩绘门、侍女图(图三,右上):

1.甬道东壁壁画

鞍马备行图 位于东壁甬道南部。马匹向北,头系络头、衔镳;马鬃为红色,旋毛束鬃,呈麻花状;马颈下悬一铃铛类装饰物;马背装后桥倾斜鞍,鞍下垫障泥,系马镫,两侧散缀着四条装饰性的蹀躞带;马尻饰红色圆柱状马寄生;颈、胸、尻、马腹等部位引出攀胸、鞘带、腹带、鞦带加以系结,其上装杏叶;马匹左前足、右后足抬起,右前足、左后足着地,做行走状。马匹北侧立一胡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翻领黄色长袍,腰系黑带,脚穿黑色长靴,左手放于胸前,右手执黑色串珠状物,向后回望马头。马右侧有一柏树,树干蜿蜒扭曲(图六)。

图片

图四 墓门壁画

图片

图五 彩绘门(东壁)

图片

图六 鞍马备行图

图片

图七 牛车备行图

彩绘门 位于东壁甬道中部壁龛处。壁龛上端绘有普拍方承人字形补间铺作。壁龛内对开开放形板门,一扇朝外开启,一扇朝内开启。每扇版门绘有铺首一只,门钉三排,每排四只(图五)。

男侍图 位于东壁甬道北部。男侍高125.9厘米,面向南侧,身体微微前倾。男侍深目隆鼻,颧骨突出。头戴黑色幞头,身穿黄色圆领窄袖长袍,系黑色腰带,上坠黑色饰物;脚穿黑色长靴。男侍左臂轻抬,左手食指和中指竖起,其余紧握;右手执笏板于胸前,身侧绘有两株荷花(图八)。

2.甬道西壁壁画

牛车备行图 位于西壁甬道南部。车头向北。牛红色,硕壮,犄角直立,目视前方,牛蹄轻抬作行走状,牛身辔饰齐备;车为卷棚顶,通体黑色,向前延伸有车辕及抬肩,车厢上绘五条白色线条,左右两侧各竖有三根高杆,一根横杆,左侧挡板上半部饰黄色回字纹假窗,前有直棂窗,下设围屏;车轮轮毂部位突出。牛左侧站立一男性胡人,面向南侧。深目隆鼻,头发微卷,左手执鞭,目视车厢,身穿圆领长袍,足蹬黑色长靴。车右后侧站立一妇人,面向北侧。头梳双髻,脸施红妆,上身穿白色短衣,围红色帔子,下身着白色长裙,脚穿黑色小头鞋,怀中抱一小狗,目视车厢。车左侧有一柏树,树干蜿蜒扭曲(图七)。

图片

图八 男侍图

图片

图九 侍女图

彩绘门 位于西壁甬道中部。形制与东壁彩绘门相似,所不同的是壁龛内对开开放形板门的两扇门均朝内开启。

侍女图 位于西壁甬道北部。侍女高127.5厘米,面向南侧,体态丰腴,腹部微鼓。头梳螺髻,额前贴三瓣花朵状花子,内着白色圆领内衬,外套广袖敞口襦裙,衣领、袖口处加黄色条带,下穿黄黑色间裙,足蹬高头履。侍女左手笼于袖中,曲于胸前;右臂轻抬,右手食指和中指竖起,其余紧握。女侍身前有一株荷花(图九)。

(三)墓室壁画

1.墓室四壁壁画

墓室南壁、东西两壁南半部分,用红色颜料绘出建筑图案,墓壁东南角、西南角各绘一根角柱,柱头托一斗三升斗拱。北壁及东西两壁北半部分绘屏风式壁画,共8扇,北壁4扇,东、西两壁各2扇。东、西两壁南半部分绘演乐图,南壁在甬道门两侧绘侍卫图(图三)。

侍卫图 2幅。绘于南壁甬道门东、西两侧。东侧画幅高126.5、宽129.4、人像高99.8厘米。西侧高124.5、宽118.9、人像高102.7厘米。画幅侍卫均头戴黑色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黄色长袍,腰系黑带,脚穿黑色长靴。侍卫均八字须,斜挂佩剑,躬身向墓门而立。两侍卫身前均有两株荷花。两侍卫的形象差别主要在手部,东侧侍卫双手执笏板于胸前;西侧侍卫左手握剑柄,右手执笏板于胸前(封三)。

图片

图一〇 树下人物图 第1幅(东壁南扇)

图片

图一一 树下人物图 第2幅(东壁北扇)

图片

图一二 树下人物图 第3幅(北壁东1扇)

图片

图一三 树下人物图 第4幅(北壁东2扇)

图片

图一四 树下人物图 第5幅(北壁东3扇)

图片

图一五 树下人物图 第6幅(北壁东4扇)

图片

图一六 树下人物图 第7幅(西壁北扇)

图片

图一七 树下人物图 第8幅(西壁南扇)

图片

图一八 墓顶壁画

演乐图 2幅。绘于东、西两壁南半部分,东壁画幅高123.6、宽160.6厘米,共绘四名侍女,人物图像高度自南而北依次为71.4、81.8、81.4、114.6厘米。西壁画幅高123.4、宽161.1厘米,共绘四名侍女,人物图像高度自南而北依次为76.9、80.4、84.9、101.8厘米。

东壁演乐图 绘有四位侍女,仕女周围装饰有荷花。北侧第一位,面朝南,头梳螺髻,额前贴花子,上身穿淡红色敞口窄袖襦裙,围红色帔子,下身穿黄黑色间裙,足蹬高头履,左臂轻抬、左手食指中指竖起,其余手指紧握;右手持“T”形杖于身前。北侧第二位,面朝北,头梳双螺髻,额前贴三瓣花朵状花子,上身外罩白色高领敞口长袍,内着红色条纹衫,系黑色腰带,下身穿红色条纹小口袴,足蹬小头鞋,左手横抱曲项四弦琵琶,右手拿拨子。北侧第三位,面朝北,头梳尖角丫髻,额前贴三瓣花朵状花子,身穿黄色圆领窄袖长袍,系黑色腰带,下身穿小口袴,足蹬小头鞋,双手持竖笛;北侧第四位,面朝北,身微躬,头梳双螺髻,额前贴三瓣花朵状花子,身穿白色圆领窄袖长袍,下身穿黄色小口袴,足蹬小头鞋,双手捧一黑色托盘,托盘上置黑色茶杯(封二,1)。

图片

图一九 青龙图

图片

图二〇 朱雀图

图片

图二一 白虎图

图片

图二二 玄武图

西壁演乐图 布局、人物服饰等与东壁演乐图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西壁4名仕女皆面朝北,北侧第一位侍女左手下搭,右手持拂尘;北侧第二位侍女横抱直颈五弦琵琶;北侧第三位侍女双手握箫(封二,2)。

树下人物图 8幅。分别绘于棺床东、西、北三面,其中东西两面各2幅,北面4幅,用赭红色颜料绘制边框,长宽与棺床相同。从东壁南扇开始,东壁北扇为第2幅,北壁最东扇为第3幅,以此类推顺序编为第1~8幅。每幅屏风的图像都以树下站立一男子为主,人物附近点缀有莲花。

第 1幅, 高 118、宽78.9厘米。男子面朝北。头戴莲花冠,身穿间色宽袖交领长袍,足蹬高头履。目视地面,左手隐于袖中,右臂轻抬,右手中指和食指竖起,其余紧握。男子左侧是一株梧桐树,枝繁叶茂,树周有燕子飞舞;右侧地上有一破碎的陶罐(图一〇)。

图片

图二三 棺床壁画

第2幅,高117.4、宽77.2厘米。男子面朝南。头戴梁冠,身穿间色宽袖交领长袍,足蹬高头履。左臂轻抬,左手中指和食指竖起,其余紧握;右臂抬起,右手隐于袖中,并握一环首器物。男子左侧是一株松树,上方有燕阵南向而飞(图一一)。

第3幅,高117.4、宽80厘米。男子面朝西。冠饰、穿着与第1扇男子相似。左手隐于袖中,右手掩面哭泣。身前右侧有一株梧桐树,树周围有燕子飞舞。树左侧有竹子、竹笋等(图一二)。

第 4幅, 高 116.4、 宽70.9厘米。男子面朝西。冠饰、穿着与第2扇男子相似。男子短髯,身背薪柴,右手紧握一斧头。身前右侧有一株柳树,周围有燕子飞舞(图一三)。

第5幅,高116、宽77.5厘米。男子面向东。头戴莲花冠,外穿间色宽袖交领上衣,内着间色长袍。男子短髯,左手高高举起、左手中指和食指竖起,指尖上部有云气;右手握一黑色小杯,并置于胸前。男子左侧有一株梧桐树,周围有燕子飞舞(图一四)。

第6幅,高114.9、宽64厘米。男子面向东。冠饰、穿着与第2扇男子相似。面白无须,左手抬起,以袖掩面作哭泣状;右臂轻抬,右手隐于袖中。男子左侧有一株松树,周围有燕子飞舞(图一五)。

第7幅,高117.4、宽79.9厘米。男子面朝南。冠饰、穿着与第1扇男子相似。八字须,络腮胡,面带微笑。左臂轻抬,左手隐于袖中;右手高高举起,指向树梢,食指与中指竖起,其余手指紧握。男子右侧有一株梧桐树,周围有燕子飞舞(图一六)。

第8幅,高118.7、宽77.1厘米。男子面朝南。冠饰、穿着与第2扇男子相似。八字须,左臂微抬,左手隐于袖中;右手拈一物置于嘴边。男子右侧有一株柳树,树梢部有燕子飞舞(图一七)。

2.墓室顶部壁画

墓室顶部绘有挽结花幔、星象图及四神图(图一八)。

星象图位于挽结花幔之下,以空心圆圈示意,未见明显的星象图。星象图下部绘四神图。

青龙图 东壁正中绘青龙图。青龙南向。昂首曲颈,口中喷火。身体细长,四肢粗壮,足有四爪,背上长翼,作行走状。青龙四周有祥云(图一九)。

朱雀图 南壁正中绘有朱雀图。朱雀面朝东边,双翼展开,单腿独立,作翩跹起舞状(图二〇)。

白虎图 西壁正中绘白虎图。白虎南向,张口龇牙,口吐火焰。怒目圆睁,鬃毛耸立,周身饰黑色条形斑,尾巴细长蜿蜒,作俯身前行状(图二一)。

玄武图 北壁正中绘玄武图。此处玄武形象较为特殊,蛇所缠动物绘黑色和红色点状斑,与龟相似,但无壳。动物昂首回视,与蛇四目相对(图二二)。

(四)棺床壁画

棺床绘忍冬纹图案,略有残损(图二三)。

三、随葬器物

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墓室棺床之上和墓室西南部,有陶罐、墓志、木俑、木梳、铜钱、泥俑等遗物。

陶罐 7件。均泥质灰陶,形制相同,位于棺床西侧。直口,圆唇,矮颈,圆肩,腹下斜内收,平底。尺寸略有差异。陶罐内有疑似粟、麦类谷物遗存,部分灰化严重,具体结果有待进一步的植硅体和淀粉粒分析检测。标本M1:1~5,尺寸大小相同。口径13.5、腹径23、高23厘米(图二四,3~7);标本 M1:6、7,大小一致。口径16、腹径 28、高28厘米(图二四,1、2)。

残陶器 1件。标本M1:11,位于墓室与甬道连接处。夹砂红陶,壁厚约2厘米,三足器,残损不可辨其具体特征。

引魂幡?1件。标本M1:9,位于墓室西南侧。由多个长条状物组合而成,表面残留似烟炱。推测其为“引魂幡”。

泥俑 1件。标本M1:10,位于墓室西南侧,叠压于引魂幡之下,残损不可辨其具体特征。

木俑 1件。标本M1:12,位于墓室东南部,残损不可辨其具体特征。

图片

图二四 陶罐

1.M1:1 2.M1:2 3.M1:3 4.M1:4 5.M1:5 6.M1:6 7.M1:6

图片

图二五 郭行墓出土铜钱

木梳 1件。标本M1:13,位于墓室东南部。长9、宽2、厚0.2厘米,残损严重。

铜钱 3件。标本M1:14,位于棺木西侧,铸有“开元通宝”字样。直径2.5、穿径0.6厘米(图二五)。

墓志 1合。标本M1:8,位于墓室西南侧。青石质地,由墓志盖和墓志石扣合而成。志盖盝顶,方形,顶边长32、底边长60、厚9厘米。棋盘界格,志盖顶部阳刻有2行4字篆书“郭君墓志”(图二六),四侧减地刻十二生肖,四杀阳刻缠枝花瓜草纹。志石近方形,长60、宽58、厚13厘米。楷书,志文阴刻而成,棋盘界格,24行,满行23字,共521字(图二七)。录文如下:

图片

图二六 郭行墓墓志盖拓片(约为1/6)

图片

图二七 郭行墓志拓片(约为1/5)

大周故上骑都尉郭府君墓志銘并序

君讳行,字彦宗,太原人也。夫基源自远,后稷所以居邰;胄胤/流宗,枝业于焉处虢。暨乎千里述职,标竹马之芳名;三日泛河/,播仙舟之美誉。斯並懋光前古,英冠曩初。祖德家风可略/言矣。曾祖业,齐任吏部尚书,职参八座,陪朱阙而增荣/;位重千金,趋丹墀而且贵。祖贵,隋任石州刺史,瑚琏调人,威/恩济物。秋陇咏两岐之麦,春林美一之桑。父颕,属隋季道/销,唐运伊始,乾坤重造,语默齐衡,鼓腹击壤,浪情丘壑,暂停/簮于朝列,讵沦替于家风。君出忠入孝,阅武崇文,怀百战之/奇谋,冠三军之勇毅,遂从 太宗文武圣皇帝讨辽,阵必/先锋,旋惟后殿,策勋赏效,乃授上骑都尉。春秋八十有三,奉/敕版授恒州刺史,俄而日居月诸,寒來暑往,梦两楹之奠,婴/二竖之灾,圣历三年二月四日遘疾殁于私第,時年九十有/二。夫人梁氏,字质星津,分辉月浦。花繁桃李,荣七实以光時,/道备言容,总四德而兼美。去龙朔三年五月十九日遘疾卒/于内寝,時年卌有四。以今圣历三年岁次庚子五月己酉朔/十三日辛酉,合葬于杨村西南二里平原,礼也。龟筮协允,宅兆/罄宜,青乌集墓之辰,白鹤临茔之地,嗣子怀道等情缠攀柏,思结寒泉,叩地靡依,号而罔极,想古来之陵谷犹变桑田,望/今日之池台,遂成蒿里。式刊翠琰,用纪芳猷。其词曰:

郁矣芳宗,悠然远胄,长源海激,崇基岳构;

乃祖乃父,惟珪惟/璋,德标童马,辩写豪庄;

幽魂再偶,湘剑重飞,佳城寂寂,泉/路微微;

原隰辽敻,光阴超忽,松暗兴烟,山明吐月,铭兹徽/誉,永无沦没。

四、结论

据墓志,墓主人郭行,圣历三年(700年)二月四日殁于私第,时年九十有二。因此,郭行当生于隋大业四年(608年)。又据墓志“……遂从太宗文武圣皇帝讨辽……乃授上骑都尉……奉敕版授恒州刺史……”记载。可知郭行“……因家世或军功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优渥的经济条件……应是'太原元从’……但是均没有政治实权”[1]。

根据相关资料,太原地区至少已发掘出土17座唐代壁画墓,郭行墓位于太原地区已知唐代壁画墓分布范围的最北端,且是截止目前太原地区发掘出土最大的唐代壁画墓。

在太原地区已知的17座唐代壁画墓中,赵澄墓等6座墓葬墓志有确切纪年,分别是郭澄墓(696年)[2]、郭行墓(700年)、赫连山墓(716年)[3]、赫连简墓(727年)[4]、温神智墓(730 年)[5]、2018TJLSTM1(736 年)[6],因此,郭行墓在太原地区已知唐代壁画墓中年代较早。

郭行墓甬道壁画的发现,填补了太原地区同时期考古发现的空白,为太原地区唐代壁画墓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

领 队:裴静蓉

发 掘:周富年 裴静蓉 赵 辉 冀瑞宝冯 钢 姬凌飞 葛利花 陈凯瑜朱海玉 赵旭辉

保 护:苑 杰 刘晚香 刘 俊张 鹏 卢 超

绘 图:姬凌飞 金晓彤

照 相:姬凌飞 牛云虎

拓 片:龙 真

植物分析:葛利花

人骨分析:侯 侃

颜料分析:程 群 原 江

执 笔:周富年 姬凌飞 葛利花 冯 钢

[1]王炜等.赫连山、赫连简墓壁画的绘制、描润和配置——兼谈唐代壁画墓的“太原模式”[J].文物,2019(8).

[2]太原市问答会.山西太原董茹庄唐墓壁画[J].文物参考资料,1954(12).

[3]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J].文物,2019(5).

[4]同[3].

[5]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山西太原晋源镇三座唐壁画墓[J].文物,2010(7).

[6]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内部资料,待刊.

原载《考古与文物》 2020年第5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