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中:《中庸》第一章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之《三节第三》中认为,人体可以分上、中、下,或根、中、梢三节。并告诉我们:“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胯为根节,膝为中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根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 识中:中是物体中心,中是物体重心,中是物体结构黄金分割点,中是光影明暗交界线。陈长兴在《太极拳十大要论》之《三节第三》中,以关节为分界点,把人体分成若干段,以相连三段为对象,把它们分成根、中、稍或上、中、下三节。但由于当时人体科学发展还不充分,加上陈长兴本人对人体认识的局限性,《三节第三》的观点需要完善和补充。第一,陈长兴认为“以一身言之,头为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这里面的“胸”,严格讲应该指的是“躯干”。第二,他认为“以中身言之,胸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这里面的“中身”严格讲应该是“躯干”,躯干包括胸腔和腹腔,由脊柱的胸、腰、尾椎支撑,所以,这里面中节应该更正为“腰脊”。第三,根据现代人体解剖学和中华传统武术知识,可以在陈长兴总结人体六个中节的基础上增加两个重要的中节。一是以人体解剖结构言之,人体骨骼为根节,筋络为中节,皮肤为稍节,传统武术讲“外练筋骨皮”,筋(络)是其中的中节;二是以人体状态言之,精为根节,气为中节,神为稍节,传统武术讲“内练一口气”就是练人体状态的中节“气”。所以,在太极拳运动中,可以把陈长兴归纳总结的六个人体中节增加到八个,分别是:躯干、鼻子、腰脊、膝盖、肘子、掌中、筋络、气息。 用中:结合自己多年体悟,用好“中”需要记住“三字诀”,即“守、定、撑”。一是“守中”。《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告诉我们,话多往往会使自己陷入困境,还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十三势歌》中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心在腰间”,因为躯干是人体最大的组成部分,所以在行拳走架过程中,要刻刻留意躯干腰脊这个中。《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因为太极拳运动是人体全身各个部位各司其职的系统运动,但主宰在人体最大组成部分的躯干中节腰。拳谚云:“打拳不练腰,终身艺不高”,也是讲中节的重要性。二是“定中”。“定”就是固定、确定,停止、静止。《道德经·第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太极拳运动特点之一是缠丝运动,人体缠丝运动要点就是锁胯、定膝、定肘,缠丝运动表现在下肢是定膝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锁胯旋腰(骨盆)转脊,表现在上肢是定肘旋腕转膀。由此及彼,人体黄金分割点在行拳走架过程中都需要相对固定。三是“撑中”。也叫“中撑”。太极拳是身体放长的弹性运动,弹性运动特点是根节催、中节随,稍节领,撑中、中撑就是根拔稍领。所以才有“躯干身法要撑命门,下肢身法要屈膝,上肢身法要坠(撑)肘”要点。 ![]() 作者楷书习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