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篇文章教会你拍纪实摄影,就问你学不学?

 郁金香5381 2022-02-12

图片


图片

图片 点击“摄影吧PHOTO,关注我们哦图片图片

摄影师

01

拍一张生活照是纪实摄影吗?
图片
1935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依·斯特莱克(Roy stryher)就提出要为纪实摄影下一个定义,但迄今为止,都没有一个公众认可的定义。纪实摄影(documentary photography),就摄影而言,最先使用“纪实'一词的是20世纪初法国摄影家欧仁·阿特热。“纪实”这个词源于拉丁文的'docere',意思是'教导',纪实照片的功能不止于传达信息,他还教导观众从他所透露的真相认知社会的某个层面。
1940年,美国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Dor other lange,1895-1965年)为英文“纪实摄影”概念确定了理论意涵。观点:纪实摄影反映当下,为将来作影像实证。纪实摄影反映的是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记录人的活动;描绘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制度、习俗等;揭示影响人类行为的生活方式;不仅需要专业工作者参加,而且还需要广泛的业余摄影爱好者参与。
1985年,美国南卡罗莱那大学硕士生斯蒂芬尼.安克莱恩(stphani e Am Rlein)在《纪实摄影的新定义》中说:
1、纪实摄影是由一个技艺高超,富有献身精神的摄影家以任何画幅的照相机拍摄的系列照片,它能抓取人类状况的现实本质,展现生活条件,无论是好是坏。
2、纪实摄影是对被研究社会状况的视觉描写。其中流露出拍摄者的关心,并表明可能需要作那些变化。
3、纪实摄影是解释人与环境,人与社会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解说性照片。
图片
中文“纪实摄影”概念的创始人是王惠敏。1984年,该词初见于《国际摄影》,是当时的编辑王惠敏临时想出来为国外某一种摄影样式起名的。在流行拿来主义的20世纪80年代,这个被对应为英文“Document Photography”的概念,很快就在国内作为一个有特指而没有确切定义的孤立存在概念,普遍使用开来。
图片

纪实摄影是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摄影家们,秉承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准则,以无比的毅力甚至是献身精神,深入人类的生存实际,真正的了解并尊重被摄对象,不虚构、不粉饰、不夸张,大多以抓拍的方式再现的真实的情景。纪实摄影作品无论美好或是丑陋,目的都在于表现一个真实的世界,引起人们的关注,唤起社会良知,同时记录特有的文化,为后世留下宝贵的历史财富。



02

怎么练就纪实摄影的内功?

图片

1. 观摩大师的作品

多拍多看一直都是学习摄影的不二法门,针对自己有兴趣的题材,去找该类型的摄影师观摩他们的作品,除了借此吸收经验外,有时候也会获得不同的启发。就拿纪实摄影来说,可以去探究摄影师们如何运用多张照片说故事,观察照片编排顺序的逻辑。
除此之外,看摄影集也是很好的学习方式,推荐几位摄影师做为大家学习的对象,例如 W. Eugene Smith、Mary Ellen Mark 和 Bruce Davidson 等。

2. 列出必拍清单

想要用影像说故事,拍摄前应该就已经有既定的架构了,为了让作品完整呈现,有一些画面是关键、不可或缺的。不过实际拍摄时往往很难按照计划进行,而是如同花蜜引蝶,凭着本能和直觉记录眼前不断发生的画面,也会有很多突发状况需要随机应变。 建议列出必拍清单作为参照,随时检视,以确保作品最后呈现的完成度。
图片

3. 变化构图和取景视角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拍摄习惯,就个人的经验来说,第一次人像外拍中所有照片的构图和取景视角都十分相似,因此整体看起来就会很单调。纪实摄影也是同样的道理,要用多张照片去诠释一个主题,为了增加视觉变化的丰富性,建议要多改变你的拍摄视角,不要过分依赖变焦镜,勤于走动才有机会看到更多不同画面。

4. 用 35mm 或更广的镜头拍摄

Robert Capa 的名言大家应该都不陌生:“拍得不够好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用广角镜拍摄不仅能让你尽量靠近被摄主体,同时还会迫使你必须将整个环境纳入构图之中,这可以帮助你传递更多关于被摄者的影像讯息。

5. 不要一直看刚刚拍了什么

专注于记录眼前的画面,而不是一直看刚刚拍了些什么,事情的发展瞬息万变,当你在看照片的时候可能就错过了下一个更精采的镜头。
图片

6. 寻找其他可以说故事的画面

除了专注于被摄主体外,有时候也会需要其它画面点缀其中,借此提供更多关于被摄主体的影像讯息,同时也让作品更有故事性。
例如婚礼摄影,在作品中常会看到除了新人和亲朋好友的互动外,还有一些像礼服、胸花、高跟鞋甚至婚宴场地的空景穿插其中,这些画面都不是最重要的,但有了它们会让整个作品增色不少。

7. 多拍几次才有好照片

纪实摄影往往需要长时间的酝酿,追踪记录一个主题要花上数年的时间也是有可能的,这就要求摄影师必须有耐心。
建议,要常去拜访你的拍摄对象,毕竟要详实记录一个主题不可能只拍摄几次而已,无功而返也是家常便饭,想要拍到好照片,这些都是必要的过程。另外,可以选在不同的时间点前往拍摄,这将会为你的影像提供不同的变化,更有机会拍到一些特别的瞬间。
图片

8. 审视自己的照片

曾经看过一段话很有道理:“摄影人应该花1/3的时间学习、1/3的时间拍摄、1/3的时间整理照片。”审视自己拍回来的影像相当重要,而且不要单看一张照片的表现,要思考系列作品整体的架构,从中检视是否缺少了哪部分的影像,下次有机会拍的时候再把它补回来。

9. 严谨的编排挑选

最后要发表呈现时,建议选出15到20张照片为系列作品,编排挑选时要剃除重复性质的照片。此外,就像我们写文章会有起承转合一样,照片排列也会有它的逻辑和思维,看看你的影像故事从开头、承接到结尾是否流畅。


03

10位纪实摄影大师说 

图片
1、亨利·卡蒂埃-布列松(1908-2004): 法国人,世界著名的人文纪实摄影家,“决定性瞬间”理论的创立者与实践者,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摄影家之一及'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也是知名的玛格南图片社创办者。
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说:
摄影与我是同时发生的冲动,它来自一只向来细心的眼睛,用它来捕捉瞬间和永恒。
认为照片是用相机拍成的,这只是一种错觉……其实它们是用眼睛、心灵和头脑拍成的。
相机是我的速写本,是记录直觉和本能的工具,掌控视觉瞬间表达带来的讯问和决定,这是通过最经济的方式得到最直接的表达。
思考要在拍照之前和之后,而不是在拍摄进行的当下。秘诀是你要放慢,不可以太快。必须使拍摄对象忘记你的存在,然后你的动作必须非常快。
摄影师的一只眼要睁得大大的,观察取景器;另一只眼则要闭上,窥视自己的灵魂。
就我个人来说,摄影是一种理解的方式,不能与其他视觉表现方式分离开来。它是一种呐喊、一种释放自己的方式,而不是去证明或表明自己的与众不同。
当你正在拍照时,有一个极具创力的几分之一秒。你的眼睛必须看到生活提供给你的一个构图或一个表情,你必须知道何时运用直觉按下快门,那是照片被创造的瞬间。哦!这瞬间一旦你错过了,它就永远不会回头!
摄影就像击剑,你必须保持距离,等待,然后刺击。
所有表现方法中,摄影是唯一可以定格特定瞬间的。
作为新闻摄影记者,我们给世界提供新闻信息。这个世界被成见所淹没,充满了需要大量照片的人群……我们通过判断把所见的传递出去,这牵涉到巨大的责任。
成功取决于一个人文化的宽度与深度,取决于价值取向、心思的清晰程度和一个人的生命力。最让人畏惧的就是,人性的虚伪与自然生命力的对立。
摄影是一把利斧,在永恒的时间长河中掳获炫目的瞬间。
在稍纵即逝的现实面前,我们屏住呼吸,把所有的感官结合起来进行拍摄,而图像的获取就是巨大的体力与智力的成功。
图片
2、安德烈·柯特兹(1894—1985): 二十世纪现代摄影的伟大先驱,连等同于摄影的布列松都尊他为老师。布列松的几何构图、卡帕的战地报道、布拉塞的夜巴黎、布兰特的变形人体摄影,这些多少都源于安德烈·柯特兹的影响。
安德烈·柯特兹说:
一张照片的美感要从真实中去汲取,并成为它被铭记的原因,因为这十足的原因,我拒绝了所有可能背弃我原则的交易技巧和专业的艺术鉴赏力。一旦找到一个感兴趣的主题,我就留给镜头去诚实地记录。
技术并不重要,技术是在你的血脉之中。事件和氛围要比好的采光更重要,而且突发事件更为重要。
四处逛逛,从不同的角度观察主体,直到照片里的元素自我安排进入一种构图,取悦了我的眼睛为止。
相机是我的工具,借由它我给予每一样环绕我周围的东西一个存在的理由。
瞬间总是影响我的作品,我感受到,我就去做,这是对我最重要的。每一个人都会观看,但是他们不需要去理解。我从不算计或考虑,当我看到一个情景,知道它是合适的,哪怕为了获得适当的用光再回去拍一次,也是值得的。
摄影家的艺术,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时间的持续性发现。
任何东西都可以是一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有一个韵律;感受这样的律动节奏是证明它存在的理由。照片是凝固了这片刻的律动,让律动在照片中继续存在下去。
图片
3、尤金·史密斯(1918-1978):被认为是当代新闻摄影的大师。他创作了战争史上最让人震动的照片。史密斯的照片中对社会的不公平的写照深深地影响了美国民众。他在日本拍摄的关于汞中毒的骇人听闻后果的照片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自1946年重返《生活》直至1954年辞职期间,他大约完成了58个摄影专题。纽约的国际摄影中心设立了'尤金·史密斯奖',表彰他对人性的信念。
尤金 史密斯说:
热情存在于所有伟大的探索之中,也是所有创作行为中最必要的。
我是一位理想主义者,时常想要成为一位在象牙塔里的艺术家。然而是我要向人们讲话,必须抛弃那个象牙塔。为了这样做,我成为一位新闻记者,一位摄影记者。但是我总是在两种身份的态度之间挣扎:一个是摄影记者,真相的记录者;另一个是艺术家,常常必须与真相起争执。我的原则就是诚实,尤其是我自身的诚实…
新闻摄影记者可以只有个人性的路径及手段,完全客观对他而言是不可能的。诚实可以,客观不行。
我拍任何照片,不论好坏,没有一幅不付出感情上纠葛的代价。
我试图拍出自己的心声,我把这心声完全给予没有声音的人们。
我宁可我的照片不是新闻事件的报道,而是对战争的控诉……战争是对人的心灵和身体残忍的罪恶暴行,我的照片因此成为强而有力的情绪催化剂,去探究这卑鄙犯罪的愚行,使得它不再发生。
所有艺术的目的就是引起深刻和感动,同时它也具有娱乐性,令人愉快。跳出深度,休闲娱乐价值才能显现。
每一次我按下快门,就是一次大声斥责。也为照片可以存活好几年投下希望,希望照片能穿透后人的心灵而得到共鸣——引起受众的注意、记忆与了解。
(拍摄后)直到照片曝光那一刻,摄影师正在沿着一条难以拒绝的主观道路行进。他用所选择的技术途径和拍摄主题,决定出他正确的电影停格片刻的曝光值。;他正在把诠释的不同变量混合在一起,成为表现强烈情感的整体。
大多数的摄影师在操作相机时,在他们自己与拍摄对象之间,似乎隔着一块看不见的玻璃。他们不能进入内在去了解拍摄对象。
摄影家必须承担他的作品及其影响所带来的责任……新闻摄影因为出版、发行带来的广大受众,在公共思考的议题上,比其他类型的摄影具有更大的影响力。
如果没有合适的情感深度,很大的景深有何用处?
图片4、史蒂夫·麦柯里(1950-    ):他曾4次获世界新闻摄影大赛(荷赛)一等奖,是《国家地理》杂志的首席摄影师。他以《阿富汗女孩》在1985年登上《国家地理》封面,成为了20世纪最经典的摄影作品。这张照片成了《国家地理》杂志辨识度最高的封面,甚至没有之一,并在2013年10月号再次当选封面照片,由此成为唯一一张两次出现在《国家地理》杂志封面上的照片。
史蒂文·麦柯里说:
我的生活是由极大的流浪与观察的欲望所形塑,相机就是我的护照。
我大多数的照片是以人为依据.我寻找他们没有防备的片刻,窥视灵魂的本质,人生的经历会蚀刻在一个人的脸上。
我重要的作品是我的单张照片。我的职业任务是拍摄图片故事,当然必须被连贯地放在一起。但是最重要的是每一张照片各自独立,各有其立场与感觉。
对那些绝望的人而言,我的相机成为一种给予希望的对象……透过对于季风世界的经年关注,我最强的信念就是:我参与介入了生命的基调。
照片是不容置疑的有着强大力量的媒体,它脱离了语言的限制,同时利用凝固的单一瞬间传递出独一无二的特性。
一张静态的照片总是可以让你随时回到当下,你可以把它贴在墙上,一看再看。因为它是凝结的片刻,我认为它会刻录至你的心灵,它可以根深蒂固进入你的思想。一张有力量的照片会成为某个地方、某个时刻和情境的图像符号。
一张照片可以表达一种普世的人道精神,或者只是展现、片断的生活,以此揭露一个微妙和尖锐的真相,它只是被其他人忽视的片段而已。
图片
5、海伦 莱维特(1913 --2009):被誉为纽约最伟大的街头摄影家之一的海伦·莱维特。在位于纽约曼哈顿的家中去世,终年95岁。虽然布列松喜欢她的作品,沃克尔·埃文斯也一向捧她,美国摄影师海伦·莱维特的名声却远逊于这两位大师——这或许是因为,穷尽一生,她只拍摄一种题材:纽约街头。她在睡梦中于曼哈顿逝世,却为这座城市留下了丰厚的记忆:60年的街头历史。
海伦 莱维特说:
由于我不善言辞,我用影像来表达自己。
我从未有过任何拍摄计划,我宁可外出时随着眼睛拍照……我试图用相机捕捉影像,提供他人观赏。
任何最好的摄影来自智力的活动,这是错误的假设;摄影就像所有的艺术,本质上是一个直观过程的结果,绘画只在于艺术家本人,比任何他所能想象的更不具有理论性。
图片6、马克·吕布(1923-2一2016)的作品并不一定是那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在他到世界各国旅行期间,他敏感地拍摄当地人民的生活变化。特别是通过一些细微的生活细节,反映出一些重大和深远意义的内容,他不但用黑白材料拍摄新闻报道摄影,也用彩色材料拍摄,而他的这些彩色作品不但构图精彩,而且色彩优雅、细微。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后来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邀请来到中国。半个多世纪前,马克·吕布从印度辗转香港来到广州,然后一路北上,第一次沿途记录中国风景,其中包括他在武汉的所见所闻及建设中的长江大桥。这位法国著名摄影师抓拍的众多黑白照片已成为巨变中国的一份历史档案。马克来往中国 22 次,他一直在追寻属于中国的光和影,用它们组合出了一幅历经 50 余年发展的国家肖像。
马克 吕布说:
经常有人问我:你有没有得到你想要的东西?我告诉他们;一张照片是一种邂逅,一种惊喜。
拍照是密集地品味生活,每百分之一秒一次。
摄影对我来说并非一种专业,而一直都是一种激情,一种酷爱,更接近痴迷的境界。
对我来说,摄影不是一个凭借理智的处理流程。它是一种凭借视觉的……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都参与的是一项感官的职业。
选择或不选择自由,只是一个基于存在的顾虑与观念。但对于摄影师来说,这是一辈子的执着。
 眼睛只是用来看,不是用来思考……,一张好照片是一个惊喜与意外。我们怎么能计划和预见一个惊喜与意外?我们只须时刻做好准备。
图片
7、罗伯特·卡帕( 1913-1954 ):20世纪最伟大的战地摄影师,马格南图片社的创始人之一。1954年5月25日,卡帕在越南采访第一次印支战争时,误入雷区踩中地雷被炸身亡。这名历史上最有名的战地摄影师形象,永远被定格在了他41岁的模样。他一生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诺曼底登陆时拍下的影像。1944年6月6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当天,他是唯一一名与第一批军人一同登上奥马哈海滩,并活着回来的摄影师。 
罗伯特 卡帕说:   
在一场战争中.你必须恨某人或爱某人,你必须有立场和态度,否则你无法容忍继续发生的事。
作为一位战地摄影师,我希望持续保持失业状态,直到生命的终点。
如果你称自己是艺术家,你不会有任何作品被出版;若称自己是摄影记者,之后……你可以为所欲为。
喜欢你拍摄的人们,而且要让他们知道。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
真相是最好的照片,最好的宣传。
我憎恨战争,所以要(用镜头与笔)揭露战争。
照相机本身并不能阻止战争,但照相机拍出的照片可以揭露战争,阻止战争的发展。
图片8、罗伯特 杜瓦诺(1912--1994):法国摄影大师,与摄影巨擘布列松齐名。半个多世纪,他以浪漫之都巴黎为创作基地,像他的前辈尤金·阿杰、安德烈·柯特兹一样,注重拍摄身边平凡的人和事物,作品幽默风趣,富有浪漫的人性情怀和细致的洞察力。他被称为:巴黎的眼睛、幽默大师罗伯特·杜瓦诺。“巴黎的眼睛”有很多:尤金·阿杰,布拉塞,拉蒂格,维利·罗尼……等人,而只有罗伯特·杜瓦诺这双眼睛最亲切与温和。他拍摄的都是生活细节之美,轻松、辛辣、幽默,甚至暧昧,耐人寻味。巴黎在他的镜头下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世界,而非完全看见的现实世界。这正是杜瓦诺的摄影理念。他用镜头塑造了日常、诙谐、平凡而又隽永的摄影美学。
罗伯特 杜瓦诺说:
日常生活中不可思议的事会常常令人兴奋的发生;是没有电影导演的安排,你可以在大街上不期而遇的事物。
一百分之一秒这里,一百分之一秒那里,即使你把它们首尾相连,它们加起来也只有一、二,也许只用了三秒钟即能迅速抓住永恒。
机会是一种你买不到的东西,你必须为它付出,用自己的生命来付出。你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来付出,时间其实并没有浪费,它是被用来寻求机会的!
我的内心并不是一个收藏家,我从来没有被渴望拥有的东西所折磨。我对我的照片十分满意,我和这些照片一起生活已经很多年了,我们从内到外相互了解对方。所以我觉得我有权说,照片是有其生命的,也是属于自己性格的。也许它们是像植物一样,除非你经常和它们对话,否则它们不会真正繁茂。我还没有走得那么远——至少迄今如此。很多照片表现得像善良的小女孩,每当我走过时,她会给我一个微笑。有些照片却像是真正的恶狼,它们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毀掉我的生活,我总是小心翼翼地对待它们。
当我第一次开始拍照,我在镜头上蒙了罩布,感觉非常安全,因为没人能看到我。
我懂得人有其弱点和缺失,我和市民们相处得很好。我们谈话先从天气开始,逐渐地我们就聊到了重点。当我在拍他们时,不像是我在用放大镜审视他们,有如医生检视病患的感冒和做科学观测。相反,我们非常亲切,有情同手足的感觉,让这些从来没有上过镜头的小人物散发出光芒,这样不是更好么。
在别人看照片时,我通常不会提供建议或方法,你必须让看照片的人以自己的方式来完成对它的诠释。
一位摄影师在绝妙的时刻拍了一张照片,获得了某个人意外精彩的表现,或不期而遇的看到了一幅精美的景色,他就是一位宝藏的发现者。
暗示是在创造,而描述是在摧毀。
摄影师必须是有吸收力的,就像一张吸墨纸,让自己充满诗意的时刻渗入……,他的技术就应该像是一种动物本能……,会很快的主动采取行动。
图片
9、多萝西亚 兰格(1895—1965):在社会纪实摄影方面的突出成就,使她在1941年获得“古根海姆奖”。她被《美国摄影》杂志的读者,投票评为10位著名女摄影家中的第二名。兰格是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女性纪实摄影家之一。
多萝西娅· 兰格说:
要为非常美妙的主体拍摄出好照片,你需要搭建起思想框架,不把自己豁出去是办不到的。
好照片并非目标,照片的结果才是目标。因此没有人会问你是怎么做到的?你在哪里找到它的?但是他们会说,这样的事情可能会如何如何。
观看不只是生理现象….我们不只用眼睛看,还用了我们现在的一切,包括我们的文化内涵,艺术家是职业的观看者。
相机是一个教我们如何不用相机就能观看的工具。
视觉的生活是一项巨大的任务,实际上是遥不可及的,但是我只能接触它,仅仅触摸它。
我越来越了解成为一个真正的摄影家的条件,你要全力地投入,不能浅尝辄止。
对我来说,当人感觉深邃的时候,美感就会出现。
进入一个不熟悉的领域的最佳方式,就是尽可能以懵懂无知的心态进入,把你的心灵尽可能地打开,除了自己的目标以外,不必迎合其他任何人的期望。
照片必须要装下整个世界,才能成为好照片。
照相机是一个教具,教给人们在没有相机时如何看世界。
摄影实时捕捉了一刹那,它在静止不动当中,篡改了生命。
图片
10、戈登 帕克斯  (1912-2006)第一位在美国《生活》杂志工作的非裔美国人;第一位写作并执导好莱坞电影的非裔美国人(1969年拍摄第一部电影《常识树》);第一位创作单一类型摄影作品及电影的非裔美国人。
摄影之外,帕克斯在其他领域也发挥着旺盛的创造力:他自学成为了钢琴家、作曲家,写过回忆录、诗歌、小说与戏剧作品。然而他所创作的最宝贵财富,是将美国主流社会真实的面貌呈现给世人:丑陋与美丽并存。
戈登 帕克斯说:
狂热的激情是生活的电力。怎么能得到它呢?你要热情投入,直到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起初我不确定我有天赋,但我非常清楚,对于失败我很畏惧,而这种惧迫使我抵抗任何可能的怂恿与蛊惑。
我想也许是我生命中乡村生活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帮助了我,让我知道如何去接近人群并和他们交谈,让我完成工作。
很多时候,我感到疑惑,我的成就是否值得我所经历的孤独,但现在我明白,这代价很小。
你要知道,相机并不意味着为了显示苦难。你可以展现全宇宙中你喜欢的和你痛恨的相关的事物,两者它都能做到。
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只是不停地坚持做下去,不断地敲门,你知道,在任何可能的范围去寻求鼓励。
拍摄的主题远比摄影师自我重要。



04

还想拍出震撼作品?
图片
纪实摄影必须回答读者5个W即何人,何事,何处,何时及如何。并努力抓取典型瞬间,追求富有冲击力的画面表现。
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有可能引发他的解读与思考,完成一次成功的传播行为。
拍好纪实摄影,拍摄者需要涵养社会文化底蕴、深刻理解人类行为的动因,不断探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能简单“还原”。
要抓住拍摄对象在自然态中的独特表现,挖掘其中蕴含的艺术本质,发现真实之美。
拍摄纪实摄影,应将观察到的内容抽象的归纳为一种“点——线——面”三者联动的关系中去:
1、为所想表述的内容寻找到一个让人有兴趣的拍摄主体,确定画面中的“点”,奠定画面所传递的主题。

图片

2、围绕拍摄主体周边环境选择构成照片中的“线”,如:光线的明暗、存在的线条、成片的颜色等。
图片

3、从整个“面”的构成来完成对拍摄角度、焦段、光圈与快门速度等基本设置,达到主体突出而又视觉舒畅。
图片
好的纪实作品往往通过影像关注人物的命运,关注人物的情感,传递拍摄者内在的情感诉求,在情感上与读者达到共通共鸣。进而达到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终极作用。
在纪实拍摄实践中的具体拍摄:

一、克服内心恐惧

图片
人们一看到相机出于对自我私隐的保护会变得十分警惕,时刻注意你的行为。
在学摄初期往往不敢举起相机拍,怕被摄者责怪或引发冲突。其实只要我们在公共场合拍摄,不干涉拍摄对象的行为继续,注意拍摄礼貌,多数人都不会太在意的。

二、尽量隐蔽拍摄行为

图片
三、接近拍摄对象
图片
只有接近了,才能更好的观察到对象的动作与神情和整个事情的发展状态,便于突出主体。当拍摄对象对你的行为毫无察觉的时候,你就能捕捉到最自然生动的画面。
为了获得更强的镜头感,多是近距离捕捉。
人文摄影关键所在:画面效果要服务于内涵。而其中的真实性更是不可或缺。在拍照的时候,更需要有组照意识,因为这才能真正的称为“用照片来讲故事”。

你学会了吗?

图片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