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琳仪:​《战国文字声系》自序

 星河岁月 2022-02-13

《战国文字声系》自序

何琳仪


图片
图片
原刊于《古籍研究》1999年第2期
图片

图片图片

图片

何琳仪1943-2007,安徽大学古文字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文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钱币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1967年,毕业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后于1981年,考取吉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硕士。计有专著10部,其中独立完成者3部:《战国文字通论》《古币丛考》《战国文字声系》,在学术界产生深远影响。论文120余篇,涉及先秦文献、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秦汉文字、音韵、训诂诸领域,皆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图片

战国文字向无综合字典,此为编撰本书之缘起。

西汉景帝末年,居于山东曲阜的鲁恭王为扩建宫室,在孔子旧宅内意外地发现用战国文字书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简策,通称“壁中书”。于此前后,北平侯张苍献《左传》,河间献王获《周礼》,亦为用战国文字书写的简策。凡此战国竹简文字,当时称为“古文”。两汉精通古文的学者代不乏人,然而是否有人编撰古文字典,文献阙载,不得而知。值得一书的是,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一书收录古文形体五百余字,多来源于壁中书,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然而《说文》古文久经传抄、翻刻,或有失真,且多无形体分析和解释。所以《说文》古文与其称古文字典,还不如称古文字表。

曹魏正始年间,诏令在洛阳太学刊立古文经石刻,因其以古文、篆书、隶书三种字体直书而下,故通称“三体石经”。石经古文为壁中书古文,诸如《尚书》《春秋》等之“翻版”。从考古学意义上讲,其准确度应优于今日通行的刻本《说文》古文。三体石经为典型字表,也是不言而喻的。

西晋武帝咸宁五年,河南汲县民盗战国古墓凡得《周易》《纪年》《穆天子传》《语》等廿六种简策,通称“汲冢竹书”。当时学者卫恒曾编纂《古文官书》。唐韩愈《科斗书后记》“贞元中,愈事董承相幕府于汴州,识开封令服之者,(李)阳冰子,授余以其家科斗《孝经》汉卫宏《官书》。”(按,“汉卫宏”为“晋卫恒”之伪,详孙诒让《籀庼述林》卷四。)可见唐代《古文官书》尚以古文(科斗书)书写。卫书早已散佚,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丛书》辑佚凡二九八字,诸如“寻、得二字同体。”“稷、图片。子力反。稷,五谷之长也。”“刻,古文图片同,苦则反。刻,削也,画也。“瘃,古文图片同。知录反,谓手中寒作疮。”等,已略具字典体例。惜无原篆,只言片语,难窥全豹。

五代、北宋之际,郭忠恕搜集当时尚见的古文材料七十一家,依《说文》部首排列字形,辑《汗简》一书。北宋夏竦在《汗简》基础上又广泛扩充古文材料,依音韵排列字形,辑成《古文四声韵》。郭、夏二书堪称集古文大成的字表。

铜器铭文宋代始多有发现,以殷周文字为大宗。如吕大临《考古图》书后虽附有按音韵排列字形的《释文》(参容庚《考古图释文述评》),然其中属战国者百无一见。至于货币、玺印文字亦有发现,但编写字书,似无人问津。自北宋之后,战国文字长期以来只能处于旧金石学附庸的地位。

晚清至民国年间,除竹简文字之外,其它品类的战国文字迭有发现,引起学者高度重视。他们除搜集原始材料编成著录之外,还编撰若干工具书。吴大澂《说文古籀补》首开以《说文》体例编辑古文字字书的先河,该书已零星收人战国石刻、玺印等。尔后丁佛言《说文古籀补补》、强运开《说文古籀三补》一仍吴书旧贯,兼收货币、陶文等。容庚《金文编》兼收战国铜器、兵器铭文,摹写精确远迈前贤。分类字书有商承祚《石刻篆文编》、罗福颐《古玺文字徵》、顾廷龙《古陶文看录》等。集解式的工具书则有丁福保《古钱大辞典》。

本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几批大宗战国文字材料出土,直接刺激战国文字研究的长足进步。研究论文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超过前代。战国文字开始从旧金石学附庸地位中彻底摆脱出来,成为与殷商甲骨文、两周金文互为鼎立的新兴学科。这一历史契机使各类战国文字工具书应运而生。属于综合性字表有,高明《古文字类编》第三栏、徐中舒《汉语古文字字形表》第三栏。属于分类字表有:张守中《中山王图片器文字编》;张光裕、曹锦炎《东周鸟篆文字编》;商承祚、王贵忱、谭棣华《先秦货币文编》;张颔《古币文编》;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侯马盟书·字表》;罗福颐《古玺文编》;高明、葛英会《古陶文字徵》(六十年代金祥恒有《陶文编》);湖北省荆沙铁路考古队《包山楚简·字表》;张光裕、袁国华《包山楚简文字编》;葛英会、彭浩《楚简帛文字编》;李零《长沙子弹库战国楚帛书研究·索引》;曾宪通《长沙楚帛书文字编》等十几种。

图片

综观历代有关战国文字字书编纂之梗概,似有如下特点:

一、由于材料所限,古代字书主要取采于竹简文字,比较单一。近现代字书则侧重按书写材料分类编纂,著作亦多。

二、近现代分类字书材料齐备,便于深入研究。但因缺少横向对比材料,读者往往难以综观战国文字形体变化之全貌。近现代综合字书虽提供纵、横两方面的对比材料,但其所收战国文字的数量偏少,尚不能满足较深层次读者的需要。

三、以往战国文字字书多以字表形式编纂,有按语者亦颇为简略(少数字书按语较详)。

四、分类字书或有附辞例兼释字义、词义者,然而综合字书由于体例的限定则无此优长。

能否熔各类战国文字为一炉,以字表为主,兼顾字义、词义,汇集一部较为齐备的战国文字字典呢?固然,将所有战国文字的字形、辞例网罗殆尽,远非一人之力所能为之,不过,汇集一部中等规模的战国文字综合字典,应该说还是切实可行的。

本书的宗旨和规模既定,接下去便是体例问题。笔者之所以未采用常见的《说文》部首编排法,而采用罕见的上古音系编排法,是基于如下考虑:

依五百四十部系九千三百五十三文,是许慎一大发明,对后世字书的编纂产生深远的影响。自吴大澂《说文古籀补》问世以来,古文字字书亦多仿《说文》部首编排法,如《甲骨文编》《金文编》等。这对熟悉《说文》部首顺序者说来,颇便对比和检索,不失为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然而无庸讳言,这一体例也有若干缺点。五百四十部并非都是字根,可离析、合并、删汰者不在少数。部首间先后顺序多无必然联系,所谓真正“以类相从”者并不多。而“始一终亥”的体系,亦非今日思想所能认同。实际上多数检索《说文》者仍离不开《说文》书末“检字”或《说文通检》等索引。古文字研究者早已认识到《说文》部首的局限,提出若干改良方法。然而一旦接触到实践,又免不了“吾从众”地走许慎的老路。日本学者岛邦男在《殷墟卜辞综类》一书中,首先突破《说文》部首的藩篱,以自制一六四部首系联全部甲骨文字,大大地提高检索速度。其中部首顺序,诸如人体、天文、地理、植物、动物等安排合理,长期以来为治甲骨者所盛誉。甲骨文象形因素浓厚,《综类》以习见部首系字,顺应早期文字的特点,取得成功。两周、战国文字象形因素减少,形声字巨增,形旁、声旁渐趋稳定。如果仍采用《综类》系联法,恐难凑其效,于是以声旁系联晚期文字的课题就提到日程上来。

南北朝以后,由于佛经翻译的催化,声韵学在华夏诞生。隋陆法言《切韵》是第一部依韵系字的字典,尔后唐代《唐韵》、宋代《广韵》《集韵》,乃至清代《佩文韵府》,一脉相承,形成与《说文》部首体系并行的韵书体系。以上所谓“韵”,基本属中古音系。清代上古音系研究获得空前的成绩。在名著如林之中,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占有特殊的地位。朱氏这部伟著打乱《说文》以形系字的体例,改为以音系形、系义,为探索文字的形、音、义关系提供极大的方便。有人认为朱氏此书乃翦贴以平水韵编排的《经籍纂诂》,改为上古音十九部重新组合而已,别无长技。持此论者,并未领悟此书的妙用。多数古文字研究者在确认字形之后,往往第一步想到的就是借助《定声》寻觅释读材料。这一不争的事实足以证明朱书的科学和实用价值。

以中古音系联古文字的字书,始自北宋无名氏《籀韵》,其书早佚。稍后有上文所及吕大临《考古图释文》、夏竦《古文四声韵》,仿其例者尚有赵善继《广古文四声韵》《字源》、黄伯思《古文均》、王楚之《钟鼎篆韵》、元吾丘衍《钟鼎均》、薛延年《钟鼎篆均》等。以上古音系联古文字的字书似惟有孙海波《古文声系》(一九三五年北平来薰阁影印)。该书“以声为经,以文为纬,盖本于声之所从出者建立一首,以谐声孳乳之字排列相属,甄录甲骨、金文,以求其会通,卓然自辟涂径,而不囿于《说文》者也。”(于省吾序)由于当时材料所限,孙书每韵系字不多,以音系形的优点尚未能充分体现。另外孙书言韵部而不言声纽,似亦有欠条理。至于甲骨文时代的音系,一时很难说清,清儒从《诗经》《楚辞》等韵文材料中归纳的上古韵部,其适用时间的上限不会早于西周晚期,似不能统系商代甲骨文。以周秦古音系联甲骨文,反不如《综类》的方法近情合理。这大概也是孙书体例未能得到学者广泛重视的原因之一。

图片

有鉴于此,笔者扬弃孙书若干不足,吸收其合理内核,以韵部为经,以声纽为纬,以声首为纲,以谐声为目,兼及分域,排列战国文字字形。这一编排方法似有如下三点可取之处:

一、战国文字使用的时间与清儒所归纳上古音系的典籍年代平行不悖,以音系形,互为表里。

二、以声系排比字形,有利于字根的探索。原始声首一般是纯粹的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也即字根。段玉裁首创谐声表,定声首一千五百二十一字。朱骏声多有合并,定声首一千一百三十七字。与之相比,许慎所定部首只有五百四十字。虽然清儒所定声首未必准确(参本书“声首”表),不过上述粗略的数字比较,也足以说明清儒所定声首更接近文字原始构件的数目。

三、声系系联法最明显的优长,则是有利于文字的形体比较。比较法是考释古文字的核心。一般说来,相同时代的横向比较往往比不同时代的纵向比较更为精确。声系系联为战国文字的横向比较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比较对象。本书“以韵部为经,以声纽为纬。”似乎主音。然而“以声首为纲,以谐声为目。”仍然主形。比较同一声首系字的形体异同,显然是横向比较法的具体运用。因此,声系系联法的这一优长是部首系联法无法比拟的。一十一日声首远远超过五百四十部首这一简单事实,就是最好的说明。实践亦证明,经学者考释的战国文字,十之八九是运用谐声字声旁形体比较而得出的结论。笔者在编篡本书过程中,通过排比谐声字。也认出若干字。凡此已是考释文字的经验之谈,初学者披卷即悟,勿庸详述。

事物总有正反两方面。声系系联法虽然可以突出战国文字的基本构件,但是并不能反映战国文字所有部件的形体变化。尽管为扩大比较对象本书合并若干声首,昔贤所建声系的大体框架却未打乱,这就势必使许多字根不能逐一剔出。最突出的问题是,若干常见形旁减少了比较机会,例如,水旁、鸟旁做为声首出现的形体,就远不如做为部首出现的形体为多。另外,对于不熟悉上古音系的使用者说来,检索本书或有不便。好在《战国文字编》据云已有学者正在编纂,本书后附“笔画索引”,或许可以弥补以上之缺憾。

按名实相符的原则,本书间收秦文字(多见声首字),与《战国古文字典》之“古文”不合。酌情收入六国文字所无之秦文字,显然可以多建声首。名曰“古文”,则为“避复”(原拟名《战国文字字典》)。不能两全其美,故副名《战国文字声系》,似更能体现本书编纂特点。特此说明。

本书声首字(包括若干准声首)按语,往往引甲骨文或金文原篆,藉以贯通文字源流。这是中华书局赵诚先生的建议,也许可以增进初学者的兴趣。不过笔者在甲骨文、金文方面素少全面系统之研究,浅尝辄止,故河汉之言在所难免。笔者姑妄言之,阅者视为齐东野语可也。


图片


图片
来源集刊

图片




【皖派学术与古籍研究·总第53期】

《古籍研究》主办单位
安徽大学文学院
安徽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安徽省古籍整理出版办公室
淮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
安庆师范大学文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