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下书院之首——白鹿洞书院

 新用户4718fVDY 2022-02-13

《白鹿洞书院》
宋   朱熹
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
世道有升降,兹焉更表章。
矧今中兴年,治具一以张。
弦歌独不嗣,山水无辉光。
荒榛适剪除,圣谟已汪洋。
亦有皇华使,肯来登此堂。
问俗良恳恻,怀贤增慨慷。
雅歌有余韵,绝学何能忘。

这是宋代理学家朱熹在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留下的诗句。

白鹿洞书院位于风景秀丽的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山下,山南景区东北端,紧靠九星公路旁,距星子县城9公里。

传说南塘的读书人李渤曾在庐山五老峰下读书,他养有一只白鹿,终日相随,故人称白鹿先生。


后来李渤就任江州(今九江)刺史,旧地重游,于此修建亭台楼阁,疏引山泉,种植花木,成为一处游览胜地。

由于这里山峰回合,形如一洞,故取名为白鹿洞。

南唐李氏朝廷,在此办"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与金陵秦淮河畔国子监齐名,学者争相往之。


北宋初年,宋太宗重视书院教育,御赐《九经》等书于书院,因 有朝廷重视,地方官史予以重视,书院得以发展。后因金兵入侵,书院荒废。

南宋淳熙六年,理学宗师朱熹知南康军(今江西省九江市星子县),率百官造访书院,当时书院残垣断墙,杂草丛生。

重视教育的朱熹非常惋惜,责令官员,修复白鹿洞书院,并自任洞主,制定教规,延聘教师,招收学生,并划拨田产给书院经营。


因朱熹和学界名流陆九渊等曾在此讲学或辩论,于是这里成为理学传播的中心。当时著名的哲学家陆象山也来到白鹿洞书院讲过学。

朱熹苦心孤诣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又称《白鹿洞书院教规,》后经宋理宗抄录成为当时全国4600多所书院通行的校规,一直沿用到清朝,影响后世几百年。

白鹿洞书院办学的模式为后世效仿,传至海外的日本、南韩及东南亚一带,享誉海外。

新中国成立之后,各级政府多次修缮,1988年白鹿洞书院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书院坐北朝南,为几进几出的大四合院建筑,布局相当考究;从建筑材质结构看,书院建筑多为石木或砖木结构,屋顶均为人字形硬山顶。礼圣殿、朱子祠、御书阁、明伦堂坐落在楼阁庭院。

白鹿洞书院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深远的文化影响而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成为中国的一个文化摇篮和传统中国国学的代表,在中国教育和文化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