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师说》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来形容当时学子们的求学态度,表现出惋惜之情。 南宋时期的理学大家朱熹,在一次授课过程中,也曾遇到学生们无心向学,自以为是的情况,于是提出了一个问题:“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 而最终回答出这一问题的是班上最小的一位学生,当时年仅十岁。这一问题,也让其他年长的学生十分汗颜,自此以后都虚心好学,彻底认清了学习的本质,再也不敢有所怠慢。 ![]() 程朱理学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十九岁时便考中进士,二十一岁便走上仕途,可谓年少有为。在许多人年近半百尚且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时,朱熹已经任满归乡,开启了他的下一个人生目标。 在当时,民间拜佛求仙之风愈演愈烈,以至于出家人大多腰缠万贯,而百姓们却穷困潦倒。面对这样的社会风气,朱熹感到痛心疾首。为了使人们不再愚昧,朱熹决定以办学的方式来开化人们的心智。 ![]() 而“要给别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立志办学的朱熹于是率先踏上了求学之路,拜在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门下,对理学展开了深入地学习和研究。 经过潜心钻研,朱熹对理学的认识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不仅在原有的理学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更形成了一套理论,被后世称为“程朱理学”,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 在他的理论中,“格物致知”这一学说备受推崇。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一语。朱熹认为,只有做到“物格知至”,才能达到圣人的境界。 所谓“格物致知”,就是通过观察事物,体会其中的原理与奥妙,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的过程。明代的王阳明有很长一段时间,就是通过格物来理解和总结规律,最终开创了心学。 ![]()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通过观察苹果掉落从而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也应该算作朱熹的门徒之一。 在此之后,朱熹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在他的倡导下,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得以重建,并且岳麓书院还成为了南宋四大书院之一,尚学之风开始逐渐回归。 ![]() 窗外风光专注力的培养对每一个人都极为重要,也是极难养成的一项品格。有一则寓言故事:小和尚问师父:“您刚成为和尚时每天都做什么?”师父回答说:“挑水,扫地,砍柴。” 小和尚又问:“那现在呢?”师父答道:“挑水,扫地,砍柴。”小和尚不解地问道:“那这么多年做同样的事,有什么意义么?” ![]() 师父回答说:“以前挑水时想扫地的事,扫地时想砍柴的事。现在挑水时只想着挑水,砍柴时只想着砍柴。”可见专注力的培养是长年累月磨炼出来的能力,只有克服心中的杂念才能做到心无旁骛。 然而人的天性中便有极其旺盛的好奇心,对于新鲜的事物,人们总是难以克制自己好奇的冲动,想要一窥究竟。而这也正是培养专注力过程中最大的阻碍。 ![]() 在朱熹的理论中,有一条看上去十分残酷的言论,叫做“存天理,灭人欲”,使程朱理学看上去冷峻残忍又高不可攀。 实际上朱熹并非要求人们要泯灭人性,而是告诉人们欲望要顺服于天理之下。只有合乎天理的欲望才是正当的,不合乎天理的欲望则应当予以克制。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身素养。 ![]() 在一次教学过程中,正在授课的朱熹发现课堂上的学生们纷纷向窗外张望,根本没有在听自己所讲的内容。这让朱熹大为恼火,于是也望向窗外,看看究竟是什么如此吸引这些学子。 只见窗外一名年轻女子挎着竹篮经过,衣着光鲜,风姿绰约。正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朱熹对于年轻学子被异性吸引倒也十分理解,于是便问道:“你们说窗外这一女子是去做什么呢?” 学子们纷纷答道:“她手挎竹篮,八成是去买东西。”朱熹继而问道:“那买东西为何不叫买南北呢?”这个问题让学子们顿时呆若木鸡,对于习以为常的说法,每个人都不曾考虑过其中的原因。 ![]() 就在学子们苦思冥想之际,学院中一位年仅十岁的学生站了起来。其他年长的学子根本不相信这个小师弟会做出合理的解释,一起哄笑这位小师弟不自量力。学长们的反应让这个十岁的孩童紧张得不敢开口。 在朱熹的鼓励之下,这个孩子才缓缓地答道:“根据五行之说,东方属木,对应竹篮;而西方属金,所买之物需以金钱交换,因此称为买东西。南方属火,北方属水,二者都无法用竹篮盛放。” 听到这一番言论,朱熹大喜过望,连连称赞。而其他年长的学子却满面羞愧,所有人都没有想到自己无法回答的问题,这个年仅十岁的孩童却给出了完美的答案。 ![]() 而经过这一番事件,这些学生们也彻底明白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道理,再也不敢对学习有所懈怠,许多人都成为了当时的名士,国家也因此收获了大批的人才。 结语子贡曾向孔子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什么在去世后可以谥号为文子呢?”对于这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勤奋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这就是他谥号为文子的原因。” 可见在圣人的眼中,虚心是最难能可贵的品格,而已经十分优秀的人仍然能够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更是难得。 ![]() 能够成为朱熹的学生,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而且每个人前来学习自然也是为了能够学有所成。但是即便如此,始终保持虚心好学的态度依然很难做到。 面对朱熹的问题,这个年仅十岁的孩子能够侃侃而谈,可见他平日里很是下了一番功夫。如果将用来学习的时间进行比较,这个孩子可能才是学院中最年长的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