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章《道德经》精解及译文

 gkytsg 2022-02-14

四 章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道德经》 第四章的位置极为重要。第1章是老子的宇宙模型和对道的认知系统,这个系统是非线性的,玄态的和超玄态的,宣说妙和徼的真俗二谛,揭示万法真理不会超出真俗二谛。第2章破凡夫的徼思维(单面思维和单面逻辑),进入玄态思维。

无为、不居功就是玄态思维的结论。第三章再来破斥凡夫的欲望,进入无为之境。第四章宣说道体妙用,认知虚空的力量,宣说道比天帝更古老。只有认识虚空的力量,才能对治凡夫的欲望,把凡夫从欲望中解脱出来,践行无为、不居功的玄德,深入道境,获得无限的喜悦(众妙之门)。

第四章

本章分四段。第一段经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道体是虚空的。第一章宣说道的至高无上性、原始性、存在性,学人心中生起无限向往,希望早日见到道的尊容。凡夫听到一个大明星,必定想亲眼认识,一饱眼福。道就是大明星,老子知道世人的心愿,到第4章才展示道的尊容。

老子郑重的宣说,道冲,原来道是虚空的,不是一物,世人无法亲眼认识。这太让世人失望了。世人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器官的,眼睛是第一感觉器官,最为相信,最为依赖。世人很想看一眼,亲证道的存在。但眼睛显然没有见道的能力。老子在第12章宣说了眼、耳、手无法见道,因为道超越了眼、耳、手的感知能力范围。

此章老子用手指着虚空,告诉道就隐藏在虚空中。世人的认知能力受到了考验。本来急切的希望见证至高无上的道,最后没有见道,只见到了虚空。世人在失望之余,面对虚空,心中陷入沉思。凡夫原来的思维是只见有形之物,从来没有审视过无形之虚空。

经过老子这么一指,才发现虚空是存在的,而且虚空的重要性远远高于有形之物。天地间没有超过虚空的,与虚空相比,有形之物都是微不足道的。凡夫可以失去手足,不能失去虚空,一旦失去虚空,那就没有安身之处了。老子手指一指,世人心中打开了一片新天地,心中忽然开朗。

认识万物固然重要,认识虚空更为重要。失去一块面包可能会使你暂时饿肚子,但失去虚空呢?失去虚空岂止是暂时饿肚子,你最宝贵的身体没有地方安身了。凡夫轻视虚空是因为虚空已经存在,儒家要世人记住父母的恩德,不可忘记施恩与你的人,哪怕只给你一碗粥,你也应该感激不尽。

但虚空的恩德不如一碗粥吗?虚空的恩德不比父母的恩德更加伟大吗?感恩是生命力的保障,不会感恩,生命力已经凋痿。老子指着虚空,让凡夫的心忽然一亮。老子就这样一指,在凡夫的心中播下了道的种子,等待来日生根发芽。

经文:而用之或不盈。老子进一步宣说,道体如虚空,但道之用是无穷无尽的,凡夫可以感觉到。老子深知,凡夫的工具是感觉器官,无法感知道之体,可以感觉道之用。把水注入大缸,很快就会满溢。庄子在《秋水》篇中说,北海之大,天下江河的水都汇入也没有看见满溢出来。世人见过大海,会产生望洋兴叹的情绪。

道之大用超过了海洋,这样世人有所体会了盈代表到达边际,不盈就是不会到达边际,无穷无尽边际是视野的极限,道之体和用都是无边际的,体大、相大、用大。一只鸟飞进房间突然死掉了,你会觉察到空气中有毒气存在。虽然你没有看见毒气,但你一定深信不疑。老子知道世人的感觉器官的缺陷,但更知道世人的心灵智慧尚存。

老子以“用”(结果、作用)来指引世人。天地万物都是道从虚空中生出来的。这是“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所含的信息,一定会启发智慧尚存的世人。马祖道一禅师说:“凡夫见色不见心,菩萨见色又见心。借色显心,借心显色”。虚空是色法,老子借色法显示心法的存在。

人为万物之灵是华夏圣者最古老的教诲,人是有灵性的,这是见道的基础。老子第11章宣说“无之以为用”,让世人从用上来体会无的存在性,第4章老子让世人同样从用上来体会道的存在性。道生万物,道之用广大无边,这才是宇宙所以产生的终极解说。《大乘起信论》从体、相、用来诠释如来藏心,原理与老子的相同。

《道德经》具有逻辑的力量。证明道的至高无上和存在性是它的宗旨。第1章以玄之又玄证明道的至高无上,第4章以道体虚空证明存在性。道虽然超越感觉器官,但虚空没有超越感觉器官,世人不会否认虚空的存在。老子的证明极其有力。世人太忽视虚空的作用了,老子要唤醒对虚空的认识。

认识有形的物体极为简单,不会带来深刻的思想。认识无形的虚空是深思维的特征,必然带来最深刻的思想。如果你要想让孩子更为聪明,你就让孩子仰望星空吧。遥远的星星把虚空广大无边显示出来,这就是借星星显示虚空,我们的心如虚空,所以马祖道一禅师说借色显心。

心的存在正是借色的存在来显示的,老子后面说“大白若辱”,真正的白是借黑来衬托的。把白放入白的背景中,白色就消失了。只有把白色放入黑色的背景中,白色才真正显示出来。我们认识自己的真心也是需要衬托的,大千世界就是衬托。唯识宗的宗旨是大千世界只是心的衬托,老子宣说虚空是道的衬托。

经文:渊兮似万物之宗。宣说完道体如虚空的妙旨后,就宣说体认虚空的秘诀。这是从相上宣说道大渊是极深之意。深渊令人生畏,但深渊中含藏未知世界,大海是最大的深渊,蛟龙怪物藏于其中。老子用人对深渊的神秘感来唤醒对道的认知。

陆地上一眼能够看穿,但渊深不可测,是一个未知世界。道就是一个未知世界。老子知道凡夫的认知极为有限,用凡夫心中的未知世界来比喻道,让凡夫更加有感觉。万物都从道的大海般的深渊产生,世人虽然很平凡,但都是从神秘的世界产生的,这毫无疑义。这个神秘世界就是道的世界。

第二段经文: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弟子们渴望见道,但一直有障碍。老子开启禅定密法。只有深入禅定,让纷扰的心流寂静,见道才有可能。这四句是老子核心思想--玄同哲学的一部分。老子的玄同哲学完整的表述是“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中间的分号是假设的,并不表示一定是二句为一组,但二句也确实有一定的关联度。

此处老子只叙说了玄同哲学的后四句。第一章和第三章都使用了三字经,第4章再次使用三字经这种特殊的句法,我们应该把它看成是修心要诀的念诵,反复念诵,必有感应。有些注释家对《道德经》的经文重复出现都认为是抄写错误,这是不合理的。老子这四句经文虽然与第56章重复,但应该看成是有特别的意义。既然是修心要诀,每一句都要与心相应。

经文:挫其锐,解其纷。挫其锐,解其纷是内在的禅定工夫,关注内在意念的修炼。修行从禅定入门,先调服锐利的意念,再调服细微的意念。锐利意念是猛烈的有为冲动,伤人伤己。“锐”是强调意念的伤人。锐利意念调服以后,明显的有为心,伤人心是没有了,但细微的意念还是纷飞不断,妨碍见道。只有深入禅定,无念无心,道才会显现,众妙之门才会打开。

智者大师天台教法以修止观为宗要,《大止观》、《小止观》都是修心的妙法。禅宗慧能大师以无心无念教法使学人顿悟,“不思善,不思恶,正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坛经·行由品》,修到精微处,善恶都不思,这样才能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玄同六法中前二句是塞其兑,闭其门,就是单向关闭人的感觉器官。单向关闭是指人不受外界信号的控制,但对外界信号的存在是明明了了的。

《楞严经》说:“入流亡所”,六根倒流,风雷不动于心。挫其锐,解其纷就是消除内心世界的纷扰。修道者关闭了感觉器官,但内心的心流依然杂乱,如野马奔腾,如何让野马般的狂心息下来,必须从挫其锐解其纷开始。

玄同哲学是老子最伟大的思想,“和其光,同其尘”是玄同哲学的表达。和光同尘的成语就是从这里提炼出来,但却是对老子思想的最大误解。“和其光,同其尘”被注释家简单的与后世的和光同尘联系起来,有人翻译为“隐藏你的光芒,混同于尘垢之中”

我们已经在第1章中论述了老子的宇宙模型和认知系统,从中发展出老子的玄同思想,就知道老子的玄同思想极为深刻,是中国文化的阴阳互缺的更深刻的表达方式,决非和光同尘所含的表面阳光其实内涵阴暗的人生态度。

尘被注释家翻译为“尘垢”,加了一个垢,意义完全反了,老子思想就是这样被曲解了。从语句的顺序来说,应该是“同其尘,和其光”,为了压韵而倒装了。楚国是诗的发源地,屈原的楚辞代表楚人的诗人情怀不可遏制。老子是楚人,《道德经》具有诗歌的特征,老子的语言包含了韵文。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理解这句话了。

“和其光,同其尘”包含了三重深刻的意义。尘与尘同,光与光同,尘与光同。老子用尘和光二个比喻,就是看到了尘和光都具有一个重要特性--没有质碍物质与虚空的最大区别就是质碍,物质有质碍,虚空无质碍。物质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同一个坑不能有二个萝卜。这是世人对物的基本认识。

但老子知道世人对物的认知是错误的,于是就用尘和光来设喻,推翻世人关于物的质碍的错误常识。凡夫的一生总是在与他人争斗,原因就是你与我有质碍,你与我都是萝卜,互相争夺那个坑(名利之坑)。虚空是道的特征,尘埃就在虚空中飞舞。虚空中的尘埃不是世人的萝卜,不会为了争夺“坑”而互相敌对,尘埃在虚空中和谐相处,不会互相排斥,不会争夺地盘,这是老子最愿看到的。

老子所以称为同其尘,这里没有对尘埃的任何不恭敬。世人如果能够像尘埃在虚空中和谐相处那该多好啊!老子在水中找到了守柔和善利万物的品格,在尘埃中找到了和谐相处的品格千万不要理解为“尘垢”,这里没有贬义。尘埃具有世人看不见的美德。

老子继续用光来阐述玄同哲学。和其光就是老子用光说法。同字用的精妙,和字用的更精妙,同与和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深刻性,我们对老子的语言真是无比享受。老子刚欣赏完尘埃在虚空中自由的飞舞,现在又被五彩缤纷的光线所吸引。老子一直没有离开虚空,尘埃和光线是虚空中的主角。尘埃极其微小,我们的手抓不住尘埃,但世人还是认为尘埃是有体积的,只是体积实在太小。

尘埃总是用来比喻最微小的存在物,佛教中说微尘,邻虚尘,老子和庄子说“几”,与无几乎没有区别。但光比尘埃要更加微细,即使世人也不敢认为它具有体积。在眼睛所见物中,光是唯一接近于无的存在物。光五彩缤纷,强烈的宣告它的存在性,但凡夫显然抓不住光,也知道光不可能停留。但光作为存在物,却丝毫没有争斗,光是最和谐相处的。

菲涅尔的棱镜实验证明白光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合成的,这是光的最美妙之处。老子显然知道这个原理,所以说和其光。不同颜色的光不仅不会互相排斥,还可以产生新的颜色,这就是和的力量。老子再一次证明了玄同哲学。世人不会担心光会互相争夺地盘,尘埃还可能停留下来,光是绝对不会停留下来的。光代表时间的流逝,光对时间没有丝毫留恋,世人却对时间有固执的留恋。这就是老子和其光的深意。

老子更想说的是,光与尘同。光穿过尘埃,尘埃不会阻碍,尘埃可以在光中跳芭蕾舞。光与尘的这种玄同和谐关系正是老子玄同哲学的特征之一。原来争斗不是宇宙的真相,玄同才是真相。尘与尘同,光与光同,尘与光同。老子把世俗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俗义颠覆了,创造了道家的和同思想。和同思想是玄同哲学的深刻内涵的一部分。老子用尘和光来开显道的微妙义理。后世的和光同尘曲解了老子深刻的哲学,隐藏光芒,混同尘垢不是老子思想,这是需要纠正的。

和其光,同其尘包含三重含义,这是老子对光和尘观察的结果,完全印证在玄同大定中证悟的和谐。不争是和谐的必然定义,第2章阐述不居功的玄德,第3章阐述不争的教义,在第4章中,老子用尘和光的和同来印证。

但老子的和其光,同其尘不仅是比喻,还是修心秘诀。世人的心被分别的逻辑主导,已经离开玄同太久了,通过和其光同其尘的和同境界的熏陶,世人有可能重建对玄同哲学的认知,这是最重要的意义和其光同其尘是老子的修心法要,修心成为世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人生要有价值,必须从修心开始。禅宗继承了老子和庄子的修心法门,成为最深刻的人类思想。禅宗是老子和庄子思想的伟大成果。

这四句修心经文为什么出现在这里?很明显是要弟子通过修禅定之法来见道。第4章、第10章、第14章、第21章都是证道章,即证明道的存在性五官六根是证道的最大障碍,因为只相信有形有色有质碍这些物的特征。道无形无色无质碍,因为道不是一物,但万物必须依道而存在。

道是万物的地基,宇宙大厦是建立在道这个地基之上。老子要弟子实证道的存在性,以虚空、清澈的水为喻,这些都是五官六根难以辨认的。但禅定修心是见道最根本的保障。这是老子四句经文的含义。

第三段经文:湛兮,似或存。这是老子讲道的体大。湛是水清澈的样子,水清澈则看不见。水清澈而看不见,但水还是存在的,不会因为世人看不见就不存在。水是如此,道更是如此。凡夫因为看不见道就怀疑道的存在性,老子纠正凡夫的错觉。感觉器官是有缺陷的,在进化论看来,感觉器官来源于捕捉食物的需要。

感觉器官能够看见食物就可以了,不需要看见道,因此感觉器官不能看见道是不奇怪的。感觉器官本不是为了见道而存在的,只是为了极其普通的目的。人的艺术鉴赏力从哪里来的?难道也是进化而来的么?艺术鉴赏力与生存竞争毫无关系,它的来源不能用进化论来解释。艺术鉴赏力与见道的能力似乎有共同的来源,即来源于万物玄同的本质。人鉴赏艺术、花朵、五彩缤纷的世界都是万物玄同的结果

第4段经文: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此句经文二点特别重要。一,道不是“子”;二,道在帝先。老子的修法是“子母双照”,肉眼见万物(子),但妙心见“母”,有子必有母。草原上有一只羔羊,附近必有有它的母。道是第一因,不是子但万物是子,必须如此认识万物的本质。不然根本无法领会万物背后的法则性。老子之前,华人文化中认为“天帝”最为古老,人最应该敬畏天帝。

老子用道天地人四元宇宙观代替天地人三元宇宙观,大为提升了华人的智慧,因为认识了法则性。在远古时代,任何先民都是坚信天帝的存在,但没有人会问天地的父亲是谁。古代祭祀中,郊祭就是祭天帝。世人是有父亲的,天帝没有父亲,道比天帝更古老。这是一次伟大的宣说。

道的至高无上由此确立。此句经文老子是应弟子请问。但老子并没有否定天帝的威名,而是使宇宙最高架构更为完善。《道德经》后十章一直宣说“天威、天网、天罚”和天道的公平正义,是四大中“天大”凸显出来。

《道德经》第4章向凡夫宣说道的存在性,道虽然超越感觉器官,但存在性不容怀疑,这是人的深思维能够认知的。老子从深广二个方面宣说道的奥义,“道冲”是指道的广大无边,“渊兮”是道的深不可测“湛兮”是指道体清净无染,广大无边和深不可测都必须安立在道体清净无染之上,这是归宿。

老子手指着虚空,让凡夫首先认识虚空的大用,然后逐步建立道如虚空的意识。老子又指着深渊,说道如深渊。然后念诵修心秘诀,让修道士进入深思维的玄同大定中。最后宣说道没有父亲,比天帝更古老。人总是希望找到第一因,道就是第一因。第一因就是坐标的原点,这样才能建立宇宙模型。没有第一因,宇宙模型就如空中楼阁。凡夫不是真凡夫,都渴望认知宇宙模型。“帝”字只出现一次,但已经与传统信仰对接了。

散文诗翻译:
至高无上的道啊,
你如虚空般存在,
宇宙间虚空是最广大的,
道的作用就这般广大无边,
道一直在昭示世人,
它的造化力永不枯竭。
道像茫茫大海,
渊深无比,不可测知。
有志于修道的弟子啊,
你们多么渴望证悟道体,
但道体不会呈现在你们的肉眼中,
即使我用上述比喻让你们明白,
你们依然茫然无知。
我传给你们见道的密法,
只有深入禅定,
断除自己的锐利无比的心念,
因它会伤害你的心智,
消除细微的心流波动,
让你的心如同静止的水一样明亮,
你的无分别智顿然生起,
看那!虚空中的绚丽之光,
赤橙黄绿青蓝紫,
时而汇合,时而分离,
从来没有争斗,
这是伟大的和,
光的分分和合化为天空的彩虹。
看那!虚空中飞舞的尘埃
它们像点点繁星,
互相并不排斥;
这是伟大的同。
尘埃虽然微小,
却比世人更有智慧。
我再次赞美光和尘埃,
因为它们代表和与同,
这是有智慧的世人追求的梦想。
在禅定中你的心已经寂静了,
我可以指示道给你们观照,
道如同清湛的水,
原来你以为不存在。
若问我道是谁所生?
我不知道谁能够生出如此伟大的道,
世人以为天帝最古老,
每年都举行郊祭,
但道比天帝更古老。
道与天帝各司其职,
道主生,
天帝主罚,
这样天地万物都井然有序,
花开花落,万物生长。

道德经散文诗是意译,以求义理贯通,文句不一一对应,唯有以心印心,会契证悟者心法为指归)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