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峨眉佛光 2019-12-27

开经语

宣道贵德抱无得一,行善利生济世救人。

虚静恬淡寂寞无为,知强守柔神定气闲。

求真返朴天地人和,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无名玄同无碍,上德无己法雨无边。

此篇承接《道德经》老子的宇宙观是什么?又该以怎样的眼光去解读和认识?


学习道德经,开启大智慧

此章经文分为六段。第一段经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智者很想见到老子所见之道,那必定让灵魂为之一震,给生命带来无限活力和幸福。道是至高无上的,道所生的也沾洽道的荣光。“道生一”再次确认道的至高无上。

“弱者道之用”,道是无声无息的在运化这个大玄同体(一),这个大玄同体(一)就是道所生。“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经》)道属于形而上,即属于无形世界。器属于形而下,即有形世界。有形世界是肉眼见证的世界,世人不会产生怀疑。无形世界超越肉眼的见证,世人产生极大的怀疑。

中士闻之,或存或亡。下士闻之,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章)对于无形世界,上士、中士、下士产生了分裂,这种分裂自古就存在,直到今天。万物虽然显现在世人眼前,但世人无法解释万物的来源,世人不知道现象背后的本质。

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世人无法跨过去,无法把二者相合。老子深知世人愚蠢的根源是对无形世界的无知。世人把有形世界当做一(全一),圣人把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相合当做一(全一)。世人自己的肉眼就是障碍,圣人超越了肉眼的限制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气本论。

气本论是华人文化精英远古的觉照,是知识界的共识。老子把气本论与道本论相结合,深化了远古的气本论。气是有形世界和无形世界之间的中介,宇宙由气构成,这就是气本论。要破除眼见为实的俗见,气本论是最有力的武器。

一种东西,开始是有形的,但会慢慢的在肉眼中消失,这就是气。气有氣和炁二个造字,氣从水蒸气造字,炁从火焰造字。炁比氣更纯碎,无的造字正是与炁同源,后世道家更喜欢用炁代替氣。水蒸气和火焰都会从有形慢慢变为无形,智者知道气揭示了宇宙的本质,因为气的存在,人们意识到有形和无形是可以穿越的,更确切的说,有与无是可以穿越的。

前面老子用“造舆于无舆”来解释无与有的穿越,证明有生于无的根本教理。现在老子用气本论来证明有与无之间的穿越正因为穿越,有形与无形,有与无的观念都是不可靠的。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庄子《齐物论》证明语言本身是不可靠的,语言有用但不能滥用。世人的痛苦是逻辑混乱的结果,逻辑混乱是滥用语言的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滥用语言正是滥用感官的结果,眼见为实的俗见正是滥用眼见功能的证明。

近一百年西方哲学界把逻辑和语言的研究作为哲学的重要方向,但老子和庄子早就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因为气本论,老子把有形世界与无形世界,有形与无形,有与无相合为一个伟大的“一”(全一)。老子以气本论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为道本论。老子深知,无不仅是无形,含有更为丰富的含义,因此气本论必须与道本论结合。这正是第一段经文的内涵。

傅佩荣认为老子没有把形而上的道向下落为形而下的器(万物)的问题彻底解说清楚,其实老子已经完全解说清楚了。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道下化的四个阶段。

道下化的四个阶段就是无中生有,万物最终显形的四个阶段。

道生一 第一阶段 无形 渐变

一生二 第二阶段 无形 渐变

二生三 第三阶段 无形 渐变

三生万物 第四阶段 有形 逐步显形

第一段经文非常清晰的描绘了老子玄同大定中实证的道生万物,有生于无的全过程,完成了从0到1的转变。这个世界是经不住思考的,一思考就发现无法解释,没有逻辑,世人根本无法回答是否有开始,是否有结束。

野鸭的腿为什么短,野鹤的腿为什么长,鱼为什么游,鸟为什么飞,为什么生,为什么死,任何一个问题都会让智力穷尽。世人生活在一个经不住拷问的世界中,所以屈原作《天问》。屈原拷问天地的由来,拷问人世间的善恶和悲欢离合。庄子问:“我对这一切是如此迷茫。是我一个人的迷茫,还是所有人都迷茫呢?”吾若是其芒乎。亦有不芒者耶?)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老子的有生偈分四个阶段解答世人的迷茫。万物终将显形,但必须经过四个阶段,万物的本质就在其中。生命诞生以前已经在娘胎里孕育了十个月,世人不仅应该了解生命离开娘胎以后的成长过程,还应该了解娘胎中的生长过程。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都是无形的,只有到了第四阶段才从无形转化为有形。严遵《老子指归》仔细的阐述了四个阶段的不同,指出四个阶段是渐变的,显形是逐渐完成的,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无形和有形,无和有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气是无形的,但气逐步凝聚就会显形显形的本质是肉眼的辨识度,肉眼不能辨识就是“无”(无形),肉眼能够辨识就是“有”(有形)。气的稀薄决定了是否可以为肉眼辨识,有与无,有形与无形也就是气的稀薄度问题。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深奥的哲学问题与自然现象并不分离。按现代科学来说,形不是万物(存在)的必然特征,电磁效应是存在的,但没有形。牛顿经典理论是物的理论,爱因斯坦引入了场的理论。场是无形的,但是符合决定论法则的。量子力学放弃了爱因斯坦心爱的决定论,引入了随机论。所以爱因斯坦决不接受量子力学,希望用一种统一场论来纳入量子力学所研究的对象,但没有成功。

“有形”的语义是指肉眼能够看见,但随着科学的发展,又延伸为借助精密仪器可以看见的含义。精密仪器成为现代“有形论者”的救命符,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又摧毁了这一救命符。所以解释《道德经》的“有”与“无”,大部分注释家希望用有形和无形来代替,似乎更好理解,实际上偏离了科学原理,同时也偏离了老子的本意。

有形和无形是根据眼睛的辨识度来定义的,但有与无不是用眼睛的辨识度来定义的。有形和无形是有与无的一种诠释,但不是最本质的。万物的“物”是显形的物,进入人的感觉器官的辨识度的范围,这是最基本的定义。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老子的四句偈是否已经把无形的道与有形的器之间的道化关系宣说清楚,关键是对万物的语义、本质是否清晰。如果把万物的语义理解为显形,即从以肉眼为代表的感觉器官之外进入辨识度之内,那老子确实已经宣说清楚。

有形和无形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逆转的,正像一可以是至大,也可以是至小。这是语言的相对僵化和对象的自在态之间的差别造成的。庄子说“言不达意”就是这个意思。

老子是最早发现语言缺陷的大宗师,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语言缺陷理论。所以道是实修实证的,是玄览觉照,而不是读书。轮扁说齐桓公所读的圣贤书是垃圾,正是圣人心中的实证和语言的记载是有巨大差异之故。老子的实证和《道德经》的文字也是如此,四句偈更是如此。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经文:道生一。这是道下化的第一阶段

大部分注释家用气本论来注释此段经文,一是“元气”,二是阴阳二气,三是和气。这来源于《淮南子》和河上公注。《淮南子·天文训》说:“道始于一,一而不生,故分而为阴阳。阴阳和合而万物生。故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陈鼓应认为气本论是汉代才产生的思想,老子时代还没有气本论,并认为阴阳思想是庄子才流行起来,老子时代也没有阴阳和合而万物生的思想,这是不确切的。《黄帝内经》虽然被认为成书于汉代,但其气本论和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华医理更为古老医学思想的继承性不是汉代创造出来的,而是可以追溯到黄帝时代。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无和一。

无和一是道系统的二大支柱。只有深度领会无和一,道才能显露真实之际。不深度领会无和一,则无从见道。学人应该以此见地来修习无和一,对无和一生起无比的信心。只有对无和一生起无比的信心,才能对道生起无比的信心和正知正念,完成见道悟道证道的无为道业。老子对无的解说已经很充分。

“道生一”开始解说三位一体中的另一个代表“一”。一是神秘的,具有无限魅力,大脑的神秘性正是一的神秘性的显现。神秘只是指内涵超越俗见,某种程度上说大脑是能够理解神秘的。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石榴的启示。

一个石榴,打开一看里面有无数颗石榴籽。石榴是一,但里面有无数个一。石榴让一的概念分裂了。解读“道生一”,必须首先理解石榴带来的陷阱,即一的概念的分裂,或一与多的分裂有形与无形是分裂的,一与多是分裂的。

概念的分裂使语言失效,更确切的说是“世人语言”的失效。哲学语言胜过世俗语言正是世人语言的失效,但世人还沉浸在世俗语言的可靠梦想之中。科学的专业首先是语言的专业,就是专业术语的出现和运用。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名家是老子道本论的一个分支,惠施是名家的代表人物。惠施说:“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石榴是大一,石榴籽是小一。把石榴无限放大,就是至大;把石榴籽无限缩小,就是至小。大一和小一揭示了一的概念的分裂,这种分裂是必然的,而且是有效的。

大一和小一使一具有至大和至小双重含义,在世俗语言中,大与小是完全对立的,至大和至小更为对立,但一个石榴证明至大和至小本来是一,世人的大和小的语义被击碎。

故其好之也一,其弗好之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庄子·大宗师》)“道生一”的一正是这样一个一,既是大一,又是小一。大一和小一是同一个一,就是大一和小一无差别,至大和至小无差别,这就是齐物论

看不到大和小的差别是傻瓜,看不到大和小的无差别是凡夫(白痴)。老子抬头望去,芸芸众生不是傻瓜就是白痴。但老子以道眼再观之,发现凡夫不是真凡夫,凡夫都有见道的渴望。想娶妻的汉子最终都会得到妻,想见道的凡夫最终都会见道。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齐物论与无差别性。齐物论就是消融万物的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道生一的一就是齐物论的一,就是消融差别性的一,就是老子“混而为一”的一。消融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是人性的一大胜利。消融一切差别性,获得无差别性。

差别性是异,无差别性是同。差别性是不一,无差别性是一。所以一与同等,与异反。消融差别性是非凡的智慧,是般若,是大圆镜智,是玄览觉照,是圆满清净觉相。差别性占据了世人的浅意识,占据了思维中枢,人就不知不觉被差别性牵着鼻子走。

如果玄照万物的无差别性占据思维中枢,人则获得全新的心流。差别性和无差别性不二,不二境就是一,这个一是众妙之门。世人忽视了差别性对心流的影响,世人心流的紊流就是差别性引起的。如果获得无差别性,则世人的心流是清净的甘泉,生命就是无比宁静和美,这正是世人所渴望的。为什么仰望星空带来心灵的愉悦?因为仰望星空时获得了无差别性,得一就是仰望星空时的玄览觉照。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什么是一?

1.玄同 2.圆满 3.元气 4.无差别性

5.全体、全一 6.太一、太极

7.至小 8.至大 9.开始 10.根本

11.有序 12.清净 13.生命力 14.无限

15.包容一切 16.至简 17.不二

一的反面是什么?

1.残缺 2.半个西瓜 3.死亡 4.差别性

5.局限 6.多元 7.混乱、无序

8.支末 9.烦恼 10.有限

11.排斥 12.复杂、杂乱 13.二(多)

上面从表诠和遮诠来揭示了一的无比丰富的内涵。玄同是一的第一本质,圆满是一的第二本质,元气是一的第三本质。要完全了解一的全部本质是不可能的,世人的语言实在太贫乏。

语言之外的含义称为“神秘”,所谓神秘就是语言无法表达,语言无法表达是因为肉眼看不见。肉眼能够直接见道该多好,但如果肉眼能够直接见道,心就没有任何价值了。老子强调“少则得,多则惑”(二十二章),世人的贪欲是无底线的,既想有一颗见道的妙心,又想肉眼直接见道,二者不能皆得。

严遵《老子指归》说:“一,道之子”。河上公注:“道之所始生者,一也”。一的内涵如此丰富,道又超越了一。道和一比,就是石榴和石榴籽的关系,道是至大,一是至小。道是母,一是子。修道就是“既知其子,复守其母。”(五十二章)。当修道士对一有所领会的时候,道还在遥远的地方。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经文:一生二。这是道下化的第二阶段。

河上公说:“一生阴与阳也。”气本论上,一是元气,二就是阴和阳。经文的“二”必然含有阴与阳的含义,这是不用怀疑的。但二也是意义极为深刻的。

二是什么?

1.阴阳 2.多元 3.平等 4.依赖

5.不圆满 6.分裂 7.复杂

8.对立 9.排斥

一代表合,二代表分。《易经》是以“二”立论,二就是阴阳。整个宇宙变化都是阴阳(二)之间的变动构成的。“反者道之动”(四十章),元气是混合不分的,但不得不分为阴与阳,这就意味着有对立面产生。磁极有正极就有负极(据说有单磁极合成),有正电子就有负电子,有物质就有反物质,动物中有雌性就有雄性,有男人就有女人。

二的现象是无处不在的,华夏圣人从气本论发展到阴阳论,气也有阴气和阳气,各自都有存在的理由和作用,且不可或缺,互相依赖。中学物理学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少男少女一下明白许多。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二是不圆满,是残缺,但又是残缺中的圆满。圆满家庭的获得正是因为有男女之别,如果没有男女之别,圆满家庭是不可能获得的。

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是血脉代代相传,如果没有阴阳二气,没有男女有别,则不可能实现。万物包含无数种动物,鸟飞鱼跃,都离不开阴阳。家门口一颗硕大的白果树,就是不结果子,原来周围没有雄树,不能授粉,植物也有阴阳。

二虽然代表缺,但正是阴阳的缺造就了万物生生不息。二就是缺的完美,因为缺造就了合。得一的主旨就是合,没有缺就没有合。阴与阳初看是缺,是不完美,再看是因缺而合,因合而完美。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有初看是完美的,再看就不完美了。有与无相合才完美。绘画需要留白,景物和留白合才是艺术。有与无合正是大一,有只是小一。只有“有”的宇宙是多么贫乏啊。有是存在,无是对存在的否定。对存在的否定构成更高级的存在。有是低级的存在,无是高级的存在。否定是另一种肯定。

有与无构成二,这个二超越了低级的有。一是一座高山,二是另一座高山。一一直独占鳌头,无人超越,但二在某个时机会超过一。一代表不变(独立而不改),二代表变(周行而不殆)。一代表浑然无别,二代表丰富,组合,蕴含新生。一怎么舍得离开二呢?有怎么舍得离开无呢?一与二不离不弃。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经文:二生三。这是道下化的第三阶段。

气本论中,三代表“和”,严遵说“太和”。河上公注:“阴阳生和清浊三气,分为天地人也。”阴阳和合,产生和气。阴阳为父母,和气为子。和气代表新生命,三代表华夏文明二大价值观(生生不息与和)。

日本人借用和作为民族的代号,这是从心里敬佩华夏文明古老的荣光。冲气细分为和气清气浊气,气不仅有阴阳,而且有清浊精粗,显示新生命的无限多样性。阴阳二气和合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生成物呢?这只有比喻为化学反应,不同的外缘(条件),生成物当然不同。

万物只有得到道之一分,才能成为万物,这就是道生之(五十一章)。得道之一分就是德,德有清浊精粗,这就是禀赋万物因为不同的禀赋成为万物,人因为不同的禀赋显示善恶智愚和才干不同。但这些不同是第三阶段的,是可以恢复的。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一是合,二是分,三是再合。按辈分来说,道是高祖,一是曾祖,二是爷爷,三是父亲,万物是子。孙子像爷爷是隔代遗传。三与一相同于合,是一的复制品。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含有合——分——合这样的循环。所以老子把三的合称为“冲气以为和”,因合而和

庄子说:“合喙鸣,喙鸣合”,把阴阳合比喻为鸟的上下喙相合,从而产生一声鸣叫。鸣叫就是因合而产生的新生命。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都是无形的,都是无的世界。无的世界不是死水一潭,而是生机勃勃。三代表“有”,因为“万物生于有”。有的半只脚还在无的世界,但另半只脚已经跨入现实世界(宇宙万物)。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经文:三生万物。这是道下化的第四阶段,也是最后阶段。

从此道隐没了,万物(现实世界)登上了历史舞台,人的肉眼和感觉器官开始发挥作用。王弼注:“过此以往,非道之流。”万物显形了,同时也是与道分裂了。

老子的心情是既喜且悲喜的是万物生生不息,多姿多彩,悲的是离道愈远,柔性尽失,失道不反,故既生又灭。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万物是什么?这是关键。有形是万物的第一特征(爱因斯坦肯定不同意),可被感觉器官感知是第二特征,是第三特征。“常无欲也,以观其妙;常有欲也,以观其徼。”

道、一、二、三是妙,万物是徼。徼是有形、可感知、固化,分别,有边际,有生灭。世人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有形、可感知、固化、分别、有边际、有生灭的现实世界。世人生活于这个徼的世界,随波逐流,自己无法做主。世人都想活100岁或更多,但作不了主。世人欲望无限多,《红楼梦》好了歌有生动描述。

这是万物的俗见,正是万物的俗见使注释家觉得老子经文没有把形而上的道下化为形而下的万物宣说清楚。但万物的正见是:万物虽然有形,可以被感觉器官觉知,但万物的有形只是显形。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显形就是表面固化,实际没有固化;表面有分别,实际无分别;表面有边际,实际无边际;表面有生灭,实际无生灭。一句话,表面是徼,实际依然是妙。凡夫见徼,圣人见妙。因为徼可以逆转为妙,有边界可以逆转为无边际,表面有生灭,实际无生灭此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如何理解“道生一”?“一”与“齐物论”有何关系?

液体猪油降温后成为固体,加温后又成为液体。万物的形从来没有固化,但世人误以为固化了。所以说万物只是显形而不是定型。种子灭了变为禾苗,禾苗灭了变为种子。

“圣人常善救人人,故无弃人”,(二十八章)因为道性未断,恶人可以逆转为善人,一阐提可以成佛,所以圣人可以用妙法救人。如果徼是真正的徼,固化是彻底的固化,则圣人也没有妙法救人,“常善救人”就是一句空话。

万物玄同,道、一、二、三之间是玄同的,道与万物是玄同的,有形与无形是玄同的。道生一,道产生了玄同,既然玄同,差别性都是现象,无差别性才是本质。即使感觉器官中呈现了万物之形,那也只是显形,当下的形,刹那即逝。这就是差别性与无差别性不二的教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