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物看中华 书法 2

 nqj0108 2022-02-14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山东省 沂南汉墓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游牧民族浮雕

  这是位于王羲之的故乡山东省东汉时期的一座墓室,从墓室中残留的浮雕可以窥见出当时汉族的情况。这是与汉族交战的游牧民族的身姿,从东汉末年的三国时代开始直到三世纪后半,中国许久都未有统一的王朝,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攻入中原,汉民族史上第一次退出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逃至江南,攻打匈奴收复中原的北伐成为汉族的夙愿。

  (灭亡西晋的是五胡中的匈奴汉国,又称前赵或汉赵,是西晋晚期由匈奴贵族刘渊建立的,但是王羲之所处的时代,该匈奴政权已经灭亡)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浙江省 兰亭

  公元353年旧历3月3日,王羲之召集当时的名士们在兰亭举办了他一生中唯一的曲水流觞之宴,此前不久以夺回中原为目标的北伐军离开江南,但是王羲之为了保护苦难的人民,抑制了自身的想法,提出反对北伐的主张,不久,北伐军在敌地败走,在宫廷内王羲之的处境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在此时举办了宴会。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宋人 曲水流觞图

  后世的画家以此故事为背景留下了众多名画。所谓曲水流觞宴是被视为贵族文化之精粹的汉民族传统宴会,众人坐于清溪旁,在酒杯流到自己面前之时必须作诗一首,如若不能就会受到惩罚必须把杯中之酒一饮而尽。当时由于北伐失败宫廷内被沉闷的气氛所包围,王羲之特意在此时召开如此风雅的宴会是为了向内外展示汉民族自豪感,在宴会即将结束时大家决定把此次的诗赋辑成一集,并做序一篇,相传王羲之把序文一气呵成,这正是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模本兰亭序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模本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模本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模本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模本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模本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冯承素模本兰亭序 局部

  唐太宗命人临摹真迹使王羲之的笔运流传至今。“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聚集了41位文人墨客,宴会始于悠然的春风之中。在兰亭序的前半部分对宴会的盛大情景以及当时的气氛用轻快的行书表现出来。28行、324字的序文,每个地方都有王羲之刻意而为的巧妙手笔,例如使用了20次的“之”字皆别具姿态无一雷同,随着文章的内容的加深即便同一个文字也会因内在的力度不同而渐变。由于思绪并进产生了一些书写失误,但是作为可以传达当时气氛之物更为弥足珍贵,运笔、文字以及均等的余白衍生出一种紧迫感,据说此后无论怎样临写,王羲之自身也无法超越此帖。 “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在感到欣然快乐之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到来之事。王羲之放眼于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天紧张的气氛中,王羲之把汉民族的自豪感与六朝贵族的风雅运于笔锋。“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古人说生死皆是人生最大的问题,继而,长寿和短命亦是如此,对于这种命运之说,王羲之强烈否定。王羲之的兴奋以及踌躇表露无疑,文字反映了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便物换星移世道变迁,都想通过今日举行的宴会解读自己之心寄语后人,此为兰亭序之终。

  (即便物换星移,世道变迁,原文为: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汉族的挫折加上自身的危机交错之时完成的兰亭序第一次将汉民族之魂形象化。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 萧翼赚兰亭图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巨然 萧翼赚兰亭图 局部

  萧翼赚兰亭图,这幅画表现了兰亭序后来的命运。唐初,唐太宗为了显示王朝的正统性而收集古代书法,特别是王羲之的书法,收集多达两千余卷,然而只有最高杰作的兰亭序下落不明,不惜千方百计也要找出兰亭序的唐太宗命令大臣萧翼务必将其入手,这是最终骗得了兰亭序的萧翼快马加鞭赶回太宗处的情景。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陕西省 唐太宗昭陵

  这是唐太宗的陵墓——昭陵。整座山都成为了皇帝一人的陵墓,相传兰亭序的真迹至今依然沉睡在此陵墓中。临终时,太宗留下遗言要兰亭序为自己陪葬,此后,真迹永远的从世上消失了。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武兰亭序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武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武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定武兰亭序 局部

  定武兰亭序,这是刻在石碑上的拓本。太宗得到兰亭序真迹之时命书法名家们临写,把最接近真迹的欧阳询的作品刻于石碑上,后由于战乱原石纷失,只有拓本被小心的流传下来。唐太宗从王羲之的书法感受出了汉民族之心,“尽善尽美”,最完善最完美,为这件书法赋予了至高的赞辞,即便是笔误之处也要忠实的再现于石上,希望传达出王羲之的风格。真迹纷失的王羲之的书法对后世的人们来说亦是习字的规范。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临王羲之裹鲊帖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孟頫 临王羲之裹鲊帖 局部

  临王羲之裹鲊帖,这是十三世纪元代文人赵孟頫的临摹作品。裹鲊帖是王羲之赠与友人醋渍鱼之时附上的书信。在游牧民族蒙古族支配中国的元代,赵孟頫为了把汉族文化传给后世,奋勉临摹王羲之的书法,自古以来中国人就认为要重新追溯先人的笔迹就要贴近书写之人的气魄与心境,对汉民族考验重重的元代,王羲之成了心灵之寄所。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征明 兰亭序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征明 兰亭序 局部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文征明 兰亭序 局部

  这是十六世纪明代中叶的文人文征明留下来的兰亭序。文征明立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用更为流利的书体去迫近王羲之的内心。自少年时代开始文征明就一心研习王羲之的书法,这里展示了89岁的文征明在学尽王羲之书法之后所达到的境地。

  王羲之的书法被志于书法的人们尊为最杰出的书法,故此王羲之成为了书法世界里的圣人——书圣。

  十七世纪,满族建立的王朝清朝自认为是伟大的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极为重视汉文化,在清朝全盛期,乾隆帝君临天下长达60年,对乾隆帝以及历代的帝王来说,王羲之的书法极为特别,三希堂这个词语就倾注了乾隆帝对王羲之的思绪。

文物看中华——书法 2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快雪时晴帖这件书法作品在乾隆帝时代被认为是唯一遗留下来的王羲之真迹。兰亭序遗失之后,快雪时晴帖被历代帝王们不断继承。

  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是一种反映民族之心的艺术,并作为代表中华文明的宝物传承至今。

NQJ0108·欢迎您朋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