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书法艺术传承之瑰宝--端庄大气的东晋碑刻

 泊木沐 2022-02-14

晋代是书法的鼎盛时期,尤其是楷书、行书、草书经“二王”之手,已达到书法的至高境界。在当时,碑刻与缣纸的书法看上去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其实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东晋碑刻是中国书法史上不可磨灭的丰碑。

东晋《王兴之墓志》

先说说东晋时期的《王兴之墓志》的艺术价值,《王兴之墓志》1965年1月发掘于江苏省南京市,是东晋咸康七年(341) 的作品。据考证,王兴之是王彬的儿子,为“书圣”王羲之的叔伯兄弟,这块墓碑并没有署名是谁刻的,有人推测是王兴之的子女。其石两面都刻有字迹,后面刻的是王兴之妻子的墓志。一面刻于东晋咸康六年(公元340年);另一面刻于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碑文共计203字。书法方正拙朴,棱角方整,如刀削状,属于隶楷之间的字体。是初学后,有一定基础功力寻找新风之佳作。

《广武将军碑》旧拓本

再说《广武将军碑》,亦称《广武将军口产碑并阴侧》、《立界山祠碑并阴侧》、《张产碑》。为前秦建元四年(368)建立,立于陕西省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清朝初年不知去向,1920 年又被人们找到,现存西安碑林。《广武将军碑》线条细劲、自然,字形活泼多变,结体宽博,笔法古意盎然,此碑文字有一些结体仍保留了篆书的部分写法,给此碑的书法增加了许多古意。有许多字的结体巧妙天成,出人意料,显露天真不羁的野逸性情,是较为古朴的隶楷之作。此碑既有汉隶的宽博、古朴,更有魏楷的稚气、刚健,可以清晰地寻找到汉隶向魏楷过渡的痕迹。《广武将军碑》书法自然天成,临之最能医造作庸俗之气。

东晋《爨宝子碑》

《爨宝子碑》于东晋大享四年即 405 年所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 在云南曲靖县城南发现。碑文共计 388 个字。碑文属于六朝文体,所用书法皆为正楷,但却又留下了不少篆隶笔迹,其笔法方正而圭角峥嵘。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称:“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在浩如烟海的名碑古帖中,文化价值最高的,当属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和东晋《爨宝子碑》了。《爨宝子碑》在中国汉文字演变史上和书法艺术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独特作用,是研究中国汉文字由隶书向楷书过渡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典型实物资料。同时,也是研究云南地方史和滇东北古代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明、少数民族和汉族的文化艺术融合的珍贵实物资料,是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史上的稀世珍宝。

东晋《好大王碑》

《好大王碑》,全称《高句丽广开土境平安好大王陵碑》,又称《广开大王陵碑》。碑高 6.39米,是由一块天然的角砾凝灰岩石柱稍加修饰后刻成,是我国现存的最大的石碑之一。《好大王碑》于东晋义熙十年(414) 立。此碑于清光绪初年被画家关山月在荒山之中发现,这块碑现立在吉林省集安县城东北四公里的山坡上。碑文上刻有 1775 个字,这段碑文概括了高句丽王朝自建立至好大王的四百五十多年历史,这块碑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好大王碑》的书法雄强厚重、朴茂沉稳,结构恢弘,平实、稳正,布局严整、古朴、肃穆,用笔简散,无波磔顿挫,如锥画沙,在书法史上以其鲜明的个性独树一帜,是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